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以某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双压余热发电系统为例,分析了在窑尾C2预热器中增设SP锅炉蒸汽过热器对水泥及余热发电系统的影响,并做了投资收益对比。结果表明,增设SP-SH蒸汽过热器,不采取措施会使熟料热耗增加14671kJ/t熟料(0.5kg标煤/t),余热发电量可提高728kW,相当于在使余热电站总投资增加7%的情况下使余热发电量增加9%,增加的投资在1.6年左右即可收回。  相似文献   

2.
王晓东 《水泥》2020,(7):32
我公司2?500 t/d熟料生产线于2004年12月投产,2009年新建配套4.5 MW余热发电,每年发电量约2?200万kWh;技改后水泥窑产量提升至3?000 t/d,年运行时间为270 d,熟料单位热耗是3?334 kJ/kg。  相似文献   

3.
赵敏华  胡娟平  李凯 《水泥》2012,(5):22-23
台泥(英德)水泥有限公司4条6 000t/d生产线的窑头和窑尾都建有余热发电锅炉,配有两套21MW发电机组,吨熟料发电量为36 kWh/t,基本满足水泥生产线29%左右的电力需求。为达到吨熟料设计发电量38.9kWh/t,对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纯低温余热发电技术在蓝田尧柏水泥厂的应用。利用两条25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窑尾预热器排出的废气设置窑尾余热锅炉,利用窑头熟料冷却机排出的废气设置窑头余热锅炉,四台余热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供汽轮机进行发电,达到综合利用、节能环保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刘彦 《河北化工》2014,(6):119-121
随着水泥熟料煅烧技术的发展,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已使单位水泥熟料的热耗大幅度下降,但窑头熟料冷却机(AQC)和窑尾预热器(SP)等排放的低温废气热量约占水泥熟料烧成总耗热量的30%以上,因此回收其中的低温余热从而进一步降低水泥生产热耗是十分必要的。某水泥公司现有3条1000t/d回转窑生产线,满负荷生产条件下,窑头可产生平均温度为380℃,流量为1.395×105 Nm3/h的烟气,窑尾可产生平均温度为330℃,流量为2.76×105Nm3/h的烟气,根据此公司余热热源情况,经计算,装机方案确定为:1台额定容量为5 MW的单压凝汽式汽轮发电机组、3台单压AQC余热锅炉和3台单压SP余热锅炉。  相似文献   

6.
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建设的余热发电工程是依附于水泥工艺生产状况及余热条件,而随着水泥行业生产工艺的技术进步,其熟料烧成系统能耗不断下降,窑尾预热器出口进SP余热锅炉的烟气温度相应降低,对余热发电系统设计及运行产生重要影响。以典型50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余热参数为例,对比分析了有、无公共过热器的两种余热发电系统,得出结论为:有公共过热器的余热发电系统高压蒸汽产量相对偏低;若公共过热器出口蒸汽温度越高,系统输出功率也越大;余热发电系统设计公共过热器是否合理,取决于窑尾预热器排烟温度及循环水温度两项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为了降低熟料碱、氯含量和减少结皮堵塞现象,通常采用将碱、氯、硫化合物浓度最高的窑尾烟室部分烟气抽出放掉的旁路放风技术。2011年3月阿克苏天山多浪水泥公司投产了一条带有旁路放风余热发电系统的4 000t/d生产线,运行一年多,熟料产质量和余热发电量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8.
努力创新早日实现我国水泥熟料生产对电能的零消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条日产熟料5000t的新型干法窑生产线.按目前国内外的先进水平来衡量.年产熟料为160-170万t,水泥则达到190-200万t;熟料单位热耗为750×4.18 kJ/kg,水泥电耗为90kWh/t,其中熟料电耗约为55 kWh/t.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如果我们利用该水泥窑系统的各种余热来发电,能够达到吨熟料净回收电能≥55 kWh/t.则实现了水泥熟料生产对外界电能的零消耗.  相似文献   

9.
李平  周信永 《水泥》2016,(8):64
我公司下属的项目分公司为2 500t/d水泥熟料生产线配套纯低温余热发电站,该电站配套2台余热锅炉(QC100/400-10-1.6/380型窑头AQC锅炉和QC120/340-9.3-1.6/320型窑尾SP锅炉),1台N4.5-1.05型纯低温冲动凝式汽轮机,1台QF2-4.5-2Z型发电机,1台ZCY35-35型真空除氧器。  相似文献   

10.
1系统概况和存在问题 我公司Ф4.8m×74m的日产5500t/d熟料生产线,利用窑尾、窑头废气余热,配套建设9MW的纯低温余热发电系统。该系统有窑头AQC、窑尾SP锅炉各一台(立式),汽轮机为9000kW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