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屈楚离  干静  马静  陈安迪 《包装工程》2022,43(16):401-409
目的 提升乘客在公交站内的等候体验,优化公交站配套设施的合理性与完备性,提高公交系统服务能力。方法 研究乘客的候车需求,构建乘客行为地图,筛选出25项需求研究样本,并分为6类,分别为对物理空间的需求,以及具有体验附加值的信息需求、附属需求、安全需求、休憩需求和卫生需求。通过kano模型对各个需求进行定性分析和定量统计。结果 构建了乘客的候车需求层级塔,基于用户满意度指数系数,通过敏感度的计算,最终得出各设施需求的重要度排序,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公交站配套设施的配置策略。结论 通过对乘客候车需求重要度的研究,可根据不同站点的地理位置等特点以及乘客类型结构等具体情况对车站设施进行配置。  相似文献   

2.
为了提高危机救援过程中团体内部与外部的空间共享效率,结合建筑火灾的动态建筑结构变化与人类空间信息的认知表征、空间信息的交互方式,设计了两种空间信息界面:静态朝向信息一致信息界面;动态朝向信息一致信息界面,探究动态环境中不同朝向信息对于寻路绩效的影响。通过Unity3D软件模拟实际空间环境的动态变化,采集虚拟环境中内部人员的寻路行为,并通过录像与访谈分析建筑内外人员的交互行为。实验结果表明:1)静态信息界面下寻路时间与路径更短,寻路过程中的错误路径更少,但交互行为更多。2)动态信息界面下寻路时间与路径更长,寻路过程中交互行为更少,但错误路径更多。研究结果可以为消防救援队伍的内外协同提供支持,提升救援效率。  相似文献   

3.
石彭  易晓 《包装工程》2017,38(22):232-238
目的我国城市轨道综合交通枢纽的建筑室内空间发展呈复杂化、多层次化的趋势,对于乘客的寻路活动造成一定影响,立体导视图设计可以提高用户寻路活动的效率。方法以合肥南站枢纽北广场室内空间立体导视图设计实践为例,结合视觉传达及信息认知设计理论,从立体导视图设计的信息层级、空间形态、色彩、垂直交通设施、环境设置等方面,探讨其设计策略。结论立体导视图具备其他导视标识无法比拟的优势,能以更加直观化、形象化、整体化的方式,帮助乘客进行空间认知和定位,帮助乘客快速进行路线选择规划并提高寻路活动的效率。  相似文献   

4.
王楠楠  王丹花 《包装工程》2023,44(22):216-224
目的 探讨公共座椅在用户候车中的用户体验痛点,提出优化用户候车体验的公共座椅设计方案。方法 首先基于场景化思维对乘客候车这一场景进行分析,提炼出典型场景,其次对场景中乘客行为进行分析挖掘出用户痛点,通过重构乘客候车场景探索候车过程中乘客痛点的解决方法,最后将设计创意映射至高铁站候车座椅的设计方案中,完成高铁站候车座椅的创新方案设计,解决乘客候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有效满足乘客切实需求,为用户营造一个良好的候车体验。结论 场景化思维引入到高铁站候车座椅设计分析中,能帮助设计师更为全面地剖析乘客行为、明确候车座椅现存的问题、挖掘出乘客的潜在需求,进而创造性地提出解决方案,指导高铁站候车座椅的设计,同时基于场景化思维下的设计方法也为其他产品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一个可供参考的设计途径。  相似文献   

5.
王汝婷  戴端  刘文阳 《包装工程》2021,42(14):284-289
目的 对列车内室剩余空间设计现状与乘客情感诉求进行研究,形成科学合理的剩余空间视觉化设计方法,指导视觉化设计实践,提升乘客的乘车体验.方法 以乘客行为需求的交互方式为切入点,提取剩余空间形式要素及乘客情感要素,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试图在视觉化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改变人机交互方式及信息传播途径,构建剩余空间视觉化交互情境,形成协调统一、智能化、人性化的列车内室剩余空间.结论 创新性定义了地铁列车内室剩余空间,推演得出了剩余空间视觉化设计与乘客情感诉求之间的制约关系,构建了地铁列车内室剩余空间视觉化设计方法论模型,并进行设计案例的实践验证,有效提升了乘客乘车体验,将为营造符合情感化需求的地铁内室环境提供新的思路与案例参考.  相似文献   

6.
为了提高激光制导武器弹目视线仿真精度,根据弹目视线仿真过程,对实验室弹目视线角误差来源进行了分析,基于误差合成理论,建立了视线角误差模型,给出了一种实验室视线角精度的整体评价标准,并根据该评价标准运用遗传算法对视线运动系统的布局进行了最优化设计,得到了视线角误差在漫反射屏上的分布图,为弹目视线仿真提供参考,从而提高视线角仿真精度.  相似文献   

7.
李豪  熊中楷  彭庆 《工业工程》2010,13(2):86-90,124
将乘客分为两类:对时间敏感的乘客和对价格敏感的乘客。以提供同一航线的两个不同航班为研究对象,从乘客在两航班的选择行为出发,建立了竞争环境下动态定价博弈模型。通过假设两航班间具有完全信息,证明了价格均衡的存在,给出了均衡价格满足的条件,并探讨了模型求解的方法及相关性质,为航空公司价格决策提供依据。应用算例求出了给定初始库存时两航空公司各阶段的均衡价格及期望收益,对比了均衡策略及另外两种策略,并得出一些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8.
何鹏凯  王志彬  丁小兵 《硅谷》2012,(5):26-26,18
根据当前乘客对车站便捷需求,建立一个专业、详细的南站信息查询网供乘客全面获取相关信息,并开发出一个立体电子地图能清楚演示站内构造,该系统极大的方便人们对南站信息需求,使乘客未到南站,先能从网上参观南站,具有很好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9.
朱青  王如彬   《振动与冲击》2013,32(2):189-200
啮齿类动物在空间环境中的运动被认为可以形成代表空间环境的认知地图。在这种认知地图中,代表不同空间位置的细胞会与一种发放率编码的模式相联系,这种基于发放率编码的模式同时也广泛地应用于联想记忆的研究中。本文通过神经计算模型和认知地图的构建,阐释了两种认知地图的形成方式和功能。第一种模型是一种空间向量地图,在这种空间向量地图中,动物依据所处的空间位置进行自我定位,同时也可以更新认知地图的信息。另一种认知地图是一个基于目标的向量图,用来进行寻路。将这两种认知地图结合起来,就能形成一个高效快捷的寻路方式。本文重点将这种寻路方法应用于智力探索模型中去,依靠适应性驱动力,利用第一种认知地图中所存地点之间关系的基本知识,对第二种认知地图进行构建和重置。这样通过智力来解决一系列新路径问题的解决,能够针对不同目标的需求找到合适的路径,并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最优路径的形成。这个新思路能为寻路问题找到更加简便和安全的答案,也能够为以后应用于机器人系统的编程提供更好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武汉地铁8号线是轨道交通线网重要的跨江骨干线路,与以往车站设计"重线路选线轻站点分析、重运输效能轻乘客服务、重站点单体设计轻区域整合、重装饰装修轻空间营造"的思路不同,8号线在设计前期提出车站总体设计框架:即四个目标——"创造开放自由的空间尺度、营造艺术化的公共环境、提供人性化的功能服务、编织地下网络实现站城融合"。在每个车站设计与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围绕总体目标展开设计思。营造宜人的公共空间尺度,减轻地下空间压抑感;追求结构与装修一体化,功能、空间、装修、公共艺术四位一体、形神统一;围绕站点合理开发,探索多功能复合的车站布局,联结周边地块,推动站城融合;提升设施服务标准,为乘客提供安全、便捷、舒适、愉悦、多元化的服务。  相似文献   

11.
本文根据广州地铁乘客服务管理现状,综合分析和研究了广州地铁乘客服务管理业务模式与业务需求,尤其对乘客服务信息发布重点开展了的专题研究工作,为如何提高地铁乘客服务管理水平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2.
刘毅  欧阳懿愉  周红石 《包装工程》2023,44(20):309-316
目的 在信息化社会中,信息能否被阅读与认知,成为判断一款信息产品是否可行的关键因素。如何提升用户的阅读速度、加快用户对信息的认知效率是本研究的主要目标。方法 首先基于信息加工与信息选择模型,分析信息权重与信息呈现结构的关系;然后研究人在信息处理过程中的认知特性,探究人类理解信息的时候,可视化形式表达的信息权重与人类自身的认知能力之间的影响关系;最后以机场信息化场景中航班信息动态屏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航班各类信息的显示比例和显示顺序,对不同年龄段旅客进行视觉信息的搜寻实验。通过相关性分析、方差分析和显著性差异法,分析两组年龄段旅客面对四类航班信息可视化的平均反应差值。结果 用户的年龄范围、信息的呈现结构会影响用户理解经过可视化的信息。结论 提升信息可视化视觉效率的原则:通过改变信息视觉表征方式,如信息的呈现顺序和显示比例,重组信息接收者获取信息的心理结构,以达到加快信息接收者决策速度的目的;根据信息接收者的固有经验进行可视化权重设置,避免信息的可视化结构与接收者的认知形成较大偏差。  相似文献   

13.
王超  谷美利  龙若佳  辛悦铭  支锦亦 《包装工程》2023,44(18):27-34, 51
目的 基于列车卧铺的乘客行为研究,系统地进行人机工程学分析,为列车卧铺布局设计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法 首先分析乘客行为与列车卧铺设施布局的映射关系,通过任务分析法,研究乘客在卧车中的行为,引入SAPAD框架建立各个行为层次上的意义,关联归纳现有卧铺布局问题,提取具体设计属性需求。最后,进行布局迭代的设计与验证分析。结果 研究了乘客在卧铺中的四种主要行为,设计了以行为分析为指导的卧铺布局模型,使用Jack软件验证了创新设计功能的可行性。结论 在卧铺车厢设计过程中,进行乘客行为的人机工程学分析,有利于发现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不合理的设计内容,得到新的基于人机工程学的卧铺布局设计方法,提升用户乘车体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究不同年龄组之间字号、字重和屏幕材质对大屏易读性的影响。方法 招募32名不同年龄的参与者,自变量为年龄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字号(12 px, 14 px, 16 px, 18 px)、字重(正常和加粗)和屏幕材质(LED和LCD),因变量为完成率、完成时间、视觉认知负荷评价和合理度评分,实验任务为伪文本目标字搜索,实验顺序遵循被试内设计原则和随机原则。结果 不同年龄组的参与者在观看大屏时的视觉表现和视觉主观感受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字号设计也会显著影响大屏内容的易读性。结论 可视化大屏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年龄特点以及匹配的字号,为可视化大屏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梁燕  陈尨  陈薇  刘雅情  李安娜 《包装工程》2022,43(18):195-209
目的 以澳门城市公交站点视觉引导系统(分流引导系统、整体视觉、站牌标识、公交路线图、辅助地图)为研究内容,分析存在的问题及设计改进方向。方法 以“符号学”“认知心理学”“寻路行为”“客户旅程”为理论支撑,采用焦点小组、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以定性、定量结合的方法分析城市公交视觉引导系统的设计优化;选取澳门代表性公交枢纽亚马喇前地车站分流图、连贯公路圆地形公交布局图、代表性公交环线,以及对开线行车路线图、景点导向辅助图进行设计优化。结果 公交“视觉引导系统”是服务于人有效行动的综合空间信息系统,侧重由图像与符号所形成的具有连贯意味的“秩序设计”和信息“编码与解码设计”,强调整体性、层次性、渐进性、连贯性。意义 在遵循五大设计原则的前提下,有效、合理的设计分流引导标识、线路、站点地图等,将建立乘客良好的视觉引导感知,提高出行效率。  相似文献   

16.
在过渡季节,如何评价火车站候车室内的人体热舒适性是研究的内容。针对昆明火车站的过渡季节的候车室内的热舒适性进行分析探讨。评价该自然通风方式能否达到人体舒适性指标以及调研乘客对候车室内热环境的主观感受。利用热舒适仪器测试和使用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候车室内的热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17.
孙龙生 《中国科技博览》2013,(23):362-362,366
目前客运沿线的绝大部分三、四、五等客运车站,在旅客候车与引导方面仍还停留在纯手工作业模式,如客流引导、车次通告等都还采用铁质车次牌、人工广播,黑板提示等落后的作业方式,不仅使车站客运管理效率低下,也给旅客候车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介绍了可移动电子显示屏系统在三、四、五等客运车站的推广与应用,满足了铁路运输服务快速发展的需要,对这些车站的旅客服务及客运安全管理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公交站亭的椅凳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本文从国内城市公交候车椅凳的现状看人们对人性化的候车椅凳设计的急切需求,对城市公交候车椅凳的设计进行初步分析,为提升城市公共交通形象,改善人们公共交通出行环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李伟湛  杨先英 《包装工程》2019,40(2):167-171
目的为了解轨道交通环境中不同特征的乘客群体的通行规律,以及人机交互的情况。方法通过调研,获得乘客参数。设定同一乘客群体数量的不同特征参数,利用Pathfinder软件平台,在现有的轨道交通环境中进行计算机仿真分析。结论通过多组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获得了一种乘客通行情况及时间变化的表征方法,提出有效通行时间的概念,揭示了乘客群体的通行时间变化的规律,为轨道交通环境设施的设计、管理、运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研究智能助手多任务使用场景下多任务类型和信息模态对任务绩效和用户主观感受的影响。本研究采用两因子组内设计的人因学实验,测试了30名参试者在智能助手提供视觉-听觉双模态、视觉单模态、听觉单模态3种情况下,完成并行多任务和顺序多任务的任务绩效、感知易用性、感知有用性、使用意愿和认知负荷,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处理所得数据。结果表明:并行多任务的完成时间显著小于顺序多任务;在任务完成时间和主观感受方面,视觉-听觉双模态显著优于视觉单模态和听觉单模态;多任务类型和信息模态的交互作用并不显著。实验为智能助手信息呈现方式和任务组织方式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