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满族作为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风民俗,其美食更是令人垂涎.“满汉全席”早已饮誉中外。而冬季.满乡“三糕”则使八方客人闻香而至.乐不思蜀。“三糕“即当地的满族面食:柞叶饼、黏火烧、黏糕。东北地区柞树众多,其叶不仅可以哺蚕,还可以入馔.“柞叶饼”就是其中的代表食品。  相似文献   

2.
正抚顺满族有一传统面食叫豆面卷子,亦称豆面饽饽。祭神时多以此为供品。豆面卷子的作法将黄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和匀,擀成薄片,入锅蒸熟,再将黄豆炒熟磨成面,均匀撤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成3.3~6.6 cm长的卷子,其色金黄,食之黏且香。豆面卷子的作法来源于饽饽蘸豆面的吃法。而满族人吃饽饽蘸豆面之俗,则有一段佳话。传说在很久以前,满族人的祖先都住在黑龙江以北地区,  相似文献   

3.
居住在东北松花江流域的满族,有着自己的民间风味美食——黏食,如大黄米焖饭、大黄米小豆干饭、粘糕、油炸糕、粘火勺、粘豆包、豆面卷子、撒糕、打糕、苏叶饽饽等。以前关东的满族人,居无庐,常常傍山建一穴,一半深入地下,叫地窨子,也叫地窝棚。夏天时,逐水而居,冬天就到地窝棚来猫冬。一般是每天只吃两顿饭,早上太阳升起吃过早饭去打猎,而到了晚上无论多晚都不猎不归。据说正是因为满族人习惯了这种渔猎劳作的方式,才决定了大家普遍喜欢吃黏食的习俗——因为黏食更耐饿。  相似文献   

4.
正抚顺的满族人有一传统面食叫豆面卷子,亦称豆面饽饽。祭神时多以此为供品。豆面卷子的作法:将黄米以水浸泡后磨成面,和匀,擀成薄片,入锅蒸熟,再将黄豆炒熟磨成面,均匀撒于其上,卷起后以刀切成3~7 cm长的卷子,其色金黄,食之黏且香。豆面卷子的做法来源于饽饽蘸豆面的吃法。而满族人吃饽饽蘸豆面之俗,则有一段佳话。  相似文献   

5.
问(1362**640):发糕是怎样制作的? 李军龙答:发糕有很多种.我们这里最常见的是玉米面发糕,是用玉米粉掺面粉制成,也有掺其他杂粮粉的。另外还有糯米粉发糕、黑米粉发糕、南瓜发糕、小枣发糕、玉米奶香发糕等。  相似文献   

6.
钱国宏 《烹调知识》2013,(12):57-57
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伴随着秋菊的脉脉绽放,重阳节来到了满乡。每逢重阳节,满族人家家要吃"重阳糕"。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妻子的叔叔是满族人。重阳节前夕,应老人家之邀,我去满乡过节,品尝当地民族美食"重阳糕"。"厄其克"(满语:婶子)是屯中有名的美食家,她的面食手艺享誉十里八村。满族的"重阳糕"以"菊花糕"为主,辅以"淋浆糕"和"发糕"。厄其克早早地和好了一大盆面,那面加入了糖酥,既洁白又松软,散发着甜甜的清香,同时备好了各种果仁、葡萄干、  相似文献   

7.
正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伴随着秋菊的脉脉绽放,重阳节来到了满乡。每逢重阳节,满族人家家要吃"重阳糕"。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妻子的叔叔是满族人。重阳节前夕,应老人家之邀,我去满乡过节,品尝当地民族美食"重阳糕"。"厄其克"(满语:婶子)是屯中有名的美食家,她的面食手艺享誉十里八村。满族的重阳糕以"菊花糕"为主,辅以"淋浆糕"和"发糕"。厄其克早早地和好了一大盆面,那面加入了糖酥,既洁白又松软,散发着甜甜的清香,同时备  相似文献   

8.
正天台山一带出产上品糯米、粳米和小麦,当地人逢年过节喜欢自制些美味,有水浸糕、米面、豆面、猪肉麦饼、光饼、鱼面、豆腐圆、蛋清羊尾、五味粥、糟羹、青团、乌饭麻糍、漾糕、灰青糕、重阳糕、十景糕、花糕、浸糖糕、糯米圆、麦饼筒,许多美食都是黏黏糊糊的。先说一糊,前年元宵节我在天台山附近的台州市度过,  相似文献   

9.
黄家伟 《食品界》2020,(4):88-89
清明在仲春与暮春之间的清明是一年之中的重要节气,兼具了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据了解,我国北方部分地区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在山东省,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艾草糕。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都会做一些糕、和米棕,清明节前后供家人食用。其实,多种蔬菜、谷物都是清明时节的养生宜食之物。  相似文献   

10.
正在上海的糕饼版图里,有两款风味独特、有代表性的美食——海棠糕与桶蒸糕。在上海,饼以面饼居多,越薄越好;糕以米糕为宗,越松越灵。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糕贵乎松,饼利于薄",这几乎成了古训,也是餐饮业的圭臬。北方也有糕,但多以小麦为原料,发糕、油  相似文献   

11.
快哉风 《四川烹饪》2009,(11):54-54
满乡吃重阳糕 每逢重阳节.满族人家就会吃重阳糕,这种习俗一直流传至今。妻子的叔叔是满族人,重阳节前。应他老人家之邀.我去辽宁鞍山岫岩满乡过节,品尝当地的民族美食重阳糕。“厄其克”(满语:婶子)是屯中有名的美食家,她的面食手艺享誉附近十里八村。满族的重阳糕以菊花糕为主.辅以淋浆糕和发糕。“厄其克”早早地和好一大盆面.面里加了糖酥,同时备好各种果仁、葡萄干、山楂泥、青红丝等。  相似文献   

12.
随笔两题     
难忘的黏饽饽 饽饽,是满语,对糕点的统称。黏饽饽自然是用黏面做成的了。 早年我的家乡种一种黏高梁,杆高、穗散、粒大,高梁糜子可扎笤帚。高梁碾成米,是黏米。把黏米用水粉了,用碾子砸成面粉,就是黏米面。用黏米面做成小饼,就叫黏饽饽了。  相似文献   

13.
正沈阳的历史非常悠久,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非常丰厚。沈阳的少数民族非常多,主要包括满族、锡伯族、朝鲜族等,每个少数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美食,最终形成了沈阳独特的美食文化。既有以清文化为主的满族美食,例如那家白肉血肠、马家烧麦、苏子叶饽饽、满汉全席等;又有以朝鲜族文化为主的朝鲜美食,例如朝鲜族大冷面、烤肉、辣白菜等;还有以近现代东北文化为主的辽菜风  相似文献   

14.
糕团风光     
正我一直对糯米食品不太带感,八宝饭、粽子、粢饭团、糯米鸡、汤圆之类吃几口就饱了,还容易犯胃酸,却对几款糕团情有独钟。古人诗云:"珍重题糕字,风光又一年"。糕在我印象里是深有形式感的食物。记得小时候,父母的亲朋好友同事邻居,凡遇乔迁、做寿、添丁、升学、红白喜事等大小事件,总会大规模分发糕团。赏味性倒在其次,重要的是其指代的某种仪式和情绪,以  相似文献   

15.
在“满汉全席”中,干、鲜果品和蜜饯、果脯为主要配料的菜肴,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满族喜食蜜饯食品,在满汉全席中,蜜饯菜肴和烧烤类菜肴一样,是满族菜肴的特色之一。至于饽饽和粥品,是满汉全席中的主食。如:“萨琪玛”、“满族烧饼”、“慈禧小窝头”、“喇嘛糕”、“八宝粥”、“红枣玉米粥”、“枸杞龙凤粥”等,更是显示了满族的传统风味特色。“满汉全席”中的“汉菜”部分多为元、明宫廷菜肴,以及各地方名菜和风味小吃,作为“贡品”融入其中(还包括蒙古、回等民族菜肴)。由此可见,满汉全席中“中华美馔大全”,它涉猎之…  相似文献   

16.
蛋白质是构成人体细胞的重要成分,也是能量的主要来源,人类维持生命就得吃粮食。但怎样科学地吃粮食,也有不少学问。 东北人民习惯吃混合面、杂货面条、稗子豆面煎饼、玉米粉加豆面蒸发糕、粘豆包、大米掺小米熬二米粥、菜豆饭等,  相似文献   

17.
以大米为原料,采用专用发酵剂制作米发糕,研究包装方式和温度对米发糕储藏品质的影响,为方便型米发糕的工业化生产提供技术参数。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包装方式对米发糕储藏品质有显著影响。储藏过程中米发糕菌落总数上升,结晶度、硬度、咀嚼度增加,弹性、黏聚性和水分含量降低,导致感官品质下降。CO2气调包装后低温度储藏有利于抑制水分损失和细菌繁殖,米发糕于-18℃储藏,菌落总数、水分变化缓慢。-18℃储藏米发糕的结晶度小于4℃储藏时的结晶度。气调包装有利于保持米发糕的质构特征。米发糕采用CO2气调包装后于-18℃储藏,使米发糕的保质期可达10天以上。  相似文献   

18.
米发糕的质构特性及数学模型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采用传统工艺制作米发糕,用质构仪研究米发糕的质地,发酵条件对米发糕质构的影响,建立质构的数学模型,为米发糕的品质控制提供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米发糕具有较好的强度、黏弹性和稠厚的口感,米发糕的应力应变模型符合修正的卡松公式.建立的基于发酵条件的米发糕的表观黏度和应变系数指数的预测模型,具有很高的拟合精度.较高的发酵温度,较短的发酵时间,较少的发酵剂添加量会引起米发糕的表观黏度和稠厚感的降低,强度和弹性的升高.  相似文献   

19.
该文研究油脂含量对油莎豆粉的凝胶特性、糊化特性及对油莎豆面条的质构品质、蒸煮品质和色泽的影响,并结合感官评分,得到制作油莎豆面条的最佳油脂含量。结果表明:油脂含量为0%时,油莎豆粉的凝胶硬度、弹性和黏聚性为最高值,表明较少的油脂会提高油莎豆面条硬度和弹性等品质;糊化特性结果得出油脂含量为0%的油莎豆粉中淀粉结构更为完整,回生程度较好,抗剪切能力强。随着油脂含量的减少,面条的蒸煮品质、质构品质等均发生明显变化。随着油脂含量增加,吸水率呈下降的趋势,在油脂含量为0%时最高。油莎豆面条的硬度、黏聚性等呈现上升趋势。结合蒸煮品质和感官评分,综合考虑各项指标,油脂含量为0%~5%时的油莎豆面条品质最优。  相似文献   

20.
糕点是我国的传统食品之一。长期以来,我国各族人民就喜欢把美食与各种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因而便逐渐形成了许多颇具地方特色和民族情趣的饮食习俗。糕点既是日常膳食中的不可或缺之品,又是逢年过节时的必备之物。由于各民族间食俗礼仪的不同,糕点更能体现各民族独特的风情。 清东陵糕点 满族名糕点,也称清东陵大饽饽。最早是清朝皇帝到东陵祭祀祖宗时做供品用的,因此也称为“祭饽饽”。早年做供品时有果馅厚酥饽饽、鱼儿饽饽、匙子饽饽、菊花饽饽、糊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