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以土壤侵蚀自然灾害严重的广东省为例,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运用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估算了广东省的年土壤侵蚀量。并统计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与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比例,结果是林地虽占全省土壤侵蚀面积最大,但主要以微度、轻度侵蚀为主,耕地(主要为坡耕地)虽占面积不大,但主要以中度、强度、剧烈侵蚀为主。进而进行二者的相关分析,得出土壤侵蚀与土地利用类型二者间分布的相关关系,其程度依次为林地、耕地、城镇用地与草地。  相似文献   

2.
利用GIS技术对延安市2009年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现状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空间叠加计算,探讨延安市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壤侵蚀的影响关系。结果表明:延安市土地利用主要以耕地、林地和草地为主,占总面积的97.40%;土壤侵蚀程度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39.28%和23.31%;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侵蚀程度最大的为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侵蚀强度综合指数为6.14,侵蚀程度最小的为有林地,侵蚀强度综合指数为1.83。针对延安市土壤侵蚀状况,应进一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改善植被覆盖状况,有效防止和治理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3.
利用通用水土流失方程(USLE),在ArcGIS支持下,对鲁山县2006年土壤侵蚀量进行了计算与分级,并探讨了土壤侵蚀和高程、土地利用的关系。结果表明:鲁山县轻度以上侵蚀面积为965.43 km2,占总面积的40.58%,其中强度、极强度以及剧烈侵蚀面积分别为169.45、120.63 km2和222.08 km2;高程为300~500 m和500~1 000 m的土壤侵蚀面积较大,分别为330.36 km2和329.71 km2;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中,林地发生轻度以上侵蚀的比例最高,为65.73%,但主要是轻度和中度侵蚀;耕地发生轻度以上侵蚀的面积最大,为560.58 km2,主要是极强度和剧烈侵蚀。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与RS技术,利用RULSE模型,结合遥感影像、DEM、降雨量、土壤类型、NDVI、土地利用等基础数据,研究北盘江流域的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进一步分析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变化与坡度、土地利用类型等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北盘江流域内较低侵蚀等级的分布主要以块状为主,在整个流域的上中下游皆有分布,较高侵蚀等级的分布主要以条带状为主,条带的延展方向与河流基本相一致;(2)土壤侵蚀面积最大的坡度为8°~15°和15°~25°两个坡度带,占土壤总侵蚀面积比率的61.08%,同时也是土壤侵蚀量最大的两个坡度带,占到总侵蚀总量的60.74%,此外,15°是土壤侵蚀发生变化的一个显著界限,在坡度小于15°时,土壤侵蚀面积比率大于土壤侵蚀量比率,而当坡度大于15°时,土壤侵蚀面积比率小于土壤侵蚀量比率;(3)在各土地利用类型中,侵蚀面积和侵蚀量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是林地,其次是草地,两者合计占到总侵蚀面积的74.32%,占总侵蚀量的80.24%。  相似文献   

5.
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直接改变土壤侵蚀的方式和强度。以长江上游龙川江流域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的土壤侵蚀环境效应。结果表明:龙川江流域土地利用内部转化以林地转化最为突出,导致了土壤侵蚀面积的减少或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向林地的转化均有利于减少土壤侵蚀,而向耕地的转化则会增加土壤侵蚀;耕地向林地、草地、水域的转化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降低,林地向耕地、草地转化,水域向其它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化,均使侵蚀强度指数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6.
基于航空影像的秃尾河流域土壤侵蚀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掌握秃尾河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和分布情况,在外业调查的基础上,基于2011年9月分辨率为0.38 m的航摄影像和比尺为1∶1万的DEM,在Arc GIS10.0环境下,通过人机交互,提取了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数量及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地面坡度、沟壑密度等土壤侵蚀影响因子,生成各专题图并进行叠加分析,依据水利部发布的《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分别对水力侵蚀、风力侵蚀强度进行了判别、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截至2011年9月,秃尾河流域轻度以上土壤侵蚀面积3 076.33 km2,占流域面积的93.39%,其中:轻度侵蚀面积490.74 km2,占流域面积的14.90%;中度侵蚀面积724.30 km2,占流域面积的21.99%;强烈侵蚀面积634.23 km2,占流域面积的19.25%;极强烈侵蚀面积558.69km2,占流域面积的16.96%;剧烈侵蚀面积668.37 km2,占流域面积的20.29%。该流域强烈和极强烈侵蚀多发生在风蚀区,而以沟道侵蚀为主的剧烈侵蚀主要发生在水蚀区,上游风蚀区侵蚀强度远小于中下游水蚀区侵蚀强度。  相似文献   

7.
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技术和USLE模型对颍河流域土壤侵蚀进行定量研究,探究不同土壤类型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侵蚀的发生情况。结果表明,颍河流域2017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403.3 t/(km~2·a~(-1)),土壤侵蚀总量为388 781 t/a。受侵蚀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农田为主,总侵蚀面积达86.52%,其次是居民用地。4种土壤类型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侵蚀,其中,砂姜黑土总侵蚀面积最广,其次是潮土。侵蚀强度主要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分别占总侵蚀面积的59%和33%。  相似文献   

8.
水土流失监测评价可为防治水土流失灾害、开展区域水土保持规划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基于CSLE模型,采用遥感分析、野外调查、模型计算的方法,结合SL 190—2007《土壤侵蚀分类分级标准》等技术标准,分析了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流域水土流失因子及特征。2021年水土流失面积1 306.92 km2,占土地总面积的16.67%。从土地利用类型方面,水土流失面积主要分布在林地和耕地,分别占九湖流域水土流失面积的35.69%和31.60%,主要以轻度侵蚀为主;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主要分布在耕地中,占九湖流域极强烈和剧烈侵蚀面积的82.85%。九大高原湖泊流域内,影响耕地和建设用地水土流失的主控因子是坡度;而影响园地、林地和草地水土流失的主控因子则为植被覆盖度和坡度。根据九湖流域的水土流失特点,针对林地需建设以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为主的植被体系,加强远山封育保护等措施;对耕地进行以坡耕地整治为主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研究通过获取九湖流域的水土流失空间分布特征,掌握流域内主要发生水土流失的土地利用类型,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9.
以遥感影像为主要信息源,通过大量的野外调查,建立了河龙区间土地利用、植被覆盖度影像解译标志,在地理信息系统支持下,采用计算机辅助下的人工解译,对河龙区间水土流失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显示:河龙区间80.40%的土壤侵蚀为水蚀,19.60%为风蚀。土壤侵蚀强度以中度侵蚀、强度侵蚀为主,其次是微度侵蚀,再次是轻度和极强度侵蚀,剧烈侵蚀所占比例最小。与2000年相比,2008年土壤侵蚀强度整体下降,微度、轻度、中度侵蚀面积逐渐增大,极强度、剧烈侵蚀面积逐渐减少,说明河龙区间的生态环境逐渐变好,侵蚀正向着良性趋势发展。其原因除了梯田、林地、坝地越来越发挥较大的效益外,草地面积的增加,尤其是封禁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的大面积实施,可能是河龙区间近期土壤侵蚀强度减弱的一个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GIS与CA-Markov模型,对十大孔兑土地利用格局及土壤侵蚀产沙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2030年土地利用格局及降雨侵蚀分布特征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十大孔兑土地利用类型以草地和荒草地(砒砂岩)为主,以自然生态系统为主,但人工生态系统分布相对集中,对局部干扰程度较大。2000—2015年人工生态系统不断扩张,耕地和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大,沙地及荒草地面积显著减小,期间约有37%的土地利用类型发生转化,城市化及当地生态绿化措施显著影响着区域土地利用格局;2015—2030年土地利用变化比2000—2015年剧烈,土地类型转化集中于沙地转变为草地及灌木林地,城市化开始影响北部区域,部分砒砂岩转变为草地及灌木林地;影响十大孔兑地区土地利用格局的主要驱动力是政策驱动下的生态修复,城市化对区域的影响在逐步增强。十大孔兑降雨侵蚀较严重,属于极强烈侵蚀,砒砂岩裸露是造成降雨侵蚀强度增大的主要因素。2000—2015年虽然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减小,但是剧烈侵蚀面积显著增大。到2030年土壤侵蚀强度继续减小,减小约10.39%,侵蚀量大的砒砂岩区得到修复,但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北部土壤侵蚀呈加剧趋势;十大孔兑未来的治理重点是既要针对砒砂岩地区开展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又要加强对北部城市化地区的生态管控,限制城镇无序发展侵占自然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1.
以土壤流失方程为理论基础,筛选合理的土壤侵蚀因子计算方法,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苍南县昌禅溪小流域土壤侵蚀特征开展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昌禅溪小流域土壤侵蚀以微度侵蚀为主,其所占面积比例为94.80%;其次,轻度侵蚀面积占3.31%;其他类型侵蚀强度所占比例共计1.89%;小流域内没有出现剧烈侵蚀。在土壤侵蚀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流域现场调查,分析影响小流域土壤侵蚀分布的原因。  相似文献   

12.
对海城市水土流失强度空间格局采用分形理论和GIS技术分析。研究表明,轻度侵蚀为海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类型,其占比达到44.44%;水土流失强度及其空间分布与土地利用类型密切相关,其中草地、林地和耕地等土地类型为水土流失易发区,这些地区的侵蚀面积占全区的79.18%,应作为水土保持重点治理区。  相似文献   

13.
基于RUSLE模型的辽宁省土壤侵蚀定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降雨量、土壤、遥感影像及土壤侵蚀普查数据等为基础数据,运用GIS技术,结合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辽宁省土壤侵蚀状况进行研究,分析了土壤侵蚀的空间分布特征以及与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2011年辽宁省土壤侵蚀面积为459.36万hm2,年均土壤流失量为1.64亿t,年平均侵蚀模数为3 637.8 t/(km2·a),属于中度侵蚀,土壤侵蚀面积呈现上升趋势;辽西低山丘陵区的土壤侵蚀最为严重,侵蚀面积为191.99万hm2,城市受人为不合理的生产活动影响严重,导致土壤侵蚀面积增加;林地依旧是辽宁省土壤侵蚀发生的最主要的土地类型,占侵蚀总面积的57.66%,占土地利用类型的38.20%。  相似文献   

14.
为探究土壤侵蚀空间结构特征,采用分形维数、Moran’s I解析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与分形维数和空间自相关指数之间的规律。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类型影响着土壤侵蚀强度及其分布,不同地表覆被景观其土壤侵蚀强度依次为:水域林地草地园地旱地建设用地;土壤侵蚀分形特征随侵蚀强度而异,土壤侵蚀格局分形复杂度依次为:中度侵蚀轻度侵蚀微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剧烈侵蚀;各侵蚀强度区域在流域尺度上表现出显著正向空间自相关性,随着侵蚀强度增大,其自相关性呈减弱趋势,表明人为活动是强化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基于遥感与GIS技术,结合Landsat8遥感影像、DEM、降水量栅格、土壤颗粒组成、土地利用等基础数据提取了承德市土壤侵蚀环境因子,并利用RULSE方程估算土壤侵蚀模数。结果表明,承德市土壤侵蚀总量为0.68亿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438.69t/(km~2·a),整体属于轻度侵蚀。不同土壤侵蚀强度呈斑块状分布面积依次占,微度(20.24%)轻度(50.71%)中度(26.07%)强度(2.15%)极强(0.83%)。2°~5°坡度带是该市侵蚀发生主要地区,占侵蚀总面积的38.44%,建设用地侵蚀发生最广泛。  相似文献   

16.
张勇  张安虎 《陕西水利》2012,(4):163-164
彬长矿区是渭北"黑腰带"水土流失重点监督区和黄土高原沟壑重点治理区。本文从实际出发,深入分析了该区水土流失的三大特征,即:土壤侵蚀强度以强度水力侵蚀与微度水力侵蚀为主;土壤侵蚀类型以水力侵蚀为主,且强度水力侵蚀面积最大;矿区开采沉陷进一步加重该区水土流失。针对该区水土流失特征,提出了该区今后水土保持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希望为彬长矿区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基于GIS和RUSLE的从化市土壤侵蚀量预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2006年从化市Landsat TM卫星影像图、数字高程模型、土地利用图、土壤类型分布图和降雨资料为基础,采用遥感(RS)和地理信息系统(G IS)结合的方式通过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对从化市土壤侵蚀进行模拟。结果表明,从化市平均侵蚀模数为1 891.74 t/(km2.a),侵蚀程度属轻度;侵蚀特点为严重侵蚀区域面积小,侵蚀量主要由侵蚀模数较大的中度及以上土壤侵蚀区域产生。土壤侵蚀与坡度陡缓、土地利用类型和空间分布有较大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选取乌东德水电站坝区一典型区为试验示范区,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USLE)为评价模型,运用GIS和RS对各指标因子赋值,对试验区的土壤侵蚀量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表明,试验区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6 088.58t/(km2·a),属于强度侵蚀。试验区中度以下的侵蚀面积占总面积的57.91%,土壤侵蚀量的贡献率仅为8.85%;而91.15%的侵蚀泥沙来自于面积42.09%的强度侵蚀以上的区域,其中,占11.53%的剧烈侵蚀区域贡献了43.83%的侵蚀泥沙。  相似文献   

19.
胡克志 《人民长江》2016,46(13):16-23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RS)技术,利用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模型,结合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数据(DEM)、土壤类型数据及相关统计资料确定了模型参数因子,在重点分析我国黄土高原不同生物气候区降雨侵蚀力因子和植被覆盖因子时空变化特征的基础上,计算出各区2000~2012年土壤侵蚀模数,分析了土壤侵蚀强度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区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量为1.35×109t,土壤侵蚀模数为2 264 t/(km2·a)。土壤侵蚀强度以微度侵蚀和轻度侵蚀为主,侵蚀面积比例为74.31%;近13 a来,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强度呈显著降低的变化趋势(P=0.03),平均每年减少54.22 t/(km2·a)。土壤侵蚀正在向微度、轻度土壤侵蚀转变,土壤侵蚀模数减少的区域占整个侵蚀区域的69.05%,增加的区域占30.95%。研究结果对黄土高原区域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谢文学  王戈 《水利天地》2002,(12):36-37
一、水土流失情况 红兴隆地区水土流失面积为9.85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46.8%,其中耕地水土流失面积8.82万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38.7%。土壤的侵蚀强度级别为极强度,年土壤侵蚀模数为每平方公里8 650吨。水土流失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山地多冲刷沟,平原多淤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