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祝凌风  高伟  黄树红  周怀春  夏猛 《湖北电力》2005,29(3):29-30,35
研究电站锅炉炉膛辐射能与过热器出口温度的动态特性,以辐射能信号作为前馈信号,组成前馈一反馈的汽温控制系统,改进过热器减温水喷水控制,提高了蒸汽参数品质及火电机组的经济效益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单神经元Smith预估的过热汽温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静  边立秀等 《电力情报》2002,(2):18-20,41
针对典型大时滞大惯性,参数变化的电站锅炉过热汽温受控对象,设计了基于单神经元Smith预估过热汽温控制系统,在仿真实验的基础上,对单神经元Smith预估控制和最优常规PID控制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单神经元Smith预估控制能够充分利用神元自学习,自适应的能力以及Smith预估补偿控制的优点,使系统的控制品质提高,而且具有更强的鲁棒性和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4.
曹岚  陆钟洲 《浙江电力》1996,15(4):60-62
模型控制在汽温调节上的应用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所曹岚(摘译)浙江省电力试验研究所陆钟洲(校审)位于美国蒙大拿州褐煤中心区Beulah的Coyoto电站,装有一台450MW机组,其中锅炉为Babcock&Wilocx公司设计的汽包锅炉,布置有十二组族流燃...  相似文献   

5.
目前国内电厂对有较大延迟控制对象采用串级控制而没有达到最佳效果。本文通过分析状态变量控制系统,得到过热汽温状态变量控制方案优于其常规控制方案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姚斌 《山西电力》2001,(4):25-26
根据河坡电厂过热系统工艺及控制对象的分析,设计了设定值可变的串级汽温控制系统,该系统兼顾高过壁温与主汽温双重控制的特殊要求,经现场投运,控制品质优良,达到运行要求。  相似文献   

7.
主汽温系统模糊自适应预测函数控制   总被引:26,自引:6,他引:26  
提出了基于有限脉冲响应(FIR)模型的预测函数控制(PFC)算法,给出了采用1个基函数(阶跃函数)和2个基函数(阶跃函数、斜坡函数)的控制律的解析解,分析了闭环系统稳态特性,结果表明,系统对于设定值变化和输出扰动均无余差。结合该算法、T-S模糊建模和自适应控制技术,提出了模糊自适应预测函数控制(FAPFC)策略,该方法实现简单,对工况变化具有优良的适应性。针对某超临界600MW直流锅炉主汽温对象,设计预测函数-比例(PFC-P)串级控制系统,经4种典型工况下的阶跃响应试验表明,采用PFC-P串级控制策略的主汽温系统具有良好的动态性能,明显优于采用PID-P串级控制策略的主汽温系统;为了克服负荷变化对主汽温系统性能的影响,采用了FAPFC策略,仿真结果表明,系统具有良好的负荷适应性,负荷大范围升降时,主汽温度变化能维持在5℃以内,而且控制量变化平稳,具有较高的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当再热蒸气温度偏离额定值过大时,会影响锅炉及机组的安全性和经济性,同时,会加速金属的蠕变造成金属材料的损坏;而汽温过低,会使汽机耗增加。再热蒸气温度急剧改变将会导致汽机中压缸与转子间的差胀发生显著变化,有可能引起汽机的剧烈振动和事故,威胁设备的安全。所以,找出控制再热蒸气温度行之有效的方法是刻不容缓的。文章阐述了对桥头六期1^#炉再热蒸气温度控制不应忽视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基于局部神经网络模型的过热汽温多模型预测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针对锅炉过热汽温的特点,设计串级过热汽温控制系统。主调节器采用基于局部神经网络模型的多模型预测控制,即由主蒸汽流量确定的不同工作点,用神经网络建立局部动态模型,进而建立一组局部神经网络预测控制器,然后通过加权合成的方式获得最终的控制信号;副调节器采用基于多个简单比例控制器的加权合成比例控制。该控制方案融合了神经网络、多模型控制和预测控制的特点。仿真结果表明,在负荷大范围变化的工况下,控制系统仍保持了良好的控制性能,具有较强的鲁棒性。  相似文献   

10.
对汽温控制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对由多种控制理论有机结合并综合应用在汽温控制系统中的控制思路及控制方案的试验研究进行深入的论述,并对其应用效果及研究价值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针对锅炉蒸汽温度(汽温)模型预测控制在机组大范围负荷变动工况下的适应性问题,通过机理性分析和锅炉换热设备的特性建立了汽温对象的多机理模型,利用粒子群算法对所建模型进行修正,并引入了模糊切换功能,使模型能够更加精确地描述实际气温变化过程,提高了其自适应性和预测控制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12.
针对发电机组主蒸汽温度被控对象纯迟延、时变、不确定的特性,基于误差分析,提出了一种基于延迟抑制控制结构的主蒸汽温度控制策略,将基于非精确模型的闭环输出和系统实际输出加权作为冲量构成新型的控制结构,并将其与Smith预估补偿器相结合形成复合控制结构,从理论上分析了复合控制结构的鲁棒性。在机组负荷分别为37%、50%、75%、100%4种工况下,将复合控制结构与Smith预测补偿控制结构进行仿真比较。结果表明,采用复合控制结构解决了模型参数小范围时变问题,复合控制结构阶跃响应的控制效果明显优于Smith预测补偿控制结构,提高了系统抗迟延性能。  相似文献   

13.
基于动态矩阵控制的再热汽温控制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测控制具有良好的动态响应和跟踪性能,但抗干扰性和鲁棒性差.针对火电厂再热器出口温度的大惯性、大延迟的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动态矩阵控制(DMC)算法,并采用串级控制结构,即内回路采用PID控制快速消除给水流量的扰动,外回路采用带前馈补偿的DMC控制克服蒸汽流量的扰动.将DMC算法和串级控制相结合,充分发挥了PID抗干扰性和DMC对惯性、延迟适应能力强的优点.仿真结果表明,该方案对再热汽温控制系统具有较强的鲁棒性及良好的抗扰动性能,提高了系统的动、静态性能指标,DMC-PID串级控制系统总体性能优于PID-PID串级控制系统.  相似文献   

14.
针对电厂锅炉的过热汽温系统具有大惯性、大时滞和多模型等特性.研究一种基于预估模型切换的无辨识自适应预估控制方法.该方法需设计一个无辨识自适应预估控制器和基于主蒸汽流量变化率的切换律,给出若干个一阶预估模型.在系统运行过程中,这些预估模型在切换律控制下根据运行工况按优化切换时间自适应地切换,而其中的优化切换时间是用切换系统优化理论计算得到的.仿真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适用于过热汽温系统,具有良好的控制品质、较强的抗扰和自适应能力,且对预估模型的精度要求不高,控制参数容易整定,易于工程实现.  相似文献   

15.
基于神经网络的过热汽温模型预测控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神经网络系统辨识实现非线性系统的模型预测控制MPC(Model Predictive Contro1),建立了基于神经网络系统辨识的过热汽温模型预测控制系统。仿真结果表明,较之传统的过热汽温串级调节系统,采用该模型预测控制策略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的控制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一种模糊支持向量机控制器,它将模糊控制与支持向量机相结合,融合了两者的优点,既不依赖被控对象模型又有泛化能力强等特点.利用遗传算法优化控制器的参数,以使其控制性能能适应对象的变化而达到最优.火电厂主汽温控制的仿真结果表明了这种控制器具有良好的控制性能.  相似文献   

17.
汤祖杰 《华东电力》2005,33(7):77-79
针对崇明电力公司16号机组锅炉过热汽温被控对象滞后大的特点,采用基于自适应Smith预估补偿技术,重新设计了锅炉的过热汽温控制系统。实际运行表明,该汽温控制系统在锅炉升、降负荷的过程中,锅炉过热汽温可严格控制在允许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18.
华电宿州电厂超临界600 MW机组再热蒸汽温度主要由再热烟气调节挡板进行控制,在低温再热器出口管道上设置再热器微量喷水减温器,以防止再热蒸汽超温.由于再热蒸汽温度被控对象具有大滞后、大惯性的特点,且与锅炉燃烧率相耦合,原再热蒸汽温度控制策略不能适应机组变负荷、吹灰等扰动工况,再热烟气调节挡板震荡过调使机组主要参数波动.为此,采用自适应Smith预估算法补偿技术等,对原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使得在机组变负荷过程中再热蒸汽温度偏差小于±10℃,机组稳态时再热蒸汽温度偏差小于±5 ℃,显著提高了机组再热蒸汽温度控制品质和抗干扰能力.  相似文献   

19.
针对变负荷下的超(超)临界机组主蒸汽温度控制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遗传算法(GA)的自校正控制策略.采用GA辨识被控对象模型参数,并对种群初始化方法和遗传算子部分结构进行了改进;采用最小方差率构造控制器,并结合GA设计了自校正控制的运算流程.对某超临界直流锅炉主蒸汽温度控制的仿真结果表明,所提自校正控制方法具有更快的响应速度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够满足变负荷下的主蒸汽温度控制需求.  相似文献   

20.
基于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的锅炉主蒸汽温度控制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电厂锅炉主蒸汽温度难以投入自动控制的问题,在充分了解系统特征,综合考虑各项扰动因素后,有针对性地提出阶梯式广义预测控制策略,该算法引入10个影响因素,能解决大惯性、大时延及多扰动系统控制问题。算法应用于平圩电厂的2008t/h锅炉,成功解决了该厂主蒸汽温度难投自动的问题。并使控制指标优于疗颁标准。应用实践证明该技术具有很高的市场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