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能源消耗及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增长,开展二氧化碳排放空间格局的研究对于发展绿色、低碳城市,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建立碳排放量测算模型,分析了山东省2012年17地市的碳排放量,运用GIS与ESDA的Moran's I指数和LISA指数空间相关分析方法,阐明了山东省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化石燃料需求类别及数量不同是造成各地碳排放空间不均衡的关键因素;碳排放量最大值为济宁市的5777.05万t,最小为威海市的861.93万t,空间格局上鲁东鲁西北鲁中鲁西南,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全局Moran's I指数为0.0853,Z值为1.0150,说明山东省碳排放量全局自相关性不明显,LISA集聚图则显示出显著的局部空间集聚特征,主要在鲁西南及鲁中地区形成碳排放量高的集聚分布。  相似文献   

2.
新型城镇化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机遇,文化创意产业是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动力。文章构建了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城镇化的指标体系,采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相关分析等方法,基于ArcGIS平台研究了山东各市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的空间格局,揭示了两者的空间耦合关系。结果表明:山东文化创意产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地域分异明显,发展水平较高的主要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较低的主要位于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与人口城镇化的相关性达到了0.01的置信水平,而与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及其他各要素相关性均不显著;新型城镇化综合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达到了0.01的置信水平,空间集聚特征明显,而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水平的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文化创意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空间相关性不显著,空间耦合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以重庆市38区县为例,通过相关数据,构建新型城镇化水平评价体系,运用综合权重Topsis和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0-2015年重庆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时空格局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要素贡献度格局从人口、空间与经济3要素为主导逐步转变为以经济为主,其他要素均衡贡献的格局;从要素发展来看,人口要素水平在不断下降;空间要素水平2005年发展水平最高,2000年其次,而2010年最低;经济要素与社会要素水平逐渐增强;生态要素2010年最高,2015年次之,而2000年最低;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重庆市“一圈”区县发展水平具有明显的优势,而“两翼”地区综合发展水平明显较低.同时,2000-2015年各区县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从空间集聚特征来看,重庆市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度较强,区域具体表现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4.
针对中国城镇化区域发展不平衡,借助李振福的城镇化综合水平评价方法,构建了测度城镇化的评价指标,测度了浙江省2003-2012年的城镇化程度。在此基础上,运用两步差分GMM估计方法研究了浙江省产业集聚促进城镇化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通过要素集中、产业结构转变、提高城镇竞争力促进城镇化发展;农业现代化、政府支持和市场开放度对浙江省城镇化进程具有显著正向作用;外商直接投资(FDI)不稳定制约城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绿色建筑是落实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载体形式,对其产业发展水平进行科学合理评价有助于推动城市绿色建筑产业的规范发展和有效调控及提升。文章基于建立一个城市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方案的目的,构建了城市绿色建筑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山东省城市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研究,探索了山东省地市绿色建筑产业发展水平、空间格局特征及提升策略,研究表明:目前山东省的城市绿建产业发展存在4个层级梯度,差异发展明显;近半数城市外观指标体现程度不足;山东省绿色建筑产业发展在空间上分布不平衡。  相似文献   

6.
文章基于第四、五、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运用基尼系数、集中化指数等人口分布不均衡指数及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赣南地区人才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赣南地区人才规模持续增大,增速高于同期人口增长;人才空间格局演变特征上,中心城区始终为人才集聚高地,但增速低于县域人才增长,赣南地区大部分县区的人才集聚水平显著提升;人才空间格局与市域城镇发展空间结构基本一致,并围绕经济区呈组团式集中,经历了由单中心集聚向多中心集聚的演变,片区式增长特征明显;人才分布虽表现出不均衡性,但人才空间分异逐渐缩小,不均衡趋势有所减缓;城镇化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与投资规模及公共服务水平是影响赣南地区人才空间格局的重要因素,空间距离和自然环境因素对人才空间格局的影响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7.
以引力理论为基础,选择具有针对性的指标,运用引力模型和断裂点公式,计算山东省17个城市之间的引力值和断裂点位置,以此为依据研究山东省城市空间格局特征及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山东省呈“双核心”的总体格局,区域性的城镇组群逐渐形成,边缘地区城市受屏蔽作用的影响日益明显.最后对山东省城市空间优化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基于 2012 ~ 2020 年 31 个省市自治区的旅游业和绿色物流面板数据,构建绿色物流与旅游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度各个地区绿色物流与旅游业之间的耦合协调水平,并从空间维度出发,得出以下结论:耦合协调度值整体缓慢上升,疫情下小幅减弱,旅游业和绿色物流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不高,大部分地区仍处于濒临失调和勉强协调,且呈现出“东强西弱、南强北弱”的空间格局,空间差异显著;旅游业和绿色物流两个系统的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具有不断减弱的相关性,且空间差异较大,高—高集聚地区多集中于东部,低—低集聚地区集中于西部,南部地区整体比北部地区发展质量更高  相似文献   

9.
利用我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2010年横截面数据,结合“协调发展度模型”,在ArcGIS软件的空间可视化和空间分析功能支持下,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实证分析中国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的空间集聚格局.结果表明:我国多数省份新型工业化水平滞后于新型城镇化水平;新型工业化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格局具有显著的区域空间差异性和空间集聚特征.  相似文献   

10.
从城市本质的角度出发,城镇化是空间由谱系低端向高端演进,空间内的公共产品服务水平(交易量)不断提升的过程。基于公共产品服务构建复合指标体系,对2000-2012年安徽县域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测算,运用变异系数法、自然断裂点法、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其城镇化水平的时空差异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1安徽县域城镇化发展差异明显,虽整体差距在缩小,但同样存在一定的极化发展趋势;2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较为稳定,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空间差异,且存在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3县域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与传统县域人口城镇化率空间格局的匹配关系不强;42000-2012年间,不同县域城镇化发展的差异明显,旅游型和工业型强县城镇化发展较快,而皖西北和皖东北农业大县、皖西南的山区县域受到传统发展惯性、产业结构、地理区位等影响,城镇化提升速度较慢。  相似文献   

11.
区域协调发展是整体经济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根据2007—2017年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经济发展数据,构建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评价体系,利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并计算各区域经济发展指数,判断安徽区域经济差异总体状况;通过GeoDa软件对安徽区域经济发展指数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明确安徽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研究结果表明: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具有空间依赖性,呈现空间正相关,其空间依赖性和相关性出现了波动增强的趋势;同时,安徽区域经济差异存在空间集聚,主要为高-高集聚与低-低集聚,全省区域经济的两级化差异格局明显。应通过加强政府统筹规划以推动地区联动,结合自身禀赋打造特色发展模式、合理分配新经济新资源的措施,促进全省各区域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城市空间作为城镇化发展的主要物质载体,其空间扩展时空特征的研究对于理解城镇化过程以及制定区域发展政策至关重要。基于不透水地表数据,从城市空间的形态、结构、过程紧凑三个维度,对长三角地区26个中心城市空间扩展的形态特征、集聚扩散特征、空间扩展模式,以及规模与结构的协同关系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地区层面,城市空间呈现出“集聚性的扩散”特征,且在不同时段边缘扩展模式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中心城市层面,26个中心城市空间集聚发展势头较好,部分核心城市扩展模式率先转型;城市空间扩展中的规模与结构密切关联,随着城市规模增大,城市空间结构紧凑度提升,空间扩展方式也更为集约紧凑。未来城市规划编制重点应从形态控制向空间结构、增长过程控制转向;同时应完善城市空间政策配套,促进紧凑型空间结构形成。  相似文献   

13.
基于空间自相关的江苏省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江苏省2002~2007年县域人均GDP数据,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理论,使用ESDA软件GeoDA计算全局Moran’s I、局部空间关联指标,绘制Moran’s I散点图,对江苏省县域经济总体与局部差异的时空格局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研究时段内江苏省经济发展总体呈现强的空间自相关,这种集聚的趋势略有减弱。同时区域经济在空间分布上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体现了苏南发达、苏北落后的基本格局。这种两极分化的现象在加剧,且聚集范围有向外扩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运用级数突变理论,从城市创新支撑、投入、产出和反馈能力4个维度,构建城市综合创新力评价指标体系,对中部六省省会的综合创新能力进行定量测评分析.研究结论表明,综合创新能力从高到低依次是武汉、郑州、长沙、合肥、南昌和太原;合肥的创新投入能力要高于长沙;郑州的创新产出能力强于武汉;创新反馈能力方面,长沙市高于郑州,太原较以往有所提升,超过南昌.最后结合地区差异,从创新意识培养、增加创新支撑投入、合理处理"支撑-投入-产出-效益"关系、发挥核心城市集聚与区域联动发展和培育多种增长极等方面给出对策.  相似文献   

15.
在对物流业集聚的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的基础上,运用LISA图直观分析了2014年我国各省份物流业空间集聚的格局,提出了物流业集聚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从供给、需求和外部环境3个角度选取了6个指标,运用空间计量方法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影响物流业集聚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交通条件,其次分别是城市化水平、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居民消费水平和从业人数.从区域协调规划、区域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我国物流业集聚发展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Python软件从网络公益平台"宝贝回家网"获取1977—2017年中国各省拐卖儿童样本数据,通过GIS空间分析功能,在解析拐卖儿童犯罪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对面域数据的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揭示拐卖儿童犯罪在空间上的集聚性和异质性。利用空间马尔可夫矩阵,分析不同区域拐卖儿童数量等级的时空转移概率,并基于地理加权回归分析,识别出教育水平、城乡收入差距和流动人口3个指标对不同地区拐卖儿童犯罪的影响具有空间差异。结果表明:(1)1977—2017年,省域拐卖儿童犯罪的高发区不仅有所增加,而且集聚在西南部地区;(2)省域间的拐卖儿童犯罪存在明显的空间正相关性,除空间集聚现象明显外,高集聚区和低集聚区长期并存;(3)拐卖儿童犯罪高发区和低发区在下一时间的发展更倾向于保持原本的状态,并且发生在相邻等级之间的转移概率大于跨等级之间的转移概率;(4)城乡收入差距和流动人口与拐卖儿童犯罪显著正相关,其中流动人口的影响程度大于城乡收入差距,教育水平则呈负相关特征,且不同的影响因子在不同区域上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  相似文献   

17.
新型城镇化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考虑新型城镇化水平的影响因素,构建人口-经济-生态-地理的改进引力模型,运用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SNA)方法从网络密度、中心度、核心与边缘、凝聚子群以及高铁因素等方面探讨长三角城市群空间协调发展水平.结果表明:1)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网络,网络密度较低,上海和苏州的节点中心度最高,上海、杭州等8城市出入度的差值为正值,其城镇化发展对长三角其他城市有明显的空间溢出效应;2)以上海为核心城市,南京、苏州等为重要中介城市,总体呈现由内到外的圈层结构,发展联系度由核心向边缘城市圈层递减,上海、苏州、杭州等8个城市为核心子群,形成“全国经济中心+重要节点城市+强关联省会”城市组合;3)高铁因素对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空间关联性影响显著,高铁通达性可促进城镇化区域协调发展.基于分析,提出核心城市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边缘城市发展,突破区域行政划分,完善都市圈布局,从人口、经济、生态等方面协调并进提升新型城镇化水平;优化提高长三角高铁网络密度,通过资源流通促进长三角新型城镇化一体化发展的结论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滞后的局面将有所改变,未来中西部地区城镇化速度将快于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城镇化率与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将会缩小,中西部地区在形成城镇化的过程中会有2-3亿农民进入城市.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一些城市也将随之出现城市摊大饼无限扩张、城市人口不断集聚、交通拥堵日益加剧、城市环境日趋恶化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作为大运量、快速、环保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于拓展和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应对城市交通拥堵状况、提高城市交通服务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未来10年,我国西部欠发达地区也将迎来轨道交通的发展时机,在面对发展机遇的同时,这些地区发展轨道交通也将面临着一系列问题.本文将对这些问题及有关建议进行阐述和讨论,未雨绸缪,为又好又快规划建设好城市轨道交通创造良好条件.  相似文献   

19.
从人口、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城乡一体化5个维度构建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权法、综合评价法、灰色关联模型、地理探测器等多种方法,对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宁夏各市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性,银川市新型城镇化水平最高,且对其他地区城镇化发展具有引领和协调作用;从空间分布状况来看,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水平由北部引黄灌区向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呈阶梯状分布;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受传统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影响较大,与人口、经济以及社会城镇化关系紧密;城镇人口比例、人均GDP、第二、三产业占GDP比例、人均拥有建成区面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生活垃圾无公害处理率、城镇密度等因子是宁夏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20.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水平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提高我国城镇化水平评价的有效性.方法 建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立了各评价指标的权重.针对城镇化发展水平评价的特点,采用了"最大-最小值法"确立了各指标对城镇化评价的隶属度函数,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 ,对辽宁等不同地区的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与上海、湖南、福建、陕西对比可以发现,辽宁省的城镇化总体水平居全国中上等水平.其经济指标和人口指标居全国的中上等水平,而人居生活状况指标不高,环境指标略差.结论 通过辽宁省与其它4个省市的实际数据验证,结果 表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模糊综合评价是测度城镇化发展水平的一种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