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画传统的绘画工具是毛笔,但有的人会用身体的一部分来作为作画的工具,这种作画的方法古已有之。张彦远在绘画的创作方面有专论,他在"论画体工用榻写"中说"古人画云,未为臻妙,若能沾湿绡素,点缀轻粉,纵口吹之,谓之吹云。此得天理,虽曰妙解,不见笔踪,故不谓之画。如山水家有泼墨,亦不谓之画,不堪仿效。"可见张彦远非常重视绘画的用笔,认为"不见笔踪"的绘画尽管画的不错也不值得一学。但是在《历代名画记》中也出现了多处"不见笔踪"的记载,从张彦远对于六法的认识可见"不见笔综"的画也并不是"不堪仿效。"  相似文献   

2.
学习中国工笔花鸟画,要有系统而又完整的训练方法,陈之佛前辈历经长期的实践后总结出"观、写、摹、读"四法。这四法是互补的,观察和写生是师法自然造化,训练基本功,掌握其规律,为创作收集素材;临摹与读画及画论是师法古人师长,研究前人绘画理法,学前人之技法,为自己的创作找可借鉴依据。通过临摹我们可以对前人在立意、选材、造型、笔墨、构图等各方面进行研究学习,它是衔接传统与现代的一种方法,去而不是为临而临,一味的去复制别人的画,每个人学习都有不同的心得体会。通过临摹这一学习手段,能够掌握其绘画规律,发现其经典之处,打  相似文献   

3.
古人有云:"有笔有墨谓之画。"也就是说只有有了笔墨,才能称之为中国画。中国画一直讲究笔墨,在绘画中追求神似,主张"形在似与不似之间",而着重于笔墨的"气韵生动",而笔墨的关键是"线"的运用,不论是工笔画还是写意画,以"线"为造型基础是中国画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和特征。对于中国画来说,"线"可谓是画之骨、画之魂。中国古代的画家和文人墨客经过不懈的追求和探索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作为一名现代习画学子,我想简单谈谈自己对于中国画中的线和笔墨的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4.
唐张彦远说:"夫物象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他在此强调了用笔与立意造型的关系。用笔不仅仅是中国画造型的主要技巧和手段,还是中国绘画的根本之法。"笔力"也称"骨力"。书画家全身精力贯至笔端,下笔自然能产生力度,这就是"笔力"。由于构成画家的"意"的气质、涵养、情感、思绪不同,贯于笔端之气也会不同。以气使笔的"气"不同,也就造成了用笔"笔力"的多样性、复杂性和多变性。  相似文献   

5.
中国画是一个有着独立体系的绘画品种,中国画中的"笔墨"至关重要。它所具有的特别意味使"笔墨"所成就的美感不能为别的绘画手法所代替,除此之外,中国文人画论中说的"笔墨",并非单指"笔墨"本身,一般指中国文人画所具有的一整套完整的创作法以及其特有的审美范畴。  相似文献   

6.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传统绘画中,"笔墨"这一语言一度成为其代名词,"色彩"语言却一度遭遇忽视。然而"色彩"和"笔墨"这两种语言体系在不同的时期分别扮演着不同的角色,通过分析二者之间此消彼长的关系,来说明"色彩"在传统绘画语言中同样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特别是在传统的写意人物画的发展历程中,"色彩"的地位一度被抑制,没有较好地实现其自身的价值。举例分析当下写意人物画创作中的成功个案,来说明"色彩"在写意人物画创作中同样有着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文人画作为一种绘画形式,或是绘画的美学思想,自宋以来,在绘画界中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人士大夫的审美价值取向,而文人画以"士气"标举,以"逸"为宗旨,通过逸笔将胸中逸气写于画面,表达了文人画家不为世俗欲念所役,与世无争,对超凡绝俗的隐逸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本文旨在阐述审美价值取向的主调——逸格境层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中国山水画自唐代作为一门独立画科直至五代两宋,特别是在宋代,不论艺术风貌还是笔墨语言无不逐渐走向成熟和多样化。米氏云山将笔墨符号凝练为"以点代皴",使绘画上升到"墨戏"的艺术精神高度并影响至今。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人画重笔墨,我们当下的国画教育重素描造型能力,反映出了我们在实际的绘画中以及美术评论中的一些矛盾,对此,每位画家的作品、每位评论家的文章中也会体现出他们的观点,每一位学习国画或者从事国画绘画的人,既不可能全盘学习中国古人的画法,又不能全盘学习西方的画法,更不能做的不中不西,如何对待造型与笔墨的问题,成了大家面临的首当其冲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赵少昂在其一生漫长的艺术实践中,创作了数以千计的花鸟作品,早期画风注重于写生的真实感,勾线、着色甚为洒脱工致,而晚年则"老而愈妙",笔墨与线条不再受到有意识的抑制,也不再与写实的意图处在紧张的对峙中,而是承担了极其重要的表现功能。赵少昂晚年花鸟画作品对笔墨与线条的重新重视不仅解决了早期岭南画派在革新中国画中因引入西画技法而产生的问题,也为中国画发展再次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1.
山水画经过历代漫长的演变与发展,至清代发起一股风靡画坛的仿古之风。这一风尚以王为代表,以复古为宗旨,崇尚前代各山水流派的笔墨章法,不求创新,但以古人程式化的山石、树木、亭台做搬迁诺后的位置经营来抒发画家自我情感,同时将文人画的情趣渗透在绘画理念中并采用了书法入画的原理。  相似文献   

12.
日本动画场景糅合了日本传统美意识和西方绘画的表现技巧,以日本人独特的视角表现动画场景之美,其表现方式富于象征性,画风细腻唯美,画面中充满未言明的画外之意,留给观众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相似文献   

13.
西方绘画艺术传入我国后,对近代文人画产生了巨大影响。西方绘画的崭新式样对中国传统绘画模式和审美习惯产生了全新的视觉冲击,封建文化的没落使得国人艺术思维的突变,康有为、陈独秀等人极力主张用西画来改良中国画,徐悲鸿、林风眠更是身体力行地将西方绘画融入中国画,文人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几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壤。但是,近代以来以陈师曾、潘天寿为首的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守住文人画的底线,不能用西画的观点来改造中国绘画。改革开放之后,在新时代的环境下,文人画该何去何从,始终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吴冠中提出"笔墨等于零"  相似文献   

14.
中国绘画艺术特别讲究意境,注重表现人的主体精神,所以中国画有"写意""写心"之说。这种"意"是通过画家对客观物象的描绘,以具体的用墨运笔表达出来的,笔墨线条是塑造形象的手段,又是画家思想情感的流露,这充分体现了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传统工笔人物画也遵循这种尚意的审美观,借助于线条这一具体的造型手段,以"形"为媒介来表达主观情感。所以,传统的工笔人物画中的线是写意用线,是反映作者情感、气质的具有一定精神内涵的线条。在传统工笔人物画中,线的写意性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纵观宋代之前书画艺术是独立发展的,唐代张彦远首次提出了"书画异名而同体""书画用笔同法"的理论,书法形式因素在绘画创作上的影响甚大,书法的地位也远在绘画之上,直到苏轼打通了诗、书、画之间的关系并提出文人画理论,以书入画的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绘画地位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6.
倪瓒通过心师传统和心师造化,强烈的主体意识做出契合于心的判断与选择,即所谓"心师古人""心师造化"。赵孟頫对倪瓒的影响极重要。倪瓒广泛吸收前人经验,通过内心的参悟,变通为我所用。倪瓒在"师造化"时也经由主体意识的参悟,由对造化的认知到主体内心与造化的契合,转向认同,并通过笔墨得以实现。倪瓒笔墨语言的形成及风格,必然与其所追求的人生意趣,审美理想相一致。由于强烈的主体意识相作用,倪瓒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笔墨语言。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自然"之格可以说是贯穿了中国绘画精神的始终,成为中国绘画的精神支柱。首先要说明的是,此时所谓的"自然"跟我们今天所说的大自然是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是一种"自然而然、不造作"的真诚的艺术表现形式。"自然"之格在古代绘画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即所谓"逸格""平淡天真"。尽管表达方式不完全相同,却都是使艺术达到"自然"的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8.
在专业的绘画基础课教学中,始终存在着"重技术、轻理论"的现象,为技巧而技巧。绘画基础课训练与专业课教学脱节,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单一陈旧。绘画基础教学开设的内容,如何合理并满足专业课需要,这将直接影响对学生的目标培养与今后的发展。纯艺术专业与艺术设计专业在绘画基础课的开设上,内容与课时是有差异的。目前高校所开设的专业基本是比较适应社会人才市场需求的。学生进校后,普遍对绘画基础课兴趣不大,对所学的绘画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认识不清,导致学生轻视基础课,对基础绘画课缺泛积极性、主动性,正因为对学习目的的不明确  相似文献   

19.
作为明朝宣德年间的内廷画家李在,存世作品稀少,对他的介绍散落古籍文献之中,他山水师法郭熙及马远、夏珪,有细润与豪放两种风格。淮安明王镇墓出土的李在的《萱花图》和《米氏云山图》却为我们展示了他的另一种画风。本文通过对这两幅作品的分析,为我们全面认识李在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20.
在"现实"表达的当代绘画中,形成了众多有效、准确且独特的形式,而其中做详尽的个案分析定然是必要的也是有意义的,并且在另一种意义上说这种个案的总体展现,也是对整个当代绘画的共性和个性的比较阅读。而我这里直接而简易地对个案比较阅读,应该是建立在个案研究的基础之上的。对代绘画"现实"表达的个案比较阅读,以及对当代绘画"现实"的表达方式的研究都将是有意思的事情,也是值得去做的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