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葡I1-4油层聚驱后加密井网开展三元复合驱油现场试验,结合33口井新钻井测井、4口井壁取芯井、邻近井区密闭取芯井解释结果,数值模拟结果,聚驱动态开发效果及新投产井动态,对聚驱后葡I1-4油层剩余油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取得以下认识:聚驱后剩余油少且分布零散;平面剩余油分布在注采分流线附近;纵向上剩余油分布在薄差层、厚油层顶部及夹层发育变差部位。提出建议,聚驱后开展三元复合驱前应将剖面调整作为首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文101块于1985年投入开发,目前已进入高含水后期开发阶段,井损严重,构造复杂。通过精细剩余油研究,根据储层特征、剩余油分布特点及开发现状,在剩余油富集部位,精准挖潜油藏潜力,完善文101油藏S2下6-7有效注采井网,在已注水恢复能量的剩余油富集区实施井网恢复,挖掘剩余油潜力,从而改善整个单元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3.
针对商河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及剩余油分布特点,选取商13-4断块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块油藏特征、剩余油分布特征的研究,进行了层系细分和矢量井网转换调整。采用了油水井排列方向与地应力方向平行的反九点注采井网,适时根据地层能量情况将反九点井网转换为排状注水井网,实现剩余油平面、层间均衡动用。通过矢量井网转换,区块水驱储量控制程度大幅提高,产量稳步提升、采收率增加,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本文首先介绍了剩余油的发展情况,研究剩余油的目的、内容及必要性。并且以葡北三断块为例对其石油地质储量进行核算,其结果与上次的有一定的差别,主要是原来的含油面积是针对整个断块而言的,在本次计算中采用分单元圈定含油面积。之后应用综合分析方法研究剩余油分布规律,主要包括不同沉积微相剩余油分布规律;不同类型低效无效循环体分布特征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不同井网条件下剩余油分布规律;四类井分布状况及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根据砂体类型、韵律类型、不同沉积微相及所处位置,选择解剖井区,进行剩余油分类研究。最后在剩余油分类研究的基础上,针对每种类型的剩余油分别提出挖潜方法,提高井网的利用率,改善储层的动用状况。  相似文献   

5.
通过取芯井岩芯观察及钻遇井测井曲线变化特征,系统研究了濮城油田沙三上5-10油藏主要的沉积微相类;运用油藏工程和数值模拟两种方法,对油藏油水井的生产历史进行动用评价和水驱拟合,预测了各流动单元的含油饱和度分布特征以及剩余油储量丰度特征.  相似文献   

6.
由于油藏数值模拟在油田开发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CK油田C42井区为例,对C42井区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本文对C42井区建立了数值模型,经历史拟合后,分析了C42井区的油水运动规律,得出剩余油分布特点为:在没有注水或注水井数少的区域为主要的剩余油分布区域,其特征表现为大面积连片分布;在注水区的部分井组仍然富含剩余油,其特征表现为形态各异并连片沟通的分布;纵向上剩余油分布形态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7.
胡五块为极复杂断块油藏,储层变化大,5-20m小断层十分发育,是制约开发水平进一步提高的主要因素。通过构造精细研究和沉积相指导下的剩余油研究,细化构造特征,明确相控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方向,实施注采井网调整,提高油藏开发水平。  相似文献   

8.
盘2-5断块为常规稠油油藏,已进入高含水开发期,水驱稳产难度大。通过深入油藏地质综合研究,建立地质模型,在搞清构造、储层特征及剩余油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完善注采井网,提高水驱控制程度15.3%,夯实稳产基础,提高采收率2.6%。  相似文献   

9.
胜利油田中高渗油藏二元复合驱后,储层内仍有大量剩余油,但剩余油分布规律以及其与水驱、聚合物驱的区别有待研究。以孤东油田七区西Ng54-61单元为研究对象,利用密闭取心、测井及矿场监测资料,认识到剩余油分布特征为平面非主流线富集、层内多段见水且剩余油饱和度上下差异较小、主力小层与非主力小层之间的剩余油饱和度差异仍然明显;剩余油分布影响因素为平面主要受注采井距和排距控制,层内受韵律性、渗透率级差以及储层有效厚度影响,层间差异主要受主力小层和非主力小层的渗透率级差影响,为二元驱后油藏调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桩西油田106区块进入注水开发中后期,油层非均质性加剧,准确描述储层连通性、非均质性及剩余油分布等情况已成为油田开发后期提高原油采收率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分配型示踪剂的优选与性能评价,借助示踪剂井间监测解释技术对桩106区块106-15-17井组的储层连通性、储层物性及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等进行监测与定量解析。结果表明,井组油层非均质性较为严重,桩106-14-18井为主要受效井,桩106-15-X18井间的剩余油饱和度最高,剩余油分布受非均质性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某区块3-南2902井为重点,在储层精细描述的基础上,以动静资料综合分析为核心,以剩余油分布状况为指导,研究了该井历年来措施挖潜的状况及效果,总结了其开发经验及选井、选层方法,对二次加密井今后的综合调整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油田开发中后期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方法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本文结合在大庆喇嘛甸油田开展的现场测试试验,介绍了井-地电位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项技术提出了一些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3.
油田开发中后期对剩余油分布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关注,研究剩余油分布的几种方法也都有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本文结合在大庆喇嘛甸油田开展的现场测试试验,介绍了井-地电位测试技术的理论基础,对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并针对该项技术提出了一些认识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针对曙光油田曙1-6-12块的开发现状,通过精细油藏数值模拟,对该区块剩余油分布进行研究,建立了全区油藏数值模型,模拟结果比较正确地反映出实际油藏流体的分布特征,为补充和发展剩余油分布描述技术以及下一步挖潜对策提供了可靠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油井的试油结果、初期产能、单井生产状况、见效见水特征、注采对应关系、水驱油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影响侯市区东部动态特征的地质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当注采井分布在有利相带时,往往试油产量高、油井见效快见水也快,否则较慢;储层地质特征是影响水驱油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注入水往往在平行于古水流方向、河道的主体带推进速度较快,研究区目前孔隙渗流区水淹井的来水方位几乎均平行于古水流方向;垂直或斜交于古水流方位、非有利相带将是剩余油的富集区域;储层裂缝的存在也严重地控制了注入水流向,注入水沿裂缝方位窜进,其他方位将是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6.
靖边油田郑石湾井区剩余油的分布和挖潜成为未来一阶段油田增产的主要攻关目标,因此了解长2油层剩余油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对以后的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油藏数值模拟技术,得出剩余油主要分布在油藏西北部、东北部和东南部的分布特征以及沉积微相和生产开发这两个主要因素对剩余油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针对朝阳沟油田属于裂缝性低渗透油藏,应用CMG软件开展了数值模拟研究。在精细历史拟合的基础上,主要分析了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了油层的沉积特征及裂缝的发育状况对剩余油分布的影响.给出了加密前后剩余油饱和度在平面和纵向上的分布状况。通过分析对比,对加密井开发效果进行研究,闻述了影响加密效果的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油井的试油结果、初期产能、单井生产状况、见效见水特征、注采对应关系、水驱油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影响侯市区东部动态特征的地质因素进行了剖析.研究表明:当注采井分布在有利相带时,往往试油产量高、油井见效快见水也快,否则较慢;储层地质特征是影响水驱油运动规律及剩余油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注入水往往在平行于古水流方向、河道的主体带推进速度较快,研究区目前孔隙渗流区水淹井的来水方位几乎均平行于古水流方向;垂直或斜交于古水流方位、非有利相带将是剩余油的富集区域;储层裂缝的存在也严重地控制了注入水流向,注入水沿裂缝方位窜进,其他方位将是剩余油富集的主要区域.  相似文献   

19.
刘贵满 《中国化工》2010,(10):59-61
本文针对锦2-6-9区块大凌河气顶油环饱和油藏特征及开发现状,进行注天然气驱适应性评价,并对地层原油注气相态进行实验研究,然后结合区块地质模型开展数值模拟研究,进行生产历史拟合,弄清剩余油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选择剩余油富集带井网进行注气方案设计,预测方案效果并进行注气方案优选。  相似文献   

20.
濮城油田沙二上 4-7油藏注采井网不完善 ,井况差 ,层间差异大 ,油层物性差 ,为此进行剩余油研究 ,确定剩余油集中分布在断层边角 ,注采井网不完善的井区 ,通过油井转注完善注采井网。对油井进行压裂改造 ,提高油藏水驱控制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