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于1997年10月28日胜利完成截流,从龙口进占到戗堤合龙历时40h。截流前对导截流方案、截流时间、截流方案及戗堤布置精心设计与计划,并对戗 轴线及断面、龙口位置与宽度、截流备料、施工机械设备等进行了合理选取,保证了截流了按计划、有条不紊地实施2。  相似文献   

2.
戗堤截流龙口水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对水利工程中戗堤截流龙口水力特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三板溪、三峡等具体水利工程截流施工实例,分别对单戗立堵截流、宽单戗立堵截流、双戗立堵截流的龙口水力特性进行了分析、讨论与研究。得出了以下认识:在戗堤截流过程中.龙口水流流速具有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其最大流速出现在龙口三角形断面形成前后;截流龙口水流流速随戗堤顶宽的增大而减小,且其减小速率是不断减小的;上下戗的进占配合是影响上下戗堤落差分配的关键所在;通过合理布局双戗,可以使其共同分担截流落差,有效减小龙口流速;截流戗堤最大单次坍塌面积随着截流水深的增大而增大,且其增大速率也相应增大。  相似文献   

3.
林金良  张利荣 《人民长江》2009,40(12):29-30
结合黄河班多水电站截流施工,对截流难度和困难时段的判断方法进行了探讨,提出了降低龙口水下流速和增加河床糙率的降低截流难度思路,阐述了改善分流条件、多戗截流、增加戗堤宽度和在龙口设拦石坎等降低截流难度的常用应对措施,并结合该工程对上下游戗堤配合、戗堤双挑角进占和提高龙口抛投强度等降低截流难度措施进行了总结分析。  相似文献   

4.
双戗堤截流时下戗堤的作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立堵截流计算的核心内容是龙口流速的求取,因为龙口流速的大小直接影响到截流时所选择抛投料粒径的大小,可以说是衡量截流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本文在分析单戗堤立堵截流龙口流速变化规律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在双戗堤立堵截流中,当上戗堤最困难的时候,也就是流速最大的时候,下戗堤是否能够壅水,从而降低上戗堤的截流难度这个问题,论证了双戗堤立堵截流水力控制条件的正确性,为双戗堤立堵截流的顺利施工提供判断依据一  相似文献   

5.
宋亦农  周洁  李勇刚 《红水河》2004,23(4):1-3,8
龙滩水电站于2003年11月6日胜利实现大江截流。论文论述了截流前对截流时间、方式及戗堤布置进行了精心设计,并对戗堤轴线、龙口位置及宽度、抛投材料进行了合理选择,保证了截流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6.
短间距双戗堤截流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双戗堤立堵截流工程中,龙口的各项水力学参数决定了截流进占的难度。其不仅与截流河段的地形、来流量以及导流建筑物的泄流能力有关,还和上下戗堤以及龙口的相对位置有关。在分析上述条件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研究.钊.对两戗间距不能满足水流横向扩散消能的工程特性,提出利用工程措施改变下龙口流场分布的方法来降低截流难度。  相似文献   

7.
桃源水电站二期工程截流龙口合拢按上游来流量不大于500 m3/s进行施工设计。根据水工模型试验及水力学计算成果,截流方式采用单向双戗立堵法截流,上、下游戗堤同时从右侧向左侧进占,仅上游单戗堤进行龙口合拢施工,取龙口宽度30 m时进行龙口合拢施工。截流施工中克服了分流条件差、准备时间短、备料不足等诸多困难,从截流准备到截流成功,只用了20余天。  相似文献   

8.
双戗堤立堵进占截流龙口水力参数变化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龙口流速和单宽功率是衡量截流困难度的两个重要指标,了解其变化规律对截流设计和施工都有极大的意义。本文从两个戗堤在截流中的作用出发,以落差分配为控制条件,通过理论分析,并结合模型试验,对整个截流过程中两个龙口的流速和单宽功率的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首次对双戗堤立堵进占截流两参数的变化进行了全面的阐述,为双戗堤立堵进占截流的实施提供了可靠的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官地水电站采用宽戗堤截流,水力学指标高,龙口底部流速较大,龙口河床冲刷严重,影响堤头稳定;若采用双戗堤截流,由于上戗堤水舌的影响,下戗堤堤头坍塌严重,截流难以实施。为此,提出采用预进占护底,降低截流难度。模型试验表明,预进占护底对降低截流难度作用是明显的。2007年年底管地水电站成功截流。  相似文献   

10.
长江三峡工程大江截流在1997年11月进行,取得了成功。截流方案曾比较了上游单戗立堵和浮桥平堵两种,最后确定采用“上游横向围堰背水侧截流戗堤单戗双向立堵,下游戗堤尾随,预平抛垫底”的截流施工方案。实施中首先对河床高程低于40m的深槽部位进行平抛垫底施工,并在连接段和预进占段进行防渗墙生产性试验,与此同时进行上、下游戗堤预进占施工,于1997年7月形成上、下游戗堤口门。9月戗堤恢复进占,10月27日上游戗堤形成40m宽的小龙口,11月8日顺利合龙。  相似文献   

11.
枕头坝一级水电站二期截流采用单戗立堵,双向进占方案。为保证截流顺利进行,分别进行了水力学计算、模型试验、水文预报和水文原形观测工作。各种分析计算成果互为补充,保证了截流方案的合理性和可靠性,实际截流流量一直保持在374~676 m3/s之间,为截流成功创造了良好条件。由于科学地施工组织指挥和精细周密的施工技术方案,整个截流过程只用了26.5 h,创造了大渡河上水电站截流的记录。   相似文献   

12.
宽戗堤截流龙口水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模型试验对宽戗堤截流龙口范围内的水流特性进行系统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当宽戗堤宽度与总水头的比值B/H0在3.1~5.7之间时,随着戗堤宽度的增加,戗堤表现出宽度效应,龙口内水面形态由单降型流态变为双降型流态,龙口中下部流速降低明显,龙口前壅水高度逐渐增大;当B/H0>5.7时,戗堤的宽度效应减弱;当B/H0<3.1时,龙口区域没有宽度效应。运用多元回归分析,初步研究了各因素对宽度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三峡工程导流明渠采用双戗立堵截流 ,上下游戗堤分别承担 2 /3和 1/3落差 ,采用水力学计算确定相应落差分担关系下的进占协调关系和上下戗堤的龙口水力学参数 ,并对实际截流施工时的水力条件进行了反演计算。  相似文献   

14.
大朝山水电站截流规划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朝山水电站于1997年11月10日成功实现大江截流。根据施工总布置,采用从右岸向左岸单戗堤立堵截流方式获得成功。采用以石渣混合料为主配合钢筋石笼等混合抛投,在大江上截流得到实现。利用上游已建成的漫湾水电站短期控泄发电,以减少下游大朝山工程截流难度,取得成功。大江截流成功,为大朝山工程2001年第一台机组发电提供了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15.
降低立堵截流难度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分析了影响立堵截流难度的各种因素;水力因素包括截流落差Z、截流流量Q,截流水深h等,非水力因素包括抛投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质和河床面的粗糙程度等;基于各种影响因素介绍了降低立堵截流难度的各项措施,包括提高导流建筑物分流能力、采用双戗堤截流、增强截流块体抗冲稳定性、运用宽戗堤截流、平抛垫底减小水深预防堤头坍塌提高截流安全度等。  相似文献   

16.
论述江河截流的发展历程,具体研讨了流水中截流抛石的稳定性、群体抛投不均匀粒径石块截流的稳定性、深水截流问题、双戗堤截流问题、宽戗堤截流问题等近年来在科学技术领域中的进展。认为我国现在的导截流理论、关键技术、模型试验等的水平已全面跨进国际导截流工程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7.
堤防决口抢险需以水流水力学特性为依据,封堵方法亦直接影响其封堵效率。首先对决口水流遇障碍物的洪水演进过程进行模拟,将水深计算结果与Biscarini等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结果吻合较好,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准确性。以上饶市某一河道为例,基于FLOW-3D软件建立了堤防决口水流模拟的三维数值模型,对立堵法、平堵法封堵决口进行数值模拟,得到封堵过程中决口附近水位场和流速场分布规律。数值模拟结果显示:该堤防决口进口附近立堵法、平堵法块石前水位壅高明显,流速增大,最大水深分布在决口靠右位置,最大流速分布在决口靠左位置。根据决口附近流速分布规律,封堵时建议先对左侧决口堤脚进行裹头处理,而后可考虑采用大粒径块石单体抛投以降低流速,再采取群体抛投方式进占合龙。所用模拟方法和数值模型可为堤防抢险及制定堤防决口封堵方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黄登水电站进行不同宽度戗堤的截流模型试验,获得了截流过程中的主要龙口水力学参数。对比研究实验结果后,提出采用20 m宽度窄戗堤进行截流试验,为工程截流的实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