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5G超密集组网是建设绿色、高效、灵活部署5G网络的关键技术。也是应对未来1000倍流量增长的必然要求。随着大量低功率站点部署,虽然提升了系统容量,但面临因站间距太小带来了干扰和频繁切换问题,影响用户体验,以及大量低功率站点部署需要消耗大量的传输资源。本文重点讨论了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技术:虚拟小区技术、双连接技术、CoMP干扰协调技术、无线回传技术。探讨了5G超密集组网架构实现。  相似文献   

2.
相比LTE,5G对承载传送网络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更大移动前传和回传带宽、更小端到端时延、更密集组网以及更高精度网络同步等.因此对5G承载传送网络的组网方式和应用技术研究已迫在眉睫. 随着3G和LTE网络建设,满足移动前传和移动回传需求的本地承载传送网络架构趋于稳定,在光纤资源上为建设5G承载传送网络做好了基础架构准备.光纤直驱是3G和LTE移动前传的主要手段,5G时代随着超密集组网、覆盖加密、站点增加等趋势的出现,移动前传对光纤数量需求更大,现网光纤难以满足需求;大量新建光缆对管道资源需求太多,光缆施工越来越困难,尤其在密集城区.如何满足5G网络前传需求已成为行业技术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3.
【】5G超密集组网是满足5G时代海量数据交互的关键组网方式,而微站将是构成5G超密集组网的关键组件,其配置的数量及能否落地实施直接影响网络建设部署。本文对5G超密集组网主要应用场景进行了需求分析并对超密集组网实施方法进行了相关阐述。通过提前部署塔桅资源、电源资源以及重点机房资源,实现超密集组网的有效落地实施、高效集中管控以及显著成本节约,最终实现5G绿色建设、降本增效以及资源互享。  相似文献   

4.
随着无线网络的快速发展,为满足未来数据流量的高速增长、海量的设备连接和不断涌现的新业务,5G通信系统应运而生。在对5G网络进行应用中,需要做好网络规划,文章从超密集组网的站点规划进行分析与研究,为后续5G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网络信息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超密集组网利用基站加密部署提升空间的方式,成为解决5G网络数据流量用户体验速率合理的有效方案.但是,小区密集部署带来的影响和基站小范围的覆盖面积给高速移动用户带来了一些影响,从而减少了网络容量以及用户体验.对此,为了满足5G超密集组网的覆盖和容量问题,主要对5G超密集组网网络架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5G超密集组网网络架构及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密集组网通过小基站加密部署提升空间复用的方式,成为解决未来5G网络数据流量1 000倍以及用户体验速率10~100倍提升的有效解决方案.然而,小区密集部署带来的干扰问题以及小基站较小的覆盖范围导致的高速移动用户频繁切换问题,会降低网络容量和用户体验.因此,为了同时考虑未来5G超密集组网“覆盖”和“容量”的问题,提出了以控制承载分离以及簇化集中控制为主要技术特征的5G超密集组网网络架构.除此之外,针对宏-微和微-微的超密集组网部署场景,给出了具体实现方案.更进一步地,针对5G超密集组网网络架构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了讨论,为后续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运营商的5G室内分布(以下简称窒分)系统建设面临着高频段、高成本、高流量三大难题,住宅小区5G室分系统在这些方面上尤为突出.电信公司结合住宅小区现有的宽带网络资源和4G室分资源,提出了低成本组网方案.该方案通过高低频组网、复用家庭宽带传输和双路耦合这三大技术,实现了住宅小区5G室分的低成本、高效精准建设.  相似文献   

8.
5G技术演进对通信基础设施的影响及解决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入分析和探究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技术,提出5G技术在演进过程中将面临的诸如站点获取、基站机房和天面、电源获取、承载网络等挑战。针对这些挑战深入分析,探究其产生的原因,提出应对挑战的方案建议。例如,针对站点获取的挑战提出应该遵循"宏微协同,异频组网"的原则;针对基站机房和天面的挑战提出"点亮"小基站与超密集组网的建议;针对电源获取的挑战提出"智能化能耗调节,动态休眠"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网络技术处于高速发展状态,作为新型网络通信,5G传输在速度上极具优势,能够实现万物互联.但受限于其现有站址资源,可通过增加站址数量,使部署过程更加密集.同时,数据运载也更加专业,对传输过程及方式要求较高.因而,5G时代,将传送网络作为重点建设内容.  相似文献   

10.
高频段是未来5G网络的主要频段,在5G的热点高容量典型场景中将采用宏微异构的超密集组网架构进行部署,以实现5G网络的高流量密度、高峰值速率性能。文章对5G网络在未来超密集组网架构中存在的干扰、服务性能、系统成本和能耗、即插即用功能等主要问题进行分析,对超密集组网中将应用的多连接技术、无线回传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详细论述,结合模拟建设案例提出超密集组网的部署特点和部署需求。  相似文献   

11.
目前,随着不限量套餐用户占比的不断提高,流量呈现爆发式增长,给4G扩容带来了巨大挑战,部分超热区域已经出现“频率用尽、建站困难”的窘境。超密集组网作为未来热点高流量区域的主要组网方式,能够充分各种站型的密集部署提供超大容量与超高速率,将成为未来5G的关键技术之一。因此研究超密集组网在4G网络中的应用及面向5G的超密集网络演进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小区密集部署,减少对有线传输基础设施的需求,3GPP Rel-16引入5G新空口(NR)无线接入回传一体化(IAB)技术,定义了独立组网和双连接的网络架构,引入同一 IAB收发资源的时分复用满足半双工需求.3GPP Rel-17标准化了IAB增强技术,首先进一步引入了频分复用和空分复用的资源复用方式,实现多种复用...  相似文献   

13.
5G超密集组网(UDN)属于5G移动通信系统的关键技术,即通过空间密集部署微小区组网方式提高网络频谱效率。为了避免网络运行干扰,需要采取一定干扰管理技术。首先阐述了5G UDN特性和组网干扰管理需求,其次分析了5G UDN干扰管理技术,为基于5G UDN环境下干扰管理技术的应用提供参考思路。  相似文献   

14.
由3G WCDMA标准规定的3G网络模型,提出了3G传输网的分层结构,重点分析了3G UTRAN层网络业务特点、QoS要求和传输接口,提出了适合3G应用的接入传输组网方案,并从3G业务应用开展和R5版本演进趋势分析,提出了后续3G演进应在UTRAN层优选提供IP接口,并根据业务容量和技术实现优势,综合考虑业务的QoS保障和建网成本优化,提出了适合3G演进发展的接入层传输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15.
在中国移动5G网络商用前期,为了打造5G品牌优势,建设速度空前。大规模的5G站点入网,必然会对现有4G网络组网结构造成冲击,其中频率资源的整合与规划是保证4/5G网络质量的先决条件,文章旨在通过对现网2、4、5G多制式网络共存的情况下,研究2.6G、4.9G、D频段、E频段、F频段、A频段等全频段下的频率优化组合,确定演进方案,提升频谱资源的最大利用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6.
超密集组网,5G关键技术之一,是满足未来千倍数据流量需求的主要手段.但是,网络密集化的部署将会导致出现严重的干扰问题,所以,5G超密集网络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便是干扰管理.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5G试点背景及相关技术进行介绍,通过频谱资源分析,确定采用3.5 GHz作为5G试点的主要频段;通过不同信道的链路预算分析,发现采用64T64R的Massive MIMO设备进行5G组网的站址需求与现有4GD频段组网相当;选定连续覆盖试点区域后,综合考虑试点区域特性及现有资源配置,最终形成试点区5G连续覆盖异构组网方案,并采用仿真技术对试点后的效果进行预估,在此基础上,对5G试点采用的新技术Massive MIMO效果进行验证,得出采用64T64R设备的小区容量是当前4G站点的3~4倍的结论,为新技术应用推广奠定基础,也为后续5G商用总结规划建设经验.  相似文献   

18.
杨野 《电信快报》2021,(9):29-32
随着5G的建设节奏不断加速,5G设备的增加给已有基站天面带来资源紧张的问题,特别是在密集城区,楼顶天面资源紧张、塔身天支平台不足的情况尤其突出.从使用5G A+P(5G有源设备+4G天线)新技术实践、电联协作部署深度共享整合两个方面,阐述中国电信快速、高效、经济地建设5G网络,解决存量站点天面改造困难、新建站址租金加重...  相似文献   

19.
针对5G用户体验速率和海量设备连接需求,给出提升5G网络容量的三种方法。分析超密集组网在网络建设、成本、信号质量、网络容量上的优势,论证超密集组网是5G的必然选择。然后解析超密集组网遇到的干扰挑战,最后从三个维度给出应对挑战的措施:通过自组织网络最佳化覆盖与容量、利用CRE(小区覆盖扩展)和ABS(几乎空白子帧)技术协调宏微小区间干扰、利用网络多输入多输出技术协调管理小小区基站。  相似文献   

20.
5G关键技术超密集组网决定了5G基站数量将超过4G基站数量,由于5G基站设备天面采用了射频单元与天线集成在一起,所以现有基站天面配套大都无法满足5G主设备要求,还有5G主设备功率较大对机房电源环境也提出了新要求。本文针对机房电源问题、天面铁塔问题,给出了具体解决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