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自1988年5月,国务院批准成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以来,产业园区已经成为海淀区发展的重点带动引擎之一。在中关村科技园区,海淀园的企业数量和经济总量继续保持领先地位,总收入占中关村科技园区的四成以上,成为中国知识经济的人才中心、交易中心和体制、技术创新高地。然而,时代对不同时期的产业园区有不同的要求,新时代的产业园区更注重配套、环境和更加科学的管理机制,海淀产业园正在不断探索保持创新活力,保持生命力,保证其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菲菲  吕丹 《华中建筑》2023,(5):168-171
具有优质自然资源的环境是康养及度假旅游产业选择的基本条件,优质的产业导入为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关键的可持续发展的动力。该文介绍了将鳄鱼产业与温泉及山水资源相结合,以康养和度假旅游为主题的园区规划。规划在产业上将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突出科研、康养与文化价值;在空间规划上结合产业形成八大功能区,结合山水地势形成视线通廊,重点规划标志性空间节点和标志性建筑,注重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创造宜于健康生活的人工和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3.
陈洁 《住宅科技》2023,(6):13-16+67
坚持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必须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主线,聚焦创新驱动,大力推动实施自主创新。特大城市中心城产业区作为城市开发开放重要的产业承载空间,亟需产业迭代、产能升级,以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文章以上海市“三高”地区为例,通过对转型难点的剖析和策略研究,探讨传统产业区在转型过程中加快产业升级和城市更新的发展策略,提出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完善中心城产业区转型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4.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消息,称2014年将加快完善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和市场环境,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5.
十八届三中全会对新型城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必然影响到产业园区的规划设计与开发建设。广西体育产业城规划设计从长远和全局出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确定园区功能定位、以"拿来"与"创新"为基础进行项目策划和设置、围绕大型场馆园区建设激活场馆活力、以综合的产业开发和氛围营造带动整个五象新区的开发建设的设计思路与方法,提出采取财政投入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项目开发和运营方式,致力于建设国际化的文化网络、花园式的文化环境、生态型的文化氛围与现代化的文化品位相融合的大型复合功能产业园区,以期为我国同类园区的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新加坡产业空间发展历程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概要回顾了新加坡产业发展背景及产业空间的规划发展历程,介绍自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五个发展阶段:劳动密集、技术密集、资本密集、科技密集和人才与创新密集,分析各个阶段的国家国际经济环境背景、产业发展应对策略、土地规划应对办法以及重要产业园区案例。其次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新加坡产业空间发展体现出的四点启示--创新的空间利用模式、混合的功能布局、强调绿化环境和适应变化的规划手段。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其产业空间与规划手段始终是为经济需求服务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20,(Z1):42-43
开展专利导航,可以发挥专利信息分析对产业运行决策及企业经营决策的引导作用,发挥专利制度对产业创新资源的配置作用,提高产业创新效率和水平,防范和规避产业知识产权风险,强化产业、企业竞争力的专利支撑,提升产业创新驱动发展能力。产业规划类项目围绕产业宏观层面的规划决策,为产业发展提供方向指引和平台环境;企业运营类项目则围绕企业专利运营活动,指引企业创新路径和专利布局。产业规划类和企业运营类专利导航项目,使之有机衔接、相互支撑、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8.
上海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规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开发规划唐子来发展背景五角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位于上海东北部的杨浦区。与其它中心城区相比,该地区的工业生产功能和科技创新功能尤为突出。因此,地区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强化上述两个地域要素,并且使之结合成为有机的整体。杨浦...  相似文献   

9.
期刊导航     
长期以来,创意产业一直被认为是发展创新的源泉,而最近更多的研究指出,创造型职业者同样是创新的驱动力与基础,尽管其作用一直备受忽略。此外,也有理论提出,城市给创意产业和创造型职位提供良好的创意环境,也对创意产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以往的实证很少从企业层面出发,通过对企业调查、数据收集与处理,探讨创意产业、创造型职业者、  相似文献   

10.
北京与上海创新性产业比较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童昕  王缉慈 《城市规划》2005,29(4):35-40
研究以北京和上海为例,采用调查问卷和企业深入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分别考察了两市50家创新型企业。从微观层面,对比企业对所在城市创新环境的主观认知与评价。调查发现企业对两市创新性产业的发展前景比较乐观,但上海企业对上海市的创新环境评价总体高于北京企业对北京的评价。结论指出,北京与上海的创新性产业发展与本地创新环境的特点密切相关,而城市对创新产业的影响是一个综合与复杂的过程。城市的创新政策需要改变以往针对个别重点产业的狭窄思路,而转向适应技术和市场快速变动的区域综合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从地域性视角剖析白族民居建筑的构建与传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莉  栾春凤  周敏 《山西建筑》2010,36(23):27-28
结合白族民居典雅庄重、精巧雅致的建筑美学原则,从地域自然环境、地域技术、地域文化3方面对白族民居特征进行解析,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传承和创新的建议,以期对白族民居建筑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空前的发展机遇,也面临着人口、能源与资源、生态环境、城市化、各地发展不均衡以及三农等诸多问题的严重挑战.大力发展紧凑新城镇,是实现节能省地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我们提出的紧凑新城镇发展模式,旨在倡导越来越多有实力的企业参与到解决中国城市化问题中来,让从事传统房地产开发的企业以人居环境资源节约为重点的视角参与城市创新,参与建设节能省地城市,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土木工程专业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水平,分析了影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质量的生源、学位论文、导师、培养环境、培养模式、培养体系、大工程7个关键因素,揭示了7个关键因素间互动发展的内在规律,进行了较系统的教育理念、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改革,建设了强化研究生工程创新能力培养的四大实训平台,即校内综合实验实训平台、校内外共享实训平台、创新联盟实训平台、大工程产业基地实训平台,提出了提升研究生创新能力的三种培养模式,即大工程下实践化研发模式、群体型研讨模式、开放式培养模式,创建了产学研用相融合的立体化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并进行了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研究生的团队意识、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城市建设发展应与生态环境、人文物质环境的保护相平衡,余杭创新基地核心区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快速城市化的驱动下,如何从城市设计手法角度探讨上述三者在未来和谐发展的合理方式,是本文关注和探索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王雨群 《江苏建筑》2011,(2):97-100
文章基于熊彼特国家创新理论模型,对Pawliszyn J的SPME(固相微萃取)技术在创新理论体系中的演化和发展历程进行系统分析,探索技术创新与市场创新之间的关联作用,揭示了固相微萃取绿色环境分析技术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6.
胡力勤  柳琴 《山西建筑》2010,36(33):222-223
围绕浙江建设职业技术学院楼宇智能综合创新实训基地的建设,结合学校的实际,介绍了实训室建设情况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体会,旨在改变以往实训室效益低下的局面,以促进楼宇智能综合创新实训基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浅谈我国建筑技术创新与建筑节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董利军  卢立平 《山西建筑》2007,33(20):265-266
从建筑物的围护结构在建筑节能中创新技术的应用方法和措施以及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创新发展方面,阐述了我国建筑技术创新对建筑节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以改善建筑热环境,从而促进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住房改革后,大规模的住宅小区建设结北京及其他城市的支撑系统和生态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本文以北京为例,从7个影响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环境问题入手,探讨住宅小区建设与城市可持续性发展之间的互动影响,提倡把更多的对环境的考虑引入到规划设计中。  相似文献   

19.
高校实施协同创新战略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各国纷纷把深度开发人力资源、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作为掌握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选择。高等院校作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培育一流创新科研成果的主战场、孕育一流先进文化理念的主基地,迫切需要通过推进协同创新,深化科技发展模式转变、主动适应创新性国家建设的战略需求,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名校的宏伟目标。  相似文献   

20.
本文基于对创新理念影响下高新科技园办公建筑工作模式的探讨,从功能多元化、生态理念、空间弹性化与模块化、隐喻的企业文化四个方面阐述高新科技园办公建筑目前的发展模式,指出创新环境的营造对创新工作模式推动的重要性,并对未来高新科技园区办公建筑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