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渤中坳陷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及部分气源浅析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渤中坳陷位于渤海海域中部,是海上独立的一个一级负向构造单元,面积约19800km2,坳陷东界为辽东-鲁东隆起区,南界以索南凸起的南侧断裂与济阳坳陷分隔,西与埕宁卫起为斜坡过渡,东北与辽河坳陷相通,陷由3个凹陷(秦南凹陷,渤中凹陷及渤东凹陷)和5个凸起(秦南凸起,石臼坨凸起,渤东低凸起,庙西凸起及渤南凸起)组成。  相似文献   

2.
白云凹陷已成为珠江口盆地最重要的深水勘探靶区,但其复杂的高、变地温特征制约了进一步油气勘探与资源评价。利用大量实测岩石热导率和生热率数据,建立岩石热物性柱,并结合实测钻孔温度、低温热年代学参数及地球动力学方法,系统研究了白云凹陷现今地温场和构造—热演化史。251个岩心样品的岩石热导率介于1.131~4.478 W/(m·K)之间,平均为2.258 W/(m·K);106个样品的岩石生热率介于0.868~1.735μW/m3之间,平均为1.499μW/m3。白云凹陷岩石热导率从韩江组至文昌组逐渐增大,而岩石生热率随深度增加而减小。白云凹陷现今大地热流介于66.6~139.1 mW/m2之间,平均为89.7±14.7 mW/m2,表现为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大的特征。同时,白云凹陷1~5 km埋深处地层温度随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6个基底样品的低温热年代学参数联合反演揭示出白云凹陷各构造单元经历了不同的古温度史,这主要与区域性构造抬升—沉降作用与基底热流变化有关;地球动力学模拟明确了白云凹陷新生代以来经历的始...  相似文献   

3.
渤海盆地地温场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 8口井的系统测温资料和 142口井的油层测温资料 ,计算并绘制了渤海盆地的地温梯度分布图。渤海盆地新生代盖层的平均地温梯度为 3.3℃ / 10 0 m,其中凹陷区地温梯度为 2 .5~ 3.5℃ / 10 0 m ,凸起区地温梯度为 3.0~ 4.5℃ / 10 0 m。地温梯度分布与盆地成因和断裂构造的关系十分密切。研究结果表明 ,渤海盆地高地温梯度带对应于地壳减薄带、岩石圈伸展带和深部断裂带。此外 ,还计算了特征深度和部分烃源岩层底界面上的温度 ,并绘制了相应的地温分布等值线图。烃源岩现今温度的高低主要与其埋深相关。渤海盆地现今“液态窗”的深度范围一般为 2 0 0 0~ 45 0 0 m ,而在辽东湾地区其下限接近 5 0 0 0 m  相似文献   

4.
松辽盆地古地温恢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通过多种古地温研究方法恢复了松辽盆地的古地温及古地温梯度 ,研究结果表明松辽盆地古地温高于今地温 ,白垩纪末的地温梯度及大地热流值可达 4 2 6~ 4 80℃ 10 0m和 95~ 10 7mW m2 ,远高于现今地温梯度 3 70℃ 10 0m及大地热流值 69mW m2 。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控制 ,在白垩纪末达到最大古地温 ,以后持续抬升剥蚀和大地热流值衰减、降温使生烃作用减弱或停止。依安组以来的再沉积厚度小 ,不能引起二次生烃  相似文献   

5.
查干凹陷是银-额盆地最具油气勘探潜力的凹陷,文中应用9口井的测温资料,计算了查干凹陷的地温梯度、大地热流,分析了查干凹陷地温梯度平面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查干凹陷具有稳定区域的中等地温型地温场特征,其平均地温梯度为3.36°C/100 m,平均估算大地热流为54.04 mW/m2;凹陷地温梯度的分布呈现毛敦次凸最高,东部次凹次之,西部次凹最低的特征;其分布与基底埋深相关,还与查干凹陷区巨厚沉积盖层和凹陷四周凸起之间产生的"热折射"效应作用有关。另外,查干凹陷烃源岩的成熟度受古地温影响。研究成果为查干凹陷及银-额盆地其他凹陷的烃源岩生烃评价提供了地温资料。  相似文献   

6.
火烧山油田地热流值测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5口井19块岩心和8口井地温测量资料求得准噶尔盆地东部火烧山油田区域平均地温梯度为23.696℃/km,未经地形等校正的大地热流值为40.84mW/m~2,这两数值均低于我国东部其他盆地和全球大陆平均值。  相似文献   

7.
渤海湾盆地发育多类、多套热储层,其中新近系馆陶组砂岩热储埋深适中、厚度大、分布广泛,为盆地主力热储之一,但过去的研究缺乏针对全区馆陶组地热资源的系统性评价。为此,在全盆地现今地温场特征研究基础上,通过收集整理钻井、地质和物探资料,系统刻画了馆陶组热储平面展布特征,并评价了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圈定了地热资源有利区。研究结果表明:(1)渤海湾盆地第四系—古近系现今平均地温梯度为34.7±3.5℃/km,平均大地热流值为64.4±8.1 mW/m2,反映了新生代裂谷盆地属性,具备了形成大型中—低温地热田的地热背景;(2)馆陶组热储温度分布区间为19.6~96.2℃,平均值为56.3℃,相对高温区主要出现在黄骅坳陷、渤中坳陷,冀中坳陷等地区,总体分布趋势与盆地现今地温场格局基本一致;(3)盆地110个县级以上城市馆陶组热储地热资源量折合标煤99.6×108 t,平均地热资源丰度148.6×104 t/km2,属于资源条件最好的一类油田地热资源,其中66.7%集中分布在华北油区;(4)盆地馆陶组热储最大概率...  相似文献   

8.
塔里木盆地地热场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在收集了34口井的地温,部分井岩心和能谱测井资料的基础上,对塔里木盆地的地热场进行了研究,编制出盆地地温梯度图和深度分别为1000m、3000m、5000m的地温图。计算出盆地平均地温梯度为19.75℃/km,平均大地热流值为39.19mW/m~2,指出塔里木盆地地热场低于我国中、东部盆地,具“冷盆”性质。叶城凹陷地温梯度小于16℃/km,大地热流值为34.42mW/m~2,是盆内地热场最低之处,与前陆坳陷低地热场之特点一致。作者对塔里木盆地地热场特征进行分析后,得出了塔里木盆地最利于油气两种相态并存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热史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运用锆石及磷灰石裂变径迹、镜质体反射率资料以及盆地模拟技术对中扬子地区当阳复向斜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抬升和古地温演化进行了研究和重建。砂岩样品的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表观年龄分别为107~126 Ma和9.8~54 Ma,分别反映早白垩世燕山期、始新世至中新世喜马拉雅期的两次重要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事件。侏罗系与白垩系、古近系与新近系之间的不整合面上、下镜质体反射率错开现象以及现今地表镜质体反射率异常偏高,也证实了两次抬升剥蚀冷却事件的存在。研究表明,区内当深3井和建阳1井的上三叠统-下侏罗统在早白垩世早期(约137 Ma)达到最大古地温190~210℃,造成锆石裂变径迹退火,至早白垩世末 晚白垩世初(约97 Ma)剥蚀冷却至近地表20~40℃;晚白垩世至古近纪沉积使该套地层又一次埋深增温至140~165℃,造成磷灰石裂变径迹完全退火;喜马拉雅期再次构造抬升及剥蚀冷却至现今70~90℃。研究区古近系经历的最高古地温为100~120℃和现今40~50℃。研究区中生代古热流相对稳定,热流值相对较低为53.5 mW/m2;晚白垩世古热流逐渐增大,古近纪达到最高59 mW/m2;其古地温梯度分别为中生代36.3~43.0 ℃/km和新生代30.2~37.8℃/km,现今降低至28.9℃/km。早白垩世和始新世至中新世的最大剥蚀厚度分别约为4800 m和2400 m,由此可认为,当阳复向斜应该存在较大厚度的侏罗系,最大厚度可能达5000 m。  相似文献   

10.
南海北部深水区地热特征及其成因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0  
对392个地温梯度数据和234个大地热流数据的统计结果显示:南海北部深水区地温梯度为2.94~5.22℃/hm,平均为3.91±0.74℃/hm;大地热流值为24.2 ~121 mW/m2,平均为77.5±14.8 mW/m2。南海北部地区现今地温场具“热盆”属性,且深水区比浅水区更“热”。大地热流总体变化趋势为:从陆架到陆坡(从北到南)逐渐增高,且增高趋势与地壳减薄趋势一致,同时,平面上存在显著的局部异常点。新生代岩石圈拉张减薄以及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断裂活动是南海北部深水区具“热盆”特征的根本原因,南北向岩石圈减薄程度控制了大地热流总体变化趋势,新构造运动引发的岩浆与断裂活动则是局部热流异常形成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地热资源综合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对松辽盆地北部某地区地热资源储层特征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出井口温度和单井自然产能的计算模型,并分别计算了有钻井污染、无钻井污染、压裂以及电泵抽汲状态下的单井日产能.根据砂体的发育情况、物性特点、地温条件、水性条件、自然产能预测量对各资源层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2.
为综合分析兰西地区地热资源开发潜力,通过对地热场地质条件、热源及导热构造、热储和盖层发育特征等进行研究,明确了具有经济价值的地热储层特征,并计算了泉头组三、四段的地热地质资源量、地热水资源量及可开采资源量。结果表明:兰西地区在纵向上发育上部、中部、下部、深部等4套热储组合,分别被嫩一段、嫩二段、青一段、泉一段、泉二段泥岩所分隔,具有地温梯度大、温度高、莫霍面浅等特点;花岗岩分布广泛,具有丰富的深部热源;基底断裂发育,断距较大,是热能和水的良好通道,有利于形成大面积地热田。  相似文献   

13.
准噶尔盆地地热场特征与油气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文根据准噶尔盆地760个测温点资料,结合盆地构造演化过程对盆地地热场特征及其与油气的关系进行了探讨。认为准噶尔盆地是一个较冷的盆地,地热场偏低,而且烃源岩偏老,以致生油气门限深度偏大,给勘探工作造成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4.
塔里木盆地的热史   总被引:28,自引:3,他引:25  
塔里木盆地的地质热历史与其构造演化史密切相关。塔里木盆地自古生代以来古地温总体呈下降趋势,其间存在两个相对较高的古地温期:一个是寒武纪-早奥陶世,另一个是石炭-二叠纪。早古生代塔里木盆地古地温梯度较高,寒武纪-早奥陶世古地温梯度为每百米3.2~3.5℃,此后地温梯度显著下降;石炭-二叠纪古地温略有上升,地温梯度为每百米3.0~3.2℃;中生代古地温梯度下降平缓,中生代末地温梯度为每百米2.5℃;新生代地温梯度持续下降,现今地温梯度为每百米2℃。由于盆地不同构造单元构造发展演化史不同,塔里木盆地各构造单元的地质热历史各具特征。沙雅隆起与卡塔克隆起以及古城墟隆起在地质历史过程中,长期处于基底隆起区,大地热流始终相对较高;而满加尔坳陷长期处于坳陷区,基底埋深大,古热流相对较低。此外,新生代期间,塔里木盆地受南北向的挤压,由于山脉的负载作用,使盆地中部岩石圈相对上拱的卡塔克隆起地温梯度变化较小或略有上升,而边缘向下挠曲的塔西南坳陷新生代期间持续的快速沉降,地温梯度下降迅速,且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15.
盆地地热场模拟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探讨了盆地地热场模拟所面临的诸多难题的解决途径和方法.作者从地下热流状态平衡与破坏的角度出发,用正常地热场的概念来描述常规上地幔热流对地热场的贡献,而用附加地热场的概念来描述岩浆侵入等事件对地热场的贡献;讨论了采用地壳热结构分析来获取盆地基底热流数值的方法,以及根据重力补偿地区的盆地基底与莫霍面的倒影关系所建立的莫霍面埋深经验公式的有效性;以Ungerer等提供的岩石热导率与岩性、地温之间的关系曲线为基础,采用双重回归方法建立了岩石热导率的经验公式.这些方法在一些盆地的地热场模拟中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6.
杜蒙地区在纵向上分别被嫩一、二段泥岩、青一段泥岩和泉一、二段泥岩所分隔,形成四套热储组合,即上部热储组合、中部热储组合、下部热储组合和深部热储组合。杜蒙地区影响地热资源形成的主要热源是地幔供热、岩浆体供热和放射性元素生热。地热田形成于裂谷构造环境,断裂带及附近的储盖组合发育区是地热田形成的有利构造部位,深大断裂是深部热流向上部地层传送的良好通道及热田形成的主控因素。地热资源量模拟计算表明,杜蒙地区热储内总的地热水资源量为11 78×1010m3,扣除热储内不易开采的热水量,仍有8 7×1010m3的资源量。  相似文献   

17.
张兆芳  胡祖志  李婧 《物探装备》2011,21(4):231-234
近年来,由于能源紧张和全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地热资源作为清洁能源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地热资源对城市品位的提高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所以,对于非常规的地热资源勘探方法的探索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匈牙利K区块地热勘探项目为例,阐述了利用重力、电法、钻井、测井、地震联合勘探预测该探区地热有利区分布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8.
油田地热资源评价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热能的开发利用正成为中国新能源领域发展的重点。国家"十三五"(2016-2020年)地热能发展规划和一系列保障措施的出台将加快推动地热产业的发展。拥有丰富水热型地热资源的油田企业可将油田地热能用于原油集输、建筑物采暖、热洗油管等,替代燃油、燃气和燃煤。根据油田地热地质的特点,地热资源的评价可基于随机模拟法、单元容积法和类比法。通过随机模拟法和单元容积法对中国11个盆地或区块中埋深浅于4 km的水热型地热资源进行系统评价,地热资源量为31 784.45×1018J,地热水资源量为375 085.18×108m3,可采地热资源量为47.68×1018J/a。中国东部地区含油气盆地的地热资源普遍具有温度高、埋深浅、开发利用经济效益好的特点。地热资源的分级评价可为有序、规模化开发利用油田地热能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呼伦湖凹陷是海拉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接替区。该凹陷沉积厚度大,地层发育全,主要烃源岩层是南屯组,其次是铜钵庙组和大磨拐河组,生油条件十分优越,然而至今尚未对其热演化史进行系统研究。呼伦湖凹陷现今地温梯度为30.7 ℃/km,属于中温型地温场。根据镜质体反射率、包裹体测温和磷灰石裂变径迹法恢复呼伦湖凹陷的古地温梯度为42~56 ℃/km,大于现今地温梯度值,古地温高于今地温。古地温恢复及热史模拟表明,呼伦湖凹陷在伊敏组沉积晚期(约90 Ma)达到最高古地温,古近纪-新近纪以来是一个降温过程,下白垩统烃源岩热演化程度主要受古地温场控制。古地温演化史结合含油储层自生伊利石测年结果表明,伊敏组沉积晚期应该是呼伦湖凹陷一次非常重要的油气成藏期。伊敏组沉积晚期凹陷发生抬升剥蚀,地层温度降低,烃源岩埋深变浅,生烃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