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土楼作为福建省乃至中国的标志性民居建筑,已经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和传统民居的典范。福建土楼建筑美观,结构合理,工艺高超,蕴含了大量的传统民间智慧。如今福建土楼已经申遗成功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对于福建土楼的保护有着重要的意义。作者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根据国内外对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制定的规章制度及其保护模式,结合福建土楼的申遗保护历程,总结并提出了土楼后续保护的经验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随着福建土楼申遗成功和旅游业的发展,土楼的用电、用燃气比例增高、人员混杂,着火因素增多,福建土楼的消防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根据土楼的建筑材料、结构及消防特点,阐述土楼防火保护的意义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戴志坚 《华中建筑》1999,17(4):116-118
文章以永安“安贞堡”为例,论述了福建古堡民居形成原因,特点,并与福建客家土楼比较,展示了福建古堡民居的建筑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4)
福建土楼是我国福建地区的一种传统聚居性民居,是中国建筑史上的一颗明珠。本文从空间布局、修建原料、建筑色彩和建筑功能四个方面对福建土楼的建筑特征进行分析。同时,结合福建土楼当前的保护措施对其未来发展传承方向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永安"安贞堡"为例,论述了福建古堡民居形成原困、特点,并与福建客家土楼比较,展示了福建古堡民居的建筑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福建土楼民居古老而独特的防水方法,包括建造中所用的材料、建筑施工技艺以及土楼的布局构造等。  相似文献   

7.
土楼以中国传统民居中一类比较特殊的建筑而为世界所瞩目。2008年7月,以“福建土楼”为名被“世界遗产名录”收入,以现存的分布状况看,其主要是存在于闽西南山区的南靖、永定和华安等地区的客家山村;而闽东南沿海的非客家地区的泉州,也有不少土楼的存在。但泉州土楼与闽西南的“客家土楼”又有一定的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泉州土楼已形成为一种带有非常浓郁的典型的闽南传统民居韵味,这就是“传统民居式”的泉州土楼。  相似文献   

8.
杨宝  宁倩 《华中建筑》2007,25(10):162-165
福建永定客家土楼源远流长,是中国远古时期产生的生土建筑技术在福建的继承与发展.随着时代的发展,土楼的保护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本文以永定县初溪土楼群的保护为例,探讨了传统生土民居建筑遗产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9.
福建土楼产生于11世纪(宋代),延续至今;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明代)渐趋普遍,17世纪中叶(清代)进入成熟期。在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福建土楼以造型独特、规模  相似文献   

10.
杨龙 《住宅产业》2008,(7):46-49
福建土楼作为中国传统民居的杰出代表,最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本刊特约记者两次专程去福建,历时近一个月的时间,拍下了永定土楼系列珍贵照片,供本刊《图说住宅》独家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1.
福建土楼是闽西南山区以生土为主要材料并辅以石木材料建造的传统民居建筑和独特文化遗产,本文从世界遗产、文物保护单位、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5A级旅游景区等四个维度,展现福建土楼遗产资源,并整合性分析遗产价值,以期为福建土楼建筑遗产保护提供更加开阔系统的思路与措施。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古代经典民居老北京四合院、云南一颗印和福建土楼的特点及设计思想,并以福建土楼和万科土楼之间的对比为切入点,阐明了建筑并不仅是仿造古建筑的外形,而是传承和发展古建筑的思想理念,并结合现代材料和科技手段创造出属于我们自己的现代化建筑。  相似文献   

13.
蓝枫  罗哲文 《城乡建设》2008,(10):49-51
福建土楼产生于11世纪(宋代),延续至今;14世纪至17世纪中叶(明代)渐趋普遍,17世纪中叶(清代)进入成熟期。在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世界民居建筑中,福建土楼以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而著称于世;以丰富的闽西客家文化、闽南福佬民系文化的内涵和独特的聚居方式,在中国民居建筑乃至世界民居建筑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14.
胡洋 《建筑与文化》2013,(1):98-100
土楼文化是典型的中国传统民居文化,是一种罕有的巨型传统民居,它聚族而居,循水源而建,依山势而立,形成特有的地域性文化文脉。洪坑村土楼群是土楼文化的代表之一,其形态有圆形,有方形,还有五凤楼那般的等级森严的合院型,集中涵括了福建土楼客家文化的特征。游客服务中心及其配套建筑的设计遵循土楼文化以全面研究土楼平面、剖面及立面为基础,以开放的态度借用现代建筑技术进行合理化的创新,是为一种地域性建筑设计之路的探索,使得传统民居场所在现代公共建筑中得以可能再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类设计理论为指导思想 ,以福建土楼中的方楼和圆楼为传统民居范式 ,进行类土楼的设计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对上述两种土楼范式进行要素的提取 ,一是以这些要素为设计元素进行类土楼的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16.
李娟 《山西建筑》2010,36(34):47-48
通过比较最具防御特色的民居建筑:福建土楼,赣南围屋,桃坪羌寨,粤开平碉楼,探讨了防御式民居之间的异同,以期深入挖掘防御性民居建筑的内涵价值与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研究表明,我国不同民居类型文化圈之间的交融,曾催生大量的变异民居。以福建南部为例,闽南官式大厝与闽中干栏民居、闽西土楼民居、外来洋楼民居之间的相互影响,衍生出丰富多样的干栏式官式大厝、土楼化官式大厝、洋楼化官式大厝等民居变体,其中也承载了特色的民间创造经验。这些变异民居作为珍贵的草根遗产,有必要在后续的民居研究与保护工作中给予更多重视。  相似文献   

18.
福建客家土楼是东方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及其罕见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  相似文献   

19.
福建客家土楼回归自然,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及其高超的生土民居建筑艺术,在世界民居建筑史上是极为罕见的。该文从福建客家土楼的选址、用材、空间等方面分析其中体现的生态宜居理念,对我们当下的绿色生态建筑设计,追求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处的生活方式,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客家土楼“申遗”成功只是一个开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集居住和防御功能于一体的山区民居建筑,体现了聚族而居这-根深蒂固的中原儒家传统观念,更体现了聚集力量、共御外敌的现实需要.同时,土楼与山水交融、与天地参合,是人类民居的杰出典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