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内循环连续式砂滤器微絮凝过滤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论述了内循环连续砂滤器微絮过滤机理的流程、工况及过滤混凝机理并建立起连续流过滤的数字模型。  相似文献   

2.
连续式砂滤器过滤技术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影响内循环连续式砂滤器工作效率的滤池工作参数进行研究 ,提出设备运行的关键工作参数 :滤料粒径df=0 7~1 0mm、Df =0 6m、υf <12m h、提砂管内气水比 9~ 11、ωz =2~ 4mm min。同时试验对滤前工作条件进行研究 ,认为滤前的混合搅拌强度应保证在 5 0 0 0~ 10 0 0 0 ;当进水浊度低时滤前微絮凝反应时间不小于 3min ,当进水浊度较高时 ,滤前微絮凝时间不小于 7min ,这些设备运行关键参数的提出为这种新型一体化过滤装置的开发应用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3.
本课题通过中试对均质粗砂滤料微絮凝过滤工艺作了探讨,结果如下: 1.滤前絮凝对滤池工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混凝剂投加量的不等而不同。可以用控制参数G值、GT值联合描述这种影响; 2.藻类对滤池工况的影响甚大。大部分藻类被集中去除在滤料表层10cm以内,导致滤层水头损失急剧增加,过滤周期显著降低。滤前加氯可有效地改善滤池工况; 3.均质粗砂滤料滤池配以气水反冲洗技术较适用于直接过滤工艺。滤池对原水中藻类负荷变化有很好的抗冲击能力:藻类浓度100,000个/mL的情况下,12m/h的滤速仍可获得高于12h的过滤周期;4.本研究对水厂的设计和运行管理提供了切合实际的参数。  相似文献   

4.
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阜新矿区的微污染矿井水进行处理,对相关参数进行了优化并研究了过滤特征。试验结果得出:絮凝剂聚合氯化铝最佳投药量和絮凝时间分别为2~4 mg/L和3~4 min,最优滤速为10~14m/h,此时过滤周期可达到30~40 h,出水浊度和悬浮物浓度可分别达到1 NTU和5 mg/L以下,符合回用水标准。  相似文献   

5.
静压力下采用针刺滤布对洗浴废水微絮凝过滤的试验研究,以达到中水回用标准。试验考察了静压力下针刺滤布微絮凝过滤洗浴废水的效果;研究了静压力下针刺滤布微絮凝过滤的特性。结果表明:对SS的平均去除率达96.57%,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达95.56%;反冲洗周期为60min时,平均产水量达3.61t/m2.h,针刺滤布的再生率达99%以上;变压过滤流量随水位的下降而衰减,水位大于40cm时,流量较大;恒压过滤,流量衰减趋势变缓,过滤时间显著延长。  相似文献   

6.
《人民黄河》2017,(3):81-84
以南水北调水为原水、聚合氯化铝(PAC)为混凝剂,进行微絮凝-直接过滤的中试试验。运用浊度仪、紫外分光光度计等对过滤前后水的浊度、UV_(254)、COD_(Mn)、NH_3-N和残余铝浓度进行检测,以确定PAC的最佳投加量,同时观察不同PAC投加量下滤柱内水头上涨幅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水北调水河南受水区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的PAC最佳投加量为24 mg/L,此时对浊度、COD_(Mn)、UV_(254)和NH_3-N的去除率分别为45.0%、59.3%、28.1%、80.0%,残余铝浓度未超标;该PAC投加量下,滤柱的反冲周期缩短为9 h,且滤柱内水头增长幅度与过滤时间呈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7.
微絮凝直接过滤处理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的中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对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进行深度处理,当浊度、SS、COD_(Cr)、TP、BOD_5值为3.7~247 NTU、5~342 mg/L、15~108.1 mg/L、0.2~3 mg/L、2.5~23.3 mg/L时,出水浊度、SS、COD_(Cr)、TP、BOD_5分别为0.28~4.48 NTU、5~19 mg/L 、5.65~39.2 mg/L、0.01~0.67 mg/L、2~7.7 mg/L,达标率分别达到100%、95.6%、100%、94.7%、100%.工艺具有占地少、出水效果好、投药量小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应严格控制运行条件,才能让运行效果更稳定.  相似文献   

8.
电凝聚微絮凝过滤法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用电凝聚微絮凝过滤法处理生活饮用水,该方法能有效地处理200度以下的低浊原水。文中提出的采用AT值作为电凝聚器的综合运行参数,可为电凝聚器的设计提供依据,而且AT值本身与原水浊度之间有明显的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9.
何琼 《中华建设》2013,(7):160-161
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指出,"‘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自此,很多省市已经明确提出着力改善民生,实施"万人千吨"饮水工程建设,将党中央、国务院对改善民生的举措落到实处。  相似文献   

10.
冬季北方以江河水为水源的水厂源水会存在低温、低浊、有机物污染加剧的问题,常规强化处理可以使水质改善,但投药量和污泥量都会大大提高。采用微絮凝工艺能够达到较好的处理效果,本文叙述了低温低浊水的特性,总结了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的机理、优缺点以及絮凝剂和滤料的使用等,并简单介绍了微絮凝—超滤和微絮凝变孔隙深层过滤两种工艺。  相似文献   

11.
以某典型印染企业废水尾水为研究对象,针对尾水回用的实际需求,进行了印染废水深度处理回用工艺的适用性研究.同时对微絮凝直接过滤工艺中絮凝剂、G值、微絮凝时间、滤料等条件进行了优化.试验结果表明,铝系絮凝剂中的HPAC处理效果显著,当投药量为20 mg/L,絮凝时间为2min,G值控制在100 s-1时,处理效果较好;微絮...  相似文献   

12.
13.
刘华 《湖南水利水电》2010,(6):54-55,59
针对传统水处理工艺存在的处理效率低、处理能力不能满足要求,且无法适应原水水质季节性变化的情况,提出采用微涡流絮凝/立式斜管沉淀/曝气生物过滤/气水反洗过滤技术用于水厂设施建设。实施上述工艺建设后,夏季原水浊度较高的情况下,滤池出水浊度〈0.3NTU;冬季原水微污染情况下,滤池出水的有机物、氨氮、磷等污染物指标全部达标。  相似文献   

14.
长江口絮凝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根据室内模拟试验资料,介绍长江口絮凝体的形态,组成,分析盐度(电解质)对絮凝的影响,同时对絮凝机理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5.
长江口泥沙絮凝问题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针对长江河口的具体情况,介绍我国在河口泥沙絮凝研究工作中有关絮凝机理、絮凝特性和凝沉降动力学模式等领域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微压过滤冲洗池采用不锈钢和腈纶滤网作为过滤元件的过滤性能,以过滤时间、拦截泥沙质量及泥沙去除率为评价指标,在水流含沙量为0.66 kg/m3和流量为5.0 m3/h条件下分别开展了物理模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水箱水深变化方面,腈纶滤网存在水深恒定、水深快速增加及水深急速增加3个过滤阶段,而不锈钢滤网没有水深急速增加阶段;两种滤网的水深恒定时间相差不大,但不锈钢滤网的过滤时间略大于腈纶滤网;腈纶滤网拦截泥沙质量大于不锈钢滤网,且腈纶滤网能拦截到更小粒径的泥沙;腈纶和不锈钢滤网的泥沙去除率分别为61.10%~83.50%和44.00%~62.05%,前者是后者的1.35~1.42倍。综合考虑各项指标认为腈纶滤网更适用于微压过滤冲洗池,试验成果可为微压过滤冲洗池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微压过滤冲洗池在不同流量下的过滤性能,开展了流量为5. 4、9. 1、12. 4、15. 4、18. 5 m3/h下的物理模型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流量下,微压过滤冲洗池的过滤情况可分为滤网过滤、滤饼过滤和挤压过滤3个阶段;流量对微压过滤冲洗池的泥沙去除效率影响不大,均为66%左右; 0. 125 mm以上泥沙的粒级效率达到100%,符合微灌或喷灌对水质的要求;流量为5. 4 m3/h下的过滤时间和拦截的泥沙质量分别为18. 5 m3/h的3. 44倍和2. 32倍,一旦超过对应流量下的过滤时间,则需进行排污,否则易损坏滤网;流量越小,微压过滤冲洗池的过滤时间越长,滤网能拦截的泥沙越多,尤其是小于滤网孔径的细小颗粒。  相似文献   

18.
安徽省中部某污水处理厂采用前置反硝化曝气生物滤池-微絮凝过滤工艺,构筑物均为地埋式,在调试运行初期,TN、TP两项指标难以达标。介绍了工艺流程及相关设计参数,并着重分析了工程的调试运行措施。经调试和运行优化,出水TN、TP指标能够稳定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一级A标准。  相似文献   

19.
针对某水库原水 ,通过中试试验结合理论分析 ,对SCD自动控制加药技术用于微絮凝过滤作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 :某水库水在一般情况下 (原水浊度小于 2 0NTU) ,流动电流设定值SP应为 - 17 5。  相似文献   

20.
微絮凝直接过滤法在电厂工业废水回用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实验选择微絮凝直接过滤技术处理电厂中的工业废水,使其经过处理后能被作为冷却水加以回用。通过小型实验观察混凝剂投量、助滤剂投量、过滤速度等因素对CODMn去除率及浊度去除率的影响,从而得出最佳投药量的范围。此外通过微絮凝直接过滤的实验,确定了过滤实验的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