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韩秋 《景观设计》2005,(2):88-89
福建漳州花卉博览园位于漳州市郊的百里花卉走廊中心地段,自20世纪80年代起,多年来连续举办“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成为中国大陆和台湾海峡两岸花卉交易和展览的基地,  相似文献   

2.
从早期人类生理、心理及应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花卉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人类花文化最初形成是与花卉对于人类的“形式快感”、内模仿与移情作用及花卉应用分不开的。人们常用的比兴、比德手法是以其为基础而扩展深化的。  相似文献   

3.
张启翔 《中国园林》2001,17(1):73-76
从早期人类生理、心理及应用等三个方面探讨了花卉审美意识的产生与发展过程,对中国花文化起源与形成进行了分析和论述。认为人类共文化最初形成是与花卉对于人类的“形式快感”、内模仿与移情作用及花卉应用分不开的。人们常用的比兴、比德手法是其为基础而扩展深化的。  相似文献   

4.
19世纪的西方植物猎人成就了中国“世界花园之 母”的美誉,中国特色花卉不仅美化了全世界的花园,而且 为世界花卉品种创新贡献了诸多关键的基因资源,为推动全 球花卉产业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从历史、现实和未来 实践3个逻辑维度分析了“花园之母”的前世今生,梳理了 1840年以后来华的33位著名植物猎人的在华采集工作,分 析了中国现代花卉产业的现状与发展形势,提出利用特色资 源、实现花卉科技自立自强和种业自主创新,是我国实现从 资源大国到品种大国、生产大国到产业强国、花园之母到美 丽中国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5.
中国花文化研究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周武忠 《中国园林》2008,24(6):79-84
对我国近20年来花卉文化研究进展进行了评述。我国的花文化研究多数集中在总论性的研究方面,初步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花卉文化研究体系;对于花卉文化的分论性研究不多,主要集中在对中国传统名花的研究上,尤其以对梅花、兰花、菊花、荷花、牡丹、山茶、海棠等研究居多。在花卉的应用研究方面,以花卉食用和花卉观赏为代表,并随之形成花卉食用文化与花卉观赏文化。对于花卉食用的研究多以少数民族的食花习俗作为研究对象,较少涉及食用花卉的开发利用操作。花卉与旅游的结合多以举办花卉节庆或会展的形式来吸引旅游者,达到促进当地旅游收入增加、提高当地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目的,是花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中国目前花卉。文化研究存在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发展对策;并建议成立专门研究机构,设立中国花文化研究基金和花文化奖,以提高人们对我国花文化的认识,直接培育和弘扬中国花文化,以期不断得以振兴。  相似文献   

6.
广州三元里村有中国近代“国宝一号”文物之称,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惜现沦为一个亟待改造的“城中村”。弘扬历史文化、建构完善文物园林、开展近代史迹旅游活动是当前的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7.
长沙园位于2004年(中国)深圳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东北角,占地3500多平方米。本届园林花卉博览会的主题是“自然.家园、美好未来”。长沙园精选铜官古窑紧扣主题,追求地域文化与自然生态的融合,表达一种尊重历史、善待资源、关爱环境的生存态度.倡导关于家的美好未来观.回归到人类的灵魂得以净化的乡土之风。  相似文献   

8.
以“稻之道”为主题,采用隐喻的设计手法融合传统与现代,弘扬以稻作文明为代表的湖湘文化,同时对新时期中国园林博览会主题景观园模式提出探讨性建议。将第六届中国国际园林花卉博览会长沙展园分为湖湘传统稻作文化区、袁隆平杂交水稻科技区和传统——现代渗透区,并根据分区的景观功能要求进行了景点设计。  相似文献   

9.
《园林》2000,(1)
花是大自然美的使者,花给人类带来美的陶冶和享受。而且将观赏之花卉加入菜肴之中,给厚味去腻增鲜、使淡味提香提色,尤是花卉独特之处。故以花入菜,在我国古籍中多有零星记载。诗经《幽风》中即有“采蘩祁祁”之句,“蘩”即开白色小花的野菊。古人于秋季采集野花,既用以入药,也用以入馔,所谓“医食同源”也见此一例,这也是以  相似文献   

10.
花卉自古以来被人们视作为吉祥、幸福的象征,旗袍在当代婚庆礼服中是一颗闪亮的“明珠”,两者皆承载着悠久文化内涵和审美意蕴。通过织锦工艺的优势运用,在色彩和构图方面更好地演绎花卉纹样在婚庆旗袍中的艺术特点。  相似文献   

11.
谢少银 《城市建筑》2014,(14):295-295
本文分析了广州作为“花城”的绿化现状,探讨了绿化资源对广州绿化的意义,从广州绿化资源中的“树”和“花”方面说明了广州绿化资源的优势,并对本土绿化资源进行了总结,指出了绿化资源的应用对垂直绿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最后,对花城的绿化资源在应用中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希望能够为广州绿化资源的应用和城市绿化建设及发展提供帮助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沈剑  罗意  庄期寅 《园林》2021,(4):14-19
通过对第十届花博会茶花分会室外展园的整体规划及专项设计研究分析,提炼出茶花分会展园“寻方、理山、梳水”的设计理念,以及其融中国地理地貌、山水城市格局于园地规划之中的设计手法,提议进一步打造具有诗韵文化的特色茶花展园,在国内相关花类展园设计策略的基础上创新思路,为今后类似室外特色展园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一种地域性城市设计的研究思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朱小雷 《城市规划》2002,26(9):72-76,84
认为城市设计要形成地域特色 ,对抗全球文化冲击下的“现代城市” ,应从全面考察社会生活方式和人的活动入手 ,在城市地域文化环境的背景中提炼传统生活模式 ,通过生活模式进化完成城市环境形态的发展、进化 ,进而达到创造有地方特色的城市的目的。结合广州市旧城区的地域生活模式的个案研究 ,具体讨论了如何在城市设计中提取和进化地域生活模式的方法。这种从内容到形式的研究思路对城市设计有启发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基于城市设计的视角,以扬州市为例,深入分析了扬州市的空间特色资源要素,将扬州的城市特色凝练为"古、文、水、绿、秀"五大方面,构建了"一区、一轴、一带"的城市特色空间结构框架,并对重点空间特色区域提出了具体的控制与引导要求,以保护城市传统风貌、发扬地域文化、彰显城市空间特色。  相似文献   

15.
该文通过对援非洲联盟国际会议中心方案设计过程解析,探讨了以功能和“在地设计”为出发点的大型会议中心建筑设计思维。通过对功能性与“在地性”相互关系的关注,将现代功能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相结合,创造“此时、此地、此景”的建筑空间,以期为建筑创作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16.
广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规划与实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峰 《城市规划》2006,30(7):79-84
根据快速轨道交通的特点,提出了广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规划编制的层级体系,阐述了广州线网规划编制由“战备型”—“客流疏导型”—“规划引导型”—“内优外拓型”演变的规划理念和各阶段线网架构的特点;归纳并提出了广州快速轨道交通控制性规划编制的基本原则、目标与深度及主要规划成果;针对广州“客流疏导型”和“规划引导型”轨道交通线路的特点,阐述了轨道交通的交通衔接规划编制的基本理念、规划目标以及规划实践;提出了开展轨道交通线网施工期间交通影响评估与交通组织的目的、基本原则与主要工作内容;面向2010年亚运会的召开,提出了广州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7.
金融地理学(GeographyofFinance)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是用一系列强有力的理论工具说明和解释区域金融中心的发展。“信息腹地论”是该学科中研究现代金融地理的一个重要范畴。该理论帮助学者们研究和了解国际资金流、金钱景观、银行和服务机构的位置,以及金融中心的区域形成和发展。它提出的“信息溢出”、“不对称信息”和“路径依赖”不单是信息腹地形成的主要动力,也决定着一个城市在区内金融地位的变迁。本文运用前后两次详尽的企业总部区位调查辅助分析和预测中国各大主要的经济中心,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于可见将来在区域内金融地位的未来发展,并指出北京最有条件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  相似文献   

18.
该文对2000年8月下旬在成都市举行的“全国第六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所取得的收获与成果作了扼要的综合报道,诸如:①推进“中国建筑文化研究文库”编纂出版计划的切实实施;②将“山水城市”学说推向广泛的大众学木论坛;③“建筑文化学”的理论探讨继续深化;④密切联系实际,继续倡导从文化高度审视,提高建筑创作的人性、人民性和精品意识;⑤从实际出发,触及建筑教育问题;⑥提出对于保护历史建筑文化具有现实意义的《倡议书》。  相似文献   

19.
朱喜钢  张晔 《规划师》2005,21(3):78-81
21世纪初概念规划从特大型、省会型城市开始发展到中小城市,而且仍有继续向城市的某个开发区、某个街区微观层次延伸的趋势。南京市广州路科技街基于概念规划功能定位确定了倡导科技产业的集群发展、引入紧凑街区模式的城市经营,强调科技又化与地域又化的结合、满足环境容量的空间管治、注重特色的景观形象塑造等发展理念。  相似文献   

20.
侯艳芳  侯婷婷  李婷婷 《砖瓦》2022,(2):31-32,35
闽南古厝是闽南最具代表意义的传统建筑,有着极其浓烈的地域特色.在闽南古厝的传承中,"红砖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红砖厝的建筑风格不仅是闽南地区特有的,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红砖文化"不只是闽南古厝建筑特色发展与成就的概括,它也代表了闽南人坚韧豁达的品质和积极向上的性格,红砖厝丰富多彩的建筑表达形成了红砖文化深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