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2.
全芳族热致液晶共聚酯的性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酯交换反应,合成了一系列以对乙酰氧基苯甲酸,4.4,一二乙酰氧基二苯基丙烷和对苯二甲酸为单体的三元共聚酯。采用热台偏光显微镜、示差扫描量仪和广角x射线衍射,较详细地研究了液晶共聚酯的结构、性能及其与分子链组成的关系。DSC和TOT结果表明,共聚酯的玻璃化温度较高,介于166-188℃之间,熔化温度一组成关系的相图具有最低共熔点;共聚酯中PHBA链节含量在10-50%时均呈现向列型液晶特征,随温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改性凹凸棒石的掺入对不饱和聚酯热性能的影响,采用十八烷基三甲基氯化铵(OTAC)对凹凸棒石进行有机改性,然后制备改性凹凸棒石-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并用红外光谱(IR)和X射线衍射(XRD)等分析手段对改性效果进行表征,利用差热(DTA)、热重(TG)同步热分析仪研究复合材料的热性能,探究改性前后凹凸棒石的掺量对复合材料热起始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改性凹凸棒石-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明显优于凹凸棒石-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和纯不饱和聚酯,掺入改性凹凸棒石的最佳质量分数8.4%左右。 相似文献
4.
本文利用差示扫描量热分析研究了PBT/PET共聚酯及其纤维热性能与形态结构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PBT/PET共聚酯高温稳定性好,其结晶结构为PBT/PET共晶结构,随PBT含量增加,其熔融热增加,熔点下降,PBT/PET共聚纤维的熔融热随拉伸倍数增加而增加,这表明纤维结晶度随拉伸倍数而增加,适宜于PBT/PET共聚纤维的拉伸温度为80℃。 相似文献
5.
用DSC、WAXD及密度法,研究了不同间苯二甲酸乙二酯(EI)含量共聚酯(PEIT)的结晶性能,结果表明,随间苯含量增加,PEIT结晶性能变差,间苯含量达到某一定值A2时,共聚酯PEIT-A2切片的结晶性能,比相同条件下较高间苯含量的共聚酯PEIT-A3差;PEIT-A2纤维在冷拉伸条件下结晶度与PEIT-A3的近乎相等,在拉伸、热的双重作用下结晶度又大于PEIT-A3纤维,共聚酯PEIT-A2的结晶性能对拉伸应畋和热的敏感度远大于PEIT-A3。讨论了PEIT的序列结构特征与结晶性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线型脂肪族聚酯作为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应用前景广泛,其制备技术也在不断发展,了解其合成机理,对于这种材料的开发利用能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线型脂肪族聚酯大多采用2种聚合方式,缩聚反应和开环聚合。相比较而言,开环聚合由于其实验条件相对温和、副反应较少、没有额外副产物、产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相对可控等优点,目前已成为一些高标准聚合物合成的主要方式。本文主要阐述了几种线型脂肪族聚酯的开环聚合机理,以期推动该领域研究工作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前文所制备酰亚胺聚氨酯的热性能及热解过程。研究采用了不同温度及不同热老化条件下的拉伸试验、热分析(TGA)与质谱(MS)的联用技术(TGA-co-MS)和红外光谱(FT-IR)的多技术研究方法。研究表明,酰亚胺聚氨酯在100℃或230℃热老化2 h后仍显示较好的力学性能。酰亚胺聚氨酯热解过程检测到荷质比分别为44、54、56、84、88、95、106的7种离子分子。其中荷质比为44的离子分子是主要的热解产物,来自于分子链中的酯键和氨基甲酸酯键的热解。酰亚胺结构的引入对分子链中氨基甲酸酯键及酯键起到较好的屏蔽作用,显著提高了聚氨酯的耐温性和热老化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X射线衍射仪、示差扫描热分析仪及偏光显微镜对热致液晶聚酯酰亚胺进行了研究。DSC曲线上都有明显的玻璃化转变(T_g)及两个熔融峰(T_(m1)、T_(m2)),表明聚合物具有明显的液晶性;WAXD曲线上在2θ=20°左右可观察到较强的衍射峰,在2θ<13°的小角范围内也可观察到多个比较尖锐的衍射峰,前者表明分子链横向排列,间距在4.5~5A,后者表明聚合物分子径向采取较完美的层状超分子结构顺序排列,以上结果证实了共聚物是近晶型结构;偏光显微镜下观察到了棒状或小锥状的近晶型液晶的典型织构,进一步支持了WAXD所得结论。 相似文献
9.
PET共聚酯结晶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用DSC,广角X射线衍射等方法研究了PET共聚酯的结晶行为,并与纯PET体系作了比较。以冷结晶峰温,等温结晶半周期t1/2及结晶度等来表征它们的性能。结晶表明,共聚酯对PET结晶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共聚体系中再加入成核剂具有加和的促进作用,共聚体系的结晶度比纯PET体系和共聚核剂体系的高。 相似文献
10.
用差示扫描量热(DSC),广角X射线衍射(WAXD)和偏光显微镜(PLM)等方法对PHB80/PET热致液晶共聚酯的凝聚态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种共聚酯的分子链序列分布并不是无规的,并具有PHB富集相和PET富集相的多相性质,在这些富集相区内分别存在着由PET和PHB组分所形成的晶态结构。此外,在共聚酯中还存在着由较长PHB均聚序列所形成的不熔性晶态结构,对这种不熔性微晶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含磷阻燃聚酯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利用LOI、^1H-NMR、SEM、DSC、DTA/TGA等测试方法对阻燃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切片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阻燃剂与EG、TPA无规共聚在一起,并使PET聚酯切片具有良好的成炭性能,阻燃性能和稳定的热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利用4-氨基甲基吡啶与马来酸酐接枝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g-MAH)成功制备了氨基甲基吡啶接枝线型低密度聚乙烯(LLDPE-g-Py),然后采用熔融共混法制备了改性的BN/LLDPE(mBN/LLDPE)复合材料。深入研究了mBN/LLDPE复合材料的热性能和力学性能等。结果表明,LLDPE-g-Py的加入,使mBN/LLDPE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得到很大提升,但LLDPE-g-Py过多会导致其耐热性降低。为了改善复合材料的耐热性,将LLDPE-g-Py质量分数固定为10%。当BN质量分数为40%时,mBN/LLDPE复合材料的导热系数达到了0.95 W/(m·K),为纯LLDPE导热系数(0.32 W/(m·K))的3倍。同时,mBN/LLDPE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在小幅度下降的情况下,其断裂伸长率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4.
15.
由TGA测定了通过先酯化、再缩聚方法合成的PET-PTT共聚酯(以PET,PTT作对照)在一定升温速率下氮气及空气气氛中的热失重行为。采用Friedman和Chang方法研究了样品的降解动力学。研究表明,在氮气和空气气氛中PET-PTT共聚酯的热稳定性都介于PET和PTT之间,且随着PET链段单元含量的增加,共聚酯的热稳定性提高。气氛对聚合物降解行为的影响很大,在空气中PET-PTT共聚酯的起始分解温度下降了近50℃,且在空气气氛中存在两个降解阶段,空气中的氧在降解的第一阶段起了催化剂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17.
18.
以丁二酸、丁二醇、1,6-己二胺为原料,二丁基二月桂酸锡为催化剂,甲苯二异氰酸酯(TDI)为扩链剂,通过熔融共聚,合成了Mw为40~65 k的聚丁二酸-丁二醇-1,6-己二胺共聚物,并采用压延成膜法制得聚酯酰胺薄膜。研究了1,6-己二胺含量对聚酯酰胺的热性能、结晶性能、降解性能和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了聚酯酰胺,其熔点达到100.97℃,热分解温度为317.85℃;随着1,6-己二胺添加量增加,聚酯酰胺的拉伸强度不断变大,断裂伸长率略有下降;1,6-己二胺的加入并未改变聚酯酰胺的晶型,但降低了其结晶度;1,6-己二胺的加入提高了聚酯酰胺降解性能,而且改善了其流变性能,这有利于聚酯酰胺的成型加工和应用。 相似文献
19.
20.
合成了一系列易水解聚酯(EHDPET),研究了第三、四单体含量及添加剂B对EHDPET流变性能的影响,得到了EHDPET的粘流活化能与剪切速率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HDPET的流动性能随第三单体(SIPE)含量的增加而下降,增大第四单体(脂肪族化合物A)的添加量和添加聚合物B均可使EHDPET的流动性能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