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依据实测资料分析了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水下地形的演变特点,得出了黄河三角洲滨海区水下地形在行水河口附近淤积、演变剧烈,而不行水河口附近海岸线蚀退,浅水区冲刷,深水区淤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从3个方面分析了港珠澳大桥桥位附近航道演变情况,首先针对伶仃洋河口湾径流的水沙条件、桥位附近的潮流、潮位等基本特征进行分析,以确定桥位附近滩槽演变的特点和趋势;其次对桥位附近试挖槽的实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确定试挖槽在不同季节的回淤强度及挖槽边坡随时间的变化情况;最后比较了桥位附近航道不同时期测图的断面和容积的变化,分析了桥区附近的航道演变情况及演变趋势,分析结果表明各航道均处于相对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在来水来沙和海洋动力等因素影响下,快速地发生淤进、蚀退、河床抬高和尾闾改道等一系列演变。由于影响海岸线变化的各种因素极不稳定,因此很难对海岸线演变作出准确预测。以1987—2003年TM/ETM+数据为基础,利用地理元胞自动机模型对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演变进行了预测分析。结果表明:黄河水沙量骤减导致其造陆能力下降,使得海岸线变化以蚀退为主;黄河行水河道河口区海岸线变化以淤进为主,但幅度逐年递减;大部分地区海岸线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4.
清水沟流路滨海淤积形态、造陆面积的初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河口清水沟流路自1976年5月行河以来,滨海淤积的宽度约53km,单一沙嘴主体淤积宽度25km左右。1976年至今平均每年造陆面积为43.5km~2。与其它流路相比清水沟流路排沙比较小,这主要是由于清水沟流路行河期间入海泥沙中粗沙比例较大,入海日附近海域潮流弱。沙嘴突出海域后(?)排沙比未见增大,除来沙较粗的原因外沙嘴南偏不利于泥沙向外海输送也是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河流交叉工程平面二维水沙数值模拟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本文对南水北调总干渠与河流交叉工程进行了洪水与河床变形的平面二维数值模拟.模型采用水边界全区自动跟踪方法、考虑了交叉工程附近的局部冲刷并借助河床演变分析成果,较好地进行了特征洪水验证.通过计算给出了自然状态、设计方案时的特征洪水流场、工程附近的壅水及河床冲刷成果,根据预测分析还提出了更为合理的工程修改方案  相似文献   

6.
从实测水下地形资料分析了应沙嘴河段的河势变化,揭示了河床容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根据堤前滩地的地貌结构和钻探资料分析了应沙嘴的岸滩稳定性,最后用瑞典圆弧滑动法对应沙嘴围堤稳定性作了验算。分析表明,采砂对富春江应沙嘴岸滩及堤塘的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7.
采用实测资料分析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尾闾河道与海岸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70年代以后,进入黄河三角洲的水沙量呈现逐渐减少的趋势,特别是80年代以后,这种减少的趋势愈加明显。尾闾河道冲淤演变,不单单只受水沙条件的影响,且随着河口的延伸,比降变缓,河道冲淤也有溯源的性质。2002年黄委会实施调水调沙以来,尾闾河道过流能力增加,主槽刷深明显,同流量水位显著下降。黄河三角洲海岸在改道初期造陆速率大,改道后期造陆速率有逐年减小的趋势,这与改道后期沙嘴向海中突出、沙嘴前缘地形变陡、海流流速增大、泥沙沉积减少、海洋动力输沙能力增强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2005~2006年中部引嫩工程引水口附近江段的冲淤分析,探讨取水口附近河床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襄樊电厂二期工程取排水河段动床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明辉  吴卫民  刘晓芳 《泥沙研究》2007,(1):76-80,F0003
襄樊电厂一、二期工程均以汉江为水源,采用直流供水方式,排水入汉江。本文建立了电厂取、排水口河段动床实体模型,考虑了在建的南水北调工程和拟建的崔家营航电工程对该河段的河床演变和水流泥沙运动影响,从三维空间角度详细研究了取、排水河段水流泥沙运动及河道冲淤演变趋势、取水口附近底沙运动情况、取水安全可靠性等问题,并提出了稳定取、排水口附近河岸及保证取水可靠的建议性措施。  相似文献   

10.
基于多源高分辨率卫星数据和实测地形资料对黄河尾闾河道沙洲、河口沙嘴及滨海区对水沙变化的响应过程进行多尺度分析.结果表明:2013-2015年,黄河水沙逐年减少,河口沙嘴横向淤长,拦门沙形态由长条形逐渐转为类似圆形;2016-2017年,水沙锐减,调水调沙中断,河口沙嘴及滨海区遭受冲刷;2018-2020年重启调水调沙工...  相似文献   

11.
受来水来沙、河口流路变化、海洋动力和人类活动等因素影响,黄河三角洲海岸线时空演变迅速而复杂。采用遥感与GIS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处理1987—2003年的多时相卫星遥感影像,采用非监督分类方法提取海岸线时空演变信息,结合利津水文站水沙数据,对河口面积和水沙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随着水沙量的减少,河口逐渐由淤积转为侵蚀,并且程度趋于严重;②沙水比与河口变化面积之间存在较好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人为活动的增加使环渤海人海河流水量急剧减少.导致所携泥砂淤积在河口附近的潮间带,80年代以后,沿海地区大面积兴办水产养殖,使一些岸段的海岸线逐步向海里推进,极易被风暴潮冲毁,致使大量泥沙被沿岸流搬运。目前,环渤海地区许多河流下游和人海河口处均被严重淤积,使环渤海人海河口地区形成大面积泥质滩涂。  相似文献   

13.
根据刁口河流路末期自然出汊点不断上提的演变特征以及清8汊河人工出汊的实践,提出黄河河口人工出汊宜在自然出汊点抵达高潮线附近时,并充分利用海域容沙能力、结合重大生产需求进行实施。现行清水沟流路在2004年和2007年出现两次较大规模自然出汊。出汊点上提2.5 km并接近高潮线,口门摆动距离达到7.2 km,表明清8汊河流路已处于"重新出汊"的行河末期。清水沟流路达到改道标准时,沙嘴延伸过长,将继续侵占孤东海域容沙空间。另外,孤东海堤附近海域自清8改汊以来水深最大增加了5 m,在波浪作用下仍将继续冲深。建议近期开展启用北汊河研究,实现缩短河长、充分利用孤东海域容沙能力、减缓孤东海堤侵蚀、支援油田开采等目的。  相似文献   

14.
黄河口水流和延伸对渤海流场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平面二维水流模型,进行了渤海流场模拟,分析了渤海流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黄河三角洲北部行河的黄河口向北延伸时会造成黄河口附近M2分潮无潮点大幅度向西偏北移动;在黄河三角洲东部行河的黄河口向东延伸时会造成黄河口附近M2分潮无潮点向东北方向移动,但移动幅度较小。随着现代三角洲的形成,黄河口附近M2分潮无潮点北移,莱州湾潮差加大。黄河口地形变化对秦皇岛附近M2分潮无潮点位置变化影响不大,黄河口沙嘴延伸约40km时口门流速最大,黄河入海流量5000 m3/s时仅对口门附近约15 km范围的水位、流速有影响。初步成果表明,单用延伸黄河口、加大入海水流的方法来解决黄河口泥沙淤积问题效果不会很明显。  相似文献   

15.
辽河口地区位于辽宁省的南部,是我国海岸线的最北端,面临渤海,区域内自东向西有大辽河口、双台子河口、大凌河口三个独立入海口门。文中通过对河口及岸带平面演变、岸线变化、河道平面演变等分析,阐述了河口演变的历史与趋势。  相似文献   

16.
在第四纪沉积理论基础上,对第三纪沉积速率提出计算方法,并选择牛顿法解渤海湾盆地沉积速率,研究了中国大陆东部边缘渤海湾盆地的沉积过程,得出盆地区域内沉积速率的变化存在3个高峰值,其年龄分别为:距今0~2Ma、24.0~32.6Ma、38.0~42.0Ma,为认识古代环境与地质演变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论述了黄河的造陆过程,指出第四纪以来黄河对渤海湾盆地沉积贡献最大。约距今10万年,原海岸线大约以燕山、太行山、嵩山、大别山、黄山等为界,距今10万~1万年间,我国的东部海岸线向外推移1000余km。华北平原是以黄河为主和其他河流一起挟带泥沙沉积形成的,就是现在陆地海拔在0~200m高科之间的、占国土面积约12%的中国东部平原。  相似文献   

17.
根据实测水文河道资料,分析了武汉河段的历史演变及近期演变,结合武汉河段的边界条件及河型,通过对隧址河段的演变分析以及隧址断面附近的一维数模计算,得出结论:20世纪50年代以来,武汉河段河势发生较大的变化,天兴洲南兴北衰,主支汊易位,但目前这种变化趋势已趋于缓和,处于相对稳定时期。  相似文献   

18.
利用ArcScene和ArcGlobe来组织三维场景数据,把ArcGIS Engine作为二次开发平台,在VS.NET 2005集成环境下,采用C#语言进行黄河口三维GIS的设计与开发.黄河口三维GIS具有场景配置、图层管理、三维查询、动态模拟、飞行漫游、书签管理等六大功能,实现了三维地形场景的组织和对黄河三角洲的三维浏览与信息查询,可对海岸线、等深线、断面等多年历史数据进行管理,能完成对海岸线变迁和冲淤演变的动态模拟与演示等.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三角洲冲淤平衡的来沙量临界值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黄河三角洲在整体淤进的同时伴随着蚀退,近年来黄河来水来沙递减趋势,现行河流路海岸线淤进行减缓,原行河流流路岸线出现了严重的蚀退,三角洲造陆的趋势又速度制约着三角洲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演变,本文以近20年来黄河水文,泥沙,三角洲滨海区水深等的实测资料及卫星遥感照片为依据,研究了黄河三角洲面积变化的趋势以及与流域来水来沙的关系,得出三角洲整体趋于冲淤平衡的年来沙量临界值为2.45亿t。  相似文献   

20.
三峡工程大江截流水流数学模型计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有限体积法对长江三峡大江截流期间上、下游围堰附近的河道水流建立了数学模型,井利用压力校正法求解数学模型。通过数学模型计算,本文获得了截流期间两级设计流量(Q=14000m3/s和Q=19400M3/s)下,上、下游龙口宽度发生变化时.坝区附近水域内流态的变化情况.得到了龙口附近的水流参数(如流速、上下游水位落差、龙口处流态分布及导流明槊的分流比等).井且把这两套设计方案的计算结果与长江水利委员会所做的物理模型试验结果加以比较、验证。结合大江截流的实际水流条件.本文还进行了相应的水流计算.从而利用实测值进一步验证了已建水谎数学模型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