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快速平衡浸出法浸出大豆粉末可得到磷脂含量低的油脂,本文应用该方法对制取低磷脂含量、低游离脂肪酸米糖油(RBO)进行了研究。用已烷在22℃下浸出1g米糠所得浸出米糠油的数量在10分钟后测定,同时对不同数量米糠使用固定体积溶剂浸出所得油脂量也进行研究。结论:1分钟内浸出90%的油脂,10分钟后只浸出93%。这同浸出大豆粉末油脂得率98%相比较,增加米糠数量并不降低浸出速率,该浸出方法可得到低磷脂含  相似文献   

2.
采用快速平衡浸出法浸出大豆粉末可得到磷脂含量低的油脂,本文应用该方法对制取低磷脂含量、低游离脂肪酸米糠油(RBO)进行了研究。用己烷在22℃下浸出1g米糠所得浸出米糠油的数量在10分钟后测定,同时对不同数量米糠使用固定体积溶剂浸出所得油脂量也进行了研究。结论:1分钟内浸出90%的油脂,10分钟后只浸出93%。这同浸出大豆粉末油脂得率98%相比较,增加米糠数量并不降低浸出速率,该浸出方法可得到低磷脂含量、低游离脂肪酸和低过氧化值的优质米糠油。  相似文献   

3.
据英国Simon~Rosedowns有限公司报导,研究出一种从酵母中提取油脂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如下: (1)酵母粉成型,制成弹丸状颗粒。 (2)将颗粒轧片。 (3)用渗滤法将薄片进行溶剂浸出。浸出溶剂混合液中溶有油脂,进行溶剂与油脂分离,便得到油脂。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单一包埋剂和复合包埋剂分别对大豆粉末油脂包埋效果的研究,优选出包埋效果好的包埋剂并通过包埋剂的复配提高了包埋效果,最后通过正交实验确定大豆粉末油脂的最优配方为:大豆一级油50%,酪蛋白酸钠2.5%,变性淀粉2.5%,乳化剂2.0%(单甘酯0.6%、糖酯1.4%)、麦芽糊精42.5%,加水配制物料浓度为40%,在该配方和工艺条件生产的大豆粉末油脂包埋率达到92%.  相似文献   

5.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由现行浸出溶剂与浓度为91.1%wt的乙醇按照一定配比构成的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对大豆具有良好的油脂浸出能力,可以作为现行浸出溶剂的替代溶剂在现行的浸出条件下使用。混合溶剂的组成在己烷:乙醇溶液=7:3—5:5(重量比)的范围内是合适的,以6:4为最佳。按最佳配比构成的混合溶剂在浸出温度为55℃,浸出时间为100min的条件下浸出大豆,可使残油率降至0.69%,其浸出效果优于现行浸出溶剂。  相似文献   

6.
浸出过程对混合油浓度及其粕末含量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浸出传质过程对油脂提取率和粕末产生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混合油的浓度和粕末度;从浸出物料、传质扩散、料层高度、浸出速度和温度、溶剂比以及喷淋方式等方面对混合油质量进行控制,并阐述了发生混合油质量问题时的补救对策.  相似文献   

7.
油脂浸出设备的设计依赖油脂浸出工艺的选择以及在该工艺条件下油脂的浸出速率.综述了建立油脂浸出速率数学模型中的相关问题,其中包括油脂浸出速率的测定方式、油脂浸出速率数学模型的种类与建模原理.同时分析了浸出速率与扩散系数的关系,指出了油脂浸出速率数学模型在应用中的局限性.熟悉并掌握油脂浸出速率数学模型的建立与使用,可为开发油脂新品种、新工艺提供有力工具.  相似文献   

8.
采用平板模型建立浸出动力学模型,确定正己烷、正庚烷、正戊烷等不同溶剂浸出大豆油浸出参数和对浸出过程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平板模型建立数学指数模型能较好描述浸出过程,回归分析得出浸出速率和平衡系数,表明溶剂不同对油料浸出效果有较大影响,油脂萃取过程中正庚烷浸出速率较大和扩散系数较高,使用正戊烷萃取后大豆粕残油率较低。  相似文献   

9.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由现行浸出溶剂与浓度为91.1%wt的乙醇,按照一定配比构成的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对大豆具有良好的油脂浸出能力,可以作为现行浸出溶剂的替代溶剂在现行的浸出条件下使用。混合溶剂的组成在己烷:乙醇溶液=7:3—5:5(重量比)的范围内是合适的,以6:4为最佳。按最佳配比构成的混合溶剂在浸出温度为55℃,浸出时间为100min的条件下浸出大豆,可使残油率降至0.69%,其浸出效果优于现行浸出溶剂。  相似文献   

10.
文摘     
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了导致今天世界性广泛的油脂浸出工业的发展以及美国1940年以来油脂浸出工业的历史。略述溶剂浸出的理论。介绍了几种油脂浸出设备的类型和脱溶系统。图解了预榨饼、大豆和高含油料作物的典型预处理和浸出过程。对加工食用大豆蛋白时,浸出的预处理和粕脱溶时应注意的因素也予以说明。文章还谈到了有效利用能量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提高大豆膨化工艺的制油质量,精细化油脂浸出工艺的应用细节,本文从大豆膨化工艺的时间、温度、料液比以及料胚高度等因素出发,对该技术影响大豆油脂浸出质量因素进行研究。在明确使用膨化工艺进行油脂浸出操作优势的基础上,对该工艺的各项影响浸出油脂质量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借助酸炼、碱炼和除溴提高浸出油脂的精度,解决油脂在浸出后存储可能出现的反酸反色等问题,以期提高大豆油脂的生产质量。  相似文献   

12.
问题解答     
一、制油工艺中为什么要轧胚? 答:油籽中的油分存在于微小细胞的通道内。要想使细胞内的油脂顺利提出,必须尽量破坏细胞壁,轧胚就是以机械作用力来完成这项任务的主要工序。经过轧胚,细胞破坏愈多,料胚的表面积愈大,愈有利于蒸炒,压榨时油就愈容易流出。油料轧成薄的胚片,不仅对籽的细胞组织起到了机械破坏作用,而且在浸出时还能缩短溶剂与油脂相互扩散的距离。有的试验指出,大豆溶剂浸出速率的降低是胚片厚度增长倍数的四次方  相似文献   

13.
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浸出大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由现行浸出溶剂与浓度为91.1%wt的乙醇,按照一定配比构成的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对大豆具有良好的油脂浸出能力,可以作淡现行浸出溶剂的替代溶剂在现行的浸出条件下使用。混合溶剂的组成在已烷:乙醇溶液=7:3-5:5(重量比)的范围内是合适的,以6:4为最佳。按最佳配比构成的混合溶剂在浸出温度为55℃,浸出时间为100min的条件下浸出大豆,可使残油率降至0.69%,其浸出效果优  相似文献   

14.
通过实验研究证明,由现行浸出溶剂与浓度为91.1%wt的乙醇按照一定配比构成的非共沸烃/醇型混合溶剂对大豆具有良好的油脂浸出能力,可以作为现行浸出溶剂的替代溶剂在现行的浸出条件下使用。混合溶剂的组成在己烷:乙醇溶液=7:3-5:5(重量比)的范围内是合适的,以6:4为最佳。按最佳配比构成的混合溶剂在浸出温度为55℃,浸出时间为100min的条件下浸出大豆,可使残油率降至0.69%,其浸出效果优于现  相似文献   

15.
异丙醇提取大豆油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索氏提取器,用异丙醇、正己烷做溶剂进行液一固连续萃取,把大豆油从大豆中提取出来。通过对出油率、浸出物产品品质的比较,以及溶剂回收率大小的对比推断用异丙醇代替现有浸出溶剂(轻汽油)生产油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根据实践数据,系统讨论了膨化系统和二次快速加热脱皮系统在大豆漫出油厂中的重要应用及其工艺特性,同时对微负压浸出技术、二次蒸汽利用、以及负压蒸发汽提也提出了相当的改进。从改造前后的数据可看出,这些方法和改进能明显提高大豆漫出油厂综合效益,因此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我国油脂工业目前使用的溶剂为6号溶剂油即浸出轻汽油,是从石油中提炼的.由于近年来油脂浸出、分提等工业生产的迅猛发展,轻汽油供不应求,出现了较大的缺口,严重地影响了油脂工业的发展.对此,本文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糠醛作为一种新的再生溶剂在油脂工业上应用的可行性,以期缓解当前供需出现的矛盾,促进我国糠醛工业和油脂工业的深入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实验室用低于最佳量的已烷作浸出大豆■的试验,对油和磷脂的得率,作为已烷体积函数的磷脂的组分进行了比较。虽然用限定量已烷作浸出溶剂,油的得率和总磷量有所下降,但粕中磷脂的组成分布基本上相同。因为使用了限定量的溶剂,所以浸出油中磷脂含量较低,这意味用传统工艺更容易获得预期效果。 用已烷浸出大豆(?),已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旨在采用溶剂/(?)的高比例,通过完全浸出,以获得毛油的最高得率。以往的资料报导指出,磷脂多富集在浸出粕中,而在油脂精炼过程中,磷脂对炼耗产生一定的影响。溶剂与物料比高;浸出毛油中磷脂含量也就高,炼耗相应亦高,若溶剂与物料比低,浸出毛油中磷脂含量也低,炼耗也低。至今尚无资料指明浸出油中磷脂的分布情况。 根据销路和经济价值,油脂加工过程中,象胶质和皂脚这类副产品一般回加到粕中。因此用降低油的得率来减少浸出油中磷脂的含量,使大部分磷脂和其他副产品保留在粕中是可能的。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报导了用限定量已烷作浸出溶剂,对大豆中极性和非极性类脂物分布情况的影响。我们也用高压液相色谱(HPLC)对浸出油中磷脂的分布情况进行了研究。可以预料,用限定量溶剂浸出制油将会成为一种较简单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19.
大豆粉末磷脂和卵磷脂的制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以大豆水化油脚为原料生产大豆粉末磷脂和卵 制品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和选用。以丙酮和高效萃取,提高产品的纯度及质量,能达到国外同类产品质量标准,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阔,为油脂加工厂提供一条创收增效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0.
4号溶剂浸出油脂工艺技术4号溶剂、浸出油脂技术,是一种全新的油脂浸出技术,经计算机联检国际专利库证实,此技术在国际上属首次研究,并于1992年12月2日获得了国家专利。4号溶剂的主要成份为丙烷和丁烷,在常温常压下为气体,加压后为液态,用于油脂浸出。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