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十七一篇没有写完的文章——“为官一年”1947年3月我自台湾回到上海,碰见留比的一位老同学林素珊女士,她这时在上海正在主编《世界》杂志,她约我为这个杂志写一篇关于台湾的文章,于是我写了以“为官一年”为题,以台湾酿酒工业为背景的文章。其实内容都是对于台湾酿酒工业在管理上技术上提出了一些批评;这样一篇不痛不痒的文章也触怒了南京国民党当局。有一天素珊告诉我,文章不要再写了,写了的也不能继续发表,我听了非常奇怪,  相似文献   

2.
王兴国 《饮食科学》2010,(11):11-11
某天,我忽然想起小时候吃过的芝麻油那种诱人香味,于是,就去买了一瓶芝麻油回来。吃过之后,不出我所料,现在的芝麻油已经不是过去的味道了。我当时也没多想什么,但隔了几日,当我拿起那小瓶芝麻油细看,才发现油瓶上标签的侧面还有两个竖着写、分外淡色、不容易被看见的字——“调和”。这分明是“调和芝麻油”,是芝麻油与玉米油的混合物(配料表上有注明)。  相似文献   

3.
本期我想找一个文艺女青年谈谈艺术生活,新丝路的工作人员一拍脑袋说:“有一个!”于是几天后我见到了身穿“尹泰尉”的特别特别瘦的张睿。纤细的身材让我听到她有180公分身高的一霎那,第一次怀疑起自己的眼睛。我提起“文艺女青年”这个词后,张睿笑了,说:“我是朋克女!”  相似文献   

4.
想家     
说起来也真怪,在家的时候没觉得它有什么可留恋的,但离家的日子一长,便日渐感受到了家的美丽。有次和同宿舍的师姐谈心,我把想家的心情向她诉说,结果让她笑骂了一句“没出息”。当天晚上我失眠了,却明明白白地听到了那位师姐“呼爹唤娘”的梦呓,看到脸颊上的两行泪痕,于是使知道了想家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专利。想家,到底想它的什么呢?记得第一次探家时,母亲的眼里便有异样的神情,也就是  相似文献   

5.
咸说淡侃     
前些日子,一个在加拿大留学的女孩子回来,她跟我说了两件有趣的事。一件是她刚到加拿大不久遭遇的。有个加拿大小伙子追求她,某天带她去一家不错的餐馆吃喝了一回。结帐时,她客气地问了一句:“我是否也该付一份?”老外朝她一伸手,“50块!”好家伙!这可是她半个月的伙食费呀!如果在我们国内,男人请自己心仪的女人吃饭,就是穷到卖血的份儿,也断然不会让人家跟着掏腰包,这可是涉及脸面的大事呀。另外,她还跟我讲了一件事。在一个偶然的场合她认识了一位美国人。那老美“耗子腰里别左轮,生起了打猫心肠”,于是他经常开车到加…  相似文献   

6.
编辑部老师: 你们好! 我读了贵刊 99年第 11期上的《油浸鱼技法谈》一文,对文中还有些不解之处。此文讲的是油浸,而制法中却是水浸至熟后再淋上热油,这是怎么回事? 文章后面注释中有“油浸”、“水浸”、“汤浸”、“酒浸”,请问,这几种浸制的具体方法是怎样的? 四川通江县读者   司洪源 关于《油浸鱼技法谈》中名为油浸,实为水浸的问题,《四川烹饪》编辑部在此文刊发前也曾来信问过我,说是不是笔误?当时我特意写了一纸说明作答,并要求随文发表,于是读者便见到了该文后面有一段我对“浸制”的注解。 浸,即是将经过初…  相似文献   

7.
苏老师: 我和她认识十二年了,我们在一个公司上班,她漂亮又能干,我一开始就很喜欢她,她对我也有好感.可家里已经帮她介绍了一个条件很好的男朋友,她并不喜欢那个人,但为了不伤父母心就同意交往.有次,我写了一封信想表白,但最终没有送出去. 一天闲聊时,同事问她:如果有喜欢的人,你会表白吗?她说不会,那样很没面子.第二年,由于工作原因我去了外地,和她联系渐少.两年后,听说她结婚了,我很难过,恨自己为什么不早点表白.后来,我找女朋友都是以她为标准,却一直未能成功. 现在,我们天天在网上聊天,她说过得不好,和老公无法沟通.我一直安慰她,很想对她说我爱她,但感觉不会有希望.她已经有了孩子,和公婆的关系也非常好,亲友都以为他们很幸福,而她的父母肯定反对她离婚. 这几年,我生日那天她都会打电话来问候,我很感动.一天晚上,她在网上对我说:“我的婚姻都是爸妈说了算,我一点也不愿意.”我非常自责,觉得自己更懦弱.请问,我该怎么办?  相似文献   

8.
常见的米粉有炒粉和煮粉,很少听说有什么糊汤米粉。而我吃湖汤米粉也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那是某一年的秋天,我到武汉出差,办完事后赶到车站准备乘车返回。看着离发车还有一段时间,于是就想先找个地方吃点东西再说。车站周围热闹非凡,各种卖小吃的摊子到处都是,锅碗声、叫卖声此起彼伏。为了节省时间,我找了一个就近的摊子坐了下来。只见摊子的招牌上写着:“糊汤米粉,2.50元一碗。”平日在我工作的小县城里,小吃摊上也有米粉卖,但这糊汤米粉却从未见过。于是我出干好奇就要了一碗。吃完以后觉得味道还不错,确实与其它米粉有…  相似文献   

9.
变嫫 《饮食科学》2006,(11):32-32
上午,接到了老妈打来的电话,说我寄给她的照片收到了。我就问她:“怎么样?你老闺女选的女婿还行吧?”老妈在那头说:“还行,挺好的。”我就冲我身边的男友挤眉弄眼:“那当然了,我的眼光还有错?不选个帅的也对不起您老人家的千里牵挂啊。”  相似文献   

10.
来信选登     
我是一名教师,很喜欢吃,也很喜欢看烹饪书刊。《四川烹饪》是我最喜欢的杂志之一。她的“厨师的故事”和“大家谈”两个栏目,是所有这类杂志的首创,真的是面向广大的厨师朋友。厨师们也和她贴心,纷纷投稿,自己写自己,文章特别生动感人。但也有不少厨师建议少登甚至不登“食苑杂谭”、“美食文化”方面的文章。这点,我不敢苟同。回想改革开放初期,那些首先富起来的一批人,他们中好多人的文化水平都很低,全靠胆子大、敢闯,才变成了有钱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一些早期的富翁因为适应不了市场的变化,又慢慢变成了穷人。如今工商界真…  相似文献   

11.
夏日的余晖透过店铺的玻璃照射进来,我刚刚送走了一位配眼镜的顾客,便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她在电话里告诉我,今天是父亲的生日,要我晚上早点关门回家为父亲庆祝生日,并特别叮嘱我说:“玲子,该回家看看了,你爸其实挺想你的。”我鼻子一酸,匆匆地跟母亲说了一起“我知道了”便收了线,我怎么会不记得父亲的生日呢?我怎么会不想回家看看双亲呢?但是父亲会接纳我吗?  相似文献   

12.
“坐酌冷冷水,看煎瑟瑟尘。无由持一皿,寄于爱茶人。”这是唐代大诗人自居易《山泉煎茶有怀》,咏茶写的一首诗。刚刚见面,白庆琳就把这首诗说给我听。因为之前我只是听说她十分爱茶,没想到她对关于茶的诗句也如此了解,让我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13.
采访时,这家的女儿不愿意来,脸上有些轻蔑之意:"我从来不看媒体对我家的报道."我问为什么,她说因为采访总是把她神化,"我没他们说得那么好".我看过以前拍的专题片,有她写的一封信:"如果世界上有神仙,为什么它保佑从山上经过的人,却不保佑我的妈妈……"这封信,加上音乐,很容易催泪.我问她,她迟疑一下,说:"这不是我写的."她说,"总把我们说得这么优秀,懂事,如果我做不到呢?"我看她之前接受电视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家庭困难不等于我可怜",脸上有点横眉竖目的.问她,她吐了下舌头:"我有点生气,他们老让我说感恩.""那你这次怎么来接受采访呢?"我有点奇怪.她想了一下,"我有一个心结想打开.""什么心结,能问吗?""不能问."  相似文献   

14.
一天,我回老家探望母亲.中午,我和妻子陪母亲在院子聊天,发觉大门外有人探头探脑,我笑着招呼:“二叔!”二叔嘿嘿应着,有些难为情地说:“刚才在门口看见你的车,想着是你回来了,有件事想麻烦你.”我赶紧说:“有事您吩咐,说麻烦太见外了.”二叔说:“我闺女在省城上学,我想让你给她捎袋苹果.”我满口答应:“小事一桩,没问题.”二叔从兜里掏出一张纸,说:“这是她的电话号码,你去了打电话让她来取.”我答道:“好的,您放心吧!”二叔听了,一个劲儿向我道谢.  相似文献   

15.
芋头     
闲着没事,陪妻散步,妻说:“我今儿在市场上看见芋头了,那东西好吃吗?”   什么?芋头!我立即严肃起来。我说:“明天,肯定买了给你尝尝。”   哦,芋头……  那时的我已经精疲力尽。从市内步行十几里,才到这郊区。满山荒草,但不知哪种野菜能吃,常常听老师说哪儿哪儿有人全家吃野菜毒死。我怕死,只能掐一种秋天二度萌发的苦艾的尖尖,这东西做菜团,啃一口苦得你直哆嗦,但是没毒。   在一个小土坡前,我又掂了掂小面袋,还是不够做一顿菜团子的,苦艾也被人掐光了。 似极遥远有人唤什么,渐渐地,觉得就在耳边。急睁眼,原来我昏倒在地,面前有位穿白补丁褂儿的老奶奶在守着我。她问:“学生,你怎么啦,一头攮在了地上?”“我饿。”眼泪刷刷地涌,我真想抱住这老奶奶,求她别这么问完就走开。我说:“俺家粮不够,弟弟没户口,我捞不着上学,见天弄菜。”  老奶奶翻开我的面袋,吃惊地问:“这东西能吃?”我说:“俺家尽吃这。”  她犹豫了片刻,一咬牙:“学生,你跟我来。”   山东名城青岛郊外,有个浮山所公社。我走进一幢泥墙草屋,老奶奶没让我进屋,敞开锅,从锅梁上架着的一只碗里,拿出两个芋头,想想,又拿出一个,将它们塞到我手里。...  相似文献   

16.
有一个关于狗的梦,有一个关于狗的梦的故事!里面有狗,哪管它真不真实!当然,最好有条狗,最好这个梦也是真实的!认识周志云是在一个婚礼上,她得知我是《狗迷》的编辑后,拉着我坐在了她的身边,讲起了她和一只萨摩耶的故事。甚至忽略了前来上烟敬酒的新郎新娘。而我则和她一起沉浸在往事的回忆中,忘了给新人份子钱……当周志云讲完故事的时候,她的眼圈有些红,我也有些难过,一是因为她的故事,二是因为桌子上已经没有什么菜了!于是我强忍住饥饿问她,如果我能为她做一件事,她想让我做什么?她连想都没想就告诉我说:“期待和天使的再次相遇,哪怕只有一天!”  相似文献   

17.
中国酒     
《中国酒》杂志编辑部最近向我约稿。我心想去年有兴趣动笔写了六七十篇关于酒的文章,都是很短的,其中一定有不少尚未发表,可以选出一篇来交卷,因而很痛快地答应了。后来一想,我最近接触到几个人,他们很热心有关中国酒的事业,正在组织有关酒的销售这方面的事。他们把葡萄酒和啤酒放在中国酒之外,我对他们说了一下不同的看法,承蒙他们接受了。这事启发了我:既然是给《中国酒》杂志投稿,何不就以这三个字为题,写一篇小文,讲讲“中国酒”三个字的概念呢? 第一步就是去找工具书。一是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2年出版的《中国烹饪百科全书》(我还挂了一个这部工具书顾问的名义呢),二是《不列颠简明百科全书》。不出意料之外,这两部书都没有《中国酒》这样一个条目。正好我又收到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的《酒典》,也没有这个条目,于是就只好自己去杜撰了。酒这个东西,世界上各个民族彼  相似文献   

18.
今年春天,我这个年过半百的人也来到北京鲁迅文学院学习,像年轻人一样做起了文学梦。一天,早晨刚起床我便坐在电脑前敲文章,随着键盘时快时慢地敲动和光标不断地下移,显示屏上终于打出了作者姓名、通讯地址和电话号码。哈哈,又一篇文章完成了。我伸了个懒腰,长长地舒了口气,就像爬山归来满头大汗,马上泡了一个热水澡一样痛快。一看表,哇。都快下午一点了,我还滴水没沾呢。于是急忙穿衣出门,一心想尽快找个地方填饱自己的肚子。在离住地不远的一家小饭店门前,竖有一块牌子,上面写着:新添疙瘩汤。“疙瘩汤”。我的心不由一颤,…  相似文献   

19.
早晨起床后,家住北京的小时想给孩子听听音乐,却发现买了一年的S品牌音响突然“罢工”了。因为音响是在附近家电卖场购买的,于是,她打通了卖场的服务电话。卖场的接线员却告诉他,产品的维修是由厂家负责的,并热情地告诉了她厂家的服务电话。小时接着拨通了厂家的维修服务电话,接线生告诉她,s品牌在北京的维修中心位于西三环,可以将产品送到维修中心检测维修。  相似文献   

20.
阿土 《饮食科学》2006,(11):50-51
“赏长江源头青山绿水,品乌蒙山脉苦丁香茗。”我已不止一次想起这幅联和说过它的女孩了,两年了,600多个日子,每次想起,心里都会有种异样的感觉,嘴里也会随之涌起一股清苦的味道。人生就是这样,无奈而现实。女孩叫晓红,我只知道她的名字和远在贵州的老家,即使在电话里我也会从口音里听出她来。我无法忘记她,就像无法忘记与她最初的相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