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李星等研究了在不同调质时间 (2 0 ,30和 40s的制粒和饲料储存过程中 ,酸性蛋白酶和果胶酶的活性损失。结果表明 :制粒后 ,酸性蛋白酶的活性分别是原来的 86 .1% ,82 .1%和 72 .1% ;果胶酶的活性分别是原来的 91.4% ,90 .9%和 84.7%。经夏季高温储存后 ,酸性蛋白酶的活性分别是制粒后的 6 0 .8% ,5 8.9%和5 3 .8% ;果胶酶的活性分别为 6 6 .8% ,6 8.4%和 75 .4%。总的酶活损失 ,酸性蛋白酶为 47.7% ,5 1.1%和 6 1.2 % ;果胶酶为 38.9% ,37.8%和 36 .1%。说明饲料加工储存过程中酶的损失是不可忽视的 ,果胶酶的稳定性高于酸性蛋白酶。酶制剂…  相似文献   

2.
采用体外酶活检测的方法,针对不同料型、存放时间和饲料制粒的加工过程导致的酶活损失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料型极显著影响木聚糖酶的活性(P<0.01),在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全价饲料中24h木聚糖酶的剩余活性分别为:15.41%、23.22%和26.97%,随着存放时间的延长,木聚糖酶的活性逐渐降低(P<0.01),存放45d后木聚糖酶在预混合饲料、浓缩饲料、全价饲料中的活性又可降低42.83%、31.93%和19.85%。加工过程极显著影响嗜热毛壳菌纤维酶中木聚糖酶的活性(P<0.01),经过混合、调质、制粒和冷却工艺后,木聚糖酶的活性分别降至56.68%、32.48%、24.00%和27.42%。  相似文献   

3.
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内源酶活性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乌龙茶加工过程中制品的内源酶活性变化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制品的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蛋白酶(PA)、淀粉酶(Am)、纤维素酶(CE)和果胶酶(PC)经晒青后,活性明显上升,随摇青进程,这些酶的活性呈现最大值的时间先后不一,如多酚氧化酶和纤维素酶在第一摇后出现;蛋白酶和淀粉酶却在第二摇后;而过氧化物酶和果胶酶在第三摇后达最大值尔后,活性下降。总体上均呈现低-高-低的变化规律,而且在摇青中纤维素酶和果胶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还呈现此消彼长的变化趋势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物酶在晒青后均出现两条新的同工酶谱带,这对乌龙茶风味的形成可能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金属离子对饲料复合酶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黑曲霉(Aspergillus Sniger)X11固体发酵生产饲料复合酶,对该酶中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果胶酶、淀粉酶等组份的进行研究,发现该酶具有良好的金属稳定性。  相似文献   

5.
从草鱼消化道中分离制取粗草鱼消化道酸性蛋白酶并分析鉴定了酶的部分性质和成分。粗草鱼酸性蛋白酶的比活力为2300U/g,最适作用温度和最适作用pH分别为37℃和pH2~3,在50℃保温30min后损失约80%的酶活力。50μmol/L的胃抑酶素抑制79.64%的酶活力。底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底物-PAGE)和SDS-底物-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底物-PAGE)表明酸性蛋白酶的主要活性成分的分子质量约为28.5ku。  相似文献   

6.
采用酸性蛋白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分步酶解提取杜仲叶中的绿原酸,并经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其中的绿原酸含量。杜仲叶经过酸性蛋白酶、果胶酶、纤维素酶的分步连续酶解后,测得杜仲粉样品中的绿原酸总含量可达到61.8 μg/g,其中酸性蛋白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提取杜仲粉中绿原酸含量分别为26.4 μg/g、20.5 μg/g、14.9 μg/g,明显高于水提法(12.2 μg/g)。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乳酸菌混菌发酵豆清液制备多肽的动态过程及钙螯合活性变化,建立描述菌体生长、多肽生成及蛋白质消耗动力学模型,测定了发酵过程中的pH值、蛋白酶酶活和钙螯合活力。结果表明,动力学模型具有良好可靠性;乳酸菌混菌发酵过程中多肽含量在对数期达到5.31 mg/mL,pH值下降至3.5左右后稳定;酸性蛋白酶酶活在4~8 h较高,最大酶活为3.6 U/mL;钙螯合活力总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在14 h达到最高值33.35%。  相似文献   

8.
本实验以AS3.350为始发菌株,采用紫外线、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等物理化学诱变剂进行单因子和复合因子处理,最后选育获得黑曲1号诱变株。该菌株与始发菌株AS3.350相比,酸性蛋白酶、糖化酶、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性均有较明显提高(酸性蛋白酶酶活提高18.7%,糖化酶酶活提高66.6%,果胶酶酶活提高48.3%,纤维素酶酶活提高97.4%)。  相似文献   

9.
调质对饲料中酶制剂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饲料在调质过程中的调质参数、酶制剂种类和酶制剂的加入形式对酶活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调质过程中,酶活的损失随着温度、水分和时间的增加而加剧,而且,时间与酶活损失呈线性关系。调质参数对蛋白酶影响大于淀粉酶的影响。调质温度为60~90℃,蛋白酶损失率为1.8%~18.0%、淀粉酶损失率为0%~3.8%;当水分质量分数从15%增加至18%,蛋白酶活力损失率从7.3%增至18.0%,而淀粉酶活力损失率从0.5%增至6.1%;调质240 s后,淀粉酶、蛋白酶活力分别损失5.2%、26.1%;②在相同调质条件下,复合酶中蛋白酶损失率比单体蛋白酶要小;③在调质过程中,添加的酶制剂粉碎越细,损失率就越大,耐热性也越差。  相似文献   

10.
不同制粒工艺对饲料脂溶性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点监测了不同调质温度下环模制粒和挤压膨化制粒过程中,不同加工环节饲料维生素A、D3、E活性的变化,评估调质温度和制粒工艺对饲料中脂溶性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集混合后、调质后、制粒后和打包处的饲料样品,检测样品中的水分和维生素A、D3、E的含量.结果表明,调质温度和制粒工艺对饲料中脂溶性维生素活性有较大影响,饲料中维生素A、D3、E活性损失主要集中在调质和制粒阶段,随调质温度升高而增加,且挤压膨化制粒较环模制粒对饲料中维生素A、D3、E的破坏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从黑曲霉YY-22发酵产酸性果胶酶粗酶液中分离出较高纯度果胶裂解酶(PL)、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酯酶(PE)的方法,同时考察了主要组分PL在各分离阶段的纯化效果。依次采用硫酸铵盐析、疏水相互作用层析及离子交换层析对果胶酶PG、PE、PL进行分离。结果表明:果胶酶粗酶液中硫酸铵饱和浓度为65%时,沉淀中PL回收率最大,部分杂蛋白在盐析过程中被分离出来;沉淀复溶后经Phenyl-Sepharose FF疏水相互作用层析首先分离出PE活性组分,又经Q-Sepharose HP强阴离子交换层析分别得到PG和PL活性组分。果胶酶粗酶液中主要组分PL经三步纯化后的比活力达到79.37 U/mg蛋白,纯化倍数为13.30,活力回收为33.05%。较高纯度PL、PG、PE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酶的基本性质及其在果蔬加工和葡萄酒中的应用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重点监测了不同调质温度下环模制粒和挤压膨化制粒过程中,不同加工环节饲料维生素A、D3、E活性的变化,评估调质温度和制粒工艺对饲料中脂溶性维生素稳定性的影响。试验采集混合后、调质后、制粒后和打包处的饲料样品,检测样品中的水分和维生素A、D3、E的含量。结果表明,调质温度和制粒工艺对饲料中脂溶性维生素活性有较大影响,饲料中维生素A、D3、E活性损失主要集中在调质和制粒阶段,随调质温度升高而增加,且挤压膨化制粒较环模制粒对饲料中维生素A、D3、E的破坏作用更大。  相似文献   

13.
混合非淀粉多糖水解酶酶活测定方法的改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史锋  王璋 《食品科学》2002,23(3):121-126
用分光光度法分别准确测定了混合非淀粉多糖水解酶预混样中木聚糖酶、果胶酶、β-葡聚糖酶和纤维素酶的酶活。将酶以0.1%的比例添加到饲料中后,除木聚糖酶外,其余三种酶的酶活无法准确测定出来,于是对酶活测定方法进行了改进,利用凝胶过滤色谱法对酶液进行预处理,排除了体系中还原糖等小分子量杂质的干扰;采用琼脂放射扩散法测定纤维素酶或β-葡聚糖酶酶活,提高了测定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利用专一性的酸性醋酸铜法测定果胶酶酶活,提高了特异性;采用硫酸铵沉淀法处理木聚糖酶,可排除另的酶对木聚糖酶酶活测定的干扰。  相似文献   

14.
研究不同酶处理对小麦胚芽油提取率的影响,确定最佳水酶法提取小麦胚芽油工艺。选用纤维素酶、半纤维酶、酸性蛋白酶、淀粉酶、果胶酶作为提取酶,对小麦胚芽进行酶解,研究了不同酶处理对提油率的影响。单一酶处理试验中,分别用纤维素酶和酸性蛋白酶处理的提油率较高;复合酶处理试验中,酸性蛋白酶和纤维素酶组合处理的提油率最高;且复合酶处理比单一酶处理的提油率高。经过正交试验得出小麦胚芽油水酶法最优提取工艺为:复合酶(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5∶1),酶解pH=5,酶解温度45℃。经验证试验小麦胚芽提油率可达到65.53%。试验提取的小麦胚芽油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82%以上,营养品质较好。  相似文献   

15.
对VC磷酸酯在混合、超微粉碎、调质、膨化制粒和打包前处理等工艺环节和储存0、15、30、40、50、60、70、80和90 d的含量变化及稳定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艺环节对VC磷酸酯的破坏程度不同,大小依次为膨化制粒、调质、超微粉碎、打包前处理、混合,其中膨化制粒过程造成的损失高达11.90~14.38个百分点,经过膨化饲料生产过程VC磷酸酯保存率为62.93%~71.32%.VC磷酸酯在膨化饲料储存过程中含量逐渐下降,在3个月的储存期内,保存率在87.06%~90.59%之间,平均每月损失为3.14~4.31个百分点.不同厂家生产的VC磷酸酯稳定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饲料酶的主要原料是秸秆,秸秆经预处理后,与5株菌种和3种中草药混合固态发酵,产生9种酶,即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淀粉酶、糖化酶、果胶酶及植酸酶等,这些饲料酶加入到饲料日粮中,对肉牛、肉鸡和猪不仅可增重,而且可提高经济效益、不仅可减少环境污染,节约用粮,还可促进畜禽业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低温淀粉酶在不同pH值条件下的耐酸性能及其在饲料制粒前后的活性变化。试验结果为:低温淀粉酶经pH3.5、pH4.0、pH4.5、pH5.0的乙酸-乙酸钠缓冲液处理4h后,酶活保持率分别为92.5%、97.1%、97.9%和98.8%;在70℃和85℃制粒温度条件下,制粒30s,酶活保持率分别为93.4%和88.1%。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淀粉酶具有优良的耐酸性能,并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能抵御饲料制粒过程中的高温。  相似文献   

18.
乔杨波 《中国油脂》2020,45(7):56-60
以青海蚕豆为原料,通过干燥、粉碎、等电点沉淀、冻干等工艺提取蚕豆蛋白,选用酸性蛋白酶、菠萝蛋白酶、胃蛋白酶对其进行酶解,并以抗氧化活性及α-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为评价指标,考察不同蛋白酶酶解对蚕豆蛋白生物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蛋白酶酶解后,蚕豆蛋白多肽得率极显著升高;胃蛋白酶处理后的蚕豆蛋白多肽得率达39. 14%;经菠萝蛋白酶和酸性蛋白酶酶解后可以明显增加蚕豆蛋白中氨基酸的种类和含量。菠萝蛋白酶处理后的蚕豆蛋白酶解产物对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90. 53%(质量浓度96μg/mL),对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抑制率可达88. 10%(质量浓度48μg/mL);经酸性蛋白酶处理后的蚕豆蛋白酶解产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可达95. 71%(质量浓度96μg/mL)。经蛋白酶酶解后蚕豆蛋白的生物价值得以大幅度提升,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9.
酶技术对红枣汁提取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红枣为原料,采用酶解浸提的方法制备红枣汁.主要研究酶解条件对红枣汁提取效果的影响,通过试验比较采用果胶酶、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复合酶、果胶酶与酸性蛋白酶的复合酶分别进行酶解浸提对红枣汁黏度和提取率的影响.试验表明:采用果胶酶与纤维素酶的复合酶时提取效果较好,在加酶量为果胶酶0.20%、纤维素酶0.15%;酶解温度T=50℃;浸提时间为t=3 h;料水比为1:5(g/mL)的条件下,提取率为60.2%,黏度为1.50mPa·s,所得汁液枣香浓郁、无苦味、颜色为枣红色,具有较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以香菇粉为对象,研究生物酶法制备香菇提取物的最佳工艺条件。主要采用纤维素酶、果胶酶、复合蛋白酶(蛋白酶H+风味蛋白酶)进行酶解,研究酶解温度、pH、加酶量、酶解时间分别对酶解过程的影响,以还原糖和氨基态氮为指标分析以上三种酶的最佳酶解条件。最后通过响应面法对多酶酶解体系进行初步研究,优化多酶酶解工艺。结果表明:多酶酶解香菇的最佳工艺条件:温度50℃,pH 7,酶解时纤维素酶添加量为0.6%,果胶酶添加量为0.3%,蛋白酶H加酶量0.4%,风味蛋白酶加酶量0.2%,酶解时间2.5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