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考查了相对湿度对不同硫化体系、不同填料体系的单组分室温硫化(RTV-1)有机硅密封胶硫化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对三种硫化体系的5种有机硅密封胶的硫化性能均有明显的影响。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加,脱酸型和脱醇型(填料为Si O2)有机硅密封胶的表干时间缩短、消粘时间延长、硫化深度增加;脱酮肟型(填料为Si O2和CaCO3)产品的表干时间缩短、消粘时间基本不变、硫化深度增加;脱醇型(填料为CaCO3)产品的表干时间延长、消粘时间延长、硫化深度增加。SJS668(脱酸型)和SJS9200(脱酮肟型,填料为Si O2)在相对湿度为20%~95%的条件下均可以施工,但相对湿度低时需延长养护时间;SJS5500(脱醇型,填料为Si O2)适宜施工的相对湿度为35%~65%;SJS6300(脱醇型,填料为CaCO3)和SJS3300(脱酮肟型,填料为CaCO3)适宜施工的相对湿度为35%~80%。  相似文献   

2.
3.
研究了交联剂、催化剂、填料等对单组分有机硅密封胶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我国有机硅结构密封胶发展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玻璃幕墙的特点及有机硅结构密封胶的功能、发展历史与最新进展,对国内外几种典型的有机硅结构密封胶性能进行了分析比较,对有机硅结构密封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并提出了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5.
以市售双组分有机硅密封胶为研究对象,探讨了组分配比、混合时间和养护时间对其拉伸性能的影响.结果 表明,当双组分有机硅密封胶的A、B组分质量比为厂家推荐比例时,拉伸性能的稳定性较佳;适当延长混合时间可使A、B组分混合得更加均匀,且更长时间的真空环境还能减少体系中产生的气泡;随着养护时间的延长,双组分有机硅密封胶的拉伸强度...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ZDM-95密封胶的制备方法和生产工艺,它是由羟基硅油,白炭黑、交联剂、催化剂等配制而成。着重讨论了羟基硅油分子量和交联剂添加量、白炭黑粒度对密封胶质量的影响,并对密封胶的物理和机械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7.
张骅  赵爱军 《精细化工》1996,13(3):24-26
研究了ZDM-95密封胶的制备方法和生产工艺,它是由羟基硅油,白炭黑、交联剂、催化剂等配制而成。着重讨论了羟基硅油分子量和交联剂添加量、白炭黑粒度对密封胶质量的影响,并对密封胶的物理和机械性能进行了测定。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填料对双组分有机硅密封胶力学性能的影响。通过改变填料的种类,制备了不同性能的有机硅密封胶,并测试其在不同条件下处理后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结果表明,不同填料对有机硅密封胶性能影响不同,标准条件下密封胶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都不同;以钛白粉、滑石粉、石英粉为填料,熔融温度高、热膨胀系数小,200℃高温环境后,加入这些填料制成的密封胶拉伸强度与标况下强度比值分别为88%、80%、78%;采用H2SO4质量分数为5%、10%、40%的H2SO4溶液浸泡后,以石英粉为填料制成的密封胶拉伸强度与标况下强度比值最高;以碳酸钙为填料制成的密封胶在200℃高温和3种质量分数的硫酸溶液浸泡后密封胶的拉伸强度和拉断伸长率降低较多;6种填料制成的有机硅密封胶耐盐雾侵蚀的能力差别不大,经盐雾环境处理1 000 h后,密封胶拉伸强度与标况下强度比值均在90%以上。  相似文献   

9.
孙娜 《橡胶工业》2023,70(11):0862-0867
采用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和气相法白炭黑为主要原料,制备交联剂(甲基三甲氧基硅烷与甲醇反应合成)质量分数分别为2%,4%和6%的超高层建筑用有机硅密封胶,并对其拉伸粘接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种不同交联剂质量分数的有机硅密封胶的理化性能达到指标要求;在盐雾老化试验中,随着老化时间的延长,添加4%交联剂的有机硅密封胶的拉伸粘接强度及其保持率始终保持较高水平,且粘接破坏面积几乎为0;在紫外光照老化试验中,随着紫外光照时间的延长,添加4%交联剂的有机硅密封胶的拉伸剪切强度和转矩降幅相对较小;在热老化试验中,随着热老化时间的延长,添加4%交联剂的有机硅密封胶的粘度变化相对较小,且热老化温度较高(80 ℃)时撕裂强度也未大幅降低。因此,添加4%交联剂的有机硅密封胶的拉伸粘接性能较好,密封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0.
湖北回天胶业公司选用端羟基聚二甲基硅烷酮肟基硅烷、碳酸钙和白炭黑等为原料,成功制造了单组分室温硫化有机硅密封胶。该密封胶粘接强度高,尤其耐候变能力强,使用方便。该胶在电子灌封密封及集成电路板加工中有较佳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采用自制的阻燃剂制成了阻燃型有机硅结构密封胶,其各项物理力学性能均达到国家标准GB 16776-1997建筑用有机硅结构密封胶的指标要求,阻燃性能达FV-0级。  相似文献   

12.
对硅烷改性密封胶的固化性能进行试验,研究了催化剂、增塑剂、硅烷偶联剂对其固化性能的影响,对催化剂、增塑剂及硅烷偶联剂的选择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建筑用硅酮结构密封胶标准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美国、中国和欧洲硅酮结构密封胶标准体系,对相同部分和不同点进行了分析比较,提出了硅酮结构胶标准化工作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充油型脱醇型硅酮密封胶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甲基硅油、低分子量聚丁烯、氢化烷烃油作为增塑剂用于脱醇型RTV-1硅酮胶对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甲基硅油增塑剂对降低模量、提高位移能力效果明显;聚丁烯与聚硅氧烷相容性差,影响与基材的界面粘接;少量添加烷烃油能起到与甲基硅油类似的效果,但热失重超过10%,添加量增加对基材的粘结性变差,其它性能也大幅降低。  相似文献   

15.
增塑剂对充油型硅酮玻璃密封胶性能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氢化烷烃油、低分子量聚丁烯等替代甲基油作为增塑剂制备了脱酸型硅酮密封胶样品,研究了其拉伸粘性能、邵氏硬度、常温及高温下的质量变化和体积收缩率。在30份添加量的条件下,虽然增塑剂不同,但样品的拉伸强度、邵氏硬度均十分接近。用饱和烷烃增塑剂制备的硅酮密封胶在常温条件下的质量损失和体积收缩较大,在90℃条件下的热失重很大,邵氏硬度变化大;不能满足通用硅酮建筑密封胶标准的要求。  相似文献   

16.
以α,ω-二羟基聚二甲基硅氧烷为基胶,配合自制的改性石油树脂及碳酸钙等填料、复合固化剂,制得专用于中空玻璃粘接密封的低水蒸气渗透率有机硅密封胶;研究了改性石油树脂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100份密封胶中,改性石油树脂的最佳用量为20份,A、B组分的质量比为11~13:1;该密封胶的水蒸气渗透率为1.8g/m^2.d,硫化后的邵尔A硬度为42度,拉伸粘接强度1.04MPa,粘接破坏面积0:70℃下加速贮存168h后性能没有变化,常态下的贮存期为9个月。  相似文献   

17.
在温度25~250℃对3类硫化体系的5种有机硅密封剂的拉伸强度、180o剥离强度和剪切强度的研究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5种有机硅密封剂的拉伸强度、180o剥离强度和剪切强度均不断下降,其中拉伸强度和剪切强度降低的速率递减。有机硅密封剂的高温性能变化与硫化体系类型密切相关,脱氢硫化体系HM321密封剂在25~150℃拉伸强度、剪切强度和180o剥离强度均最高,但在25~250℃拉伸强度、剪切强度和180o剥离强度保持率均最低。脱氨硫化体系XY-602S有机硅胶粘剂在232~250℃的拉伸强度和剪切强度最高,25~250℃的拉伸强度保持率也最高。  相似文献   

18.
This paper provides a quantitative measure of the bonding strength of structural silicone sealant applied to wood–double glazing glass joints for wood frame applications. The joint strength is assessed by tensile and shear experimental tests. The paper aims to characterize the joint behaviour through experimental tests in order to implement and validate a finite element (FE) model of the joint that can be used for whole frame characterization. The experimental tests are carried out on three wood species (Meranti, White Oak and Pine), and two different FE models of the wood–silicone–glass joint are implemented: the first basic model assumes the modulus of elasticity and modulus of rupture of the silicone as provided by the manufacturer, while the second model assumes the results of the experimental tensile tests. The results of the first FE model do not fit well with the tests carried out, while the second FE model proves to be more reliable and is validated by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results report that, when modelling wood–double glazing glass joints by FE methods, the equivalent structural sealant modulus of elasticity assigned in the model should be about 50% lower than what is declared by the manufacturer. This result can be useful when modelling whole wood frames and dimensioning sealant depth and thickness in wood–glass joint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