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通过拉伸热模拟试验研究了温度、应变率和晶粒尺寸对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高温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800℃~1 200℃温度范围内,Mn18Cr18N高氮奥氏体不锈钢的塑性随温度升高而升高,1 200℃时达到最好,然后开始下降;应变率通过再结晶的作用而影响塑性;当温度低于1100℃时,细晶粒尺寸材料的塑性优于粗晶粒尺寸,而温度高于1 100℃时中等晶粒尺寸材料塑性最好。  相似文献   

2.
SAP2000在静力弹塑性分析时塑性铰的修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SAP2000在静力弹塑性分析(Pushover)时的规范背景。当采用中国规范,运用SAP2000进行Pushover分析时,需对塑性铰进行修改。提出了修改建议,通过算例对中心支撑钢框架采用两种塑性铰进行Pushover分析,并对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塑性铰的修改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3.
首先基于弹性理论将土压力在附加应力主应力方向叠加得到考虑侧压力系数变化时的总主应力,然后根据莫尔-库仑准则,导出了均布条形荷载下地基土中塑性区的边界控制方程。根据方程可以确定给定条件下塑性区的范围、发展趋势以及应力演变过程。与传统不考虑侧压力系数变化的方法相比,本法所确定的塑性区稍深但塑性区大小主应力均明显小于前者。前者确定的塑性区在荷载较小时呈棒形,随荷载增大塑性区呈月牙形向下发展并迅速靠拢连成一体;本法确定的塑性区形状类似于纺锤形且其形状随荷载增大基本保持不变,两侧塑性区相对独立向下发展且连体趋势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采用自行设计测定塑性收缩的方法,对不同胶凝材料净浆在不同水胶比情况下的塑性收缩变化规律及矿物掺和料对塑性收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净浆塑性收缩与水胶比有关;水胶比为0.28~0.35时,塑性收缩随水胶比的增加而减小,而在0.35~0.45范围内随水胶比的增加而增加;矿物掺和料的品种及掺量对净浆的塑性收缩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采用自行设计测定塑性收缩的方法,对不同胶凝材料净浆在不同水胶比情况下的塑性收缩变化规律及矿物掺和料对塑性收缩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净浆塑性收缩与水胶比有关;水胶比为0.28~0.35时,塑性收缩随水胶比的增加而减小,而在0.35~0.45范围内随水胶比的增加而增加;矿物掺和料的品种及掺量对净浆的塑性收缩也有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利用极限平衡条件,对内支座为简支、外支座为固支的环板进行了塑性极限分析,假定环板破坏时的塑性铰线为径环向,假定塑性铰线上的径向弯矩、切向弯矩均达到极限弯矩MP,根据力的平衡条件和力的边界条件,得出了环板极限状态时的内力计算公式,并通过试算得出了环板在不同的内外半径之比时,公式中的塑性铰线位置系数0ρ、1ρ的取值,使内支座为简支、外支座为固支的环板按极限状态设计时的计算问题大为简化.本文的环板的设计方法简单可行,便于在工程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基于Drucker-Prager准则,考虑了中间主应力对煤岩塑性屈服的影响,得出了深埋圆形硐室围岩的弹塑性解.与修正的Fenner方程作比较,分析得出了在考虑了中间主应力的情况下,圆形硐室的塑性圈半径变大,而且内摩擦角在20°~45°以及粘结力较大时,两者的塑性圈半径相差并不大,但粘结力较小时两者相差较大,且相差趋势越来越明显.推导结果对现场巷道的支护设计具有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汽车起重机起吊系统在冲击载荷作用下进行塑性动力学分析的力学模型,分析了起吊系统受冲击载荷作用时的塑性位移,提出了模糊允许塑性位移等概念,探讨了吊臂折臂的模糊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9.
首次将内时理论应用于屈曲问题,由具有非保守性质的内时虚功变分方程,研究了柱壳在纯弯曲下的塑性屈曲响应。结果显示了卡门-钱学森关于屈由“跳跃理论”的性质,证实了湘利关于塑性屈曲临界载荷不唯一的提法,表明了塑性屈曲破坏是一个相继屈曲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风积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变形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了风积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应变特点,分析了围压、循环荷载大小、偏压固结比、初始静偏应力和循环荷载作用频率对累积塑性应变的影响,得出了风积沙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塑性应变特点,根据循环荷载的大小应变类型可以分为4种:稳定型、缓慢增加型、匀速增加型和突然增大型。当围压为20kPa时,其临界动应力水平D的取值范围为:0.27D0.33。风积沙的累积塑性应变随着循环荷载大小、初始静偏应力的增加而增大,随着围压、偏压固结比和荷载作用频率的增加而减小。提出了一种针对动应力水平较低时风积沙累积塑性应变模型,并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1.
根据双屈服面模型的概念,塑性应变增量可以看成是2个分部塑性应变增量的合成.作者通过研究,指出塑性功也可以看成是有效应力分别在2个分部塑性应变增量上进行的塑性功分量的合成;使用热力学方法,将每个塑性功分量都转化为自由能增量和耗散能2个部分,因此双屈服面模型的塑性功方程由4个能量分量组成,通过合理确定或假定用分部塑性应变增量表示的塑性功方程就可以得到双屈服面模型的屈服面方程.以改进的椭圆-抛物双屈服面模型为例,认为塑性功方程由体积硬化引起的自由能增量和耗散能以及剪切硬化引起的自由能增量和耗散能4个能量分量组成,从2个屈服面方程推导了用分部塑性应变增量表示的塑性功方程,对塑性功方程反映的能量转化关系进行了分析,将自由能释放解释为剪胀时的能量来源,并从该塑性功方程推导出双屈服面模型的2个屈服面方程.  相似文献   

12.
虚拟造型艺术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讨论虚拟技术在造形艺术设计中的应用基础上,提出了虚拟造型艺术设计的概念,分析了其优越性,介绍了目前使用的几种类型,最后指出:虚拟造型艺术设计对造形艺术设计的设计思想、设计观念、设计过程和设计作品都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塑料弹带设计应注意对炮弹总体性能的影响,以及气温炮温和老化等对塑料弹带可行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岩土材料的力学试验表明在应变空间中Iliushin塑性公设不适用于岩土材料,为了克服这一
理论缺陷,依照Caratheodory定理,建构了应变空间的广义塑性公设。根据广义塑性公设,证明了塑性余
位势函数在应变空间塑性区的存在性。研究表明,塑性余位势函数的物理含义是超余功增量为零面;
Iliushin塑性公设存在的条件是塑性余位势函数正定且可逆;在应变空间塑性区必须采用分部塑性应力而
不能采用总塑性应变来建构屈服面方程和塑性余位势函数,否则与热力学第二定理相矛盾。最后给出了考
虑塑性应力相互耦合的应变空间弹塑性模量的普遍表达式。  相似文献   

15.
In order to characterize the plastic state of a deformed material,an indentation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plastic equation of state (PES) was developed.The work-hardening coefficient and the strain rate sensitivity coefficient of the plastic mechanic equation of state were determined by two kinds of indentation tests respectively.Therefore,the PES of materials under deformation can be obtained,and the plastic state of materials can be determined.  相似文献   

16.
针对废旧塑料分拣问题。利用相关法对塑料产生的红外吸收光谱进行处理,实现对其分类和识别。根据谱图中峰值的位置和谱图形状的不同,将待测塑料红外谱图中峰值位置提取与标准的谱图进行相关计算比较,可识别出待测塑料的种类。实验对94个样品,5种常见塑料做了识别,正确率可达到94.6%。实验结果表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揭示管坯低熔点塑性介质挤胀成形力学特征,对铝合金管坯低熔点塑性介质挤胀成形工艺过程进行了研究.将低熔点塑性介质作为传力介质填加到管坯的内腔里,两个水平冲头在挤压管坯的同时挤压管坯内的塑性介质,使其在受挤压过程中自行封闭,自行产生高压,在管坯两端轴向挤压力的共同作用下,最终将管坯挤胀成形为空心构件.研究结果表明:低熔点塑性介质挤胀成形时管坯和塑性介质两种材料同时发生塑性变形,管坯的变形流动是塑性介质的内压和冲头轴向挤压共同作用的结果,采用该工艺可以成形各种异型截面的空心构件.  相似文献   

18.
塑性应变率是反映固体材料在动力作用下处于塑性状态力学特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在塑性动力学的分析和计算中应考虑它.本文在弹粘塑性动力本构模型的基础上,利用泛函分析理论导出塑性动力学问题的增量泛函.  相似文献   

19.
由于塑料产品装配设计要考虑荷载下的变形,确保塑料产品的形状和尺寸,所以研究塑料产品的力学性能在其装配设计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分析手机主要零部件的结构特点及装配连接关系后,借助Pro/E MECHANICA Structure模块分析直板手机在装配中,手机前盖、后盖及电池盖等塑料零件受静荷载作用下可能出现的变形,进而改进并优化结构,并且对改进前后结构受静荷载作用的应力值进行比较,结果满足使用的力学性能要求。因此通过基于Pro/E MECHANICA Structure的塑料产品装配设计,可以降低成本、加快完成塑料产品的开发。  相似文献   

20.
Inplastictheory,manystrictandperfectresultsontheresearchofthesliplinetheoryofplanestrainareobtained.However,thesliplineconceptsandresultsintheplanestrainproblemarenotdirectlyappliedtotheplanestressproblemorothers.Intheplanestrainproblem,theslipline,def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