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 毫秒
1.
为了得到预应力锚杆在基坑开挖过程中摩阻力传递与变化规律,结合西宁火车站综合改造工程,对桩锚支护结构在不同开挖工况条件下锚杆的受力特征进行现场综合测试试验,并根据锚杆现场拉拔试验p-s曲线和理想的弹塑性荷载传递模型,对Phillips提出的计算预应力锚杆摩阻力公式进行了改进,给出了适用于土锚中参数A的一种简单实用的计算方法,与实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吻合较好,能够很好地反映预应力锚杆弹性阶段摩阻力的分布。  相似文献   

2.
粉喷桩侧摩阻力强化效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运用Meyerhof理论和土的本构关系,探讨了粉喷桩侧摩阻力强化效应的形成机理。选用邯郸市3个工程的粉喷桩载荷试验资料,分析了侧摩阻力的强化效应与桩身强度、桩端土的承载力、荷载水平和桩长的相互关系,从而合理选择承载力较高的土层作为粉喷桩的桩端持力层,这对提高复合地基的承载力,减小建筑物的沉降量具有重要意义。该结论对其他类型的复合地基设计也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3.
大理岩常规三轴压缩全过程试验和本构方程的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23  
利用RMB-150B岩石力学试验系统研究了雅安大理岩围压为0~30ma的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建立了屈服强度、峰值强度、残余强度和围压的关系,根据塑性力学的相关理论,提出双线性弹性-线性软化-残余理想塑性四线性模型,并应用于大理岩,得到了大理岩各段的本构方程,并特别讨论了软化段。结果表明,理论模型和试验结果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4.
建筑用钢循环塑性本构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述建筑用钢循环塑性本构响应特性及现有建筑用钢循环塑性本构模型的发展及应用。  相似文献   

5.
预应力锚杆已被广泛应用于基坑、隧道等地下工程,拉力集中型预应力锚杆也以其独特优势而备受青睐。但是,对于其锚固机理、承载机制的认识相对滞后。采用FLAC3D有限元软件,通过分析土层和施工参数,对锚杆承载力、预应力损失等问题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锚杆自由段长度增加,锚固段的平均摩阻力得到显著提高,而锚杆的承载力随着锚固段长度的增加而提高,锚杆锚固段平均摩阻力却一直在减小,说明锚固段的利用率下降。  相似文献   

6.
为了有效地描述软岩的软化特征,首先推导了以压为正统一强度理论表达式,该理论可以考虑材料拉压强度不等及中间主应力效应,适合岩土工程界以压为正的使用习惯以及岩土材料拉压强度不等的特性;其次推导了以压为正统一强度理论π平面的极限线;第三,基于推导的π平面的极限线,结合Yin-Graham模型,推导了软岩的三维统一弹黏塑性本构模型表达式。根据针对取自日本石川县能登半岛端部的硅藻质泥岩所进行的不同围压、不同加载速率条件下的应变控制式和应力控制式固结不排水三轴试验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进行了弹黏塑性数值模拟分析。并与三轴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本文建立的软岩三维统一弹黏塑性软化本构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非常接近,可以很好地模拟软岩的应变软化特征。  相似文献   

7.
李笑然 《山西建筑》2007,33(10):114-115
对混凝土非线性分析中本构关系的研究现状作了介绍与评述,并对线弹性类、非线弹性类及基于弹塑性理论的混凝土模型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为其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大理岩卸荷条件下弹黏塑性本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TLW–2000型岩石三轴蠕变试验机对锦屏大理岩进行恒轴压分级卸围压应力路径下的三轴流变试验,得到轴压恒定、不同围压下的应力–应变–时间曲线。根据卸荷应力路径下锦屏大理岩的流变变形特点,以Cristescu本构模型为基础,通过试验结果确定模型参数,并在模型参数的确定过程中考虑卸荷应力路径的影响。所建模型克服了三维元件组合模型不能考虑应力路径影响以及不能很好反映侧向流变变形规律的缺点。最后,用该模型对流变试验数据进行拟合,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很好地描述卸荷应力路径下大理岩的整体变形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根据统一强度理论应力不变量的形式,确定所要建立模型的屈服函数以及塑性势函数,考虑土体强度随加载过程的逐渐发挥,确定土体硬化函数。采用非相关联流动法则建立复杂应力状态下的土体弹塑性本构方程,并且对模型中所产生的奇异性进行分析和处理,指出模型中的奇异性是屈服函数、塑性势函数的流动矢量、以及硬化模量所引起的。给出模型中所含参数的确定方法,采用膨胀性泥岩的常规三轴试验模型进行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弹塑性本构模型能够模拟泥岩的应力–应变关系,较好地反映土体的应变软化特性。  相似文献   

10.
混凝土的三维本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材料的各向同性理论,根据应力-应变增量关系,建立了一个混凝土的三维本构关系模型。采用了目前较为成熟的Ottosen的破坏准则,利用了Sargin的单轴应力-应变关系,并在三维增量非线性关系中引入等效单轴切线模量,所用的模型中的参数是根据前人的经验和实验来取定的,通过对混凝土的各向受拉,受压和拉压结合的分析表明,所建立的模型较为简单,实用。  相似文献   

11.
1 IntroductionThe rock and soil are the geologic media in thestate of nature that suffered many geologic vicissi-tudes during a very long time.The mechanical re-sponses for rock and soil under the common actionexerted by external load and surrounding circ…  相似文献   

12.
基于单轴压缩声发射实验,以加载中岩石的声发射和塑性体积应变为损伤变量,建立一个多参数损伤本构模型,研究了岩石的损伤演变规律。研究表明,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和试验应力应变曲线能很好地吻合,峰值强度之前理论值略大,峰值强度之后理论值下降较快;岩石损伤随轴向应变的增加而增大,峰值强度之前岩石损伤随加载而增加,峰值强度之后岩石轴向应力减小而损伤增加;该损伤本构模型获取的应力应变曲线和损伤值能综合体现岩石的声发射和塑性体积应变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基于莫尔-库仑模型,结合含水裂隙岩体的本构关系及演化方程,在FLAC3D提供的二次开发程序接口基础上,利用VC++程序语言实现了计算过程,并编译成动态链接库文件进行加载和调用,得到了含水裂隙岩体的数值模型。通过一个简单数值模拟实验,验证程序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并得出采用莫尔-库仑模型模拟出的结果比含水裂隙岩体本构模型的结果要偏于保守。将含水裂隙岩体的本构模型应用于一实际巷道的开挖围岩稳定分析中,其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的数据较吻合,再次验证了该含水裂隙岩体数值本构模型的正确性,可用于含水裂隙岩体巷道的稳定性分析。  相似文献   

14.
通过应用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对钻孔灌注桩的数值模拟,结合一工程试桩的试验结果,分析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桩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和桩端附近土的活动方式,总结了摩阻力产生强化效应的大致范围,并从摩阻力强化效应的角度将桩身分为无强化效应区、次强化效应区和强化效应区。  相似文献   

15.
库区微震频发现象使泥质软岩受循环剪切动力作用。基于分数阶西原模型,将Able黏壶进行改进,获得相应条件下的本构模型,并通过泥质软岩试样循环剪切试验对该本构模型进行了验证。研究表明:①原有分数阶西原本构模型可归纳为本模型正弦函数(循环作用)为零时的特殊解;②模型表现出较好的适用性(R2∈(0.96,0.98)),且方程曲线具备试验曲线的“单双拐点”特征;③模型主要影响因素为分数阶阶数n,其中稳定型方程n∈(0,0.6)、破坏型方程n∈(0.6,1.0);④随n的增加,抗剪模量G与黏滞系数η大致呈现降低趋势,可较好反映宏观现象;⑤从参数扰动的角度解释了以往文献出现的η随n增加可能表现出的无规律波动现象。研究成果可为微震条件下含泥质软岩边坡长期稳定性控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连续强度理论和随机统计分布假设,在常温统计损伤演化方程的基础之上引入温度影响因素,推导了大理岩的高温统计损伤演化方程;采用组合建模的方法,以损伤力学为基础,将统计损伤体引入到粘弹性本构模型中,构建了能够反映温度影响效应的大理岩高温动态统计损伤本构模型。利用带高温装置的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试验系统进行了大理岩在不同高温与不同加载速率共同作用下的动态力学试验,基于试验结果,确定大理岩高温动态统计损伤本构模型的参数,并对理论模型进行验证,拟合程度较好,可为岩石类脆性材料动态本构关系的进一步研究和工程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
根据连续损伤理论和统计强度理论,从岩石材料内部包含大量随机分布的微裂隙等缺陷的特点出发,采用修正的Harris函数作为岩石损伤参量的数学模型,并结合Hoek-Brown准则建立能反映岩石破裂全过程的损伤本构模型。通过引入损伤系数J,较好地反映了岩石的渐进破坏特性,也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这种准脆性材料的非均匀性和各向异性。利用多元函数极值理论,并依据试验曲线的特征参量,确定出损伤本构模型参数,最后用试验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通过比较分析说明了该模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相关参数对理论曲线与试验曲线吻合程度的影响,从而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8.
基于对数正态分布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岩石微元物理力学性能服从随机分布的特点,采用对数正态分布作为岩石微元强度的概率分布模型,结合损伤力学理论和统计强度理论,建立了三轴压缩条件下的岩石损伤本构模型。在此基础上,考虑岩石破裂过程全应力应变曲线的特点,利用多元函数极值理论依据试验曲线的特征参量确定出损伤本构模型参数。与试验结果及前人研究结果比较,该模型形式简单,参数求取容易,能较好地反映岩石内部缺陷分布和变形特征,表征岩石破裂过程的全应力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9.
对高温后再生混凝土圆柱体试件(Ф100×200mm)进行了常规三轴加载试验,获得了高温后再生混凝土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拟合了高温后再生混凝土三轴受压本构方程.结果表明:在单向应力下,高温后再生混凝土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有比较明显的尖峰.随着侧向围压的增加,高温后再生混凝土应力-应变全过程曲线逐渐变得平缓和丰满.高温后再生混凝土三轴受压本构关系曲线变化趋势与普通混凝土类似.所拟合出的高温后再生混凝土三轴受压本构方程能较好拟合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20.
为了更好地研究单向受载下岩石的本构关系和损伤演化规律,利用泥岩的单向压缩和声发射试验,分析了岩石的变形特点、能量转化和声发射特征,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考虑能量耗散和声发射的损伤演化方程,提出初始损伤和临界损伤的定义,构建了能够反映岩石压密过程和残余强度阶段的损伤本构模型,并通过单向压缩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了两种损伤演化规律及理论损伤本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损伤演化规律基本一致,都经历损伤缓慢增加、加速增加和残余损伤3个阶段;材料参数分别影响应力强化、软化和整体应力-应变曲线;两种理论损伤本构关系均较好地反映了岩石的单向受载变形特征,从而证明了所建损伤本构模型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