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大陆纬向石油富集带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中国板块构造、盆地成因、产层主要时代等因素分析,中国大陆含油盆地可分为经向的伊兰一伊通一渤海湾一江汉等盆地带和纬向的准噶尔一二连一松辽等盆地带,两带共拥有中国石油产量和储量的绝对优势,因而分别被称为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在分析了渤海湾盆地与松辽盆地分属于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带后,着重讨论了纬向石油富集带的特征,并与国内两类三种含油气构造单元对比,认为西北地区处于中国大陆今后石油发展战略重要位置,并有可能在准噶尔盆地腹地找到特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2.
试论中国大陆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特征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目前勘探现状、盆地成因、产层的主要时代等因素分析,中国大陆含油盆地可划为从依兰-伊通-渤海湾-江汉盆地群构成的经向带,和从准噶尔-二连-松辽盆地群组成的纬向带,二者共拥有中国石油总产量的94%和总储量的99%.因而我们分别称为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本文从中国板块构造演化、成盆构造背景和成藏条件等因素,分析了经、纬向石油富集带的共性和个性,并与国内二类三种含油气大地构造单元对比,认为纬向油气富集带具有最有利的石油勘探前景,建议列为“九五”期间中国大陆石油勘探的重点地区,其中应特别加强准噶尔盆地,沙漠区的勘探力度,可望找到特大型油田。  相似文献   

3.
《试论中国大陆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特征》一文发表后,引起国内外同行的重视。国内有《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油气地质条件异同》一文,提出质疑和批评。作者为了答复该文的批评,从论证的依据、盆地对比所持原则、文章形成的思路和发表后所引起的社会效果等方面,得出《试论中国大陆经向和纬向石油富集“黄金带”特征》一文的作用不是“误导”而是“正导”的认识,是否言之有理,请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4.
“盆”“山”耦合和脱耦在含油气盆地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41,自引:6,他引:3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旨在汲取前人关于盆地研究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从"盆""山"耦合和脱耦的角度理解这些盆地的成因和特征,进而完善和深化对含油气盆地的认识.所谓继承型叠合盆地,是原"盆""山"耦合关系至今仍未解脱;延变型叠合盆地则是原"盆""山"关系脱耦时发生闭锁.造山作用与盆地发育间有着统一的运动学过程和动力学机制,叠合盆地的本质是"盆""山"系统的更迭.造山过程的各个阶段都有复合盆地发育,某些原视为复合盆地的构造盆地实际上是由若干个原本不相连的盆地内的沉积经多期构造作用移位后拼凑出来的沉积物拼盘,必须对之进行构造复位.中国油气资源二次创业的成功取决于对残留盆地认识的飞跃,因而"盆""山"耦合和脱耦是今后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区盆地研究的新思路,是指导油气勘探的探索之路.   相似文献   

5.
论述了准噶尔盆地、松辽盆地在大地构造位置、盆地形成过程和油气地质条件等方面的相似性,认为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潜力大,两盆地的油气勘探方法、理论等可以相互借鉴。指出,准噶尔盆地的油气勘探应注重腹部古隆起、断裂与油气成藏关系、油气并举及深部石炭系火山岩油气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中国东北区晚中生代盆地构造与含油气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东北区晚中生代含油气盆地形成有两期,各具不同的构造环境.第一期盆地(J1+2)为断陷盆地;第二期盆地(J3-K)为NE向分布的裂陷盆地群.晚白垩世在松辽盆地发育大型湖泊,形成规模巨大的陆相油气聚集.郊-庐断裂左行走滑作用及周边构造应力场变化导致盆地内平移断层和一系列的反转构造,为油气聚集提供了优越的圈闭条件.根据盆地构造发育史、充填特征及热演化史,将东北区中生代含油气系统划分为单源型和多源叠合型两大类,各自有自身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7.
关于东部油气富集盆地勘探可持续性的一些思考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18  
我国东部油气富集盆地(如渤海湾和松辽盆地)已进入高难度,高投入和高风险勘探阶段。根据对其油气地质特征和勘探现状的分析,认为油气越富集的地区或构造带中未探明的油气资源量越多的区域,越需要深入研究和勘探,中新生代盆地与下伏沉积具有叠加作用,目前的勘探层位以及下伏层位存在天然气(特别是煤成气)生成和聚集条件,勘探前景好,基础地质和成藏作用研究是当今油气勘探成果的保障。  相似文献   

8.
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塔里木、准噶尔、酒泉、柴达木、吐哈、焉耆、伊宁盆地周边断裂特征,都是向盆内逆掩逆冲,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在中国中部含油气盆地——陕甘宁、四川、百色盆地周边断裂特征也同样是前第四系地层逆冲到第四系地层之上,而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浅层只是形成坳陷式的盆地边缘零星断层向盆内逆冲。研究表明,中国西部、中部、东部含油气盆地最终定型期应在第四纪。但晚喜山期逆冲的力度从西向东依次减弱,这也说明晚喜山运动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强度太大,大于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挤压的强度。中国含油气盆地最终成盆期——第四纪,不仅有理论意义,而且也有实际找油、找气的意义。当前第四纪挤压盆地仅柴达木盆地在第四系构造层中找到了天然气藏,而塔里木盆地在天山山前库车坳陷和渤海湾盆地的渤中坳陷也具有类似的地质条件,因此建议在库车坳陷和渤中坳陷进行浅层地震成图,选择突破口,寻找浅层油气藏。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油气地质条件的异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有学者用大地构造纬向系观点划分中国油气富集带,指出准噶尔盆地和松辽盆地有相同的油气地质条件。其实,两盆地的油气地质条件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因此在评估盆地的含油气前景时不能不考虑它们之间的区别。此外,有些学者们在分析油气地质条件时,至少忽略了热体制的比较,以及多旋回构造运动对两盆地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0.
�й���������̽չ��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系统总结国外深盆气成藏地质特征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地质特征和石油地质条件,预测了中国深盆气的勘探方向。结果认为:中国东部拉张的裂谷型盆地不利于深盆气的形成;中国中西部由板块内部的克拉通盆地与板块边缘前陆盆地叠合、复合而成的盆地具备深盆气发育的条件,其中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是最为现实的深盆气勘探区域,川西前陆盆地三叠系也显示出了发现深盆气的兆头,库车、准噶尔南缘等前陆盆地将是潜在的深盆气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1.
“源热共控”中国油气田有序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油气区(盆地群)为单元,基于"源热共控论",分析了中国大陆及海域油气田纵向成烃规律。结果表明,我国油气田的油气成烃模式非常有序:①东南部海域油气区包括东海和南海的盆地,纵向上呈单相成烃模式,源热共控生油或者生气,其中近岸带以油为主,远岸带以气为主;②东部油气区包括渤海湾盆地—松辽盆地—江汉盆地带、北黄海—南黄海盆地,成烃呈"上油下气"双层模式;③中部油气区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四川盆地—楚雄盆地带,成烃呈"上油下气"双层模式;④西部油气区包括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吐哈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等,成烃呈"三明治"式多层模式。结论认为:①"源热共控"中国油气勘探的重大领域;②找油领域为东南海域的近岸带,东部油气区的上部层系,中部油气区的上部层系,西部油气区的奥陶系、二叠系和古近系;③找气领域为东南海域的远岸带,东部油气区的中深层,中部油气区中深层,西部油气区的寒武系、石炭系、侏罗系和第四系等多个层系;④呈现出油田下面找气田、气田底下找油田、油田外面找气田、气田外面找油田的格局;⑤我国油气勘探领域依然广阔。  相似文献   

12.
展望盆地模拟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通过苏北溱潼凹陷、松南长岭凹陷及东海西湖凹陷的实践,因循盆地原型及其并列叠加关系的地质分析约束建模,采取地质形象思维和数理逻辑思维结合的模拟思想,运用多模块组合、多方案运行,进行盆地地质作用和油气响应关系的"TSM"盆地系统模拟。目前,这一方法已在断-坳原型盆地叠加地质领域实现了断陷二维沉降过程的模拟,揭示了不同原型叠加导致地质作用的变化及其对油气形成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指示了油气运移的路径,预测了油气聚集的地带,发现了苏北的台南油田,并在松南的达尔罕反转构造获得相当经济产量。虽然"TSM"盆地系统模拟已经初步实现了面向实际,为油气勘探预测未知的决策服务,具有本质预测的功能。但只是"浅尝了一口梨",还需要进行大量的研发工作,诸如挤榨前渊、走滑拉分和陆内坳陷等原型盆地模拟的研发,以及不同原型的叠加模拟更有待探索。尽管如此,"TSM"模拟已经探索到一条跨越已知到未知的鸿沟,它将成为油气勘探领域重要的创新科技链环之一。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构造调节带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构造调节带的有关问题在我国东部伸展盆地中研究较多,而在西部挤压盆地中研究相对较少。通过研究,把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调节带分为3种类型:同向接近型、同向叠覆型和同向共线型。同向接近型调节带主要分布在夏子街地区,同向叠覆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地区,同向共线型调节带分布在乌尔禾、乌夏及夏红3个区块的过渡带。由于调节带控制砂体展布,而紧邻的断层又可作为油气运移的通道,因此调节带是油气运聚的有利场所。研究指出,百乌断裂和乌南断裂之间、夏59井断裂和夏红南断裂之间以及乌尔禾断裂带和乌夏断裂带、乌夏断裂带和夏红断裂带之间的调节带,是该区形成油气藏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4.
台西南盆地是南海北部大陆架东区边缘盆地链上的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之一,与其西边的珠江口盆地相邻,处在中国近海陆架盆地天然气富集区带的有利位置,具有良好油气资源潜力和勘探前景。该盆地由北部凹陷、南部凹陷及中央隆起带等3个构造单元所组成。迄今为止,其勘探及研究程度较低,仅在中央隆起带中部勘探中发现了CFC、CFS及CGF等渐新统砂岩及中生界白垩系裂缝性储集层之含油气构造,且探井及研究亦主要集中于该区,其他区域则勘探及研究均十分薄弱。由于中央隆起带处在盆地中部区域上有利油气运聚的低势区,具有良好的油气运聚成藏条件,故迄今勘探发现的商业性油气均集中于该带,因此处于两凹之隆之中央隆起带应是该区最佳的油气富集区带及远景区,而加大勘探力度、全面解剖中央隆起带、深入研究其油气富集规律,则应是台西南盆地尽快获得油气勘探突破之关键。  相似文献   

15.
紫荆关-武陵断裂带以东的我国大陆及广大海域,属中国大陆板块东部陆缘扩张区,是中、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动非常活跃的大陆边缘。它有规律地分布着五种不同类型的大陆边缘扩张沉降带。由于所处位置不同、深部地幔物质活动规模的性质差异、受邻近板块影响的不同和早期已形成的构造性质差异及其发展阶段的不同,而呈现了由内陆原始裂谷型盆地至原洋裂谷型盆地的演化系列,并且形成了以离散型为主的、由陆相演化为海相沉积的含油气盆地。这些带和盆地是:(1)东北型双弧后陆缘扩张沉降带及其近海型原始裂谷盆地(松辽盆地),(2)华北型环形扩张沉降带及其半岛型原始裂谷盆地(华北-渤海湾盆地等);(3)南海型边缘海扩张沉降带及岛屿型、海底山型、海底高原型等原始裂谷盆地和原洋裂谷盆地(南海中央海盆等);(4)东海型拉开陆缘扩张沉降带及其弧陆碰撞型盆地和弧间扩张盆地;(5)江汉型内陆小规模扩张沉降带及其内陆盐湖型原始裂谷盆地。所有这些带和盆地各有其不同的含油建造和含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6.
中国海域主要沉积盆地成盆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海域及邻区分布有近5 0个时代不同、大小不等和形态各异的沉积盆地。其中大部分发育在大陆边缘,而主要含油气盆地则多数展布在大陆架部位。盆地的起源、发生、发展受控于大陆边缘大地构造不同时期的构造演化和改造。成盆动力学系统是一个包括沉积盆地及其下的地幔、软流圈、岩石圈和莫霍面等不同地质单元的宏观变化和相互制约的过程。而文中阐述的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的成盆史,其壳幔形变的具体表现则与板块碰撞、转换断层、造山带褶皱、陆壳裂离以及海底扩张等息息相关,从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沉积盆地。尤其在中、新生代时期,由于盆地历经多期构造演化和长期持续的沉降活动,给盆地油气生成和聚集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成烃、成藏有利环境,仅中国近海域至今已发现1 0个亿吨级的大型油气田。  相似文献   

17.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构造类型   总被引:29,自引:5,他引:24  
中国含油气盆地的基本构造类型有三种: 1.中国东部含油气盆地——拉张型盆地。在大兴安岭—太行山—长江三峡以东分布有一系列板内断陷—拗陷盆地,其成因机制与上地幔的隆起有关。如渤海湾、苏北、江汉等盆地为多旋回的断陷—拗陷盆地。珠江口是南海扩张盆地的北部陆壳边缘断陷—拗陷盆地。2.中国中部含油气盆地——过渡型盆地。鄂尔多斯和四川盆地为板内多旋回拗陷盆地。3.中国西部含油气盆地——挤压型盆地。准噶尔、塔里木和柴达木为碰撞挤压带之间的大型卵形复合盆地。乌苏、库车、酒泉和民乐等盆地为山前拗陷盆地。吐鲁番为天山山间盆地。  相似文献   

18.
中国油气盆地研究新阶段:数字盆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中国油气盆地勘探历史和盆地研究历史的分析,认为我国油气盆地研究历史经过石油大地构造盆地研究阶段(1945-),盆地分析和盆地模拟阶段(1980-),现已进入数字盆地研究阶段(2000-)。数字盆地和数字油田各自具有不同的研究领域。数字盆地是综合运用现代盆地系统研究理论和现代数字信息技术,进行油气盆地地质资料的数字化,为油气盆地评价提供技术支撑。数字盆地的核心问题是油气盆地评价数据库的建设,数据库应由12个子库组成。   相似文献   

19.
中国东南部中新生代盆岭构造特征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南地区中新生代形成的盆岭构造,受控于盆岭区内业已存在的大型断裂系统,盆岭区内存在有北北东至北东向、近东西向、近北西向等3组主要断裂系统。根据区内盆地特征,可划分为地堑型盆地、铲状断层型盆地和变换-伸展型盆地3类。东南地区的盆岭构造总的面貌呈现南北纵向分块,东西横向分带之特征。形成中国东南地区盆岭构造的外部条件是滨西太平洋域的地球动力学演变,次要条件是西侧印度板块向北移动与欧亚大陆的碰撞及推挤。   相似文献   

20.
渤海湾盆地和松辽盆地石油地质条件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学者研究渤海湾和松辽两盆地时,仍然用80年代初进行盆地分类时的思路,使用基本地质条件和地球物理资料,进行静态对比分析。为了这两个盆地新一轮的找油勘探的深入开展,在静态分析的基础上前进一步,着重分析两盆地中的油气生成、油气运移和油气聚集的异同,从而跨入动态分析,进而找到两个盆地中石油地质条件区别和含油气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