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超薄PTFE表面上滴状冷凝的传热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离子束动态混合注入技术 ( Dynamic Ion- beam Mixed Implantation)制备了铜基、不锈钢基聚四氟乙烯 ( PTFE)的超薄聚合物薄膜 ,实现了水蒸汽的滴状冷凝。对不同冷凝表面的传热特性进行了试验测定。分析讨论了试验表面制备工艺条件及表面材料导热系数对滴状冷凝传热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超薄聚合物表面上滴状冷凝的传热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采用等离子体聚合和离子束动态混合注入技术在不同的基材(黄铜、紫铜、不锈钢和碳钢)上制备了聚六氟丙烯和聚四氟乙烯的超薄膜,并进行了垂直管外的水蒸汽的滴状冷凝实验。实验发现,对于不同的基材,表面制备的工艺参数对冷凝传热性能及维持滴状冷凝的寿命具有显著的影响。表面性能的测试和估算为预测给定蒸汽在某表面是否成滴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超薄聚合物表面与滴状冷凝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马学虎  徐敦颀 《化工学报》1993,44(2):165-170
采用等离子体聚合技术在黄铜管外表面制备了六氟丙烯、六甲基二硅氧烷的超薄聚合物薄膜,实现了水蒸气的滴状冷凝.对不同冷凝表面的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测定,并对聚合膜的表面性能进行了测试和估算.分析讨论了聚合工艺条件对滴状冷凝传热及膜与基材粘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聚四氟乙烯薄膜表面滴状冷凝传热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探索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新表面涂层 ,采用离子束动态混合注入技术制备了紫铜基聚四氟乙烯(PTFE)薄膜 ,显著地提高了水蒸气冷凝传热性能。实验表明 ,该表面涂层能够实现常压水蒸气稳定的滴状冷凝形态 ,在表面过冷度 9.8— 1 4 .2K范围内 ,滴状冷凝传热通量和传热系数比膜状冷凝结果提高 30—47倍。同时发现 ,在大气压附近 ,热通量和冷凝传热系数都随着水蒸气蒸汽温度的增加而增加 ,但表面过冷度随蒸气温度增加呈弱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5.
曾斌  侯峰  徐宏  阮艺平 《化工进展》2012,31(3):513-517
为了探索能实现滴状冷凝传热的表面制备技术,采用化学镀技术在碳钢表面制备非晶态Ni-P化学镀层,对其冷凝传热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Ni-P化学镀层表面常压水蒸气下实现了完全的滴状冷凝传热,表面热通量和传热系数均比膜状冷凝Nusselt理论计算结果提高了3~5倍。同时发现,镀层的非晶态是实现滴状冷凝传热形态的主要原因,经过热处理晶化后,表面形成的是滴膜共存的冷凝传热形态,冷凝传热强化效果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6.
通过紫铜基表面上制备两种具有微纳米结构的超疏水表面以及相同化学修饰的光滑疏水表面,实验研究了各表面上空气环境下水的润湿特性以及在纯蒸汽、蒸汽-空气混合气体环境下,表面的滴状冷凝传热特性和冷凝液滴的运动和润湿特性。结果表明:纯蒸汽滴状冷凝条件下,超疏水表面的传热性能明显低于光滑疏水表面的传热性能;含低浓度不凝气蒸汽冷凝环境下,超疏水表面传热性能与光滑疏水表面相近;蒸汽冷凝环境中,超疏水表面上液滴的接触角明显低于其在空气条件下接触角,并且接触角滞后增大。分析得到,微纳米结构的存在使冷凝过程液滴的接触角滞后增大,微纳米结构中冷凝液滞留增加的壁面热阻等抑制了滴状冷凝传热性能;并提出了蒸汽及含不凝气蒸汽冷凝环境中液滴在超疏水表面上的润湿模式。  相似文献   

7.
组合表面调控液滴特性强化蒸汽冷凝传热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彭本利  马学虎  兰忠  徐威  温荣福  白涛 《化工学报》2015,66(10):3826-3833
制备了具有不同疏水区宽度和面积分率的疏水-亲水间隔规则排列的组合表面。观测常压蒸汽在组合表面上冷凝时疏水区液滴的特性(液滴移除方式和最大液滴半径),利用格子Boltzmann方法模拟组合表面上凝液的运动。考察疏水区、亲水区宽度和表面过冷度对组合表面强化蒸汽冷凝传热的影响。利用滴状-膜状组合传热模型分析组合表面蒸汽冷凝传热性能的影响因素,并与实验结果比较。发现疏水区液滴自发地向亲水区定向迁移,精细设计的组合表面可以实现蒸汽滴状冷凝传热的强化,实验中强化因子可达1.20。疏水区宽度约为0.55 mm时组合表面的传热性能最大。表面过冷度越大,组合表面强化传热的效果越差,模型分析与实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8.
针对超声电机的输出性能较差的问题,分析接触界面摩擦特性后制备了改性聚酰亚胺(PI)基复合材料.选用PI作为基体材料并优化功能组分配比,提高了摩擦界面的弹性模量和摩擦系数.采用超声波精密加工的方法在PI基复合材料表面加工不同面积密度的正方形织构.利用销盘式旋转摩擦试验机测试了接触界面的摩擦特性,并利用性能测试平台对超声电...  相似文献   

9.
实验采用涂覆-热处理法制备了纳米白炭黑-硅橡胶膜(SiO2-PDMS)滴状冷凝强化传热管,研究了纳米SiO2在铸膜液中质量分数及热处理温度对热通量和冷凝传热系数的影响;同时对纳米白炭黑-硅橡胶膜(SiO2-PDMS)滴状冷凝强化传热管表面进行了SEM,FT-IR及接触角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实验所制传热管均实现滴状冷凝现象;纳米SiO2在铸膜液中质量分数影响传热管传热性能,随纳米SiO2质量分数增加,表面水接触角增加,其中纳米SiO2质量分数为0.1%时,传热管表面水接触角可达125.85°,其冷凝传热系数比相应的膜状冷凝提高了3.1—3.3倍,热通量是相应膜状冷凝的1.42—1.44倍;热处理温度为265℃时,传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0.
表面自由能差对乙醇-水混合蒸气冷凝传热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常压下不同浓度的乙醇-水混合蒸气的冷凝传热过程.发现在不同的乙醇含量和过冷度条件下,冷凝形态呈现膜状、过渡态和滴状的变化.相应传热系数也发生变化.基于该冷凝过程实质为薄液膜表面上的冷凝过程,以及蒸气冷凝传热系数随表面自由能差渐进变化的机理,首先确定了其表面自由能差为液-液表面自由能差,并以此解释了乙醇-水混合蒸气冷凝过程传热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随着冷凝液与薄液膜二者的表面自由能差的增大,冷凝传热系数逐渐增大,并且冷凝形态发生变化,当表面自由能差小于(14±1)mJ·m-2时为膜状冷凝,大于(21±1)mJ·m-2时为滴状冷凝,介于二者之间时为过渡状态.  相似文献   

11.
表面分割方式对滴膜共存冷凝传热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研究了滴膜面积比为1:1且滴状区域采用较厚的有机涂层时,垂直管外滴膜共存表面的滴膜区域分割方式对冷凝传热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表面分割方式一定时,滴膜共存表面的冷凝传热性能随着表面分割数的增加而增加,但总仍是介于全部表面为滴状冷凝和全表面为膜状冷凝型态之间的传热特性。分析表面分割数分别为2和4的滴膜共存表面的传热结果,发现凝液环的缓冲作用对于滴膜共存表面的冷凝强化传热具有重要作用。滴膜共存表面上滴状冷凝区面积对其下游膜状冷凝传热的影响不仅与滴膜区域的面积比有关,而且实验操作条件也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且两者之间存在最佳匹配值,即此时的强化传热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2.
In this investigation, a study of the dropwise mode of condensation of water vapour at near atmospheric pressure was undertaken. Three vertically oriented condenser surfaces of different materials, copper, brass and stainless steel, were carefully prepared and heat transfer data were obtained over a long period of time as the surfaces continued to deteriorate. Th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 was found to decrease with increasing surface deterioration. It is also evident that further work is needed before a general model can be developed to predict heat transfer in dropwise condensation. However the effect of surface characteristics and material thermal properties on strong dropwise condensation at small vapour to surface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is evident from the present results.  相似文献   

13.
葛彦侠  杨景伟  张新 《化工机械》2013,40(2):157-160
实验采用涂覆-热处理法制备了4种硅橡胶膜滴状冷凝强化传热管。其中白炭黑-硅橡胶强化传热管的表面水接触角为137.19°,其冷凝传热系数比相应的膜状冷凝提高了3.1~3.3倍,表面温差大约是相应膜状冷凝的1.3~1.4倍。  相似文献   

14.
应用作者提出的数值模拟模型 ,对不同材料表面珠状凝结换热进行了数值模拟 .计算结果表明 :珠状凝结换热系数随冷凝壁材料导热系数的降低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李杨  严俊杰  乔磊  刘继平  胡申华 《化工学报》2007,58(12):2986-2993
在不同蒸气压力,相同蒸气流速条件下,完成了不同酒精浓度的混合蒸气在不同管径的竖直管外凝结换热实验。凝结换热特性曲线显示了相似的特性:随着酒精浓度的增加,凝结传热系数显著下降;随着表面过冷度的增加,凝结传热系数显示出有峰值的非线性特点。在相同条件下,半径为5 mm管外的凝结传热系数峰值出现在较大过冷度范围内,且峰值高于在半径为10 mm管外的凝结传热系数峰值。当蒸气压力为84. 52 kPa,流速为2 m·s-1时,酒精浓度为1%的混合蒸气在半径为5 mm竖直管外凝结传热系数最高达150 kW·m-2·K-1,约为水蒸气的8倍。此外,根据记录的凝结形态,珠状凝结出现在很广的浓度以及过冷度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强制对流冷凝传热强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强制对流条件下,非共沸混合工质R11/R113在三排水平直列光滑管及花瓣形翅片管束外的冷凝传热。实验结果表明:花瓣形翅片管由于具有特殊的三维翅片结构,既能激发流动的蒸气产生强烈地湍流,减小其气膜热阻,又能充分发挥冷凝液表面张力的作用,减少其液膜热阻,从而显著地强化了非共沸混合工质在管束外的冷凝传热。在相同热流率下,其管束平均冷凝传热系数是光滑管管束的3~5倍。  相似文献   

17.
The plasma polymerization method and dynamic ion-beam mixed implantation method were employed to coat ultra-thin polymer films on copper plates. Experiments indicated that steady dropwise condensation of steam at atmospheric pressure occurred. The condensation heat transfer coefficients increased by approximately 3 and 5---7 times for the polytrimethylvinylsilane film and polytetrafiuoroethylene film respectively, compaxed with the value for film condensation under the sam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temperatures on the condensing surface and inside the test block were found to be rapidly and randomly fluctuated. The properties of the coated films and advantages of the methods used in this investigation were discussed briefl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