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研究了温度对硅铝酸盐、沸石、高分子、钛酸钡悬浮相电流变流体(ERF)抗剪强度及表观粘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温度的作用规律主要受外加电场强度和悬浮相数量的影响,与剪切速率的大小无明显关系。温度升高,在高的外加场强下,硅铝酸盐系ERF和沸石系ERF的抗剪强度有明显峰值出现;高分子材料悬浮相ERF也有峰值现象;BaTiO3悬浮相ERF的抗剪强度则单调下降。  相似文献   

2.
用溶胶-凝胶法制备了系列锐钛矿型掺杂稀土元素二氧化钛粉粒,在干态下对其所配制的电流变液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及其温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掺杂后的电流变液性能远优于同条件下所制纯二氧化钛电流变液。温度效应明显优化,在10 ℃~100 ℃均有较强的电流变活性,使用温度范围比纯二氧化钛电流变液大幅度加宽,80℃剪切应力达到最大。材料中的RE/Ti摩尔比对电流变效应影响显著,不同温度下RE/Ti=0.07~0.11之间电流变液呈现最佳的电流变效应,RE/Ti摩尔比引起电流变液介电性质的改变是电流变效应增强和不同的起因。  相似文献   

3.
陶万勇  赵红  董旭峰  谭锁奎  纪松  齐民 《功能材料》2013,44(9):1265-1268
以丙三醇和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沉淀法制备丙三醇改性氧钛系(gly-O-Ti)电流变液颗粒,通过实验研究丙三醇加入量对颗粒形态及电流变性能的影响。颗粒结构及形态测试结果表明,gly-O-Ti颗粒呈无定形态,其粒径随丙三醇量增加而增大。电流变性能采用MCR301旋转流变仪测得,结果表明,当丙三醇与钛酸四丁酯摩尔比为2.5时,所制备的gly-O-Ti颗粒具有最佳的电流变效应;以此颗粒为分散相制备颗粒质量浓度为70%的电流变液,其在2.5kV/mm的电场强度下,剪切屈服强度达150kPa,呈低场高强特性。  相似文献   

4.
范志康  梁淑花 《功能材料》1996,27(5):472-474
电流变流体是近年来逐渐受人们重视的一种功能材料,本文介绍其国内、外发展过程及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5.
以聚萘醌为分散相 ,对溴二苯甲烷和二甲基硅油为分散介质 ,聚硅氧烷侧链高分子液晶为添加剂 ,配制成电流变液体 (ER液体 ) ,应用德国RV2 0电流变仪测试性能 ,研究其ER效应 ,以求获得高性能的ER液体。结果表明 ,该ER液体有很强的ER效应。 77℃ ,电场强度 (E)由 0增至DC2 0 0 0V/nm ,剪切速率为 30 0s- 1时 ,剪切应力由 30Pa增至 90 0 0Pa ,表观粘度由 4 0mPa·s增至 30 0 0 0mPa·s ;剪切速率为 5 0 0s- 1时 ,剪切应力由 30Pa增至 15 0 0 0Pa ,表观粘度由 4 0mPa·s增至2 35 0 0mPa·s。 4 4℃ ,同样条件下 ,剪切速率为 6 0s- 1时 ,剪切应力由 2Pa增至 2 4 0 0 0Pa ,表观粘度由 4 5mPa·s增至 2 2 0 0 0mPa·s  相似文献   

6.
周杰  周梓荣 《材料导报》2012,(Z1):233-235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电流变弹性体的研究进展,指出电流变弹性体装置具有无需密封、性能稳定、控制简便、响应迅速等特点,在小振幅振动系统(如减振支座、悬架)的振动控制中极具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由于电流变液和磁流变液具有良好的可控性能和力学性能而在工程上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将其用于环形间隙通道外置的双缸电流变液体减振器.同时,对电流变液减振器在同时外加电场和垂直磁场作用下阻尼力的变化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台架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外加电场和垂直磁场作用下,电流变效应得到加强,改善了减振器的示功特性.  相似文献   

8.
硅酸铝-淀粉系复合悬浮相电流变流体的流变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硅酸铝-淀粉系复合悬浮相电流变流体的流变特性,发现其某些流变曲线超出已有流体流变曲线范围,而呈现“V”形,且在高电场强度时这种趋势更为明显。为解释该现象,提出了一种复合粒子的极化模型。  相似文献   

9.
界面层结构对填充聚丙烯力学性能及流变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各类偶联剂处理填充改性聚丙烯的无机填料。实验结果表明,硅烷类 KH-550偶联剂在界面层形成刚性架的有机硅烷膜复盖层结构,使填充聚丙烯屈服强度明显提高,断裂面形貌为界面结合较好的脆性断裂。TSC,NDZ-201,OLT-671和 DL-411等酯类偶联剂在界面形成线型柔性链的单分子层结构,使填充聚丙烯冲击强度、断裂仲长率提高,加工流动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电流变液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电流变液是一种智能材料,其流变特性在电场作用下可以快速、连续地调节,因而具有广阔的工业应用前景.在简要介绍电流变液特性的基础上,着重介绍了近年来发明的一类新型电流变液"极性分子型电流变液".该电流变液的屈服应力比传统电流变液大1个数量级以上,且屈服应力与外电场强度呈正比关系,而不是传统电流变液的二次方关系.这些现象都无法用传统的电流变液理论(介电极化理论)进行解释.介绍了一种新的电流变液理论模型.该模型指出了颗粒上吸附的极性分子是产生电流变液高屈服应力的主要原因,并能解释近年来出现的一系列高性能电流变液的机理.  相似文献   

11.
掺碳二氧化钛的制备和其电流变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十二烷基胺 (DDA)作模板合成了二氧化钛颗粒 ,并在氮气流中以不同温度碳化制出了掺碳的二氧化钛。掺碳的二氧化钛的结构由透射电子显微镜 (TEM )、氮气吸附 -解吸等温线、XPS等表征。掺碳二氧化钛颗粒的电镜照片显示有不规则孔 ,粒径大小为 130~ 2 0 0nm。氮气吸附 -解吸等温线表明 :这些有着IV型等温线的颗粒存在介孔。XPS分析显示碳主要分布在粒子的表面。掺碳的二氧化钛粉末分散在石蜡油中形成无水电流变液 ,表现出很强的电流变效应。DDA和二氧化钛的物质的量比在 0 .0 5~ 0 .10并在 6 73K碳化的掺碳二氧化钛表现出很强的电流变效应 ,主要是因为在粒子表面的碳有合适的电导率  相似文献   

12.
廖梓珺  晏华  陈勇  时刻 《材料导报》2005,19(10):49-52
综合论述了近年来复合分散相电流变液的研究进展,重点论述了多组分掺杂的分散相、不同组分间包覆的分散相以及纳米复合材料作为分散相的几种体系的制备方法、结构和电流变机理,并提出复合电流变材料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朱石沙  罗奇  刘金刚 《材料导报》2015,29(14):82-86
针对动态场下电流变效应机理可视化试验研究工作较少的现状,设计并制造了一个可视化试验台。通过试验观察了电流变液在外电场和流动场耦合作用下的场致亚微观动态结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耦合场下的动力学过程中,电流变液的流变行为主要受极化力和液动力的影响;链结构的屈服断裂最先发生在极板附近,即表征出速度滑移的微流动特征,其屈服断裂也就是电流变液的屈服强度。试验还验证了俘获效应。  相似文献   

14.
为了获得具有良好稳定性的纳米流体,采用"两步法"制备了若干的水基纳米TiN流体,分别从搅拌时间、分散剂质量分数、分散介质种类、粘度计转子转速各个方面,考察了这种纳米流体在不同制备条件下的粘度,分析了流体粘度随这些因素的变化规律,并对其流变特性进行了相关的研究。测试结果表明,上述诸因素对纳米流体的粘度及流变特性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纳米TiN流体的粘度随搅拌时间的延长而降低,最后趋于稳定;纳米TiN流体的粘度随分散剂质量分数的增加而呈增长趋势,且增长幅度较小并最后趋于稳定;纳米TiN颗粒在不同分散介质中进行分散时,所得到的流体粘度也有一定的差别;纳米TiN流体的粘度与转子转速呈近似的线性关系,且近似趋于牛顿流体。  相似文献   

15.
磁流变液的屈服应力与温度效应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潘胜  吴建耀 《功能材料》1997,28(3):264-267
通常磁流变液的屈服应力大约比电流变液大一个数量级,磁流变学液由于具有较强的屈服应力而受到广泛的重视。我们用多畴的软磁材料同连续相一起充分混事获得的磁流变液,在3×10^5A/m的场强下静态屈服应力达到60kPa以上,而其零场时的粘度仅为15mPa.s,本文报道了匀们研制的拖板式磁流变仪的性能。同时,我们比较了几种磁流变液在零场下的沉淀性,以及外加磁场,屈服应力,温度,永磁材料,表面处理剂,添加剂和  相似文献   

16.
电流变液添加剂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文  段晓东 《功能材料》1998,29(1):64-67
从能量角度定量研究了添加剂对电流变液屈服应力的影响,提出了添加剂作用的极化模型。并用液晶材料作为添加剂进行实验,所得结果与极化模型理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7.
Recent works on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electrorheological (ER) fluids composed of TiO2, Sr? Ti? O, and Ca? Ti? O particles coated with C? O/H? O polar groups are summarized, in which an extremely large yield stress up to 200 kPa is measured and the dynamical yield stress reaches 117 kPa at a shear rate of 775 s?1. Moreover, unlike that of traditional dielectric ER fluids, the yield stress displays a linear dependence on electric field strength. Experimental results reveal that it is the polar molecules adsorbed onto the dielectric particles that play the decisive role: the polar‐molecule‐dominated ER effect arises from the alignment of polar molecules by the enhanced local electric field in the gap between neighboring particles. The pretreatment of electrodes and the contrivance of new measuring procedures, which are desirable for the characterization and practical implementation of this material, are also discussed. The successful synthesis of these fluids has made many of the long since conceived applications of the ER effect availabl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