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机制砂在商品混凝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欣声 《工程机械》2004,35(11):74-75
早在60年代我国就开始用生产碎石的副产品石屑当砂,拌合混凝土或改善细砂的级配或作为掺合料用于砌筑砂浆中,后来有的省市如云贵地区河砂资源短缺,因此利用当地山砂也就是类似现在的机制砂做混凝土的细骨料,早在1978年就制定了贵州省地方标准《山砂混凝土技术规定》。从此,贵州地区就基本上全部采用山砂代替外省运进的河砂配制混凝土,为国家节约了大量的基建资金。  相似文献   

2.
测定原河砂和原机制砂及其每个筛分区间砂的比表面积,验证砂比表面积测试仪器和计算方法的可靠性.配制了同批而不同比表面积的河砂和机制砂,设计了河砂混凝土和机制砂混凝土各3组,分别测试其坍落度和28 d抗压强度.研究表明:对于相同级配河砂和机制砂,机制砂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机制砂比表面积对混凝土拌合物的坍落度有显著影响,随着...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了一种放射性超标的机制砂作为细骨料,分别以放射性超标的碎石、放射性合格的碎石作为粗骨料,研究了所制备混凝土的放射性水平;针对放射性超标的机制砂混凝土,采用放射性水平较低的河砂取代机制砂,研究了所制备混凝土的放射性水平。结果表明:放射性水平较低的碎石和河砂起到了良好的稀释作用,可实现放射性超标机制砂及碎石制备出放射性合格的混凝土,为放射性超标骨料的合理利用提供了思路,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针对天然建筑材料日益枯竭和碎石生产过程中产生的资源浪费情况,开展了石灰石破碎分级形成碎石、机制砂和石灰石粉以取代河砂和粉煤灰在混凝土中的无污染资源最大化应用研究.工程实践表明:与普通预拌混凝土相比,此类混凝土可控性强,综合效益显著,对拓展和提高混凝土应用技术水平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机制砂与旱砂取代河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对不同强等级普通混凝土的生产配合比进行设计,阐述了生产组织与现场施工存在的问题与控制措施,对比分析了机制砂与旱砂混合取代河砂后C30普通混凝土的成本,总结了控制混合砂混凝土产品质量的措施。工程应用表明:采用机制砂与旱砂取代河砂,C30普通混凝土可技术创效约11.8元/m3。  相似文献   

6.
杨国飞 《山西建筑》2011,37(34):115-116
结合潞安集团采煤沉陷区治理项目中混凝土工程施工,阐述了机制砂的生产过程质量控制及主要技术指标的试验检测方法,对用机制砂代替河砂拌制的混凝土质量进行了探讨,表明机制砂的大量应用保证了工程质量,节约了工程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7.
浅谈机制砂(石灰石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河砂资源的缺乏,利用石灰石(粗骨料)生产所产生的废弃资源再生产成机制砂,通过相关试验的研究,得出石灰石机制砂对水泥拌合物性能的影响,论述了石灰石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并通过实际应用验证了石灰石机制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8.
针对惠州市砂石资源供应紧张影响搅拌站的成本控制的问题,本文提出了采用惠州市本地的石屑替代部分河砂的思路,选用了两种石屑、机制砂、河砂进行对比,结果表明石屑与机制砂及河砂相比其级配较差,对混凝土的性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可以部分替代河砂用于混凝土生产,较合适的替代率为25%。  相似文献   

9.
机制砂配制混凝土其力学性能略高于天然河砂配制的混凝土,具有很好的路用性能,随着我国建设规模的扩大,天然河砂资源已经日渐短缺,以机制砂代替天然河砂配制混凝土应用于路面工程,具有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0.
贵州是我国典型的岩溶地区,江河沙石资源缺乏,采用机制砂代替河砂已成为今后贵州省混凝土应用的发展趋势。但机制砂级配差、石粉含量高、含泥量高、棱角尖锐、与外加剂难以匹配等问题,使机制砂泵送混凝土所需的砂率和水灰比较大,强度难以保证。而在机制砂高强泵送凝土中掺入硅灰,可以有效提高混凝土强度,增强混凝土质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1.
陈立兵  陈攀 《山西建筑》2015,(11):109-110
通过对中交二航局武深高速TJ-5标机制砂掺河砂混凝土的研究,阐述了机制砂与天然河砂的特点,对机制砂掺河砂混凝土的级配情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机制砂掺河砂混凝土具有更好的经济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2.
《门窗》2017,(10)
目前,砂主要分为两大类:天然砂和机制砂。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天然河砂资源也随之逐渐面临枯竭。这时候机制砂就成了天然河砂的替代品,并慢慢发展起来,暂时性的缓解了天然河砂紧缺的局面。本篇文章首先对机制砂做了简单介绍和分析,并且探讨了机制砂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3.
陈志友 《江西建材》2011,(2):136-138
针对目前河砂资源严重匮乏的状况,分析研究了商品混凝土搅拌站后仓系统建立精品砂石骨料生产系统的可能性,提出了砂石骨料生产系统的五个关键技术,对精品机制砂、碎石用于混凝土试验,以及用于后仓系统必须解决的问题等,得出精品砂石骨料生产系统用于商品混凝土搅拌站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4.
机制砂和碎石的质量波动会影响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通过试验研究了机制砂亚甲蓝(MB)值和碎石含泥量对不同强度等级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的影响,并研究了相同工作性条件下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调控措施。结果表明:随机制砂MB值增大,且混凝土初始工作性变差,混凝土工作性损失增大,特别是对低强度等级的机制砂混凝土影响更大;碎石含泥量也会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需要严格限制碎石含泥量;当机制砂MB值较高时,碎石含泥量必须控制在较低水平,同时需要增加外加剂掺量,才能保证混凝土工作性满足要求。  相似文献   

15.
通过水洗机制砂与石粉复配得到不同石粉含量的机制砂,并与天然河砂对比研究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以及体积稳定性(弹性模量、干燥收缩、受压徐变)的影响。结果表明,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较河砂差,适量的石粉(10%~15%)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和易性,并提高混凝土强度;机制砂混凝土的弹性模量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相对于天然河砂,用含石粉的机制砂拌制的混凝土在早期干燥收缩较大(当石粉含量为10%时,收缩值最大);且徐变系数随着石粉含量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16.
焦作地处山区,由于受地域限制,沿线不出产天然河砂,特别是质量较好的黄砂,外地调运最远达数百公里,每立方河砂运到工地成本高达一二百元,再者因为现在国土流域资源紧张,.天然河砂资源也并不丰富,所以为降低混凝土成本必须因地制宜。焦作所处地理环境料石资源丰富,用开采出来的料石生产机制砂,供应数量可以得到保证,供应途径更加便捷,最重要的是使用机制砂生产混凝土,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节约投资。  相似文献   

17.
机制砂配制水泥混凝土其力学性能略高于天然河砂配制的水泥混凝土,具有很好的路用性能,对机制砂配制水泥混凝土和天然河砂配制水泥混凝土进行了干缩性能对比试验,并对机制砂水泥混凝土机理讨论。以机制砂代替天然河砂配制水泥混凝土应用于路面工程,具有很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湖南临澧南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使用的精品机制砂干法生产工艺,以及进行了临澧南方精品机制砂与精品河砂、普通河砂的配合比试验对比。试验表明,在胶凝材料掺量一致的情况下,使用精品机制砂的C30混凝土28d强度达到38.3MPa,高于精品河砂和普通河砂。  相似文献   

19.
《商品混凝土》2011,(8):1-3
砂石是混凝土结构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我国使用河砂、江砂来拌制混凝土。随着国内建设需求的增多,天然砂资源日趋枯竭,而与此同时,对建筑用砂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机制砂的出现缓解了这一矛盾。1973年国家建委在贵州省召开了机制砂在混凝土中应用的论证会,制定了《机制砂混凝土技术规程》,机制砂的应用范围得以扩大;国家标准GB/T14684-2001《建筑用砂》已明确可将机制砂作为一种建筑用砂,并规定了机制砂的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目前国内部分省市也已制定了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技术规程。机制砂最大的优点是颗粒级配可调,质量稳定。但与天然砂相比,机制砂颗粒粗糙尖锐、多棱角、细度模数较大,且含有石粉,这些特点对机制砂应用于混凝土有什么影响?砂率控制在多大比较合适?目前,国内机制砂生产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专门生产的机制砂;再一种是利用各种尾矿附带生产或产生的,这两种不同的生产形式生产的机制砂各有何特点?在应用机制砂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怎样确保机制砂应用于混凝土的同时还能保证混凝土质量?本期特别策划邀请专家对机制砂在混凝土中的应用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通过使用机制砂替代河砂进行混凝土配制试验,重点研究了机制砂对河砂不同取代比例对混凝土拌合物工作性能、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通过改变外加剂掺量、水胶比、水泥用量以及机制砂种类等因素对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进行优化调整。试验结果表明:当机制砂对河砂取代率为15%~45%时,混凝土的和易性、力学性能较优;通过调整外加剂掺量、水胶比、水泥用量等参数可以改善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且当P-减水剂掺量为3.3 kg/m~3,水胶比为0.41,水泥用量为210~220 kg时,机制砂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力学性能较优;优质的机制砂种类有利于改善混凝土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