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结垢与腐蚀现象是影响热水水质稳定和热水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主要原因是输送了不稳定的水。水质的稳定性与碳酸钙在水中的溶解平衡密切相关,单纯以水的总硬度来判断水质稳定具有局限性。主要介绍了饱和指数、稳定指数和碳酸钙沉淀势这3种判断水质稳定的方法,并详细介绍了各种指数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比较得出,饱和指数可以定性判断水的结垢和腐蚀倾向;稳定指数基本可以定量判断水质结垢和腐蚀程度,比饱和指数接近实际;碳酸钙沉淀势可以计算得到每升水中需要溶解或沉淀的碳酸钙数量,可做定量判断。  相似文献   

2.
由于水源水质特征的差异,不同水源切换时容易引发管网水质下降甚至出现管网"黄水"现象,从而影响供水水质安全。目前,对于预测水源切换条件下管网水质的变化还没有简单有效的判断技术指标。结合国内外管网腐蚀产物释放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水质腐蚀性判断指数(WQCR),并根据水源切换试验对比了WQCR、拉森指数(LR)和Langelier饱和指数(LSI)预测水源切换水质风险的准确率。结果表明,WQCR对于大型供水城市判断水源切换前后水质的稳定性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当原通水水质的WQCR1时,管垢较为稳定,切换水源之后发生"黄水"风险较小;当原通水水质的WQCR1时,管垢较不稳定,切换水源之后发生"黄水"风险较大。  相似文献   

3.
远距离调水是解决区域水资源不足的重要措施。为预测现役管网对新水源的适应性和输配过程中发生"黄水"的风险,对北方某市供水管网中18个监测点和丹江口水库原水进行水质分析,分别计算朗格利尔饱和指数、拉森指数和水质差异度指数,并在各监测点原位通入丹江口水进行静态浸泡试验,以判断管网是否发生"黄水"风险。结果表明,与原位通入丹江口水的静态浸泡试验结果相比,利用朗格利尔饱和指数和拉森指数判断是否发生"黄水"风险的准确率均为39%,水质差异度指数判断准确率达96%,水质差异度指数可以用于预测"黄水"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4.
本文选用湘江干流及部分一级支流7个水质监测站丰、枯水代表年的水质资料,依据水体中碳酸平衡的原理,计算化学稳定性指数和化学侵蚀模数,探讨其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
当水源水质碱度、硬度偏低,呈弱腐蚀性时,控制其水质化学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是再矿化工艺,再矿化工艺分两个步骤:①在混凝前先投加二氧化碳进行酸化,再投加石灰水进行中和,以提高碱度,且使pH处于混凝最佳值;②在滤后的主加氯后补加饱和石灰水,以保证出厂水水质稳定性。再矿化工艺能改善出厂水水质化学稳定性,提高供水水质和供水安全性,但运营成本较高。  相似文献   

6.
根据饱和指数(SI)值可以判断和确定水与岩石、矿物之间处于何种反应状态.文章根据某水源地的水质分析资料计算了几种主要矿物的饱和指数值,并采用相对灵敏度系数对饱和指数的灵敏度作了初步分析,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了灵敏度函数.结果表明:SI对pH值波动的“反应”最为灵敏.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一类半线性随机时滞系统的指数稳定性,建立了这类系统均方指数稳定和几乎必然指数稳定的判据。  相似文献   

8.
重点分析了沟后坝失事前的渗流状态。结果表明:失事前,大坝内部渗流仍处在稳定自由渗漏阶段,坝体中部仍未饱和,饱和的上部坝体内部发生了管涌破坏,同时下游坝坡局部可能丧失了渗透稳定性,但坝基覆盖层以及下部坝体仍处于渗透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频发的“黄水”问题,针对常规-纳滤给水处理工艺,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工艺段水质指标浓度和化学稳定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以上海市某水库水为原水时,试验期间原水水质相对稳定,经常规工艺段处理后有机物指标浓度有所降低,而无机离子指标变化不大,经纳滤工艺处理后除氯化物外各项指标均有较高程度的去除;以不同稳定性指数进行分析时各工艺段水质化学稳定性有所不同,基于碳酸钙溶解平衡(IL、IR、AI),水质腐蚀性随处理工艺强化而加剧,纳滤出水显示有中等程度及以上的腐蚀性,基于其他水质参数(LR)时,原水LR值已经低于拉森和伊姆兰提出的可接受水平值,经常规工艺处理后水质腐蚀倾向加剧,经纳滤处理后水质腐蚀倾向略有缓解,但仍比原水水质腐蚀性严重。  相似文献   

10.
鉴别TA饱和的改进时差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流差动保护中的TA饱和造成了对短路电流的变换误差,从而影响了差动保护的动作可靠性,本文在分析造成TA饱和的原因和饱和电流的特点基础上,提出了了改进的时差法鉴别TA饱和的新方案,并对这一新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仿真分析可以实现,改进的时差法可以有效鉴别TA饱和,防止TA饱和引起的差动保护误动作。  相似文献   

11.
沟后坝溃坝渗流初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重点分析了沟后坝失事前的渗流状态。结果表明,失事前,大坝内部渗流仍处在稳定自由渗漏阶段,坝体中部仍未饱和,饱和的上部坝体内部发生了管涌破坏,同时下游坝坡局部可能丧失了渗稼稳定性,但坝基覆盖层以及下部坝体仍处于渗透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12.
王威 《治淮》2013,(12):11-12
尖岗水库是河南省郑州市一级备用水源和水质重点监控水域。对其水质进行预测分析将对水源地管理及保障广大群众饮水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灰色GM(1,1)模型及其改进算法对尖岗水库水质进行预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以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为代表的尖岗水库水质稳定,未来几年内不会有太大变化,符合水源地水质管理要求,如有更高的水质要求,则应加强水源地污染治理。  相似文献   

13.
应用饱和—非饱和多孔介质渗流理论建立了水库边坡的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分析模型,然后根据实际降雨资料选取1个典型时段计算了某水库边坡在降雨入渗时的非稳定饱和—非饱和渗流场,分析了该水库边坡在降雨入渗条件下的非稳定渗流场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加强排水的建议,以减少降雨入渗提高边坡稳定性。  相似文献   

14.
运用综合水质标识指数法对石佛寺水库2009—2015年进口、出口处水质进行分析与评价,所选取的评价指标为DO、BOD5、CODMN等7项水质监测污染指标,评价时段选择水库2009—2015年汛期与非汛期,评价结果表明:湿地出口基本维持在Ⅲ类水质级别标准,总体来看湿地对水质净化效果良好;但对单项污染指标指进行评价时发现,湿地水质主要存在的2种污染指标因子分别为TN和TP;从综合水质标识指数变化来看,湿地存在水质净化功能趋于饱和的问题以及需加强水生水生植物管护与建设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再谈水质稳定、管网改造及运行管理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维华 《给水排水》2004,30(12):21-25
针对当前在改善管网水质上,偏重于管道的更新改造,忽略水质稳定及管网运行管理的问题,从腐蚀、结垢机理、水质稳定性等方面,论述了影响管网水质的诸多因素,并提出了制定供水企业出厂水稳定性要求,加强管网技术改造及管网运行管理科学化等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6.
总结了膨胀土坡饱和-非饱和渗流场中影响边坡稳定性的一些因素,建议了饱和-非饱和渗流下考虑强度降低、密度变化等稳定性影响因素的膨胀土坡稳定性评估三维强度折减有限元方法,研制相应的强度折减有限元程序。通过与传统极限平衡法分析结果对比研究,对抗剪强度折减有限元法分析边坡稳定问题的适用性进行了评价,得出采用三维强度折减有限元法确定考虑饱和-非饱和渗流场的膨胀土边坡稳定性安全系数是可行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循环水的饱和理论。以化学平衡概念 ,论述了循环水系统中盐类之间的关系及其计算方法。介绍了循环水水质稳定条件、循环水处理和杀菌消毒方法  相似文献   

18.
在边坡稳定分析中,进行三维稳定分析时通常都是采用饱和土强度理论,事实上地下水位以上的非饱和区的基质吸力会影响边坡稳定的安全系数,所以有必要基于非饱和土强度理论进行边坡稳定性分析。因此,基于非饱和土强度理论,并结合三维简化Bishop法思想推导了三维非饱和边坡稳定安全系数公式来评价边坡稳定性,并编制了相应的程序。最后,基于所提方法对嘶马河道岸坡的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利用非饱和强度理论的岸坡安全性能比利用饱和强度理论的安全性有所提高,能更客观地对岸坡稳定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9.
蒋丹哲  惠妍  宋英鸿 《陕西水利》2023,(12):68-70+73
汉江洋县断面为国家重点水质监测站,监测频次为12次/a,水功能区控制目标为Ⅱ类。选取汉中市汉江干流洋县水质监测断面2017年~2021年近5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应用模糊综合指数法(FCIM)评价洋县断面的水质变化状况,重点选取六种主要污染指标的年平均值进行水质评价,同时对DO值评价进行方法修正,并和综合指数法、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汉江洋县断面年均水质稳定,符合水功能区水质目标,且模糊综合指数法评价更为全面客观。  相似文献   

20.
黄河流域城市快速发展给水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协调好城市发展和水质之间的关系对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实施至关重要。通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计算2012—2019年黄河流域11个城市的城市发展水平指数(UDI)和水质指数(WQI),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城市发展与水质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上升趋势,UDI在空间上呈现“上下游”高、“中游”低的规律;水质整体稳定在Ⅱ类,污染物以氮磷营养盐为主;研究期内城市发展和水质整体为良好协调发展,水质和城市发展存在良好共生关系。针对各城市特点,提出通过加强污水排放管理和污染治理、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及采取环境治理和保护等措施提升水质和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