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论综放开采技术在我国发展的必然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我国为开采难采厚煤层和实现厚煤层开采方法改革而发展起来的综采放顶煤技术;分析了综放技术在我国迅速发展的原因,提出了综放开采健康发展需要解决的高瓦斯矿井综采、煤的自燃、提高回采率、综合防尘、综放设备、集约化生产和基础理论研究等7个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2.
综采放顶煤开采法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国中厚煤层及厚煤层的开采效率,但在实际应用中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如实际采出率低、易增加煤炭含矸率、绝对瓦斯涌出量多、易增加空气中的粉尘浓度等,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综采放顶煤开采的发展。本文结合矿井实际情况,在分析了综采放顶煤开采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解决对策,以供同行参考。  相似文献   

3.
我国煤矿综采技术应用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述了我国煤炭综采技术发展历程,在介绍当前我国有代表性的液压支架、采煤机、输送机等先进现代化综采设备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在薄煤层、中厚煤层、充填开采以及复杂地质条件下的综采工艺和应用情况,分别从大采高一次采全高、分层开采和综放开采的角度分析了厚煤层综采技术,最后比较了我国综采技术与采煤发达国家的差距。  相似文献   

4.
为实现综采工作面的智能化开采,旨在解决综采工作面开采设备技术落后、开采效率低、工作环境恶劣的问题,通过分析国内外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先进设备的应用情况,目前综采智能化技术装备在薄及较薄煤层、地质条件较好的工作面应用情况已经较好,具有很多成功案例。为了推广智能化技术装备在厚煤层、地质条件较复杂的综采工作面使用,在西山煤电股份有限公司马兰矿厚煤层成功建设与应用了智能化综采工作面,并投入使用;并就其中涉及到的采煤机记忆割煤技术、工作面直线度检测及控制技术、煤流负荷监测及其协同控制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应用分析及总结,最后就综采工作面智能化技术装备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煤矿机械》2021,42(3):141-144
为提升智能化开采技术在中厚煤层工作面应用中的适应性和稳定性、可靠性,提高工作面生产能力,以耿村煤矿八盘区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为研究对象,进行智能化操作控制系统设计及三机设备配套选型,通过对关键技术及产量保障措施的研究,达到了综采工作面少人、无人化生产作业的目的,实现了安全、高产、高效开采的目标,为类似条件矿井推进中厚煤层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高明 《中州煤炭》2020,(11):111-116
为了顺利完成矿井“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的目标,完善安全科技保障能力,针对目前的智能化综采技术中的问题,在简述国内外自动化、智能化综采技术发展过程基础上,结合铁法能源公司小青矿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综采技术的成功实践经验,研究了小青矿智能采煤工作面的三大核心技术与四项关键技术,分析了当前小青矿中厚煤层智能化无人综采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未来智能综合采矿技术的研究重点和创新发展方向。分析认为,目前智能化开采已经在向智能化开采3.0阶段过渡,在管理理念、投入、研发队伍建设等方面仍需下大力气。随着各种先进技术的逐步推广应用,对智能采矿下一阶段目标的实现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综采放顶煤技术作为开采厚、特厚煤层的主要方法,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目前已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本文简要回顾了综采放顶煤技术国内外的应用概况,我国综采放顶煤技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并对综采放顶煤技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针对中厚煤层地质条件复杂、煤与瓦斯突出等动力灾害威胁大、井下安全系数低等问题,根据蒙大纳林河二号井煤层赋存情况,为实现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智能化发展,研发了集本地控制、顺槽集中控制和地面远程控制于一体的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远程智能监控系统。通过视频监测技术对设备及环境等信息进行监测,在控制面板上实现了设备的“一键启停”;运用多传感器技术、数字孪生驱动技术和VR/AR技术实现综采工作面的三维可视化以及设备的实时监测与控制;采用EtherNet/IP通信技术实现地面监控中心与顺槽控制中心的数据交互。将上述关键技术在蒙大纳林河煤矿进行应用,实践结果表明,综采工作面远程智能监控系统实现了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远程监控,提高了井下生产效率和工作人员的安全系数,实现了综采工作面少人化智能开采,为无人化开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梁雷 《煤炭工程》2008,(2):59-61
文章以陈四楼煤矿2212综采工作面为例,阐述了大倾角中厚煤层综采工作面在工程设计上的创新及该技术的应用情况和取得的技术经济效果,介绍了利用普通综采设备开采大倾角中厚煤层所采取的技术改进措施,对于同类煤层开采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煤炭一直是我国能源获取的重要手段之一,虽然我国的煤炭资源较为丰富,然而煤炭资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因而对于煤矿的开采和使用需要对应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作为我国目前厚煤层首选的采矿技术应用于煤矿开采事业。综采放顶煤开采能够有效的实现我国煤矿提升产能、提高生产效率的目标。本文将通过对目前煤矿生产过程的实践分析综采放顶煤开采技术的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基于概率积分法的基本原理,在满足条带开采采出率的基础上,对安全开采深度和条带开采的极限开采深度进行了计算分析。探讨了深部条带开采的定义以及合理的开采深度范围。对确定建筑物下深部压煤是否采用条带法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2.
以开滦唐山矿为例,通过分析其开采过的7.5m落差的断层,研究我国的大采高综采面开采技术。首先对开采的唐山矿的工作基本情况进行概述,然后阐述了过断层的方案,最后分析了开采过程中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3.
李建平  王永强 《煤》2003,12(3):25-26
综采工作面扇形调采能有效地解决开采三角煤的问题。其技术关键在于预先采取措施防止输送机和支架的下窜 ,防止工作面支架的咬架 ,并需要处理好调采与收尾工序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4.
刘增平 《煤矿开采》2012,17(2):38-40
韩桥湾煤矿二盘区下部2-2煤层厚度大,开采条件优越,先行采用房柱式开采完毕,使其上部1-2煤层不能按正常顺序开采。根据两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厚度、层间距、层间岩性等),采用垮落开采的比值法、"三带"判别法、围岩平衡法以及上、下煤层开采的时间间隔,分析论证了1-2煤层上行开采的可行性,确认二盘区上行开采1-2煤层技术上是可行的,由此可解放上方呆滞煤量,延长矿井寿命,提高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采矿新模式--合同采矿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彤 《矿业快报》2005,21(11):17-18
合同采矿制,即通过招投标的方式,引进社会力量从事采矿。改变矿山办矿办社会的生产模式。业主从具体的生产中淡出,加强技术生产的监督、控制。采矿单位即乙方充实到具体的生产组织中去,满足生产的需要。大红山推行的合同采矿制,降低了采矿投资成本,使50万t采矿工程一年达产、第二年就超产,是新矿模式的重要创新。  相似文献   

16.
古城煤矿3310大倾角俯采综放工作面实行加架开采,采取了加强通风管理、有效的端头支护和综合防冲措施,保证了安全回采,解放呆滞煤量,延长矿井服务年限。  相似文献   

17.
开采沉陷对矿区土地资源的采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生态场理论和GIS技术研究矿区土地资源的采动效应。首先介绍了采动土壤特性测算、采动变化规律分析及土壤采动损害评价的程序方法;然后叙述了采用RS和GIS空间分析技术对土地资源各采动生态位指标进行量化,并基于生态场理论和开采沉陷学分析土地资源的采动空间分异特征、采动累积效应及其延迟效应的过程。对山西潞安集团五阳矿井采煤沉陷区的实例分析表明,耕地土壤特性与开采沉陷明显相关,1997年至2002年间采动生态元耕地和植被覆盖率上升而建设用地覆盖率下降,研究区土壤侵蚀以轻度和中度为主且明显存在采动延迟,土地利用集约度指数终采后10 a逐步进入稳定期,各地类的流失与来源组成趋于稳定,说明土地利用方式摆脱采动影响并进入新的动态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18.
太平矿业采矿方法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平矿业拟扩建到3kt/d的生产规模,通过开展采矿方法优化研究,根据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及地表不允许塌陷和崩落的特点,推荐采用嗣后充填采矿法作为矿山开采方法,同时设计了三种嗣后充填采矿方法,采用模糊数学方法对采矿矿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得出适合矿山自身特点的采矿方法。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成庄矿5310大采高工作面开采受陷落柱影响的问题,对陷落柱进行了详细的勘探,明确了陷落柱的位置、范围,制定详细的探放水技术措施,对陷落柱进行超前探放水,并制定了过陷落柱的可行性方法。通过控制采高,采用采煤机直接割矸和震动爆破的方式,运用浅截深回采工艺,直接通过陷落柱。结果表明:通过运用直接过陷落柱的方案,减少了工作面搬家工作量,节约了费用,保证了工作面的连续推进,提高了煤炭资源回收率。  相似文献   

20.
鉴于新桥煤矿2301工作面煤层厚度0~5.2 m,平均厚度3.9 m,矿井现有支架最高采3.6 m的现状,工作面原设计采用双工作面回采,经过对比分析,提出采用大采高大采长工作面回采工艺,实践证明可减少设备占用,有效提高煤炭回收率,综合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