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历史文化名城介休为例,研究和分析了介休古城历史格局和文化环境营造方法;针对其文化空间特征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更新,提出了创造多元化文化空间的新思路;通过进一步明确介休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及其价值定位,从城市发展和古城保护规划角度进行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策略研究;结合市域文化景观的建设,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历史时期传承与发展的适宜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大多数城市都是在旧城基础上建设发展起来的。这些城市一般都遗留了相当多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是一笔无法计量的财富。如何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实施旧城改造、挖掘历史文化价值.以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郑州是近现代才发展起来的新兴城市.也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在旧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上很有典型性。因此,本文特就郑州旧城改造.谈谈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问题.意在引发有关方面的关注和探讨。  相似文献   

3.
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突出问题,如保护与旅游发展不协调、保护与居民生活不匹配、保护与政府管理不契合等。如何在开发中合理地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已然成为矛盾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博弈论的视角,分析保护与开发过程中涉及的利益群体关系,同时对多方利益群体进行模型构建分析,寻求多方利益群体达到共赢的局面,探索合理的保护与开发方式。  相似文献   

4.
《门窗》2016,(12)
随着我国对历史文化与传统街区保护的不断重视与意识提升,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同时,历史文化建筑的保护也是历史街区保护规划中的核心内容。本文以广州市荔湾区文化遗产普查为例,通过总结摸清范围内的可移动文物、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传统风貌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分析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意义与方法,分析了当前历史文化建筑保护的现状,并提出完善历史文化建筑保护体系的过程与相应策略。  相似文献   

5.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投资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迪  於铀强 《城市开发》2000,(10):26-28
自80年代初以来国务院已公布了99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80多个省级名城 ,通过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开发利用 ,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对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起到重大的促进作用。我国各级政府一直比较重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 ,将名城保护和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与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统筹安排 ,协调实施。但现实情况是各级政府“心有余而力不足”———在我国目前财政困难的情况下 ,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仅有少量投资。在这种情况下 ,我国要进行名城保护的庞大需求与资金短缺的现实形成尖锐的矛盾。在历史名城的保护方…  相似文献   

6.
陈晓  欧洋  李刚 《中外建筑》2007,(8):33-35
历史文化名城是祖先赐予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华夏古老城市文明的生动见证。在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过程中,如何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现代化,是一个十分紧迫而又现实的问题。论文以济南市为例,通过阐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济南经济发展的非矛盾关系,借鉴国内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例,运用国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前沿的理论、原则及科学的保护方法,探讨对济南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及其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角度出发,分析了我国历史文化城镇保护与发展建设的原则,从而启示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途径去开展历史文化城镇的保护与建设发展工作。  相似文献   

8.
陈序 《山西建筑》2006,32(13):17-18
从市场分析的角度谈古镇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通过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及客源地理分布三方面对旅游有需求的客体类型作出分析探讨,并对如何开发与保护古镇旅游进行研究,最后指出扩大古镇产业链、打造古镇旅游经济圈的发展方面。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遗产地的科学文化价值与旅游价值,以王家大院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为例,从建筑布局、建筑艺术的文化品位方面分析了王家大院的建筑特色,提出了大院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具体措施及变被动保护为积极保护的科学发展观.  相似文献   

10.
任洁  刘鑫  谢辉 《云南建筑》2005,(5):11-14
通过对沙漠寺登街保护与发展规划案例的分析,探讨了在贫困地区,如何利用当地的一些发展潜力,在促进当地旅游业和其他产业发展的同时.保护并复兴当地的文化遗产、生态质量及社会结构,推动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比较了历史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和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的发展、界定和评价标准,分析其中的主要差异并浅析其背后的原因,指出由于国内缺乏申遗标准下的历史类城镇的研究,影响了我国“历史城镇”类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以此为背景,提出可借鉴申遗评价操作过程以完善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制度,使其更具严谨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同时又应避免绝对化地套用西方评价标准,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城镇研究和保护的申报制度。  相似文献   

12.
区域性文物保护规划对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但我国的区域性文物保护规划编制,在内容、体例等主要方面尚处于探索阶段。本文结合工作实际,分别对规划的名称、规划的对象、规划的编写体例、规划的目标、保护区划的界划及规划重点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该文以戊戌变法领袖康有为《列国游记》等文献为依据,钧稽出他关于文化遗产保护的思想。和其他开眼看世界的晚清志士之偏重考察国家体制或政治体制不同,康有为特别留意对欧洲等国家文化遗产保护的考察。研究他的遗产保护思想,有利于当前我国遗产保护的理论探讨和保护实践。  相似文献   

14.
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层次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王景慧 《规划师》2002,18(6):9-13
1现代城市建设中的古城保护当前古城保护正处在关键的时刻,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极大地改变着城市面貌。人们在为城市拥有了现代化的功能与设施而欢喜的同时,也感到城市已经为此变得陌生,变得不认识了,以至有人要问,“这还是我的城市吗”?国务院公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已经20  相似文献   

15.
天津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建筑遗产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2010年开始的泰安道历史文化街区局部地区保护更新,明确了对16处文物与历史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并根据这16处文物与历史建筑功能多样、形式各异、保存状况的不同特点,采用了不同的遗产保护模式,建成后将成为多种建筑遗产保护模式的集中展示区达到历史文化街区的有机更新,成为城市特色发展的资源与引擎.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国内外的成功实例推介,阐述了近代产业遗产深护对都市文化产业开发、城市场所精神营造所具有的特别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建筑群、历史建筑以及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分类.为了更好地保护区域层面保存至今仍较为完整的一些板块状的历史文化遗存,提出 "城乡历史文化聚落"的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三个要素:首先是跨越一个以上城市行政边界的区域性地理单元;二是呈现出有别于其他区域地理单元的、其生成历史和演化历程以及有形遗产和无形遗产方面有许多共同性和相似性的地域文化色彩;三是富集着丰富多样的、具有复合性和整体性价值的历史文化遗产要素.笔者在过去提出的"系统性与关联性"特征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城乡历史文化聚落"具有的区域性与单元性、文化的共性与个性等内在特征,认为这些特征的认识直接影响到对历史文化价值的评估和认识.作为结论部分,反思了我国文化遗产认识方法上存在的问题,提出随着文化遗产保护体系的不断完善以及保护与发展实践领域的拓展,认识方法应当从"分"走向"合",保护方法上从"分类保护"走向"整体保护".这里所提出的"城乡历史文化聚落",作为文化遗产的一种类型,正代表了这样一个新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前,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仍处在十分复杂的状态:一方面,经过30年来的努力,其保护规划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另一方面,在现实中又面临城市现代化发展与旧城更新的诸多压力。亟需我们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走出专业部门、专家精英主宰的现状,由单纯的技术层面转向更为宏观的社会经济层面,从多维视野探索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思路、策略与途径。论文正是基于这一观点,总结了前三版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发展历程,分析了南京大规模发展与旧城结构调整的现实背景,讨论了历史文化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从新型城镇化城市文化传承的角度,就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地位作用、格局保护、疏散政策以及保障机制等方面提出新的规划应对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从维护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角度出发,本文在吸取借鉴国外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前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和方法建设中的新趋势和面临的新问题,从建构当代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体系、建立我国文化遗产整体保护理论策略、建设适应性的保护修复技术方法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等层面对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理论建设提出了框架性的阐述,结论性地提出应该从基础保护科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实用技术与科学理论交融发展、充分利用跨学科研究成果三个方面加快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学。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遗产与晚近建筑的保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回顾国际上保护20世纪遗产理念的提出过程,阐述了晚近遗产概念的实质和内涵。在比较国内外登录保护建筑评估标准的基础上,对建成不足50年历史的建筑遗产、建成环境和文化景观的保存状况和潜在危机进行了分析,呼吁尽快建立我国20世纪遗产保护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框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