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煤粉浓度对煤粉高温热壁点火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了研究煤粉浓度在热壁无油点火中的影响规律,该文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揭示了煤粉气流在高温管壁面加热情况下的着火过程和煤粉浓度对无油点火过程的影响。煤粉的着火过程分为3个阶段:初始的挥发分均相着火段、发展的焦炭多相着火段和最后的燃烧稳定段。煤粉浓度的升高导致了煤粉气流着火推迟,着火距离增加,系统出口温度降低,并促使系统出口烟气组成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文中得到的煤粉浓度对煤粉高温热壁面点火的影响规律,对于煤粉高温热壁面无油点火燃烧器的设计和运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煤粉气流着火特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介绍了一种相对比较煤粉气流着火特性的测试方法和装置.由于采用了较成功的连续、可控煤粉气流的技术.测试直观、简单,数据重现性好;并介绍了几种典型中国动力用煤在控制煤粉浓度、粒度和氧浓度时,煤粉气流着火特性的初步试验结果.  相似文献   

3.
在保持相同风速与壁温的条件下对电磁感应无油点火燃烧器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不同煤粉气流浓度对着火温度、着火距离、着火热以及着火方式的影响,并对其着火机理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随着煤粉浓度的增大,着火温度降低,着火距离随着着火方式的改变先减小后增大。对于无油点火燃烧器,可通过对煤粉浓度的调节控制煤粉气流的着火点。  相似文献   

4.
高浓度煤粉及左右浓淡燃烧技术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左右浓淡燃烧技术是实现高浓度煤粉燃烧的有效措施,能使煤粉气流在加热着火过程中仍然保持较高的煤粉浓度,并具有良好的加热环境,比目前采用较多的上下浓淡燃烧技术具有更好的稳定燃烧和强化燃烧能力。扭曲隔板可将浓淡煤粉气流旋传一定角度,保证浓煤粉气流朝着向火侧。  相似文献   

5.
本文分析煤粉浓度对火焰稳定性的影响,并在煤粉燃烧试验台上进行了试验。试验表明,在试验煤粉浓度范围内,随着煤粉浓度的提高,着火区煤粉气流的火焰稳定性也提高。  相似文献   

6.
<正> 研究煤粉气流的着火过程以及确定着火温度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因此,先对一维煤粉气流的着火过程进行研究是合理的。这时,煤粉气流反应过程的特点和各种因素,其中包括气流速度,煤粉浓度,氧浓度、颗粒尺寸(煤粉比表面积)等对着火过程的影响都将得到反映。有一种着火过程的试验研究方法与该过程的物理模型相符,这就是在不同煤粉空气混合物初始温度下,将煤粉气流喷入管形燃烧室中来研究煤粉气流的着火过程,同时测出燃烧动力常数。试验时,燃烧室壁面温度等于煤粉气流的初始温度。  相似文献   

7.
对煤粉气流在高温空气直接点火燃烧器内部以及其出口区域的煤粉颗粒的着火燃烧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根据所得结果,对各种因素如煤粉浓度、一次风流量、热风温度、热风流量等对煤粉着火距离的影响进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随着一次风煤粉浓度的减小或一次风流量的增加,煤粉气流在燃烧器内的温度场下降,着火距离增大;一次风流量变化对煤粉着火的影响大于煤粉浓度对着火的影响;着火距离随着热风温度的升高而近似线性缩短,随着热风流量的增大先缩短后还长。  相似文献   

8.
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高温空气煤粉直接点火燃烧器,并建立了相关试验系统平台。选用神华混煤,在成功点燃冷态煤粉气流的基础上,对影响着火与熄火热空气温度的各个因素(煤粉粒径、煤粉浓度、一次风流量、热风流量)进行了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随着一次风流量的增大或煤粉浓度的降低,着火与熄火热空气温度下降,且一次风流量的影响更为显著;热风流量对其影响呈现两面性。在3种试验煤样中,粒径分布越细的煤样,其着火与熄火热空气温度相差越大。其余各因素对细颗粒煤粉气流的着火热空气度产生的影响比粗颗粒大;而对粗颗粒煤粉气流的熄火热空气温度的影响又大于细颗粒。  相似文献   

9.
煤粉燃烧器的分级浓缩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一次风的浓缩有利于煤粉气流的着火、稳燃和降低NOx排放,是煤粉燃烧器一个主要任务。介绍浓淡燃烧器的工作原理,通过对燃烧器的浓缩过程的分级解析,说明分级浓缩是提高煤粉浓度的有效方法。有效的第1级浓缩增大了煤粉的输送浓度,进而可改善第2级浓缩.提高燃烧区的煤粉空间浓度。讨论了第1级和第2级浓缩对燃烧器性能的不同影响,说明了第2级浓缩的重要性和设计中应注意的一些事项,并提出煤粉燃烧器的第2级浓缩和其后的一、二次风的配合是保证燃烧器性能的关键,也是未来煤粉燃烧器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10.
采用沉降炉对温州电厂4个常用煤种进行了不同氧浓度的燃烧特性试验研究,分析了氧浓度对煤粉着火和燃尽的影响。结果表明,氧浓度由21%提高到31%,4个煤种的着火和燃尽均有不同程度的强化,煤种不同,其变化规律存在一定差异,神木类混煤比优混类混煤的着火特性对氧浓度变化更为敏感,但燃尽特性无明显差异。氧浓度由21%提高到28%左右的过程中,对强化煤粉着火和燃烬的效果明显,进一步提高氧浓度的影响有限,因此氧浓度为28%是合适的。  相似文献   

11.
混煤着火过程试验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分析了混煤的热天平实验数据.认为两种着火特性相差很大的煤混烧,混煤的着火温度只取决于最着火的煤,进一步分析了混煤煤粉气流的着火温度变化是由于混煤比例变化导致易着火煤的煤粉浓度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2.
在某电厂W型火焰锅炉上研究贫煤、烟煤和无烟煤混煤的着火特性。在燃烧器附近进行煤粉气流温度测量,分析了掺烧烟煤前后燃烧器轴向煤粉气流温度的变化,分析了贫煤和无烟煤不同比例时燃烧器轴向煤粉气流温度的变化,比较了侧墙燃烧器和炉膛中部燃烧器轴向煤粉气流温度的变化。结果发现,混煤的煤粉气流分两次进行燃烧。首先燃烧的是易着火的烟煤,当烟煤逐渐燃尽后煤粉气流温度有所降低,随后着火温度高的无烟煤才开始燃烧,煤粉气流温度再次上升。当无烟煤和贫煤混煤掺烧时,随着无烟煤比例的提高,煤粉气流温度降低,着火距离逐渐延长。炉膛壁温和漏风降低了煤粉气流的温度,使得煤粉燃烧需要更多的热量,使得靠近侧墙的燃烧器着火推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褐煤和烟煤进行理论分析,得出褐煤的着火热比烟煤大,且褐煤的火焰检测初始燃烧区比烟煤远。并对炉膛火焰燃烧情况进行了分析,得出火焰检测装置应安装在炉膛中心火焰旋转的下游、燃烧器水平中心线的上侧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一种点火室为方管状的感应式无油直接点火燃烧器。热态试验表明,点火室中煤粉气流浓度变化对于煤粉气流而言有正反两方面的影响,即存在一个最佳的煤粉浓度;环流风给着火后的煤粉气流提供充足的氧气,从而强化燃烧。数值模拟表明,弥散到近壁区域的小颗粒煤粉其燃烧产生的反应热是促成煤粉形成稳定火炬的主要能量。  相似文献   

15.
抑制煤堆自燃的新方法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配制了一种以煤粉为主的可燃混合物,用于封闭煤堆表面以达到通过隔绝空气来抑制自燃的目的。建立了煤堆自燃过程的一维数学模型和煤自燃过程的实验装置,研究了边界上的空气扩散对于煤自燃过程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煤堆边界封闭的情况下,孔隙中的氧气消耗很快,与边界开放的情况相比,煤的温升速率较低,自燃的趋势显著减缓。实验结果表明,在边界封闭的情况下,煤样的温升速率明显低于边界开放时的温升速率,这既证实了煤堆中的空气扩散对煤自燃过程的制约作用,同时也表明了所配制的材料对空气的良好隔离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浓度煤粉燃烧理论和技术发展现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在综述了煤粉浓度与反应速度、着火温度、着火时间、着火热量、着火距离和火焰传播速度及NO_(?)排放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浓度煤粉燃烧是实现高效率、低污染的一种良好的燃烧技术。  相似文献   

17.
When designing and selecting burning equipment for low volatile coal fired boilers,the primary concerns are about coal ignition and burnout.The characteristics of ignition and burnout are analyzed for ...  相似文献   

18.
等离子煤粉点燃烧器工业性试验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阐述等离子煤粉点燃烧器工业试验的内容及方法,并对其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提出等离子煤粉点火燃烧器燃烧调整的双参数(煤粉浓度、燃功比)控制法,在对等离子煤粉点燃烧器工业试验基础上,2000年2月15日,山东烟台发电厂利用等离子煤粉点燃烧器首次实现了机组无油点火。  相似文献   

19.
利用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的一维试验炉和着火试验炉,对布尔台煤与大同煤、准格尔煤、神华煤、平朔煤、兖州煤5种典型烟煤进行掺烧试验研究,分析布尔台煤与其他煤掺烧时的燃烧和结渣特性。试验结果表明:布尔台煤与神华煤的燃烧和结渣特性极其相似;在与低结渣倾向的煤种掺烧时,布尔台煤的结渣现象明显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四角燃烧锅炉无烟煤与烟煤混烧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丘纪华 《华中电力》2001,14(1):11-13
通过实验室热重试验测定了无烟煤与不同烟煤按1:1混合后的燃烧特性,并介绍了其混煤在110t/h四角燃烧锅炉上进行试烧的工业试验情况,分析了该混煤在燃烧过程中出现的稳燃问题和燃尽问题,并提出了无烟煤与混合燃用的方面和可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