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Kirchhoff型真振幅偏移与反偏移   总被引:26,自引:4,他引:22  
对Kirchhoff型真振幅偏移和反偏移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假设和基本公式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综合评述,并探讨了在今后发展中所面临的问题。从研究问题的出发点来看,已发表的真振幅成像理论与波动方程没有直接的关系。在数学上,加权绕射叠加和等时线叠加的表达方式具有多样性,真振幅加权函数具有多解性,这为真振幅偏移和反偏移的实现提供了多个途径。如果速度模型过于复杂,已发表的真振幅加权函数将在波场的焦散区失效。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要探讨焦散区的加权函数计算问题。此外,要找寻最佳偏移孔径的快速估算方法,建立相应的预处理体系,并将现有的标量理论推广到矢量波场和各向异性介质。  相似文献   

2.
针对任意排列的三维地震记录,假设一个横向和纵向不均匀的各向同性宏观速度模型,我们提出一种保幅地震反射成像的综合法。方法由二部分组成:(1)将地震反射数据从测量的时间域变换(偏移)到模型深度域的加权克希霍夫绕射叠加积分;(2)将偏移  相似文献   

3.
春光探区石炭系主要由火山岩组成,岩性主要为凝灰岩,非均质性强,地震有效反射能力弱。为提高石炭系内幕成像精度,在常规三维处理技术(叠前相对保幅去噪技术、自适应振幅均衡、多域多次波压制技术、共反射面元(CRS)叠加)的基础上采用OVT域叠前时间偏移,可以保留偏移距和方位角信息。通过方位各向异性校正处理,可消除方位各向异性带来的影响,能提高石炭系断裂和裂缝的成像精度。  相似文献   

4.
振幅保持偏移法的目的是将零偏移距或非零偏移距一次反射纵波变换为三维时间或深度偏移反射。因而偏移后的波场振幅反映了随角度变化的反射系数。该方法的主要步骤是切除一次反射的几何扩散因子。近年来,提出了多种以Born近似或克希霍夫近似为基础的加权绕射叠加偏移/反演算法。此  相似文献   

5.
非零偏移距一次反射纵波可描绘成三维时间或深度偏移反射,以致偏移的波场振幅是与角度有关的反射系数的一种度量。最近提出的各种涉及加权绕射叠加的偏移/反演算法都是以Born或Kirchhoff近似法为基础的。本文提出一种三维Kirchhoff型叠前偏移法,该方法中待成象波场的一次反射是由零阶射线近似事先描绘的。因此,恢复与角度有关的反射系数的主要问题就变成了消除一次反射几何扩散因子的问题。为达到该目的而取的权函数不依赖于未知反射层,它能正确地恢复偏移图象中的震源脉冲,而不在乎所用的震源—检波器排列如何以及波场中是否出现焦散线。我们的权函数是用旁轴射线理论计算的,它比得上基于Beylkin行列式的反演积分函数。它们仅相差一个很容易解释的因子。  相似文献   

6.
目前大多数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PSTM)算法只考虑了VTI各向异性介质对转换波旅行时的影响,而具有垂直裂缝的HTI各向异性介质具有较强的速度方位各向异性特点,不同传播方向的速度按照椭圆规律变化,仅使用VTI各向异性参数而不考虑速度方位变化对旅行时的影响,将导致多方位三维转换波叠前偏移成像质量下降。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的多方位三维转换波PSTM偏移算法,其转换波旅行时计算公式同时考虑了VTI和HTI各向异性参数,更加接近于地层介质的实际情况。由于转换波还受到映射在水平径向分量(R)和切向分量(T)的快、慢横波影响,因此需要在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之前进行R,T分量的快、慢横波分离。在常规三维转换波资料处理的基础上,利用基于正交各向异性介质的多方位三维转换波PSTM偏移算法对西南地区某实际资料进行了测试处理,结果表明,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结果在构造解释上更加合理,地层特征更加清晰,证实了算法的合理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三维真振幅有限偏移距偏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非零偏移距一次反射纵波可描绘成三维时间或深度偏移反射,以致偏移的波场振幅是与角度有关的反射系数的一种度量。最近提出的各种涉及加权绕射叠加的偏移/反演算法都是以Born或Kirchhoff近似法为基础的。本文提出一种三维Kirchhoff型叠前偏移法,该方法中待成象波场的一次反射是由零阶射线近似事先描绘的。因此,恢复与角度有关的反射系数的主要问题主就变成了消除一次反射几何扩散因子的问题。为达到该目的  相似文献   

8.
非零偏一次反射纵波能被成像到经3D时间偏移或深度偏移后的反射波剖面之中,因此偏移后的波场振幅反映了反射波系数随入射角的变化,包括最近提出的加权绕射叠加法在内的各种偏移/反演算法都是以Born近似或克希霍夫近似法为基础的。本文提出了一种3D克希霍夫型叠前偏移法,这种方法预先以零级绕射线近似来描述被成像波场的一次反射波。这样,试图恢复与入射角有关的反射系数这一主要问  相似文献   

9.
给出基于波场外推的波动方程深度偏移成像方法,该方法不仅考虑到波场在地下传播过程中的绕射和折射效应,而且没有Kirchhoff方法中的高频近似假设和在复杂构造区的焦散及多路径现象。该方法在胜利垦71井区三维VSP实际资料处理中取得了比较好的成像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平方根方程的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方法,首先从保幅的单平方根算子方程出发,将保幅的上、下行波场进行组合近似表示为全声波波场,然后推导出由双平方根算子定义的单程波方程;根据摄动理论把速度场分裂为层内常速背景和变速扰动,求得整个均匀层波场深度延拓的偏移时移量及振幅校正系数、各层的偏移时移量及振幅校正系数,得到最终的波场延拓值,实现了共炮域公式到CMP域公式的转换。理论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不但具有较高的计算效率和成像精度,而且可以输出正确反映地下反射系数的振幅信息,有利于AVO/AVA地震属性分析,提供精确的岩性识别与储层预测地震数据。  相似文献   

11.
低信噪比、绕射波干涉和与倾角有关的一些问题(即:反射点分散、与倾角有关的NMO以及反射角度)使得可靠的AVO分析成为一项困难的工作。叠前时间偏移(PSTM)使得绕射波收敛,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并减少了与倾角有关的一些问题。此外,在从地震数据中提取与偏移距有关的信息之前,通常需要进行叠前时间偏移,并且在真实地震数据和一维地下模型合成数据进行比较之前PSTM是必须的。我们提出了一种二维频率波数域共偏移距叠前时间偏移算法。为了能正确地完成振幅处理,在进行偏移之前需要进行三维数据到二维数据的转换,这种转换是通过对非平面几何扩散数据的校正来实现的,利用偏移的最大倾角随旅行时和偏移距的增大而减小的原理减少偏移假象。在进一步处理之前的最后一个处理步骤是对二维几何扩展进行校正,并且去除在偏移中隐含的NMO校正。两组海上数据的实例表明,数据的质量在叠前时间偏移之后得到了提高,并使得后续的振幅分析更加可靠。  相似文献   

12.
从全声波方程出发,基于严格的解耦理论进行单程波保幅分解,得到保幅的单程波动方程;然后按照叠前深度偏移中的波场双重向下延拓理论实现共炮域公式到CMP域公式的转换,推导出由双平方根方程定义的保幅单程波动方程;基于反问题求解中常用的摄动理论,把速度场分裂为层内常速背景和变速扰动,分别在频率波数域和频率空间域求得波场深度延拓的偏移时移量及振幅校正系数,得到最终的双域保幅波场延拓算子。理论模型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该方法不但具有较高成像精度,而且可以为后续的地震属性分析提供更真实的振幅信息。  相似文献   

13.
二维Offset平面波有限差分法叠前时间偏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岩性油气藏勘探中,保振幅或保波形成像是进行储层特征分析和参数估计的基础.由于Kirchhoff积分叠前时间偏移、F-K域波动方程叠前时间偏移不适应弱横向变速介质情形,因此,基于偏移距(Offset)域平面波偏移思想,提出了Offset平面波有限差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方法.讨论了CMP道集平面波分解原理,推导了Offset平面波方程及其有限差分解法,给出了角度道集生成方法.利用大庆油田的一个横向缓变的速度模型,对Offset平面波有限差分法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适应缓横向变速介质情形,波场外推算子保幅,计算效率高,可以为AVP/AVA分析提供较好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针对常规直接转换法和直射线叠前时间偏移(PSTM)法提取的角度道集无法满足地质构造复杂地区的AVA分析与反演精度的问题,研究基于共炮检距道集波动方程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提取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首先,对地震数据进行叠前深度偏移得到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其次,在频率-波数域对炮检距域共成像点道集利用快速插值映射法抽取角度域共成像点道集。通过与直接转换法和直射线PSTM法提取的角度道集比较,分析不同方法求得的角度道集信息的准确性和AVA特征。数值试算和实际资料处理结果表明:共炮检距道集波动方程保幅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求取的角度道集的振幅相对保真,角度范围更广,更适用于AVA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相对振幅保持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振幅保持的转换波叠前偏移不但能使构造准确成像,而且还可为AVO分析提供更多可靠信息。本文以纵波的单程波方程为基础,给出了转换波的单程波方程。根据反褶积成像条件,利用Kirchhoff Helmholtz积分推导出转换波的共炮保幅叠前时间偏移公式。由于最后反演积分的结果是体现反射系数的信息,所以又导出了转换波乘积型成像条件的共角度道集的偏移公式,这样使偏移后道集的振幅峰值成为入射角的函数,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计算的稳定性。理论模型试算证明,无论是水平层还是倾斜层,应用振幅保持的转换波叠前时间偏移都能使偏移后的振幅峰值比较真实地反映原始反射系数的大小。  相似文献   

16.
CDP道集内的AVO效应及对岩性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传统的水平叠加理论认为CDP道集内的共反射点地震道振幅经时间校正(动校正)后是法线人射反射的结果,而忽略了由偏移距(人射角)的变化而带来的振幅变化(AVO)效应,使下一步的保幅叠加和岩性处理出现“假象”。本文通过鄂尔多斯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两种类型碎屑岩地质地球物理模型的AVO正演分析和叠加剖面反演处理的比较,指出了它对保幅和岩性处理的影响和改造作用,提出了避免这些影响的基本设想。  相似文献   

17.
联合地震数据的L_2范数以及各向异性函数所表达的地震波组特征的L1范数,定义了空间域加权叠加系数,将传统的地震信号非均匀叠加转化为均匀叠加,压制随机噪声、改善同相轴连续性,提高地震资料后期处理解释的精度。针对地震资料保真去噪的要求,基于反射波的各向异性与随机噪声的各向同性特征,构造各向异性函数并通过加权叠加数据的保真实现地震数据的压噪。模型及实际资料的处理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压制随机干扰,尤其对弱反射波的处理具有较好的保幅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Kirchhoff”(即加权绕射叠加)叠前偏移中,可以把整个绕射面范围内的求和看作是由偏移共炮点、共接收点或共炮检距道集估算的反射系数。平均反射系数的最佳加权应该以Bleistein等人(2001年)的β共炮检距加权为基础。通过比较,β共炮点和接收点加权虽然对单个道集进行了校正,  相似文献   

19.
保幅型裂步傅里叶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吕彬  王宇超  李斐 《岩性油气藏》2007,19(3):101-105
利用地震资料进行岩性分析,要求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结果不但包含走时信息,还要包含振幅信息。但是应用传统的单程波方程偏移算子只能得到地震波的运动学特征,无法得出其动力学特征。裂步傅里叶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是基于单程波方程的一种快速稳定的叠前深度偏移方法,它遵循速度场分裂的思想,分别通过频率-波数域的相移处理和频率2空间域的时移处理来实现。但是传统单程波方程在保幅性方面的缺陷制约了该方法在岩性成像中的应用。文中引入了裂步傅里叶保幅偏移算法,分别通过频率2波数域的相移保幅校正算子和频率-空间域的保幅时移校正算子实现了保幅偏移。文中针对Marmousi 模型的炮点照明分析结果及其叠前深度偏移成像结果的对比表明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介绍一种地震偏移新方法,通过将其与线性地震反演和广义 Radon 变换结合起来,可使经典的绕射(或共切线)叠加公式化。本方法是按等时面上的积分将偏移作为重建地层声波散射势进行再计算的。本方法理论上是以几何光学 Green 函数解波动方程以及利用广义 Radon变换的近似反演公式为依据的。文中介绍的方法既能控制复杂的速度模型,也能控制(几乎)任意的震源和接收器排列。在一般情况下,本方法可用来作为一种加权绕射叠加。加权值可通过追索由成像点至实验震源和接收器的射线进行确定。如果本算法用来验证斜井的 VSP 有限差分模拟(这是用常规波动方程法很难解决的一种混合型实验),则本算法可精确重建断层地层模(?)文中解析重建公式是在背景速度为常数的零偏移距和固定偏移距地(?)况下按一般公式推导获得的。零偏移距反演公式类似于标准的 Kirchhoff 偏移。文章分析向我们提供了实验体系(震源和接受器位置、震源子波、背景速度)和重新的空间分辨率之间的直接关系。合成实例说明,地震成像横向分辨率用本理论即可得到明确说明,如果结合地面资料和钻孔资料还能获得进一步改进。最佳的分辨率可根据被成像区域周围的零偏移距实验来获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