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生长可导致反复的食物污染。食品加工储藏常用的冷藏、干燥、酸处理以及消毒剂处理等使微生物长期处于胁迫环境下,对生物膜的形成产生影响。本文总结了常见的食品加工胁迫因素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其中重点介绍消毒剂处理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同时从膜流动性相关的适应策略、生物膜形成相关蛋白和基因调控表达的角度阐述胁迫条件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的形成机制。胁迫环境下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真实环境下其生物膜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充分考虑环境因素设定清洁、消毒标准有利于降低食源性致病菌传播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2.
探讨单增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生物菌膜的生长特性及亚甲基蓝对LM生物菌膜光动力杀伤作用。通过结晶紫染色法判断与观察LM生物菌膜的形成并用酶标仪在595 nm波长处对其不同生长阶段的生物量进行测定,同时通过细菌平板菌落计数法研究亚甲基蓝对LM生物菌膜的光动力杀伤作用。结果表明:结晶紫染色法可用于定性判断与观察LM生物菌膜,且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LM生物菌膜生物量不断增加,形成的网状结构越来越致密。当光敏剂质量浓度为10 μg/mL的亚甲基蓝在光功密度为200 mW/cm2 的可见光照射30 min时,即可使LM生物菌膜的失活率达到99.99%以上,其菌落数降低了4.08(lg(CFU/mL))。亚甲基蓝对LM生物菌膜的光动力灭活作用非常显著,其杀伤效果主要取决于光敏剂质量浓度和光照时间。  相似文献   

3.
4.
于丰宇  李林  王红  王文斟  何源  刘晓朋  凌华 《食品科学》2010,31(23):164-168
目的:采用PCR 技术准确、快速测定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的毒力基因,鉴别强毒株和弱毒株或无毒株,以有效地限制李斯特氏菌病的传播。方法:以单增李斯特氏菌相关毒力基因(hly、plcB、inlA、inlB、inlC、inlJ、prfA)设计引物,检测重庆市2007 - 2009 年分离的40 株单增李斯特氏菌分离株中的毒力基因携带率,并进行小鼠毒力实验。结果:40 株分离株中有15 株7 种毒力基因检测结果均为阳性,6 株hly 基因阴性,4 株plcB 基因阴性,4 株prfA 基因性,5 株inlA、inlB 基因阴性,11 株inlC 基因阴性,9 株inlJ基因阴性,1 株inlA、inlB、inlC、inlJ 基因均为阴性。4 株分离株的毒力与标准菌株ATCC191161E 相当,小鼠LD50 在1.2 × 108~6.0 × 108CFU/mL 之间,为强毒株。筛选出弱毒株09-132,LD50 为1.7 × 1011CFU/mL。结论:重庆市存在发生李斯特菌食物中毒的潜在危险,内化素基因(inlA、inlB、inlC、inlJ)的缺失可能是导致菌株毒力降低的原因,而prfA 和plcB 基因与菌株毒力的相关性较小。  相似文献   

5.
食品中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PCR快速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辉  王兴龙 《食品科学》2008,29(4):324-327
通过扩增hly基因建立检测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氏菌(Lm)的PCR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强的特异性,35株经传统方法鉴定的菌株PCR结果均为阳性,而其他三种同属异种菌,包括英诺克李斯特氏菌、绵羊李斯特氏菌和威尔斯李斯特氏菌及非李斯特氏菌均未扩增出特异性的片段.PCR方法对上Lm纯培养物的最低检测限为7.3CFU/μl,对模拟污染的生猪肉和蔬菜的检测低限为4CFU/g,牛奶为4CFU/ml.应用该方法对285份食品样品检测,17份样品Lm呈阳性,结果与常规的分离培养方法完全一致.该种方法具有敏感、特异、快速及准确的优点,可用于食品中Lm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6.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以下简称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引发李斯特菌病罹患者高住院率和高死亡率的食源性致病菌,其可在冷、热、干燥和消毒剂处理等不利条件下黏附于食品接触表面并进一步形成难以清除的生物被膜。交叉污染是单增李斯特菌传播的主要途径,生物被膜的形成提高了单增李斯特菌在工厂和厨房环境持续传播和污染的可能性,可引发相关食源性疾病暴发和食品召回等,从而造成健康和经济损失。本文首先介绍了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胞外聚合物组分,并从外部生存环境和内部微生物自身因素两方面总结了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交叉污染转移的因素;进一步重点从研究类型和细菌收集两方面阐述了生物被膜交叉污染的相关研究进展;最后,归纳总结了针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早期的防控策略,展望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以期为科学评估和早期精准防控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交叉污染的潜在风险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本文采用薄膜蒸发法制备得到鳀鱼抗菌肽AAP脂质体,分析了脂质体的平均粒径、形态结构、包封率和贮存稳定性,研究了其对单增李斯特菌及其生物被膜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制备得到的AAP脂质体平均粒径为(131.65±1.63)nm,包封率为69.75%,AAP有效载量为4.17%,为内部呈环形层状分布的近球形。脂质体在4℃下的贮存稳定性高于其在25℃下的稳定性。脂质体型AAP和未包封AAP均能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但因脂质体的控释作用,两者对指示菌生长曲线的改变历程略有差异。脂质体型AAP抗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活性高于未包封AAP。结晶紫染色和银染实验结果表明AAP脂质体能抑制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形态观察表明AAP脂质体可引起细菌细胞结构的明显坍塌、细胞膜破损和胞内物质外溢,从而抑制生物被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8.
以单增李斯特菌为具体研究对象,构建单菌种生物被膜研究模型,通过电镜定性检测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超声清除技术对生物被膜的分离效果。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处理的温度,时间和功率对生物被膜的清除率均呈正增长。通过响应面的双因素交互影响分析和标准回归曲线一次项的偏回归方程系数分析,可以得出三个因素对清除率的影响效果顺序为功率>时间>温度。通过单因素及响应面分析优化工艺,得出最优化的反应方案为:超声功率为250W、温度35℃和时间7min,在此条件下进行验证实验,被膜清除率为96.34%。   相似文献   

9.
10.
With the increased demand for lightly preserved and/or ready‐to‐eat (RTE) food products, the prevalence of the foodborne pathogen Listeria monocytogenes has increased, which is a public health concern. The goal for this review is to discuss the incidence, epidemiological importance, and contamination routes of L. monocytogenes in various aquatic ecosystems, seafood products, and processing environments and to summarize the data obtained since the 1990s. L. monocytogenes primarily enters the food‐production chain by cross‐contamination in production plants, making this pathogen a major threat to the seafood industry. This pathogen generally contaminates food products at low or moderate levels, but the levels involved in listeriosis outbreaks a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e majority of isolates from aquatic products belong to serotype 1/2a, and outbreaks have been linked to highly similar or even indistinguishable strains. Several seafood‐processing plants are colonized by specific “in‐house” flora containing special DNA subtypes of L. monocytogenes. In such cases, L. monocytogenes populations can persist and/or multiply despite the inherent obstacles to their growth in food preservation and manufacturing operations. Therefore, food‐processing facilities must be designed carefully with an emphasis on effective cleaning and disinfecting operations in the production line.  相似文献   

11.
段霞  黄欣  黄岭芳  魏华  赖卫华 《食品科学》2010,31(24):272-276
采用0.5% 福尔马林灭活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作为免疫原免疫日本大耳兔,获得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多克隆抗体,并以此多克隆抗体作为捕获抗体,以抗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Internalin A(InlA)单克隆抗体作为检测抗体,建立快速、特异的检测该菌的双抗夹心ELISA 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纯培养液的最低检测量为1.7 × 105CFU/mL。在检测食品样品的实验中,食品样本对本方法干扰较小,运用选择性增菌液进行前增菌可提高该方法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甘草多糖对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体内外生长的影响。方法:采用平板计数法和荧光显微镜、分光光度法及Bliss法分别分析甘草多糖对Lm生长速率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计算细菌对小鼠半数致死量(median lethal dose,LD50)。观察低剂量(1 mg/kg)、中剂量(10 mg/kg)和高剂量(100 mg/kg)甘草多糖对感染100×LD50 Lm小鼠的保护力。小鼠感染0.01×LD50的Lm后1、7、14、21、28、35 d剖杀小鼠,检测脾脏、肝脏和肺脏中Lm分布的消长情况。结果:低质量浓度时(10、20、50 μg/mL),甘草多糖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对Lm标准菌株10403S生长速率和生物被膜形成的促进作用呈上升趋势;但高质量浓度时(100、200 μg/mL)这种促进作用逐渐降低。Lm口服感染小鼠的LD50为2.70×108 CFU。高剂量甘草多糖对于100×LD50的Lm感染可提供50%的保护力。0.01×LD50的Lm感染小鼠,随着甘草多糖质量浓度增加小鼠脾脏、肝脏和肺脏的细菌量逐渐减少。结论:低质量浓度甘草多糖在体外对Lm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质量浓度增高促进强度逐渐降低,而甘草多糖可以提高小鼠抵抗Lm感染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Lm)属于革兰阳性无芽孢杆菌李斯特菌属,主要通过食物传播。Lm的致病性与毒力因子密切相关,研究其毒力因子对认识致病机理有着重要意义。方法对Lm重要的毒力因子(溶血素、磷脂酶、内化素、肌动蛋白、P60蛋白等)进行综述。结果溶血素是一个多功能的毒力因子,对于Lm逃离吞噬细胞囊是必需的。Lm能产生两种磷脂酶C:磷脂酰肌醇磷脂酶C和磷脂酰胆碱磷脂酶C,协助细菌的细胞内复制。肌动蛋白使得Lm在宿主细胞间能够扩散。内化素与Lm的侵袭力有关。P60蛋白是Lm的主要免疫原性抗原。结论Lm毒力因子研究的深入对李斯特菌病的防治将带来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是主要的食源性致病菌之一.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在食品环境中的形成与转移对食品的污染是目前广泛关注的难题.针对于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膜预防与控制措施的研究能够避免食品环境受到污染,从而保证食品的安全.本文整理了食品环境中检出的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菌...  相似文献   

16.
单增李斯特菌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极易在食品接触表面形成难以清除的生物膜,导致食品持续性的污染.细菌生物膜在形成量、活细菌数量、微观结构等方面受到环境因素及菌株自身特性的影响.在单增李斯特菌的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多种调控机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该文介绍了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及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简述了...  相似文献   

17.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的PCR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比较了裂解法、热煮沸法、试验盒法提取单增李斯特氏菌DNA的效果 ,认为Promega试剂盒法提取的DNA ,得率高、纯度好。同时根据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毒力相关基因的 5对引物 ,进行了引物的特异性研究 ,结果发现inlA引物、inlB引物、plcA引物特异性好 ,可以用于食品中单增李斯特氏菌的检测  相似文献   

18.
在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野生株EGDe act A及inl B双基因缺失株(EGDeΔact AΔinl B)的基础上,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进一步构建了缺失营养基因dal的菌株(EGDe Δact AΔinl BΔdal),并对该缺失菌株生长状态、毒力基因表达水平、生物被膜的形成量及细胞侵袭等方面作进一步分析。结果显示,37℃摇床培养6 h后,缺失株的菌浓度显著低于EGDe Δact AΔinl B(P0.001),培养基中补充D-丙氨酸的缺失株生长速率与亲本株相比无显著差异;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结果显示,缺失株的sig B基因表达水平变化最明显(P0.01),约下调90%;缺失株生物被膜形成量显著增加(P0.05),培养基补充D-丙氨酸后缺失株生物被膜的生成量与亲本株相比无差异;对Coca-2细胞的侵袭无影响,表明该基因对细菌生长能力及生物被膜形成具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并不影响菌株对细胞的侵袭力。此缺失株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基因dal的功能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本实验研究了在营养正常和贫瘠状态下,环境因素包括p H值、氯化钠、常见碳水化合物及危险罗尔斯通氏菌对单增李斯特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并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CLSM)观察单增李斯特菌和危险罗尔斯通氏菌单、双菌种生物被膜。结果表明:弱酸、碱性条件、低浓度的氯化钠以及危险罗尔斯通式菌能显著促进单增李斯特菌形成生物被膜,但与营养正常状态相比,营养贫瘠状态下的生物被膜形成量降低。几种常见碳水化合物(葡萄糖、蔗糖、木糖醇、半乳糖及魔芋精粉)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木糖醇和魔芋精粉,引起的增长率分别高达75.00%和96.67%。CLSM结果表明,单增李斯特菌和危险罗尔斯通氏菌生物被膜的空间结构不同,但活菌数都比较多。致病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会对食品安全构成巨大威胁,而很多环境因素又有增强生物被膜形成的作用,应引起食品生产等行业的关注。  相似文献   

20.
本研究对食品样本中分离的一株多重耐药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进行耐药机制的探讨,以期对食源性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多重耐药现象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筛选耐药决定因子,质粒消除及自然转化实验对耐药决定因子进行定位及传播能力的探讨,最后通过传代实验验证该菌株多重耐药性传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对检测到的多重耐药菌株LM78(耐受氯霉素、红霉素、链霉素、四环素、复方新诺明)进行相关耐药基因检测,检测到cat、erm B、tet S 3个耐药基因。质粒消除后MIC值下降到敏感范围,且该质粒可通过自然转化在不同菌属间传递,说明这些耐药基因存在于质粒上。该质粒在无抗生素选择压力下连续传代,仍具有较高稳定性。食源性致病菌多重耐药性有可能通过不同细菌种属间转移,进而由食物链向人类传播,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的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