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9年6月6日,国家工信部发放了5G商用牌照,5G试验站也陆续开通测试,标志着我国已进入5G时代。网络规划建设是当前比较重要的工作,5G网络不仅改变了现有的网络模型,无线网络受频段和速率要求,基站需加密建设,传输网络变动较大,对资源的储备和资源的可用性提出了较大的挑战,5G网络对于灵活的无线资源管理、空口协调和站点协作以及灵活部署及边缘计算的需求都要求网络架构趋向集中化进行演进。地市层面要对汇聚机房、CRAN机房,管道、光缆,综合业务区微网格、分纤点等基础资源进行规划。按照省公司的规划思路"目标统一、效益优先、多网协同、分步实施"的建设策略,分阶段、分场景逐步开展网络基础资源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2.
5G网络的光纤和大带宽需求对本地传输网络架构带来挑战。结合规划思路和新技术发展方向,通过分析本地机房架构、光缆资源及传输设备现状,提出综合业务接入区分等级、接入光缆一体化等建设策略,满足5G精准接入。  相似文献   

3.
提出一套基于业务模型与基础资源需求相匹配的评估方法,与网络覆盖指标及网络建设指标相结合,以数学建模的方式开发出微网格资源配置模型工具.通过输入微网格属性、建筑物数量,按具体情况调整关键网格指标,即可输出微网格内基础资源的数量,分析现有资源部署的合理性,统一微网格部署资源标准和建设模式.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移动大力发展有线宽带的背景下,本文对某地区综合业务区建设实例进行分析,从管道资源、传输机房、设备网管、主干光缆和分纤点等5个方面提出优化措施.结合综合业务网中专线承载情况,如将集团客户和室分微站向综合业务网合理割接,可将综合业务区承载比从当前的16.3%提升至60%.在综合业务区深入规划——微网格建设中,通过信息化统计客户清单、合理化分配网络资源和数字化管理基础数据等渠道能有效提升该地区综合业务区的接入能力.  相似文献   

5.
本文根据城市中心5G移动通信基站的布局规划,设计了一种针对eMBB、URLLC、mMTC三大典型应用场景的5G城市网络切片策略。该策略综合考虑用户保证带宽、最大带宽限制、QoS业务、链路延迟容忍,切片吞吐量等多项重要网络性能指标,大幅提升基站用户连接数和网络资源利用率,并有效降低用户频繁阻塞及切换次数。仿真实验采用我国东部某沿海城市的5G宏基站空间布局数据进行建模;测试结果表明,所设计的5G网络切片策略在用户数量密集、应用需求多样的城市复杂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网络传输性能优势;进而可为其他城市的5G基础建设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3G WCDMA标准规定的3G网络模型,提出了3G传输网的分层结构,重点分析了3G UTRAN层网络业务特点、QoS要求和传输接口,提出了适合3G应用的接入传输组网方案,并从3G业务应用开展和R5版本演进趋势分析,提出了后续3G演进应在UTRAN层优选提供IP接口,并根据业务容量和技术实现优势,综合考虑业务的QoS保障和建网成本优化,提出了适合3G演进发展的接入层传输组网方案.  相似文献   

7.
从频率分配及5G关键技术入手,分析5G密集组网要求产生的原因,提出由于密集组网要求对5G站点规划带来的海量站址资源与传输、管线资源的两大挑战.探讨站点储备、站点改造、站点共享、传输升级等应对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8.
3G传输网络技术及建网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概述 传输网络作为3G网络的基础,是目前运营商网络建设的重点.3G业务网络的底层协议、传输接口以及组网方式与2G不同,对基础传输网络的要求也不一样.本文主要从WCDMA传输接口、传送网技术选择和网络演进三个方面探讨3G传输网络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文章针对4G/5G无线网的各自定位,对4G/5G无线网在组网架构、规划及建设策略、技术演进及配套建设等方面的融合和协同进行分析,提出4G/5G无线网融合和协同的模式和方向,实现优化投资结构和网络平滑演进,从而积累5G规划部署经验,为后续大规模商用建设做好准备。  相似文献   

10.
顾生华 《移动通信》2007,31(10):72-75
在开展3G网络部署工作的同时,3G业务的传送也逐渐成为移动运营商建设传输网时关注的重点。3G网络及业务的固有特点决定了其承载传输网的特殊需求,因此搭建与3G网络配套的基础传输网是3G网络建设的重要步骤。文章在分析3G网络特点和3G对传输网络新要求的基础上,阐述了3G传输网的几种解决方案和网络资源容量需求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5G业务的快速发展,对网络提出更高的要求,当前城域网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迫切需要进行演进和重构.文章探讨新一代城域网演进趋势,从网络建设目标,网络架构,网络协议,运维管理等方面介绍新一代城域网的建设思路.建成的新一代城域网将实现固移融合,固移统一承载,云网一体协作,为5G业务提供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2.
马洪源  周维  付艳  邵永平  黎丹 《电信科学》2023,39(1):153-161
物联网存在面向2G、4G、窄带物联网(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NB-Io T)的传统专用核心网以及面向5G的toB物联网核心网。随着网络的进一步云化演进,为简化网络、增强能力、提升效益、方便运维,需要明确面向未来的物联网核心网目标架构。基于现网存在的问题,结合网络演进驱动力,对物联网网络演进目标架构、演进策略以及业务解决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探讨,以此为运营商物联网规划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张维东 《通信技术》2020,(4):913-917
随着网络强国战略的推进,我国5G网络加快了建设步伐,传输网作为5G网络的基础,快速重构一张满足5G业务发展需求的传输网显得非常重要,5G网络业务的差异化需求带来传输网重构,5G传输新技术手段为5G传输网重构提供了支撑,在5G传输网解决方案原则基础上进行分阶段部署及重构5G传输网络,对减少投资加快5G网络建设和保障5G基站安全运行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提出面向5G的业务汇聚机房指标加权评估方法,主要用于锁定机房优先建设区域及评估分步实施的顺序。并以广东某地市作为测算案例,证明该评估方法具有可行性。文中提出的业务汇聚机房指标加权评估方法对以后传输基础资源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中国移动在“一体两翼”战略部署下,大力发展4G网络和有线宽带,并且预计在2020年实现5G商用。与此同时,核心机房的空间和动力资源日趋紧张,难以满足5G业务和IPTV业务的发展需求。超大汇聚机房是核心机楼的延伸,负责解决核心机房空间动力资源不足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超大汇聚机房的空间动力标准,并且研究超大汇聚机房的规划思路,为机房网络结构的演进提供部署策略和数学测算工具。  相似文献   

16.
针对5G网络建设,从5G的发展驱动力、业务需求、标准演进、商用芯片、频谱分配以及全球商用网建设等方面分析全球5G产业链发展情况。同时结合5G网络结构、业务场景、工作频段、设备形态等特点,考虑到我国5G商用网牌照已经发放这一背景,针对5G网络建设思路、规划流程、覆盖规划、容量规划、站址规划、配套建设等方面,提出规划建设建议。  相似文献   

17.
随着5G+AICDE时代快速临近,云计算数据中心的建设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且逐渐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数据中心的海量数据传输及互通依托于管道光缆等基础传输网络,传输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某云计算中心管道光缆等传输基础资源运营规划为案例,阐明了前期规划相应的原则,提出了地下管廊和环形无递减交接配线等技术在云计算数据中心...  相似文献   

18.
胡晓女 《通信世界》2007,(31B):9-10
传送网是整个电信网的基础,它为整个网络所承载的业务提供传输通道和传输平台。随着近年来电信业务对带宽需求的不断提高,光传送网络的规模在不断扩大,为业务网提供了巨大的带宽资源,同时在网络的生存性、可扩展性方面也有了巨大的进步。宽带业务的迅猛发展使传送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业务模式的变化、新技术的大量涌现,促使传送网面临一个重要的转折。在机遇和挑战面前,传送网的演进和发展需要始终坚持面向业务的根本原则,运营商也应选择合适的技术建设合适的传送网,全面迎接新的发展高潮。目前,IP化已经成为整个网络演进的方向,而IPTV、3G等带宽要求更高的业务已成为光传送网升级的主要动力。基于此,如何制订合理的演进策略,满足未来更加丰富的业务需求,同时降低网络的建设和运维成本,提高光纤资源的使用效率成为运营商当前最为关注的课题。[编者按]  相似文献   

19.
随着5G时代的到来,通信行业又发展到了一个崭新的时代。5G时代不仅能给人们带来超高带宽、超低时延以及超大规模连接的用户体验,其丰富的垂直行业应用将为移动网络带来更多样化的业务需求,与此同时对基础传送网提出了全新的需求。现有传送网技术、网络结构等无法满足5G业务需求,5G传送网规划与演进势在必行。文章重点对目前运营商应用的主要传送网络技术以及技术特征进行了讨论,并就5G背景下运营商传送网络建设的具体策略展开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20.
针对5G业务特点,结合现存站址资源、4G网络大数据和地图场景识别技术,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5G业务需求的智能规划方法。基于4G MR覆盖,指导5G精确规划,利用基于遗传迭代寻优实现5G智能预规划选站方案,通过多维度规划价值评估和性能预测,在5G建设初期阶段,为5G无线网络的智能规划方法提供更多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