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对于处于广深交通走廊上的重要节点城市一虎门、长安镇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本文以珠三角地区的两个明星镇综合交通规划为例.对区域一体化发展背景下的发达城镇综合交通规划编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正>引言2000年以来,广州市在"南拓、北优、东进、西联"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指导下,大都市区空间结构基本形成。伴随关于珠三角区域发展格局的重新反思,面对老城区高度密集的人口和交通拥挤问题、日渐突出的旧城改造和城中村等问题,以及城乡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下的新要求,2007年广州市委市政府在原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增加了"中调"策略。  相似文献   

3.
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结构相互关系探析——以淮安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主要对城市空间结构和交通结构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研究,通过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因素和城市空间和交通方式组成的演化分析,得到城市空间结构与交通结构之间相互影响制约又互相协调发展的辩证关系。并以淮安市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例分析和说明。  相似文献   

4.
都市圈是近年来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形式之一,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效率交通系统的支撑。在分析都市圈区域交通系统与空间组织协同性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因果分析法,逐步剖析都市圈区域交通一体化的现状矛盾、未来趋势及发展目标,探索和总结都市圈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规划要点。以长株潭城际交通为例,对形成的规划要点体系进行应用实践,为全国其他都市圈的交通规划及政策制定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5.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提出加快推进"西成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由此,西成一体化上升到了区域战略的高度.文章首先对西咸一体化的历史与现状进行分析.然后从发展模式、发展动力和区域协调机制三个方面总结国外区域一体化实践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国外区域一体化实践对西咸一体化在发展理念、核心原则.开发运作要点和规划设计策略四方面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低碳交通作为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在面对全球性能源危机和环境恶化问题时对交通系统提出的新的发展目标与要求。区域交通一体化是实现湾区效益最优的可持续发展方式,研究其发展特征和策略对促进湾区资源高效配置与要素自由流动具有重要意义。以中外城市比较研究作为主要研究思路,以CUTE矩阵作为研究方法,从技术工具、管制工具、信息工具、经济工具等方面对粤港澳大湾区和东京湾区低碳区域交通一体化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粤港澳大湾区在用地混合、轨道交通发展和公众认知等方面与东京湾区有明显差距;东京湾区交通发展存量特征明显,粤港澳大湾区仍呈现增量发展特征。旨在通过比较和总结中日两国湾区区域交通一体化的低碳经验和挑战,为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进程中粤港澳大湾区交通一体化发展提出参考和借鉴,促进全球城市群低碳交通发展。  相似文献   

7.
国内外双子城、同城化、城市群、都市圈等中大尺度区域协同发展理论和实践皆较为成熟,但当下针对小尺度区县级协同发展策略的研究有限,协同发展层次仍停滞在初级阶段。思茅区和宁洱县进行一体化发展是新发展阶段普洱市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因此探寻有效的协同发展策略至关重要。文章在对已有区域协同发展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结合《普洱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编制,剖析思宁两地本底优势和协同瓶颈,从空间结构、交通支撑、产业发展及人文特色4个方面制定协同发展策略,以期加快思宁一体化进程,为其他区县级协同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长江三峡工程,具有发电、防洪、航运等综合效益。除工程建设直接带动渝东、鄂西等库区沿线地区移民安置和城市迁建外,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防洪,我国中东部地区的电力供应,更均具有战略意义。自1994年开工建设以来,库区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得到了迅速发展,与此同时,川、渝、鄂、湘、黔等周边地区,如何依托三峡工程建设、三峡库区及长江黄金水道,建立综合交通运输系统,在承东启西的发展过程中,以交通建设促进社会经济的进步,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全球化背景中的区域发展与规划转变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6  
不同于对城市的感知,区域是一个地域弹性很大的空间概念,它泛指由于地理因素以及基于其上的社会经济联系,使得有关地区得以相互结合并同时具备相当程度的依赖关系。因此,它既可以指一个国家之内的若干具体地域的结合,也可以指代超越主权国家的某些空间层次,全球化使区域空间层次的弹性变得更大(Newman.1996)。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我们大致  相似文献   

10.
应对京津冀协同发展和北京建设世界城市的战略要求,以支撑区域格局优化和北京空间结构调整为导向,从三个方面提出北京交通发展模式的转变思路,即:①调整区域运输格局,推动“以北京为单核”向“京津石三枢纽、多节点”转变,相应优化调整北京枢纽功能;②主动谋划以轨道为主体,建立以北京为中心“圈-轴”式的空间与交通组织,提出多层次轨道系统布局思路;③构建与城市发展方向及区域衔接方向相匹配、与城市功能组织耦合布局的北京枢纽体系.基于新的交通发展模式,提出了适应区域新型网络结构的大北京空间结构优化建议,重点构筑CBD、中关村、金融街、丰台站-丽泽、大红门-南苑、通州副中心(通州站)等6大面向区域的功能辐射枢纽,形成通州新城、大兴新城、亦庄新城等3大区域联系轴线上功能集聚枢纽(群).  相似文献   

11.
交通区域协调联动控制与一体化服务及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包括对异常数据进行识别并筛选的融合处理,对无实时车辆定位数据路段的交通状态进行计算,通过交通模型采集历史数据和相邻路段数据进行测算,采用分区定位技术提高地图匹配精度具有独特性.在传统城市交通规划中引入实时采集的动态交通信息理念,建立在线一体化集成出行服务平台,数据模型...  相似文献   

12.
昌九一体化建设基于区域协调的理念,在充分分析一体化发展可能性的基础上,分析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构建地区经济发展、城镇体系发展、基础设施发展和生态格局发展四方面的协调发展格局,引导产业转移,消除城市间体制和政策壁垒,实现主体功能定位清晰、城市间良性互动、公共服务和人民生活水平差距趋向缩小、生态格局完善的协调发展,使江西省积极融入国家区域战略中,推动新一轮的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无锡为例,通过空间句法工具结合GIS平台、SPSS统计软件定量分析城市空间结构,论证城市空间结构的合理性,提出完善优化城市空间结构的建议,并将研究结论转化为规划控制策略,为未来建立城市空间结构控制指标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王成新  王书国  姚士谋 《规划师》2006,22(10):51-54
芜湖市交通走廊的主导交通运输方式在近代以水运为主,在近期以公路为主;客货运输的主要流向是长三角方向.据预测,芜湖市交通走廊将成为区域性交通中心,与长三角的联系是未来建设的重点,公路交通走廊优势将越来越明显.芜湖市区域性交通走廊规划形成以芜湖市为中心的五大交通走廊;芜湖市内交通走廊规划构建由四条交通走廊形成的伞形交通格局.  相似文献   

15.
文章对区域交通一体化与同城化的基本概念进行阐释,并结合对现有同城化案例的研究,对区域交通一体化与同城化发展之间的互动机制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区域交通一体化发展的规划对策,以期为同城化交通发展与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6.
传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偏重城市中心发展区域,对市域内其他城镇的发展布局指导有限.在区域发展一体化趋势下的各城镇总体规划中应以自身为主角审视上位规划,并认真理清政府在规划中的职责,促使区域协调发展.文章以长乐市湖南镇总体规划为实证,分析其区域背景及其在区域研究中的角色转换,提出基层政府在履行城乡规划法赋予职责的同时,既要从区域角度约束规划行为,也要从组织和参与两方面来推动公众参与规划工作。  相似文献   

17.
兰波  李梅 《规划师》2009,25(11):35-39
自建城以来,梧州市的交通格局和交通方式变化主要经历了步行一马车时代、水路时代、公路时代三个时期的变迁,对应的城市空间形态也经历了点状拓展期、沿江线状拓展期、沿公路线状拓展期三个时期。如今梧州正迈向全新的综合交通时代,新交通格局将促进城市新区的形成,推动产业空间的重构,引导城市空间跨江南拓西进,促使空间增长方式由外延扩展转向“廊道”发展,带动空间结构由单中心组团向多中心组团模式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文章阐述了路网功能结构,分析了武汉城市路网结构的现状和评价,包括武汉市地理简介、现阶段路网结构问题,说明了交通现状评价及交通组织与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港口一腹地城市之间存在着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港口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引擎,腹地城市是港口发展的动力依托.在区域一体化格局下,新的港城关系要求港口和腹地之间具有高度的协同性、整合度和一体化.为此,武汉新港积极探索了一种适合港口-腹地城市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模式,实现"以港兴城、港以城兴,港城一体,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20.
熊薇 《华中建筑》2020,38(6):90-94
在城市转型发展的背景下,要求规划从"增量"转向"存量",外延扩张转向内部提升,更加注重推进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而低碳城市是中国可持续发展的集中体现,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据研究,城市空间结构对城市的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锁定作用。该文选择城市为研究层次,研究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对低碳的城市空间布局优化规划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