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黎志涛 《建筑师》2021,(5):112-118
在梁思成、杨廷宝诞辰120周年之际,本文叙述了两位业界宗师在共同成长、成就、成功的一生中,彼此情同手足、肝胆相照的感人故事,以激励后学向先辈学习他们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专业素养和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3.
该文从实物互证、文本注释、版本校勘等几个方面,系统分析梁先生对《营造法式》研究的目的和历程,梳理其研究方法和学术思想,以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城市规划杰出的先驱——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0周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小石 《城市规划》2001,25(5):45-49
梁思成先生多年从事建筑教育、建筑设计和古建筑遗产的研究工作 ,作出了多方面的开拓性工作和贡献 ,他勇于接受新事物 ,比较早地就思考建筑理论、设计创作以及城市规划等方面的问题。第二次世界大战濒临结束时 ,他就注意到当时西方建筑界热烈讨论的战后城市改造和居住环境问题 ,在重庆《大公报》发表了“市镇体系秩序”一文系统地阐述他对城市规划的认识和主张。 194 9年北京解放以后他以满腔热情投入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的工作 ,提出了规划方案和许多建议 ,为了北京历史古城的保护和首都的现代化建设 ,他写文章、作报告 ,奔走呼号 ,竭尽…  相似文献   

5.
宋李诫《营造法式》在很长时期内,是一部无人能懂的天书。中国营造学社为这部书的研究制定了计划, 梁思成等先生加盟学社后,先从清式营造法入手,撰写出版了《清式营造则例》,为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之初步。进而探索宋式建筑,从辽、宋及唐代建筑遗例开始,经十数年实例考察与探究,完成《中国建筑史》。后进一步展开 《营造法式》研究,在十分艰难的外部条件下,梁思成先生仍在辞世之前基本完成《营造法式注释》上下册基础文本。上卷初版于 1982 年,全书出版于 2001 年,为世人学习古代典籍《营造法式》,奠定了具有重大突破性的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6.
今年,2007年,是刘敦桢先生诞辰110周年。与一百一十年前的十九世纪相比,如今的二十一世纪是一个加速  相似文献   

7.
<正>梁思成、刘敦桢、林徽因等中国营造学社的建筑学术领军人物,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教育,有深厚的传统文化根基,同时还有留洋的经历,具有西方科学素养。两种文化的熏陶使他们在学术研究方法上表现为中西合璧。尤其在国学根底方面,后继者恐怕很难与他们比肩,这显然与那一代学者的家庭教育基  相似文献   

8.
今年是梁思成先生诞辰120周年,正值清华大学110周年校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成立75周年,意义特殊.我个人与梁先生结缘是在1945年5月,当时中国远征军反攻滇缅胜利会师,我自滇西前线回到重庆,梁先生和林徽因先生看到了我写的《释"阙"》那篇文章,约我会面,邀我协助《图像中国建筑史》插图的编绘等工作.回首往事,梁、林二位先生的讲话仍犹在耳,这些奠定了我毕生事业的基石,我至今都感念二位的知遇之恩.  相似文献   

9.
常青 《建筑师》2011,(3):69-81
本文是”话说建筑史”一文的修扩版[1],把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问题及对中国建筑历史的回顾,纳入建筑本土化演进的历史进程加以考察,涵盖了“中国传统建筑要义”、”中国建筑演化”、“历史观与建筑史”等三大问题.其中包括了文化地理视野、中心聚落兴衰、营造制度推定、建筑演进分期,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命题探讨.  相似文献   

10.
<正> 已故著名建筑学家粱思成先生不仅在建筑学领域有卓越的贡献,而且在古建文物的保护方面也有深刻的研究和卓越的见解。他生前十分关心北京城古建文物的保护,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呼吁对北京的各种文物予以重视和保护,为保护建设历史文化名城北京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值此梁先生诞辰85周年之际,为纪念他所做出的贡献,本刊记者走访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吴良镛教授、中国城规院顾问总工程师陈占  相似文献   

11.
黄文熙先生在结构工程和岩土工程方面都有创新性的研究成果。他提出的拱坝计算的格栅法,是在电子计算机出现以前的结构离散计算方法,也是有限元法计算的先驱;他提出了可以反映土的应力路径的三维地基沉降计算方法;他也是国内外公认的动三轴试验的首创者;他提出了具有突出特色的清华弹塑性模型,大大推动了我国土的本构模型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13.
我非常高兴今天有机会来参加纪念梁思成先生诞辰100周年的座谈会。纪念梁先生不仅具有很深的历史意义,尤其对我们当前的建筑界还有很针对性的现实意义。要继承和发扬梁先生的这种精神来继续推动建筑界,特别是古建筑的保护工作。我概括梁先生是这样五个方面的第一人。 一、  相似文献   

14.
试图还原梁思成、林徽因在山西五台山发现佛光寺东大殿的经过及时代背景,确认这一重大发现,亦即中国首次发现唐代木结构建筑的时间为1937年7月5日。梁思成通过这一发现,证实了他在1932年作出的判断—宋《营造法式》记载的"以材为祖"模数体系"为唐代所遗旧制必可无疑"。1943年他创立的"结构技术+环境思想"研究体系,对中国建筑史研究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刚才李先逵先生说到梁先生的几个“第一”,简要概述了梁先生的毕生成就。梁先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我还可以再补充一个“第一”,就是第一个提出和支持创立敦煌艺术研究所。 这件事是常书鸿先生在他的回忆文章《铁马丁咚》中透露的。常先生写道,抗日战争时在大后方,“第一次  相似文献   

16.
17.
通过对梁思成先生发表在《中国营造学社汇刊》 上调研报告和论文的学习,总结了梁先生开展实地调研及撰写调研科学论文的成就、方法、价值及其特色等,由此对以梁先生为代表的中国建筑史研究第一代学者在 20 世纪 30—40 年代开展科学调研的深远意义进行了阐述和追忆。  相似文献   

18.
以伊东忠太《中国建筑史》为参考系,探讨梁思成早期中国建筑史研究,指出:伊东忠太的建筑史观起于对法古孙、弗莱彻等的批判,但并没有摆脱他所批判的西方学者著作的影响;史学方法上,缺少史料的考订,多凭主观臆测;其"以今日之建筑律三千年前之建筑",存在重大缺陷。梁思成的《中国建筑史》是建立在近代实证史学基础上,他的木构本体论,缘于对中国营造演进过程中自身内在理路的观察,并非来自法国结构理性主义;其建筑史观,在历史发展动力上,受进化史观的影响,与温克尔曼的艺术发展观无关;在中国建筑认识上,与物质史观暗合。  相似文献   

19.
雷翔 《规划师》2003,19(12):58-59
今年十月,在参加南宁相思湖地区概念性规划国际咨询会议时,我从陈秉钊先生那里听到韦湘民(Brahm Wiesman)先生去世的噩耗,突然间感到头脑中一片空白。在随后的很长时间里,悲伤之情挥之不去。我知道他患过重病,前不久曾经作过大手术,况且他也已是77岁高龄,对他的去世,不应该一点  相似文献   

20.
邹广天 《建筑师》2017,(6):109-115
哈雄文1927年在清华学校毕业后赴美国留学,1932年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美术学院建筑系和艺术系,1958年由同济大学来到哈尔滨工业大学,筹建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他是我国第一代建筑与城市规划的留学生和前辈建筑师之一,是我国近现代建筑与城市规划领域的设计大师、学术大家、政府高级行政官员、职业团体领导人、教育家。本文谨从富国利民心、建筑教育情等方面来叙述哈雄文先生所走过的建筑与城市规划人生路,谨以此来纪念其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