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莼菜美     
莼鲈之思 莼菜,别名不少,有马蹄草、水莲叶、马粟草、水葵、浮菜、薄菜、锦带、丝莼、莼头、茆等。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言采其茆”的诗句,可见其历史悠久。据史料载,我国食用莼菜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早在公元3~4世纪,莼菜已和鲈鱼、菰(茭白)并列为“江南三大名菜”。 传说,晋代张翰因思吴中三菜,竟从洛阳挂冠返回故里,成语“莼鲈之思”,即由此而来。唐代诗人赞颂:“滑忆雕胡(菰米)饭,香闻锦带(莼菜)羹” 宋代诗人还有“湖山满目旧游在,何日从公醉紫莼”。明代诗人徐桂还有一首《莼菜》诗:“波心米吐  相似文献   

2.
莼菜历来被视为蔬菜中的珍品,与鲈鱼、茭白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它色鲜质柔清心爽口,深受人们喜爱,在《诗经》中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茆”的诗句,茆即莼菜。古今文人墨客如杜甫、苏轼、叶圣陶等在其作品中也都提到过莼菜,“我恋岷下芋,君思千里莼”就是借莼菜寄托思乡之清的佳句。 莼菜质嫩味美,润滑不腻,清香可口,与鸡、鱼等荤菜相配,可做羹汤,用鸡丁、火腿丁和莼菜烹制的莼菜汤,白、红、绿相映,色泽艳丽,滋味鲜美,是杭州传统名菜。莼菜还可与香菇、木耳、面筋、豆腐、竹笋等相配,做成素汤,别有一番风味。 药菜不仅味…  相似文献   

3.
谈羹     
羹,本指五味调和的浓汤,亦泛指煮成浓液的食品。如菜羹、肉羹、鱼羹、鸡羹、鸭羹、豆腐羹、水果羹等。杜甫《秋日寄题郑监湖上亭》诗:“羹煮秋莼滑”。羹,自古以来,备受人们喜爱,因其营养丰富,鲜美适口,易于消化吸收,老少成宜,被赞誉为美味可口、佐餐佳肴。  相似文献   

4.
“莼羹鲈脍”是千古流传的佳肴,这是用肉质细腻鲜嫩无比的鲈鱼和“叶青如碧莲,梗紫似紫绶,味滑若奶酥,气清胜兰芳”的莼菜做成的。据记载,晋代时在洛阳做官的张翰竟然因思念家乡这道佳肴美味而弃官归乡。可见其魅力.殊不知,宋代大诗人苏东坡游历太仓,品尝了当地乡野菜肴后,却有“平湖有藤菜,似可敌莼羹”之叹哩!  相似文献   

5.
荠菜味美,古人早已深知,并有具体记载。《尔雅》云:“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郑樵《通志》曰:“其甘如荠,谓此菜之美也。”王世懋《瓜蔬疏》云:“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荠菜……草中之美品。”苏易简对宋太宗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只知荠汁为美。”苏轼诗曰:“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荠菜的诗句则更多,如“手烹墙阴  相似文献   

6.
莼菜是一种水生蔬菜,以其嫩。十和嫩梢供食用。莼菜属睡莲科莼菜属。又名水葵,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其叶呈椭圆形。浮于水面,形态很象睡莲,叶的背面有一层透明的类似“琼脂”的胶质。莼菜生于南方的湖沼之中,分布在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云南等省份,尤以浙江西湖和江苏太湖所产莼菜为上品。有红莼菜和白莼菜之分,按季节分,有春莼、夏莼和秋莼,其中以春莼和秋莼最肥美。  相似文献   

7.
美味芋艿鱼     
芋艿又叫芋头、芋根,属天南星科植物,系我国原产,自古食用,可代粮,也可入蔬。苏轼曾在《玉糁羹》中赞誉道:“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莫将南海金青脍,轻比东坡玉糁羹。”明朝屠本竣在《蹲吗》中道:“……地炉文火烟悠悠,须臾清香户外幽。创之忽然后破谈,玉脂如防粉且柔……。”字芳被视为色香味皆奇绝的美味而受到历代文人的赞美。川菜烹制字萨一般以烧制法为多。笔者新近创制出芋芳与鲜鱼同煮的芋了鱼,既经济实惠,又风味别致,很受食客欢迎。现介绍如下,以飨读者。原料:鲜统鱼1尾(约I000克)芋育I000克榨菜丝SO…  相似文献   

8.
芹菜小档案     
刘政 《饮食科学》2004,(10):28-28
芹菜,原产我国,历史悠久。二千余年前的《诗经》里,就有“思乐泮水,薄采其芹”的记载。唐代诗人杜甫用“香芹碧涧羹”的诗句,称赞芹菜色香味俱佳,还用“饭煮青泥坊底芹”的句子,记述了当时有用芹菜煮饭的吃法。  相似文献   

9.
古医籍《千金月令》指出,四月宜食“羊肾兔丝粥”。其煮制方法制是:“取兔丝子一两研碎煮汁,取出一两滤净后和在面里煮,同时把一对羊肾切成条,用葱炸后做成羹,食之补肾,疗眼暗赤肿(红肿)一切疾。”羊肾性味甘温,主要成分为蛋白质、脂肪、钙、磷、铁和多种维生素。功用主要是“补虚取暖”。《别录》曰:“补肾气,益精髓”。还可治肾虚而引起的腰酸遗精,小便不利,水肿等症。“兔丝”,即菟丝子,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中医入药,有补肾,止泻等作用。据《医宗  相似文献   

10.
天下第一羹     
4000多年前,彭祖,即[竹钱]铿,他善于烹调,创制味道鲜美的雏羹,即野鸡汤,献给尧帝食用,治愈了尧帝的多年重病,尧帝便把彭城封给了[竹钱]铿,故而后世称他为厨师之鼻祖,徐州也被称作“彭城”。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也写道:“彭铿斟雏,帝何飨?受寿永多,夫何久长?”汉代楚辞专家王逸注:“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雏羹,能事帝尧,帝尧美而飨食之也。”宋代洪兴祖补注:“彭祖姓[竹钱]名铿,帝颛顼玄孙,善养气,能调鼎,进雏羹于尧,封于彭城。”彭祖首创雏羹,影响深广,《论语》、《史记》中均有记载,虽时代变迁,但经过历代彭城厨师的不断努力,使彭祖遗艺有继,并被逐步改良。据《大彭烹事录》记载:“雏羹”被历代皇帝视为珍品,至今仍是高级宴席上珍馐美味。雏羹初以稷米、野鸡为主料,后演变为薏米、乌鸡。  相似文献   

11.
这两天暑气渐消,秋风阵阵,有点秋高气爽的感觉。想起《世说新语》记载的关于美食的一个典故,说是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为思念吴中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自言自语说:“人生贵得适意耳,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于是弃官不做,回家去吃美味的莼菜羹和鲈鱼脍。远古时候生产力发展以后,诗人开始诞生。如今生逢盛世,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而跃居世界第四,生活中的美食家也一天天地多起来“。美食家”一词据说源于陆文夫的同名小说,是从外国语中移植过来的。我的外语比较差,用“金山词霸”查了一下,相近的词有这样几个:epicure…  相似文献   

12.
酸浆面     
战国之前,中国人还没有发明“旋转石磨”、“筛箩”等,人们用“石搓盘”,“臼杵”制取谷物。人们将五谷杂粮捣碎后再筛选,粗的直接炖、煮、烤,细碎的再加工后煎、炸、烧。稀的流食称:“汤”(之前,水唤作“汤”。),干硬的叫“饭、食”,黏稠的叫做“粥、羹”。  相似文献   

13.
莼菜小档案     
史载公元三四世纪开始,莼菜就同鲈鱼、茭白并列为"江南三大名菜"。传说晋人张翰在外做官,因思念吴中莼菜而毅然从洛阳挂冠回故里吃莼菜、鲈鱼,"莼鲈之思"的成语便由此而来。宋朝诗人有"湖山满目旧游在,何日从公醉紫莼"的描绘。可见,莼菜古已有之且赞词流传。  相似文献   

14.
赵永春 《烹调知识》2012,(12):11-11
西湖“船宴”游杭州,必游西湖。能在泛舟时享受一餐更是美不胜收。被誉为“乾隆船宴”的游船驶向三潭印月,一面饱览绮丽秀美的湖光山色,一面在船上品味“西湖醋鱼”、“莼菜羹”等佳肴,真是其乐无穷。  相似文献   

15.
老猫 《食品指南》2014,(4):108-109
《春渚纪闻》里说,苏东坡有一次和黄庭坚、张耒等人一起搓饭,有道菜叫“骨琏儿血羹”,大荤。吃完了,有人口渴,想要碗薄茶喝。可苏东坡手里的茶就没次的。最后找了龙团出来,碾了,煮了,“遍啜坐人”。大家喝茶解了荤腥,就议论:“要是茶能说话,肯定为自己叫屈。”意思是这么好的茶,配这么荤的食物可惜了。苏东坡拍掌道:“别说,这个题目还真有意思。”就按照朋友建议,写了篇《血羹龙团称屈赋》,  相似文献   

16.
<正>花胶鸭丝羹这是粤菜中一款有名的羹汤菜,咸鲜味美。先把涨发好的花胶切成丝,放入高汤锅里后,再加入鸭丝、冬菇、冬笋、盐、鸡粉,等煮入味后勾薄芡,装盘时撒韭黄节即成。  相似文献   

17.
正月初七这一天.古人称之为“人日”或“丁日”,而就在这天,南方许多地方都有食用七种羹的习俗。南北朝梁朝宗懔所著《荆楚岁时记》载日:“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各地方志当中也有相关的记载,福建泉州:“是日取菜果七种作羹”。广东潮汕地区:“以菜七样煮食,云益寿。竞抬神出游,各村设供,以兆一岁平安”。  相似文献   

18.
茭白,别名:茭瓜、菱笋、蔬子。系禾本科多年生宿根性水生草本植物。菱白原产中国及东南亚,但作为蔬菜栽培的,只有中国和越南,其中又以中国栽培最早。菱白最早被作为谷物栽培,据《礼记》记载:“食蜗醢而菰羹”。菰食就是菰米饭,可见周朝已用菱白的种子为粮食。唐朝诗人杜甫有“滑忆雕胡饭,香闻锦带羹。溜匙兼暖腹,谁欲致杯罂”的诗句,古时菰被列为(麦、黍、稷、粱、稆、菰)“六谷”之一。《故苑匪斡〈讽赋〉》:“为臣炊雕胡之饭,烹露葵之羹”。  相似文献   

19.
童臣 《美食》2004,(2):22-23
提到莼菜,人们自然会想起“莼鲈之思”的典故来。据《晋书》记载,当时吴地人张翰,字季鹰,在京城洛阳做官,才学出众,倍受器重,官授大司马东曹掾。有一次,忽见秋风起,不禁思念家乡“莼菜、鲈鱼脍”的美味,感慨地说:“人生贵得适志,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乎?”于是辞官返里。其实,莼鲈之思仅仅是  相似文献   

20.
汤志鸿 《美食》2005,(1):62-63
“我昔在田间,寒庖有珍烹。常支折脚鼎,自煮花蔓菁。”这是北宋学家苏东坡秋韶州煮蔓菁芦菔羹》诗的头两句。从这两句诗,我们不仅可以看出自称“老饕”的东坡居士是位美食家,而且也是位掌勺高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