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利用沼气生产城镇燃气的工艺及技术方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罗东晓 《天然气工业》2011,31(5):107-110
目前国内沼气的高效利用技术缺乏,不能满足产业发展需求,开发出简捷实用的工艺流程和方法,可达到沼气低值产品高值利用的目的。为此,依据沼气的基本特性和天然气管网实际需求,研究出了能够适应各种不同工况的沼气利用工艺技术方案,即对沼气实施完全提纯技术和部分提纯技术。针对沼气产地的具体情况,通过技术经济分析比较后,优选了工艺流程,采用最优化工艺技术路线,使沼气经过相应的净化处理后,直接输入天然气管网,或者与其他燃气混配后进入天然气管网;也可以生产出压缩天然气产品外运,或者制取压缩沼气后外运,以实现沼气利用成本最低化、附加值最大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呼之欲出的中国生物天然气战略性新兴产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天然气能源具有低成本、绿色、清洁、环保、可持续性等优势,是替代汽油、天然气、石油液化气和煤炭等最好的生物质可再生能源。鉴于欧盟国家近年来成功开发车用生物天然气的经验,为推动我国生物天然气产业的发展,分析了当前我国在这个领域存在的5大问题(中国传统沼气产业的转型升级、新型城镇化难题、温室气体减排、治霾问题、提高能源自给)。结果表明:生物天然气车用时比汽油、柴油及常规天然气能更有效地减少汽车尾气CO2和致霾物的排放,在当前我国面临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急剧上升,迅速增加的机动车已成为大中城市雾霾天气的“罪魁祸首”,农民苦于找不到能长久居“卖方市场”产品的大背景下,应尽快开发我国的生物天然气产业。进一步介绍了欧盟各国成功开发、应用生物天然气能源的经验和做法,剖析了中国沼气行业当前陷入重重困境的根源。结论认为:国家能源主管部门应抓住难得的机遇,做出规划,制定扶持政策;沼气企业和技术人员要更新观念,推进传统沼气工程的转型和技术升级,以建成生物天然气战略性新兴产业。  相似文献   

3.
中国天然气资源的两点论和发展战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中国天然气已处于快速发展的青年期,即将成为天然气大国。但是,中国的天然气丰富程度较低、未来仍需大量进口天然气。中国在天然气工业发展中,面临着气田储量规模偏小、丰度偏低,单井产能低、衰减较快的"品质"问题;加之中国天然气工业基础薄弱,气田又多远离经济发达区、管线较长,造成高井口价和高管输费用,致使用户气价偏高,影响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力。有鉴于此,在中国天然气工业发展战略中,应加强一体化发展的研究,重视低品位资源的滚动勘探开发,做好上、下游综合规划,全面统筹管网建设,调整工业用户布局,重视液化天然气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全球天然气市场变化与中国天然气发展策略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给中国天然气发展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和依据,系统研究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暴发以来,世界天然气市场经历的前所未有的大衰退和其后强劲的复苏过程,全面、深入分析了全球天然气市场变化的趋势、原因及其造成的影响,基于全球天然气长期向好的发展总趋势未改但增长速度也受到了地缘政治和经济形势变化影响的判断,对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前景进行了预测。结论认为:得益于以下因素的推动,中国正迎来一波“天然气浪潮”:①国家政策要求,市场需求旺盛;②天然气资源探明程度较低,储量和产量增长潜力大;③天然气进口能力快速增长;④天然气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供应保障程度提高。最后,对如何推动中国天然气市场发展提出了4条建议:①坚持以国内资源为主、国外资源为辅的天然气供应策略;②建立天然气储备体系,稳定天然气供应;③继续深化天然气价格及其形成机制改革;④开展天然气现货交易试点,规划建立天然气市场中心(交易点)。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因为环境问题与能源污染问题的越发严重,生物质能逐渐成为新能源的研究途径之一,这也衍生出了关于沼气能源提纯制取的相关研究。从理论角度来看,沼气提纯制取生物天然气不仅可以实现高产量天然气资源,同时还能够实现较为突出的环境保护作用,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均较为突出。为了更好的缓解能源问题,本文详细分析沼气提纯制取生物天然气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6.
中国天然气产品及分析测试技术标准体系的建设和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广泛调研、分析的基础上,针对中国天然气产品和分析测试技术标准体系的现状及其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差距,提出了中国将在未来的5~10年间以自主创新、采用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信息化为手段,完善管输天然气分析测试技术及其标准,推进天然气能量计量技术标准的应用和实施,展开天然气上游领域取样和分析测试技术标准的研究,开展煤层气、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和煤制天然气代用品产品和分析测试技术的标准化工作,同时将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与修订,进一步构建和完善中国天然气产品和分析测试技术标准体系,推进中国天然气行业的标准化工作,为中国和世界天然气工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标准化保障。  相似文献   

7.
傅博 《油气世界》2008,(1):31-37
一、概述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的压力不断增大,要求改变一次能源结构,增加清洁能源天然气的应用,天然气在一次性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越来越大,已被公认为21世纪消费量增长最快的能源。国家“西气东输”、进口LNG、以及进口土库曼斯坦的管道天然气工程将为我国能源结构的改变起极大的促进作用,作为天然气工业重要产业链之一的燃气轮机发电事业这几年在我国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这给我国天然气发电事业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但天然气也是稀缺的能源资源,需要高效、节约、合理的利用。  相似文献   

8.
《天然气技术与经济》杂志主编姜子昂博士悉心研究天然气经济以来的又一部专著《天然气产业低碳发展模式研究》已由科学出版社编辑出版,于2011年10月与读者见面。这是一部主要基于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背景下,从产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对天然气产业发展模式进行深入探索的专著。此前,姜子昂博士参与编著的有关领域的专著还有:《中国天然气经济发展问题研究》、《天然气输配经济学》、《川渝地区天然气供应安全模式研究与应用》、《经济景气与天然气市场研究》、《天然气战略营销与社会责任践行》等具有较高水平和应用价值的著作。  相似文献   

9.
张延敏   《天然气地球科学》1997,8(5-6):56-63
从开发和利用两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丹麦天然气和沼气工业的发展过程和当前状况。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天然气事业逐步发展起来。随之而来的是天然气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基于此,及时的获取并处理分析天然气流量计计量信息,进一步的降低成本,提升质量是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唯一办法。因此,本文探讨天然气流量计的计量技术的发展对于我国天然气事业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history and present status of different categories of biogas production in China, most of which are classified into rural household production, agriculture-based engineering production, and industry- based engineering production. To evaluate the future biogas production of China, five models including the Hubbert model, the Weibull model, the generalized Weng model, the H–C–Z model, and the Grey model are applied to analyze and forecast the biogas production of each province and the entire country. It is proved that those models which originated from oil research can also be applied to other energy sources. The simulation results reveal that China’s total biogas production is unlikely to keep on a fast-growing trend in the next few years, mainly due to a recent decrease in rural household production, and this greatly differs from the previous goal set by the official department. In addition, China’s biogas production will present a more uneven pattern among regions in the future. This paper will give preliminary explanation for the regional difference of the three biogas sectors and propose some recommendations for instituting corresponding policies and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biogas industry in China.  相似文献   

12.
Genetic types and distribution of shallow-buried natural gases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Great volumes of shallow-buried (<2,000 m) natural gases which are mainly composed of biogases and low-mature gases have been found in the Mesozoic-Cenozoic sedimentary basins in China. Many shallow gas reservoirs in China are characterized by coexistence of biogas and low-mature gas, so identifying the genetic types of shallow gases is important for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sedimentary basins. In this paper, we study the gas geochemistry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ribution in different basins, and classify the shallow gas into two genetic types, biogas and low-mature gas. The biogases are subdivided further into two subtypes by their sources, the source rock-derived biogas and hydrocarbon-derived biogas. Based on the burial history of the source rocks, the source rock-derived biogases are divided in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biogas. The former is generated from the source rocks in the primary burial stage, and the latter is from uplifted source rocks or those in a secondary burial stage. In addition, the identifying parameters of each type of shallow gas are given. Based on the analysis above, the distributions of each type of shallow gas are studied. The primary biogases generated from source rocks are mostly distributed in Quaternary basins or modern deltas. Most of them migrate in watersoluble or diffused mode, and their migration distance is short. Reservoir and caprock assemblag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primary biogas accumulation. The secondary biogases are distributed in a basin with secondary burial history. The oil-degraded biogases are distributed near heavy oil pools. The low-mature gase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in shallow-buried reservoirs in the Meso-Cenozoic basins.  相似文献   

13.
中国新生代生物天然气藏的基本形成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受新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分区及古地理、古气候分区的控制,我国新生代盆地发育5种生物气藏的基本形成模式。第一类是西北部山间大型走滑挤压坳陷盆地的高原、高纬度、高海拔、寒冷、干旱气候下的内陆咸化湖、盐湖生物天然气藏;第二类为西南部山间超小型走滑拉分裂陷盆地的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下的内陆微咸水、淡水湖成因的生物天然气藏;第三类为东南沿海亚热带区平原、河口湾相、大型三角洲相区的第四系生物天然气藏;第四类为东部走滑拉张裂陷盆地的混合成因生物天然气藏;第五类为南海准被动大陆边缘上第三系—第四系亚热带、热带贫营养滨浅海生物成因天然气藏。  相似文献   

14.
分析解剖了中国14个有代表性的生物气藏(田),总结出控制生物气富集成藏的6项基本地质因素:①有利的生物气生成条件;②未成熟源岩是生物气产生的基础,其规模决定了生物气的生气强度进而控制生物气富集程度;③生物气的储集层物性、储集层规模是制约气藏大小的关④有效的封盖和保存条件是生物气富集的重要因素;⑤早期圈闭及同沉积团闭有利于富集生物气;⑥生物气不间断产生以补偿天然气的散失,这种动态平衡的结果便形成了生  相似文献   

15.
生物成因天然气勘探前景初步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生物气是厌氧条件下菌类活动的代谢产物,它的形成需要特定的环境介质条件,能够满足这些条件的地质体分布非常广泛,且产甲烷菌生成的原始有机质类型丰富多样:未熟-低熟有机质、浅部埋藏的原油、经历抬升剥蚀的煤页岩中的有机质等。我国生物气资源类型丰富,潜力巨大,然而勘探现状却是:生物气种类单调、分布虽广泛,但探明资源量低且只是偶有发现,与良好的资源潜力不相符合。其主要原因是研究程度较低,对成气机理、主控因素认识不足,聚集与分布规律探索不够,影响了对资源总量的客观评价与发现节奏。文章同时对生物气勘探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方向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6.
柴达木盆地三湖地区生物气成藏基本要素及其配置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东部三湖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地面平均海拔2 800 m,是该盆地第四纪沉积中心,也是中国最大的生物气田区。该区第四系厚达3 400 m,以固结较差的砂、泥岩为组成特征,长期低温和沉积水体的高盐度等条件为生物气的产生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砂泥岩互层的高度发育为生物气的成藏提供了良好的储集和封盖条件,更新世以来一直存在的同沉积背斜为生物气提供了良好的圈闭条件,充足的地下水和地下水的定向流动将生物气的生、储和封存体系有机地联系在了一起,并构成了生物气聚—散的动态平衡。充足的气源供给、长期存在的圈闭、良好的封堵条件及其配置良好的区带是第四系生物气藏形成与分布的有利区带,例如该区北斜坡的涩北和台南地区为第四系生物气运移和聚集的最有利区带,易形成大气田,应作为下一步勘探的重点。   相似文献   

17.
济阳断陷盆地生物气藏形成及分布的地质条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济阳断陷盆地构造特征、生物气形成环境、气源岩评价、构造岩性因素以及后期保存条件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断陷作用控制了盆地发育和演化,位于东营与惠民凹陷构造结合部的阳信、流钟、里则镇等洼陷断陷作用较弱、地层埋藏较浅,有利于生物气的形成和分布.低温、咸化还原环境等是生物气形成的有利地质条件,优质的烃源岩为生物气藏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气源;滨浅湖古构造背景有利于碳酸盐岩的发育及分布,构造和碳酸盐岩分布控制了聚气圈闭形成和生物气富集;后期保存条件是生物气成藏富集的重要地质因素.指出阳信、流钟、里则镇等具有生物气成藏与分布的良好地质条件,是近期生物气勘探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ؼ�����Χ���������о�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经一定程度热演化的烃源岩当构造运动使其再次进入微生物作用带时,微生物能继续利用其有机质产生生物气,称之为后生式生物气。文章通过实验和地质论证证明其存在,并探讨了其地质意义。这一发现扩大了天然气勘探领域。认为在浅层煤层中可开发这种生物型煤层气,甚至可以利用微生物提高浅层煤层气的产量;我国南方碳酸盐岩裸露区和浅深区也可能发现这种生物气。  相似文献   

19.
松辽盆地北部生物气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前生物气资源占世界天然气资源总量的10%~20%,中国已发现了一些生物气田。文章统计了松辽盆地北部生物气的主要分布地区和层位,针对主要分布生物气的3个地区进行地化特征对比,分析其成因类型。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北部生物气主要分布在西部斜坡区的萨尔图油层和高台子油层、长垣-古龙地区的黑帝庙油层和朝长-王府的葡萄花油层以及扶余油层;各地区生物气组分和同位素特征有各自的特点;其成因主要有3种:①传统的甲烷生物气;②原油菌解生物气;③亚生物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