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付志勇 《四川建筑》2005,25(4):19-20
通过对山地环境和大学教育建筑的研究,分析总结山地大学教育建筑的空间特征,指出教育建筑空间的功能实用性,场所的本土人文化特征,整体建筑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大学教育建筑设计的目标。为在山地环境下进行大学教育建筑设计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李亮 《华中建筑》2022,(9):24-27
该文对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的文化独特性进行了介绍。通过梳理相关研究,认为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研究具有从“物质”到“精神”、保护从“点”到“片”、从物理属性到大众的研究趋势。重点剖析了大众与大学教育建筑遗产的关系,基于《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中对社会文化价值的修订,提出了大众对遗产的管理和保护具有积极影响,这是解决教育建筑遗产保护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富有文化属性的大学图书馆建筑,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语汇充分彰显着大学精神。大学图书馆建筑的特有文化取向,决定了大学图书馆建筑设计、建设的理念和宗旨,必须从"以人为本"的教育哲学观出发,观照大学的历史传统、办学特色、学术精神、开放特性以及师生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以充分体现大学的办学品位和大学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成为大学最为亮丽的风景线。  相似文献   

4.
林燕  黄骏 《新建筑》2011,(4):115-118
澳门大学横琴新校区书院设计充分借鉴港澳地区的教育特色和办学模式,以及岭南建筑与南欧建筑的风格特点,开创性地将西方高等教育的住宿式书院制度与传统的中国文化、教育理念融为一体。从宏观的规划,到中观的建筑形态和空间,再到微观的细部风格,在全方位建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完善了当代大学书院设计的新理念。实现文化内涵在场所精神指引下与建筑空间环境的有机结合,体现了超越功能需求本身的建筑文化特性的升华。  相似文献   

5.
简述了校园建筑的设计特点,分析了校园建筑的文化内涵,从文化教育、人文教育、审美教育、激励功能等方面探讨了校园建筑文化的教育功能,以体现校园文化、教育风格,实现建筑文化内涵和校园文化的完美统一。  相似文献   

6.
教育思想及活动与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的两个构成要素,二者之间有着密切联系。教育空间是教育体系中的物质实体,由校园整体环境和单体建筑组成,大学建筑作为高等教育的物质空间,必然受到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以沪江大学校园为例,优秀历史建筑构成的大学校园空间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其空间环境承载着特定的校园文化及其场所精神,虽然大学教育体系已产生很大变化,但其特有的校园文化仍是不可替代的珍贵遗产,有时甚至具有超越国家、民族和时代而存在的艺术和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7.
北京东直门交通枢纽是北京市重要的基础设施工程之一,清华大学与德国汉堡艺术学院,不伦瑞克工业大学合作开展的东直门交通枢纽城市设计,着重于城市交通,城市空间,城市景观和城市功能之间的协调,并在不同的文化前景上,促进两国建筑教育的合作。  相似文献   

8.
论坛一     
正王建国教授在论坛开场谈到:在美术学院里面探讨建筑教育、特别是跟文化建筑有关的建筑教育,话题是很聚焦的。文化建筑,也许是一个地缘的问题,一个文化背景的问题,一个生活场景的问题和一个集体认知的问题。以往国内的建筑教育是在以工科为主导的研究型大学体系内开展,现在应该补进艺术人文方面的内容。作为全国高等院校建筑学科专业指导委员会的主任,他希望国内的建筑教育走向多元化、多极化,而不应该仅仅按照唯一的评估路线来考量。  相似文献   

9.
意大利费拉拉大学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座没有校园的大学,系科分散在历史城市费拉拉的各个角落,独立占据着历史建筑。长期以来,学校与城市的关系相对隔阂;到了20世纪后期,在新思想的催动下,大学和城市的规划融为一体,充分利用了费拉拉特色的历史遗产——城墙,整合了大学建筑和历史城市的资源,大学建筑成为文化活动和各种事件的载体,融入城市,而且为城市保持了高水准的文化价值。同时,在修整城墙项目中积累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手段也充分地运用在其后的历史建筑改造中,创造了出色的教育建筑空间。  相似文献   

10.
建筑所具有的艺术性以及建筑文化所蕴含的伦理性内涵,使建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教育功能。大学校园建筑文化作为一种教育方式,通过鲜明体现学校文化品位的校园主体建筑、精心构思的文化景观类建筑、具有亲和力的空间布局以及吸取传统建筑中自觉表现教化功能的优良成果等方面,可以造就优良的教育环境。  相似文献   

11.
对建筑教育三个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本文讨论了建筑教育中存在的三个问题:建筑与美术的关系,个案研究的教学方法, 以及教学、研究与社会实践的关 系。在对这三个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重新定义建筑学的基础,建筑设计作为研究计划,赋予建筑设计批判性,重 新限定教学与实践的关系。进而,建立起“双向”的建筑学教学结构。  相似文献   

12.
城市经济背景下的体育建筑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冯琰  樊可 《建筑师》2008,(3):47-51
本文从当代经济语境之下体育建筑价值取向的转变出发.阐述由此带来的体育建筑功能理念的新趋势.探讨了城市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给体育建筑带来的巨大变化,以及体育建筑商业娱乐功能的深化与拓展对相应建筑功能理念更新的要求。从经济的角度来看,体育建筑设计理念的关键在于科学评估比赛的需要及赛后的使用.继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建筑形式以满足使用要求。在设计思维上,主要表现在内容多元化.注重赛后利用、运用临时设施以及重视经营者的参与等方面。  相似文献   

13.
高校学生大食堂设计理念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于振阳 《新建筑》2004,(4):48-50
回顾我国高校学生食堂就餐模式、经营模式的发展过程,感知不同的就餐、经营模式要有相应的建筑空间。分析我国高校食堂的特殊性,通过清华大学西区学生食堂设计,探讨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学生大食堂建筑设计的新理念。  相似文献   

14.
赵湘伟  马强  杨涵 《华中建筑》2011,29(11):137-139
该文阐述了光环境对于传统院落建筑的重要意义,指出光环境意向是传统院落建筑的重要方面出发点.从光环境的角度,分析了形成传统院落建筑的哲学背景及其基本模式,也分析了传统院落建筑的空间和各种构成元素产生的光环境效果,进一步总结了院落建筑营造理想光环境的具体方法,也为现代院落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张侗 《安徽建筑》2006,13(5):61-62
瓯北广电-环卫大楼的设计尝试用现代建筑的设计手法,去创造具有传统文化和地区精神的新建筑。  相似文献   

16.
城市标志性建筑布局探研——以上海为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阎魁 《华中建筑》2002,20(4):53-58
标志性建筑布局的无序是中国的许多城市快速生长,重建和开发过程中出现的普遍问题,该文针对上海城市空间形态发展中的上述缺陷,从标志性建筑的历史性考察和概念界定入手,阐述标志建筑的个体特征和群体特征,分析它在城市空间中的规划和设计要素,总结探求基于上海现代城市建设条件下,优化标志建筑布局的可操作的设计方法框架。  相似文献   

17.
This project refutes the view that the extensive use of manufactured products limits the space for making architecture. The strategy shown here is the construction of complete architectural solutions by coordinating the production of others. The skills required are those of the consumer. The architect as consumer develops shopping into an expertise. The impasse is not between cooption (popular reproduction of unique cultural acts), versus meaningful architecture, but between a marginalized profession and its culture's materials and methods. A meaningful style of architecture in consumer culture cannot make co-option an enemy, but must develop a full account of its relation to it.  相似文献   

18.
周伟强 《山西建筑》2009,35(12):33-34
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对建筑的影响,探讨了文化差异在建筑上的不同表现,论述了当今本土建筑设计发展的现状,指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建筑设计中直得到重视和应用,以发展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  相似文献   

19.
张颀  袁姗姗 《新建筑》2005,(2):48-52
与执著、坚定地信奉现代现代主义的年代相比,数字化信息时代中强大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影像文化的冲击促使建筑师自学地思考这种文化状态下建筑的存在状态。通过分析当代审美意识的软化、时代文化、先锋学科的技术支持以及当代主流建筑师的作品,探讨当今建筑造型中的“软化”倾向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刘月 《中外建筑》2007,(1):49-52
从古典建筑对艺术与情感的注重,到现代建筑对科学和理性的张扬,再到后现代建筑对多元化的强调和向古典的回归,西方建筑思想和设计观念发生了两次重大的时代变革,每一次的否定和扬弃,都标志着种全新建筑审美观的开始。伴随着审美观念的转型,西方建筑在否定之否定的发展道路上,不断引导着人们的审美意识走向新的领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