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介绍纪录片《永远的怀念》的声音创作,探讨了纪录片声音的特点与表现力、提出了值得注意的一些创作原则,阐述了作多年来在纪录片声音创作上的感悟。  相似文献   

2.
在2011年国家广电总局电视节目技术质量奖(金帆奖)评比中,纪录片《梁思成林徽因》获得高清晰度电视录制技术质量奖声音类二等奖。本文概括介绍了该纪录片声音中配音、配乐、动效的创作理念和制作特点。  相似文献   

3.
本通过介绍纪录片《海路十八里》的声音创作,探讨了声音在记录片中不同用法,表现了声音的巨大魅力。  相似文献   

4.
正引言:为何关注纪录片的声音?近日,《舌尖上的中国》Ⅱ又掀起了一股纪录片收视的热潮。《舌尖》系列的风靡,不仅在于食物的画面和制作手法令人垂涎欲滴,还在于通过对普通人和食物情感之间的关系描述,达到一种人文气质上的升华。《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不仅勾起了人们对美食纪录片的热捧,也对以纪实手段进行表达的节目(纪录片、真人秀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纪实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特征,相较于纪录片的画面呈现,纪实类作品的声音制作(包括同期声、音乐、音效)在纪录片的主题表达方面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声音作为视听艺术的一部分,不仅能带给观众真实的感受,更能在控制节奏、表达情绪  相似文献   

5.
正近日,《舌尖上的中国》Ⅱ又掀起了一股纪录片收视的热潮。《舌尖上的中国》的热播不仅勾起了人们对美食纪录片的热捧,也对以纪实手段进行表达的节目(纪录片、真人秀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纪实作为纪录片的重要特征,相较于纪录片的画面呈现,纪实类作品的声音制作(包括同期声、音乐、音效)在纪录片的主题表达方面起着更重  相似文献   

6.
在2013年度的广电总局电视节目质量技术奖(金帆奖)评比中,《文昌鱼》荣获录制技术质量奖专题类一等奖(标清组)。上海广播电视台纪实频道专门有个团队,拍摄《中国珍稀物种》系列自然类纪录片,多年的拍摄,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通过《文昌鱼》的制作,介绍动物类纪录片的后期制作流程。  相似文献   

7.
声音作为影视艺术中十分重要的元素,具有许多实际功能。在纪录片创作中,可以通过设计声音,达到对影片的真实性建构。纪录片声音存在多种形式与多种表达方式,充分利用声音功能即可将客观真实和画面无法直接表达的情感真实统一表现出来。本文将分析纪录片中各个声音的设计理念,对通过声音进行纪录片真实性建构的问题做出详细研究。  相似文献   

8.
《声音传奇》是由北京电视台纪实高清频道拍摄和制作的一部4K画质、全景声技术结合的长纪录片,无论在纪录片的选题,还是拍摄制作方式都有不同层面的探索意义.《声音传奇》剧组的基本编制加后期为六人,拍摄团队以四人为主.  相似文献   

9.
李列从80年代开始做纪实节目.当时中国刚开放国门,需要向外国展现自己的新面貌,于是上海电视台成立了国际部,采用纪录片作为国际语言开展对外宣传.从此涌现了一大批纪录片人,开创了上海纪录片的创作局面.此后,国内呈现了南有上海电视台国际部、北有中央电视台军事部的纪录片创作局面,一批开风气之先的大题材纷纷出炉.同时,纪录片创作开始摆脱过去说教、宣传式的表达方式,淡化政治,以原汁原味的直击,以平易近人的视角亲近现实,亲近普通人,给当时的电视节目带来一股清新透气之风.像李列当时拍摄的《劳改队纪实》这样一拨讲述普通人的故事真实自然的电视纪录片出现在荧屏上,就让老百姓耳目一新,引起轰动的社会效应.  相似文献   

10.
中央电视台制作的《故宫第11集》获得广电总局2006年度金帆奖电视节目声音制作技术质量奖纪录片类一等奖。文章介绍了该纪录片声音的组成及各部分声音的艺术处理,片中加强了声音风格的民族地域感、时间感、空间感,使声画紧密结合,突出了电视纪录片声音设计和创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近些年,在国内的部分纪录片评比中,将纪实报道类节目排除在纪录片评比中,特别是有些电影节。当电影节里面设立了纪录片单元的时候,纪实报道类节目就会被排出在外。比如经常被排出在外的节目有《新闻调查》《焦点访谈》《讲述》等等。学界有人认为,纪实报道相当于新闻采访类专题片,而这类专题片虽然也是纪实性的,但是多使用语言访谈的方式制作,与传统意义上的“影像纪实”不符,因此不少专家在纪录片评奖中,第一轮就会把纪实报道类节目删掉。  相似文献   

12.
文化类综艺节目以中华传统文化为源,以当下时代精神为注,结合视听手段的艺术表现形式,共同编织出璀璨的文化盛宴,为观众提供视听结合的审美感受。听觉的跨媒介融合丰富了观众的视听体验;声音元素的艺术化运用丰富了节目的声音空间;空间和声音的联动塑造了独特的声音景观;节目运用通感等创作手法形成声音符号,唤醒观众的听觉审美,激发观众对自然之音及文化之美的渴望。本文旨在探析文化类综艺节目中声音所表达的听觉审美,在声音层面为节目创新提供一个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13.
自然类动物纪录片在我国的纪录片创作中是一个弱项,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拍摄这一类型的题材。上海电视台纪实频道在"科教兴国"的举国战略指引下,迎难而上,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开发功能,改装设备,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使用特殊设备,制作《中国珍稀物种》高清系列纪录片,并得到广大同行的认可。  相似文献   

14.
郭静与柯丁丁于2002年开始合作拍摄他们的第一部纪录片《盛夏的果实》,两人独立制作的这部片子在法国真实电影节上获得伊文思奖.2004年,两人调入上海纪实频道工作.长期合作至今,先后创作了《马戏学校》、《2006,关于我的朋友》、《初潮》、《妈妈,我是妈妈》等多部纪录片,并多次在国际获奖.201 6年他们首次携手合作的4K人文地理纪录片《西藏,自然之路》,并担任总导演和摄影指导,该片还未播出,已经获得广播电视节目技术质量评选“金帆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纪录片中声音元素在真实与虚拟之间的取与舍进行一定程度的探讨,并通过实际工作中的纪录片声音制作为例,说明了如何选择与运用声音素材,给观众以“真实”的声音还原.  相似文献   

16.
纪录片《黄河大合唱80年》以一部著名音乐作品的生命史为经,以创作者、指挥者、演唱者等一代人的亲历作纬,编织了大开大合的宏阔画卷.音频后期制作采用三维声格式,利用空间的变化讲述了一部合唱作品80年来带给人们的影响.本文分享了此片的三维声声音创作历程和心得.  相似文献   

17.
由中央宣传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制作的大型纪录片《辉煌中国》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播出之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与以往电视纪录片有所不同,《辉煌中国》不再单纯地以传统的电视收视率和网络点击率作为衡量自身的“试金石”,而是主动出击,开展线上线下活动,用实际行动引起关注,通过主流渠道传播中国巨变,塑造中国形象,在国内外获得高度评价。本文以电视政论片《辉煌中国》的内容众筹、传播渠道、文化形象的影像构建三大亮点作为核心研究对象,以此探讨作为小众审美产物的电视纪录片的创新活力与出路。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黑龙江广播电视台金帆奖声音奖获奖作品《安重根》为例,介绍了专题类电视节目环绕声制作的技术手段、特点和创作性设计思路,并提倡重视电视声音制作的规范性。  相似文献   

19.
以纪录片《西藏一年》为例,本文分析研究了对华友好人士是如何通过纪录片来影响普通大众对于中国形象、中国法制化形象的理解的;分析研究西方纪录片中有哪些法制传播的理念,进而可以反驳一些不当的误解;分析研究含有中国法制化形象的国外纪录和传播,对于我国做好法制化的对外宣传、展示中国的现代化形象、学习世界的法制理念的大众传播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在短视频的冲击下,纪录片的创作形式发生了变化.纪录片《人生第一次》就是其创作形式的一次创新与突破.在秉承纪实的基础上借助独特的视角构建诗意化的影像表达,力求在"记录真实"的同时融合多方媒体平台、多方互动寻求观众的情感共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