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是世界上最重要的铂族金属含矿带,主要有Merensky、UG2和Platreef 3种矿体,目前主要开采的Merensky和UG2矿体均为缓倾斜薄矿体.受赋存条件限制,缓倾斜薄矿体开采难度较大,难以实现机械化开采,迄今为止仍然以人工开采为主.南非某铂金矿通过采用混合井开拓、普通空场法开采Merens...  相似文献   

2.
针对矿山生产实际分析了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影响 ,提出了开采对策 ,极大地提高了矿石回采率指标 ,可供同类矿山参考。  相似文献   

3.
缓倾斜薄矿体的开采一直是采矿方法设计的难点,针对滴水铜矿的开采技术条件,在分析原有采矿方法的缺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长壁分条、堑沟削壁、移架放顶"的综合采矿思路,在改进凿岩设备、沿空留巷技术砌筑电耙道和设计金属组合支架支撑工作面的基础上,设计了适合缓倾斜薄矿体开采条件的长壁分条全面采矿方法,并对该采矿方法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新方法的各项经济技术指标较原采矿方法均有大幅度提高,在降低了开采成本的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该采矿方法及其设计思路对类似缓倾斜薄矿体的开采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齐清  朱训强 《有色矿山》2002,31(1):17-19
针对矿山生产实际分析了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 开采的影响,提出了开采对策,极大地提高了矿石回采等指标,可供同类矿山参考。  相似文献   

5.
胡福祥 《现代矿业》2010,26(11):64-66
山坡缓倾斜薄矿体不适合采用传统的台阶式露天开采,根据这类矿体赋存特点,设计了适合此类矿体赋存条件的开拓方式,同时也设计了剥离、采矿、排土复垦方式。最后将这一工艺成功地运用于非洲某锰矿的设计中,解决了山坡缓倾斜薄矿体的开采。  相似文献   

6.
结合某钨矿开采工程实例,通过分析某钨矿的矿体赋存特点,提出了斜坡道开拓运输方式,阐述了斜坡道开拓方式的适用条件和优点;并进行了斜坡道开拓运输方式与平硐—盲斜井联合开拓方式的方案比较;认为在现有开采技术条件下,采用斜坡道开拓运输方式对于某钨矿开采工程具有明显优势,且该开拓运输方式可在类似缓倾斜、薄矿体开采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开采缓倾斜薄矿体的机械化程度和矿山产能,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方法以及铲运机运输巷道的布置方式进行研究,利用空间几何和三角函数的关系,分析了铲运机运输巷道在采场中伪倾斜布置形式。针对国内某铁矿山缓倾斜薄矿体的开采,在伪倾斜布置形式分析的基础上,得出适合于某铁矿开采的最优采矿方法,加大了采场的生产能力,提升了矿山装备水平,提高了矿山生产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影响.提出的开采对策极大地提高了矿石回采率指标.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走向断层对缓倾斜薄矿体开采的影响。提出的开采对策极大地提高了矿石回采率指标。  相似文献   

10.
我国原生沉积型铝土矿床大多为缓倾斜薄矿体,矿体的平均厚度为2 m左右,倾角在30°以内,且矿体直接顶底板围岩稳固性不高,为此,针对其缓倾斜薄矿脉的矿床赋存及开采条件,展开地下采矿方法研究与探讨,提出几种较为合理的采矿方法。  相似文献   

11.
缓倾斜极薄矿体的开采一直是国内外采矿的难题。根据贵州某镍钼矿缓倾斜极薄矿体赋存条件,结合国外先进无轨采矿设备的应用,提出锚杆护顶机械化削壁充填采矿法,有效地解决了矿山现有开采系统中生产能力小、生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等问题,对镍钼矿资源开发利用具有积极的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2.
镜铁山矿Ⅰ#矿体向下延伸时倾角由急倾斜变为倾斜,若继续按照急倾斜矿体的回采方式布置采切工程,将会在矿体上盘或者下盘处残留三角形边角矿,进而导致矿石损失率增大。为有效解决因矿体倾角缓化出现的三角区域矿体难以回收的问题,首先提出了脉内布置分段沿脉巷和沿矿岩边界布置分段沿脉巷两类回采方案,其中脉内布置分段沿脉巷回采方案设计了15°、30°、45° 3种不同中深孔边孔角布置方案;然后分别从中深孔施孔精度要求、中深孔施工适应性、对矿体条件适应性、生产效率等4个方面定性分析了不同回采方案的优劣性;最后整合生产效率、施工适应性、通风效果、井巷工程量、工期和成本等12个指标组成优选评价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构建了倾斜矿体上盘边角矿回采方案层次分析优选模型。计算得到3种脉内布置分段沿脉巷与沿矿岩边界布置回采方案的最终评价值分别为0.213、0.201、0.198和0.388,结果表明:沿矿岩边界布置分段沿脉巷为最优回采方案。实践表明:优选出的方案在实践中取得了理想效果,经济效益显著,可满足该矿倾斜矿体上盘边角矿回采需求。研究结果可为类似开采条件矿山的边角矿回采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对白芨沟矿通风系统存在的角联通风网络、供风能力不足等问题的分析,提出了“按分段回收、分段封闭的原则,先回收封闭水平大巷,再回收上、下山”的通风系统优化改造方案,通过优化改造施工后,合理优化了矿井通风系统,简化了矿井生产系统,实现了“一井一面”的开采布局,并获得了近5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基于粗糙模糊集理论的采矿方法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统采矿方法选择存在的弊端,将粗糙集理论与模糊集理论结合应用于采矿方法优化选择,提出液压支护长壁法开采缓倾斜薄矿体的新方法。将采矿方法优化评价结果作为决策属性,综合分析开采安全性、经济技术指标、环境友好等因素,选取11种影响因素作为条件属性,构建样本集合,建立了采矿方法优选指标体系、隶属度矩阵和权重系数矩阵,对拟定采矿方法进行定量分析;应用粗糙集理论中知识依赖性和属性重要性评价法,将模糊数学权系数的确定转化为粗糙集中属性重要性评价问题,从约简结果中提取判别规则,给出预测模型权系数计算方法,确定液压支护长壁式崩落法为最佳开采方案。结果表明,应用粗糙模糊集理论选出的采矿方法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达到了安全、高效、低消耗采矿的目的,提高了采矿方法优化选择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较高理论与工程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随着沃溪矿区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矿体的赋存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分支复合现象和节理脉,有些矿体的倾角出现了在缓和陡之间的波状起伏变化,仅使用原有的削壁充填法和房柱法已不能经济合理地将矿石全部开采出来。通过对该矿区2648矿块复杂多变矿体的回收实践,初步表明块石胶结充填法、分段变形留矿法、分层变形留矿法等多种采矿方法的联合使用,是回收深井条件下复杂多变矿体的经济合理的采矿方式,符合因矿设法的原则,可为该复杂矿体开采提供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湘西金矿2241试验采场的矿体为缓倾斜薄矿脉,拟采用机械化水平分层削壁充填法回采,定向抛掷爆破围岩充填采空区。为了了解回采过程顶板的稳定性,用有限元数值分析方法,模拟采场回采过程,分析其应力、位移变化情况。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该采矿方法设计合理可行、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7.
倾斜高抽巷瓦斯抽采在阳泉五矿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决阳泉五矿8108工作面煤矿瓦斯超限的问题,对该矿的抽采技术及通风方式进行研究。采用安全学基本原理及方法,对倾斜高抽巷的布置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出了倾斜高抽巷的合理参数,为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为该技术在其它高瓦斯矿的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通过相似材料模拟试验 ,初步总结出北京矿务局大安山矿缓倾斜厚煤层悬移支架放顶煤顶板活动规律 ,及矿压显现规律 ,为缓倾斜厚煤层悬移支架放顶煤制定较为合理的方案、安全技术措施等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传统的采矿方法选择流程来确定部分难采矿体的最优采矿方法,易出现无采矿方法可选或实际技术经济指标不理想的局面。为了增强产状复杂矿体采矿方法选择的有效性,通过理论指导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提出了一套融入采矿方法创新与方案优化的采矿方法选择流程;然后以某锰矿山西北区域倾角变化矿体为例,针对经过传统采矿方法选择流程选出的浅孔留矿法存在的矿石运搬困难、构造区地压显现等问题,优化设计了一种能够适应多层状且倾角变化的倾斜矿体采矿方案。工程应用表明,新方案将回采率至少提高了16%,给该锰矿山采矿方案提供了更优的技术选择,为类似矿体的开采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0.
In virtue of effect of N-S intensive ground stress and mining disturbance to +579E2EB1+2 mining site at Weihuliang Mine, the dip angle and section height is 65° and 52 m, respectively, the collapses happed frequently during mining. Firstly, mining conditions, spatial structure and parameters were investigated. Then physical simulation and dynamic numerical tracing and elaborate simulation relating roof and top-coal were applied based on 2D-Block Program and quantitative regularity of stress at variable depths had been estimated. Furthermore, it was manifested that effective measures, i.e., fast mining, control symmetrical top-coal-caving at dip and strike directions, optimizing ventilation system, active-stereo preventing gas were performed successfully in mining practice. Ultimately, the derived dynamic hazard were prevented so as to safety mining. Supported by 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10402033, 10772144)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