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非球面光学制造与测量技术文集》介绍了目前非球面制造与测量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涵盖了古典加工及现代先进制造技术中涉及光学非球面的优秀论文。内容包括:非球面光学系统设计、加工与检验;非球面光学加工;非球面零件光学检测技术研究;大口径透镜凸面零检验的补偿器设计;  相似文献   

2.
3.
非球面光学设计技术综述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非球面光学在工业、国防和商业等领域的应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用非球面设计光学系统时,非球面方程的选用十分重要,决定着系统最佳优化结果。文章介绍了非球面光学技术的发展过程。分析了常用非球面的应用方程,井对非球面应用方程的特点及非球面系数的关系进行了概述,较详细地分析了各类非球面应用方程的适用范围,最后概述了非球面光学在军事、工业等领域的应用以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光学非球面加工和测试技术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大口径离轴非球面制造技术--研磨、抛光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口径离轴非球面的研磨,抛光技术与计算机控制水平,机械设计能力等相关领域的发展密切相关,美国Itek公司的W.J.Rupp于20世纪70年代初首先出计算机控制非球面加工技术思想,从而开创了非球面元件的数控制造的新纪元。随后以数控机床为基础设施发展了多种研磨、抛光技术、大幅度提高了非球面加工的确定性和面形收敛高效性。  相似文献   

6.
《光机电信息》2006,(2):65-66
Edmund光学有限公司已获得美国国防部制造技术计划(ManTech)授予的280万美元合同,负责开发用于生产复杂形状和先进光学器件如非球面透镜的制造工装。非球面透镜能够更好地聚光,而且一个非球面透镜一般在一个光学系统中可以代替几个透镜。国防部投资主要是寻求精密玻璃成型技术,目标是建立小批量和中批量透镜生产的低成本加工方法,从而最终减少复杂光学系统的装配时间,例如高精度夜视和火控系统。  相似文献   

7.
《红外与激光工程》2006,35(5):582-582
《红外成像系统测试与评价》(第二版)(内部资料)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空间光学中心许士文教授主持.由张正辉、魏宇飞博士翻译,《红外与激光工程》编辑部编辑,于2006年5月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内容包括:红外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红外技术的基本概念;通用测试技术;聚焦和系统分辨率;系统响应度;  相似文献   

8.
《光学系统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光学与光学系统技术要求;光阑、光瞳和基本原理;衍射、像差和像质;  相似文献   

9.
异形口径离轴非球面光学加工与测试技术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离轴非球面制造的难点,研究分析了碳化硅非球面尤其是异形离轴非球面加工和检测的各项关键技术。首先利用加工中心DMG 对离轴非球面进行了铣磨和表面成形,然后运用实验室自行研制的非球面加工中心FSGJ-2 对离轴非球面进行了研磨和抛光,最后利用离子束对其进行了精抛光,并分别利用三坐标测量仪和激光跟踪仪对非球面进行面形轮廓测定和光学参数及几何量的精确控制。结合工程实践对一口径为600 mm270 mm 的类八角形离轴碳化硅非球面反射镜进行了超精加工与检测,并专门设计研制了光学补偿检测装置,对其进行了零位补偿干涉测量,其最终面形PV值为0.219 ,RMS 值为0.018 。  相似文献   

10.
非球面的使用为光学设计者提供的一种以最少数量的透镜零件获得高性能光学系统的最佳设计方法。然而,采用传统加工方法加工高质量的非球面光学零件,其难度和费用相当高,因而其应用仅限于一些特殊的光学系统。最近几年,一种被称之为磁流变精加工的非球面加工技术正日趋成熟,该技术比传统加工技术更加优越。  相似文献   

11.
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光学与光学系统技术要求;光阑、光瞳和基本原理;衍射、像差和像质;光程差的概念;几何像差概述及其消除方法;玻璃的选择;球面和非球面;光学设计过程;计算机性能评价;高斯光束成像;3-5μm和8-12μm热红外成像基础和紫外光学系统;衍射光学;照明系统的设计;性能评价与光学测试;公差与生产工艺性;  相似文献   

12.
《红外与激光工程》2007,36(2):174-174
《红外成像系统测试与评价》(第二版)(内部资料)已于2006年5月出版发行。该书主要内容包括:红外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红外技术的基本概念;通用测试技术;聚焦和系统分辨率;系统响应度;系统噪声;对比度、调制和相位传递函数;几何传递函数;观察者对像质的解释:MRT和MDT;自动测试;不确定性分析。该书适于红外领域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学教科书及研究生参考书。  相似文献   

13.
由于同步辐射光学发展的需要,发展了长行程外形仪.长行程外形仪是一个可以达到纳米和纳弧度灵敏度和精度的小角度和表面外形的测量仪器,适用于大口径光学表面的高精度测量.可测量的面形除了平面、球面外,还有所有非球面,如圆柱面、圆锥面、抛物面、椭球面、双曲面、超环面、各种旋转面和其他非标准非球面.介绍了长行程外形仪的原理、应用和各种不同用途的长行程外形仪,包括实验室专用长行程外形仪、扫描五角棱镜长行程外形仪、在线测量长行程外形仪和便携式长行程外形仪、垂直扫瞄长行程外形仪、多功能长行程外形仪和纳米光学机.还介绍了长行程外形仪的精度和最新发展趋向,如提高测量精度的方法,大幅度地增加外形仪的测量范围和方便地进行二维零件测量等.  相似文献   

14.
《玻璃表面薄膜》介绍了镀膜工艺的新发展、局限性和当前的状态及总的趋势,论述了设计策略、镀膜技术、薄膜的特性和应用,溶胶凝胶浸镀和等离子驱动化学气相沉积(PICVD)两种工艺在肖特得到的应用。第l章概述了玻璃表面镀膜技术;第2章描述了光学镀膜的现代设计策略,并给出了设计实例;第3章简单回顾了主要的镀膜技术;第4章论述了介质薄膜的性能和特性;第5章描述了Walter Geffcken博士发明的各种减反膜,并实现了早期的光学透镜减反膜生产工艺;第6章讨论了肖特的现代镀膜产品。通过列表,反映了研制、市场和生产之间的成功合作。  相似文献   

15.
唐境  张景旭  安其昌  李洪文 《红外与激光工程》2021,50(6):20200358-1-20200358-7
为了保证在重力变化下大口径巡天望远镜透镜组的成像质量,需要研究一种可以适用于大口径透镜组的波前检测方法,用于实现系统装调检测。首先,基于差分光学传递函数(differential optical transfer function,dOTF)建立了一套波前对准检测技术,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运算过程中相位解缠,CCD探测噪声以及大气扰动对检测算法造成的误差影响,结果表明检测误差分别小于10%、1%和2.5%,经过叠加可得整体的测量精度约为10.3%,满足一般大口径大视场检测系统设计指标。最后针对80 mm的透射式系统进行验证,由实验结果得到波前检测主要成分为彗差,与理论分析结果一致,符合几何光学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6.
《玻璃表面薄膜》介绍了镀膜工艺的新发展、局限性和当前的状态及总的趋势,论述了设计策略、镀膜技术、薄膜的特性和应用,溶胶凝胶浸镀和等离子驱动化学气相沉积(PICVD)两种工艺在肖特得到的应用。第1章概述了玻璃表面镀膜技术;第2章描述了光学镀膜的现代设计策略,并给出了设计实例;第3章简单回顾了主要的镀膜技术;  相似文献   

17.
《光学系统设计》主要内容包括基础光学与光学系统技术要求;光阑、光瞳和基本原理;衍射、像差和像质;光程差的概念;几何像差概述及其消除方法;玻璃的选择;球面和非球面;光学设计过程;计算机性能评价;高  相似文献   

18.
采用传统方法抛光高精度非球面时,多次面形误差补偿耗费时间占其抛光总时间的80%以上,严重影响非球面的加工效率。根据非球面的面形误差补偿原理,进行抛光非球面面形误差补偿的工艺实验。采用LOH-data-correct软件对非球面进行计算,并修正补偿其面形,可减少面形修正次数,降低成本,提高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19.
《红外成像系统测试与评价》(第二版)(内部资料)由哈尔滨工业大学航天学院空间光学中心许土文教授主持,由张正辉、魏宇飞博士翻译。主要内容包括:红外成像系统的工作原理;红外技术的基本概念;通用测试技术;聚焦和系统分辨率;系统响应度;系统噪声;对比度、调制和相位传递函数;几何传递函数;观察者对像质的解释:MRT和MDT;自动测试;不确定性分析。该书适于红外领域的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作为大学教科书及研究生参考书。  相似文献   

20.
大口径非球面的超精密回转扫描测量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分析了基于衍射准直技术的f-θ透镜系统特性,进而提出一种大口径非球面轮廓测量方法。以二维相位板生成的衍射准直光束为测量基准光束,并以衍射光斑的暗线为位移基准,通过将超精密直线运动和超精密回转运动有机合成,实现了对大口径近平面非球面三维轮廓的回转扫描测量。研制出了实验样机,可测量的大口径非球面直径达500 mm,单点稳定性优于1μrad/200 s,与AK100Fizeau干涉仪的比对测量结果为PV值=0.1λ和RMS值=0.05λ,验证了本文提出的方案能够胜任大口径近平面非球面的三维轮廓检测,为将顺序扫描法拓展至大口径范围深度非球面轮廓测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