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18 毫秒
1.
陆馨  辛忠  李春 《化工学报》2011,62(2):539-544
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苯乙烯)种子微球,再将种子微球与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水解溶液混合,加入氨水使硅烷水解产物在种子微球表面缩聚,制备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co-苯乙烯)/聚硅氧烷核壳微球。采用SEM、TEM、粒度分析仪和FTIR对微球的形貌、核壳结构、粒径和化学组成等进行表征。发现在合成种子微球时提高甲基丙烯酸甲酯在共聚单体中的投料比,可使相应核壳微球的折光指数下降。将核壳微球作为光散射剂添加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中制备出光散射材料。结果表明,核壳微球可显著提高PMMA样片的雾度,且PMMA样片的雾度随着核壳微球与PMMA的折光指数之间差值的增加而增加;当核壳微球的添加浓度为2%~3%(质量)时,制得的相似文献   

2.
通过种子乳液聚合得到聚丙烯腈/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AN/PMMA)核壳结构的纳米微球。将经冷冻干燥后得到的PAN/PMMA纳米微球进行预氧化和炭化处理,成功制备出粒径为50 nm的碳纳米微球(Carbon Nanospheres,CNSs)。并利用光散射、傅立叶红外线光谱(FTIR)、透射电镜(TEM)等技术对所合成的PAN/PMMA纳米微球和CNSs进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PMMA的加入有利于降低PAN基CNSs的粒径,且炭化温度在500~600℃之间得到的CNSs的分散性最好。  相似文献   

3.
介绍用多步乳液聚合法合成一种R-PVC的新型改性剂—聚丙烯酸丁酯(PBA)/PS/PMMA互穿网络聚合物(简称CSS—ACR—Ⅲ),借助于透射电镜和动态粘弹谱仪考察了CSS—ACR—Ⅲ的形态结构和动态力学性能,并对R-PVC/CSS-ACR-Ⅲ的机械性能、熔融塑化性能和流变性能进行了测定。认为CSS—ACR—Ⅲ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它能显著改善R-PVC的冲击强度,在改性剂含量为10份时,缺口冲击强度由纯PVC的6.49kJ/m~2提高到27.05kJ/m~2,且基本不影响拉伸、弯曲强度和维卡软化点。此外,CSS-ACR-Ⅲ的加入,能缩短R-PVC的凝胶时间,降低熔体的表观粘度,因而它也是R-PVC的一种良好加工助剂。  相似文献   

4.
陆馨  辛忠 《化工学报》2006,57(4):959-963
在乙醇/水混合溶剂中采用分散聚合法制备出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将聚苯乙烯核微球与甲基三甲氧基硅烷的水解溶液混合,加入氨水使硅烷水解产物在核表面缩合交联,制备出微米级聚苯乙烯/聚硅氧烷核壳微球.采用TEM、粒径分布仪、EDX、TG等对核壳微球的形貌、粒径、表面成分和热失重进行了表征.将核壳微球作为光散射剂添加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树脂中,制备出性能良好的光散射材料.当SS6核壳微球的添加浓度为1%(质量)时,制得的PMMA样片(2 mm)的雾度为88.16%,透光率为72.5%;当SS6添加浓度为2%(质量)时,其雾度为92.13%.  相似文献   

5.
采用雾化微乳液法成功制备10~100 nm范围的纳米碳酸钙(纳米-CaCO_3)/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纳米核壳粒子。聚合物以乙烯基三乙氧基硅烷作为偶联剂接枝到纳米-CaCO_3表面,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证实了纳米-CaCO_3包裹了PMMA,表明纳米-CaCO_3粒子与PMMA存在良好的相互作用,这意味着聚合物通过偶联剂的连接成功接枝到纳米-CaCO_3表面。不同含量(0.1%~1%)的纳米-CaCO_3/PMMA通过布拉本德黏土塑性测定仪与聚丙烯混合。纳米-CaCO_3接枝PMMA的明显提高了纳米-CaCO_3在PP基体中的分散性,提高了(纳米-CaCO_3/PMMA)/PP复合物的热性能、流变性和机械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显示,纳米-CaCO_3粒子通过PMMA壳在PP基体中分散性良好。  相似文献   

6.
利用聚多巴胺(PDA)的还原性和黏附性,成功制备了分别负载银(Ag)纳米催化剂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多巴胺(PN@PDA/Ag)核壳型微球、聚苯乙烯-聚多巴胺(PS@PDA/Ag)核壳型微球和聚多巴胺(PDA/Ag)均质型微球。系统研究了PN@PDA/Ag、PS@PDA/Ag和PDA/Ag微球的微观结构、化学组成及Ag纳米颗粒的分布情况,并考察了在模型催化反应中,还原剂硼氢化钠(NaBH4)和反应物对硝基苯酚(4-NP)摩尔比对微球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球均成功负载了Ag纳米催化剂,相比于两种核壳型微球,PDA/Ag微球负载Ag纳米催化剂的含量最多。随着NaBH4和4-NP摩尔比的增加,PN@PDA/Ag、PS@PDA/Ag和PDA/Ag微球对4-NP的转化率逐渐增大。在考察的摩尔比下,PDA/Ag微球均表现出比PN@PDA/Ag和PS@PDA/Ag微球更优异的催化性能。当摩尔比为500∶1时,PN@PDA/Ag、PS@PDA/Ag和PDA/Ag微球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app)值分别为0.21min-1、0.35min-1和1.78min-1。PDA/Ag微球的kapp值远高于文献报道的PDA/Ag微球kapp的最大值0.35min-1。研究结果将为高效催化微球的设计和制备提供理论指导和实验基础。  相似文献   

7.
无皂乳液聚合制备SiO_2/PMMA纳米复合胶体微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半连续无皂乳液聚合方法在未经硅烷偶联剂改性的230 nm亲水性SiO2微球表面聚合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壳层,制备以SiO2粒子为核、PMMA为壳层的复合胶体微球。研究微球表面形貌、组成、粒径变化规律,探索聚合反应的成核过程和PMMA进料流量对复合微球粒径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未经硅烷偶联剂改性的纳米SiO2表面可形成稳定规整的PMMA壳层,SiO2/PMMA复合胶体微球球型度接近1.0,单分散性较好,多分散度指数(PDI)小于0.04。聚合反应受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单体含量控制,随着PMMA进料流量增加,乳胶粒子成核过程由均相成核过渡为胶束成核,复合微球粒径加速增大,多分散性增强,其粒径可通过调节PMMA进料流量控制。  相似文献   

8.
王东波  田言  冯玉杰  韩俐伟 《化工学报》2007,58(12):3180-3184
采用乳液聚合方法在纳米SiO2粒子表面接枝苯乙烯(St)单体,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SiO2-g-PS纳米微球,用FTIR、TEM、XPS和TG分析了SiO2-g-PS的结构。结果表明,乳液聚合产物基本呈球形、SiO2为核、PS为壳的核壳结构。通过熔融共混工艺制备聚丙烯(PP)基复合材料,并对其力学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当SiO2-g-PS填充量较低[4%~6%(质量)]时,SiO2-g-PS/PP复合材料的冲击强度和拉伸强度明显提高,并对PP的结晶有明显的异相成核作用。  相似文献   

9.
有机玻璃的增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聚合方法制备的聚丙烯酸丁酯(PBA)对浇铸型有机玻璃(PMMA)的增韧改性,研究结果表明,当PBA以纳米粒子簇分散在PMMA基体中时,对PMMA有较好的增韧改性效果。当PMMA中无皂乳液聚合PBA(e-PBA)的质量分数为0.5%时。改性PMMA的冲击强度比基体提高38%。SEM观察表明,本体聚合PBA(b-PBA)橡胶粒子以独特的纳米簇状结构均匀分布在PMMA基体中,大量的微裂纹以b-PBA粒子为中心呈放射状向外辐射,这些微裂纹在试样破坏的过程中吸收了大量的冲击能,使改性PMMA韧性得以提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液相沉积法成功制备了SiO2/TiO2核壳结构微球,研究反应温度、(NH42TiF6溶液浓度对微球形貌、晶型以及壳层厚度的影响,并测试其光散射特性。研究发现:随着反应温度的升高,SiO2/TiO2核壳结构微球的表面包覆程度、壳层TiO2结晶程度逐渐提高;改变(NH42TiF6溶液浓度,可制备出不同壳层厚度的核壳结构微球;SiO2/TiO2核壳结构微球和SiO2微球相比,其光散射能力显著增强,且光散射能力随着壳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渐加强。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刚性聚合物(PS、PMMA)对CaCO_2填充的PVC/CPE共混体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刚性聚合物的填入提高了共混体的冲击强度,其中,对PVC/CPE/CaCO_3=100/15/10体系的增韧效果较好。PMMA使共混体的拉伸强度有所提高而PS使共混体拉伸强度下降。流变性的测定显示,Ca-CO_2使共混体的表观粘度和粘流活化能增加,牛顿的流动性增强,而在PVC/CPE/CaCO_3共混体中加入4.5份PS能明显降低共混体的表观粘度和粘流活化能,牛顿的流动性降低,但仍有良好的挤出物外观和较低的挤出膨胀率。  相似文献   

12.
本文用Brabender塑化仪,双锟开炼机研究了刚性有机粒子对PVC/CPE共混体熔融塑化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探讨了不同加工温度对PVC/CPE共混体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添加少量刚性有机粒子后,体系的塑化时间缩短,塑化行为改善,韧性有较大幅度提高,拉伸强度有所改善,加工温度为160-180℃体系性能最好。  相似文献   

13.
硬质高聚合度PVC的改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硬质高聚合度PVC为对象,采用DOP、CPE或SAN进行增韧改性,研究了液体丁腈、ACR及内、外润滑剂对加工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PE是高聚合度PVC的优良增韧改性剂,对拉伸强度影响很小,SAN对PVC/CPE=100/10体系起到既增韧又增强效果,用量在3份以下,LNBR可降低熔体的表观粘度、缩短塑化时间,降低能耗,改善流变性,ACR-2可明显改善熔体强度,促进熔融塑化,在高速剪切下,表面平整光滑,从力学性能、混炼状态、熔体流动和挤出物外观,选择ESO、丁二烯、TRO16为润滑剂。硬质料的挤出性能及外观接近进口料水平。  相似文献   

14.
雷彩红 《塑料科技》2007,35(10):50-53
以氯化聚丙烯(CPP)为增容剂,探讨了CPP不同含量下PP/PVC体系的力学性能、相容性、流变性能以及对应的微观结构,并与氯化聚乙烯(CPE)增容剂进行了比较。发现添加5份CPP可明显改善PP和PVC两相界面相容性,与PP/PVC体系相比,拉伸强度提高了61%,无缺口冲击强度提高了100%。此时CPP还起到了一定的增塑作用,共混体系加工性能较好。与CPE相比,含有CPP的共混体系拉伸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5.
采用Brabender塑化仪和双辊开炼机,研究了几种刚性有机填料SAN(苯乙烯和丙烯腈的共聚物)对PVC/CPE(聚氯乙烯/氯化聚乙烯)共混体加工行为及力学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这几种SAN均有缩短PVC/CPE塑化时间,改善熔融塑化行为的效能,但不同流动性的SAN作用有所差异。还证实了不同加工方法的改性效果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16.
纳米CaCO3增韧PVC/CPE复合材料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了纳米CaCO3增韧PVC/CPE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流变性能。结果表明,纳米CaCO3对PVC/CPE复合材料有明显的增韧作用,出现单峰最大值分布;并与CPE产生协同增韧效应。PVC/C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随纳米CaCO3和CPE的用量的增加而稍有下降。随纳米CaCO3的用量增加,PVC熔体的塑化时间延迟了5倍,凝胶速率提高了2倍,平衡粘度增加,操作范围变窄,加工难度增加。  相似文献   

17.
《国际聚合物材料杂志》2012,61(3-4):149-158
Abstract

Polylauryllactam was used to improve the impact strength of polyvinylchloride (PVC)/chlorinated polyethylene (CPE) blends without sacrificing their tensile properties. The enhancement of the impact strength in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of the CPE content in the PVC/CPE blends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intermolecular hydrogen bonds among PVC, polylauryllactam and CPE macromolecules. A doubled impact strength of the PVC/CPE blend with 20 weight percent of CPE was obtain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1.5 phr polylauryllactam. The PVC/CPE blends with polylauryllactam have a better dimensional stability compared with the PVC/CPE blends without the additive, according to their viscoelastic characteristics. Polylauryllactam shortened the processing time to reach a minimum melt viscosity in the processing of the PVC/CPE blends.  相似文献   

18.
王国建  王长明  李岩 《塑料》2006,35(6):15-19
研究了BOLTORNTM型超支化聚酯对硬质聚氯乙烯(PVC)力学及流变性能的影响,并初步与传统加工助剂ACR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100份的PVC中加入10份的超支化聚酯BOLTORNTMH40,材料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达到最大值39.58MPa和30.25%,拉伸强度比加入相同量的BOLTORNTMH20、H30要分别高4.2%、27.93%,而断裂伸长率则分别高400.1%、97.1%;在100份PVC中加入8份的超支化聚酯BOLTORNTMH20,材料的冲击强度达到最大值20.53kJ/m2;BOLTORNTM超支化聚酯与传统的加工助剂ACR相比,超支化聚酯对PVC有着更好的流变与塑化效果;另外,超支化聚酯可以降低PVC的黏度,随着超支化聚酯用量的增加,PVC黏度降低幅度增加。  相似文献   

19.
PMMA接枝纳米ZnO复合粒子改性PVC塑料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二军 《中国塑料》2008,22(11):78-81
通过原位聚合将甲基丙烯酸甲酯(MMA)接枝于纳米ZnO表面,制备了PMMA接枝纳米ZnO复合粒子,将其加入聚氯乙烯(PVC) 基体中进行改性。研究了纳米ZnO粒子在PVC基体中的分散性和PVC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探讨了改性纳米ZnO粒子填充PVC材料的抗紫外线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ZnO粒子在PVC基体中分散均匀, 提高了纳米ZnO粒子与PVC基体之间的相容性,使改性PVC材料的拉伸强度达到78 MPa,比纯纳米ZnO粒子改性PVC提高了35 %;冲击强度提高了近1倍,达到13.6 kJ/m2;加入改性纳米ZnO粒子的PVC还具有明显的吸收紫外线功能。  相似文献   

20.
ACR类冲击改性剂的加工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简单介绍了用冲击ACR改性的PVC干混料的流变、挤出和加工热稳定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与使用CPE改性的PVC干混料相比,使用冲击ACR改性的PVC干混料具有塑化时间短、塑化扭矩大、塑化温度高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