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9 毫秒
1.
马学峰  陈亮伟  孔飞 《混凝土》2006,(7):84-85,88
混凝土结构产生裂缝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裂缝在结构物表面可分为网状裂缝、爆裂状裂缝、不规则短裂缝、纵向裂缝、横向裂缝、斜裂缝等,裂缝按其产生的原因,分为荷载裂缝和变形裂缝.荷载裂缝是指因动、静荷载的直接作用引起的裂缝.变形裂缝是指因不均匀沉降、温度变化、湿度变异、膨胀、收缩、徐变等变形因素引起的裂缝.一般来说荷载裂缝与设计和施工有关,变形裂缝则与材料及配合比以及施工养护有关,很多裂缝的产生都不是一个因素造成,但主要原因要分清楚才能采取有效的控制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
程柱群  刘涛 《结构工程师》2003,24(3):202-205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出现沉降裂缝、干缩裂缝、温度裂缝、施工裂缝、冻融裂缝等早期裂缝,本文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修补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水泥混凝土路面常出现沉降裂缝、干缩裂缝、温度裂缝、施工裂缝、冻融裂缝等早期裂缝,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及其防治修补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裂缝的类型形态 按裂缝的成因,墙体裂缝可分为受力裂缝和非受力裂缝两大类。各种直接荷载作用下产生的裂缝为受力裂缝,因收缩、温度、湿度变化,地基沉陷不均等引起的为非受力裂缝,亦称变形裂缝。砌体房屋的裂缝中变形裂缝占80%以上,其中温度裂缝更为突出。相对于受力裂缝,变形裂缝的产生机理和影响因素复杂得多,本文主要分析砌体结构的变形裂缝。  相似文献   

5.
混凝土桥梁裂缝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桥梁在建造和使用中出现的裂缝,总结出荷载裂缝、温差裂缝、收缩裂缝、地基裂缝、锈蚀裂缝、冻胀裂缝和施工裂缝等现象,并分析其成因,从而提出一些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6.
建筑工程施工中混凝土裂缝控制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恩平  王渊辉 《混凝土》2005,(5):22-24,32
本文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混凝土裂缝的性质给予较全面地分析研究.对工程中常见的裂缝如收缩裂缝、温度裂缝、沉降裂缝、徐变裂缝、应力裂缝和施工裂缝等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及其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7.
梁建森 《广东建材》2009,25(10):44-45
砌体裂缝不仅种类繁多,形态各异,主要表现形式有斜向裂缝、垂直裂缝、水平裂缝、女儿墙裂缝、混合裂缝,其产生的原因大多数由于温差引起温度裂缝、材料膨胀收缩产生的干缩裂缝及地基沉降不均匀引起的裂缝。本文系统地分析了裂缝出现的种类、产生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卢林松 《山西建筑》2010,36(24):169-170
介绍了混凝土塑性干缩裂缝、沉降裂缝、收缩裂缝、温度裂缝等施工中常见的裂缝,分析了裂缝产生的原因,针对性地提出裂缝的控制措施和预防办法,以期避免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保证施工质量。  相似文献   

9.
混凝土裂缝一般有干缩裂缝、塑性收缩裂缝、沉陷裂缝、温度裂缝,某些化学反应引起的裂缝等,本文通过对这些裂缝的成因进行分析提出一些预防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5):157-158
通过室内真三轴水力压裂试验,研究裂缝性储层中天然裂缝群与地应力差的组合作用对水力裂缝扩展的影响。采用内含大量随机天然裂缝的300 mm×300 mm×600 mm人工试件模拟裂缝性储层,改变地应力差、天然裂缝尺度以及压裂液排量与黏度条件,分析水力裂缝形态与地应力差、天然裂缝尺度的关系。根据水力裂缝复杂程度将其分为体积裂缝、分支裂缝和单一裂缝3类。结果表明:天然裂缝尺度越大、地应力差越小,水力裂缝形态越复杂;对含天然裂缝群的储层,当地应力差大于8 MPa时,压裂不会产生体积裂缝;当地应力差大于14 MPa时,天然裂缝群对水力裂缝形态不会产生影响,形成单一裂缝;水力裂缝的非稳态扩展易受到天然裂缝群的影响,从而有利于产生缝网结构。  相似文献   

11.
带裂缝混凝土的吸水性能及防水处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小尺寸钢筋混凝土梁诱导了不同宽度的裂缝,通过吸水试验研究了带裂缝混凝土的吸水性能,以及混凝土表面涂覆硅烷和内掺硅烷对水分侵入的抑制效果.结果显示,带裂缝混凝土在吸水4 h内,其吸水量与时间平方根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混凝土吸水系数随裂缝宽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呈"S"形状;经表面防水处理的混凝土,水分以气态形式沿裂缝进入混凝土,贯穿憎水区后逐渐凝结并最终与外界建立吸水通道,防水效果取决于憎水层厚度和裂缝宽度;内掺硅烷的混凝土整体憎水,即使裂缝宽度达0.4 mm,其防水效果仍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2.
水工混凝土裂缝的修补处理方法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毛登睿 《混凝土》2006,(7):92-93
水工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不易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水工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的分析及工程实列的处理实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水工混凝土裂缝修补处理的方法与措施.  相似文献   

13.
裂隙水压的存在,会使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富水地区地下工程围岩的稳定性。因此,需要对含水岩体的力学性质进行研究。以类岩石材料模拟节理岩体,通过室内单轴压缩试验,研究在水压作用下节理岩体的力学特性和破坏规律。针对含贯穿裂隙试件的密封裂隙水压问题,本文设计了一套夹具,成功密封住试件表面处的裂隙水通道,以保证施加水压,进而研究含贯穿裂隙的类岩石试件在不同裂隙水压条件下的裂纹扩展路径和断裂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裂隙水压的存在能够降低含贯穿裂隙试件的起裂应力和峰值强度,且在相同水压情况下,双裂隙试件比单裂隙试件所受破坏影响更大;同时,伴随着裂隙水压的增大,预制裂隙的起裂角度减小,裂纹扩展由反翼裂纹变为翼裂纹形式且起裂时的断裂由Ⅰ型张拉断裂转变为Ⅱ型剪切断裂为主。这对于在工程建设中解决所遇到的裂隙水压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4.
混凝土裂缝是给排水构筑物常见问题之一,为此从设计、材料、配合比、施工养护、外部环境五个方面分析了大型混凝土蓄水构筑物裂缝产生的原因,并结合工程实例提出了防治和控制混凝土裂缝的方法,为类似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论述了湿式储气罐地基和水槽安全性检测方法,进行了现状评估,提出了水槽槽壁裂缝修补、加固方案。  相似文献   

16.
非饱和开裂混凝土中水分运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双重孔隙介质模型将开裂混凝土视为由完好混凝土和裂缝组成的复合孔隙材料,基于非饱和混凝土的水分运动方程和裂隙渗流的立方定律提出非饱和开裂混凝土中的水分运动方程,同时采用渗水装置对预制裂缝混凝土试块进行渗水试验,研究混凝土初始饱和度、水胶比和裂缝宽度对渗水深度的影响;采用TOUGH 2软件数值分析开裂混凝土中饱和度和水分流速的变化,根据平均流速计算渗水深度并与试验结果比较.研究发现:混凝土初始饱和度越小、裂缝宽度越大,则渗水深度越大,且渗水深度增长先快后慢,反映了混凝土基质势是开裂混凝土中水分运移的驱动因素;裂缝宽度与混凝土渗透性正相关;水分入渗开裂混凝土后流速差和平均流速随时间延长逐渐降低;采用平均流速计算的渗水深度能更好地反映渗水试验中渗水深度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17.
水作用下岩体断裂强度探讨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分析了裂纹岩体中水压力的作用及类型。在探讨静水压力、动水压力及水化学损伤对裂纹尖端应力强度因子的基础上,推导给出了考虑水压力和水化学损伤作用等不同条件下的含闭合或张开裂纹的岩体断裂强度新准则,并得出:水对含结构面(裂纹或节理)岩体的断裂力学效应的作用包括直接与间接两方面,直接作用来源于裂纹中的静水压力或动水压力:间接作用来源于水对裂纹面上的剪切强度(粘聚力与内摩擦角)的损伤。水对岩体断裂强度的作用,对于裂纹是否闭合,在新准则中有不同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18.
我国西北地区浅埋厚煤层开采对地表及潜水层造成严重破坏,而充填开采是减小地表破坏以及实现保水开采的有效途径。为研究浅埋厚煤层条带充填保水开采的安全性,以哈拉沟煤矿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边界煤柱+条带充填体+覆岩”的力学模型,采用相似试验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在周期来压步距、地表下沉及台阶裂缝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较为准确的基岩裂缝角及直接顶初次垮落步距,并通过对隔水层的稳定性分析,确定了条带充填开采的充填宽度为38 m,充填间隔为16 m。根据土工试验得到黄土层的相关力学参数,确定了下行裂缝的发育深度。结果表明:条带充填开采引起的下行裂缝未影响到主关键层,有效隔水岩组厚度满足相关规程要求,可实现安全保水开采。  相似文献   

19.
 以某深部矿井水压致裂应力测量资料为依据, 分析了煤层底板岩体在矿山压力和原始地应力的联合作用下,在阻抗水能力方面的变化。探讨了隔水层带的阻水机理及构造破碎带易于突水的原因。分析了地应力、水压与裂缝扩展的关系, 得出了原始地应力与煤层底板突水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承压水上厚煤层底板变形破坏特征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场底板稳定性影响因素很多,其中高承压水作用是底板隔水层裂隙发生、发育、扩展及造成底板变形失稳的关键因素之一。我国华北型矿区均受石炭二叠纪煤系底部的太灰、奥灰含水层影响,为此,分析承压水作用下采场底板矿压显现规律意义重大。通过相似材料模拟,分析承压水作用下底板岩层变形及裂隙发育规律。结果表明:沿工作面推进方向,按煤层底板变形特征可划分为5个区,依次为稳定区、压缩区、压缩-膨胀过渡区、离层膨胀区及压实稳定区;按底板破坏特征,自上而下依次为竖向张裂隙带、斜向穿层裂隙带、顺层裂隙带。研究结果可为承压水上开采底板失稳机理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