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是一部兼具文学性和艺术美的史学巨著,这主要源于《史记》独特的叙事方式。司马迁打破传统著史原则,在遵守客观史实的基础上,融合自身的主观意识,对历史进行诗性表达,赋予《史记》深刻的思想韵味。这主要体现在“志”与“言”两个层面,“志”是指《史记》在叙事中蕴含丰富的思想情感,“言”是指《史记》运用了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正是基于两者的完美融合,才使《史记》散发出迷人的诗性魅力。  相似文献   

2.
司马迁曾经用“究天人之际,通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三句话来概括他写作《史记》的目的。“究天人之际,通今之变”是从哲学和历史方面讲的,“成一家之言”则是从表现自己的理想、观点方面讲的。而这后一点还相当重要,正如梁启超所说:“迁著书最大目的乃在发表司马氏一家之言,与荀况著《荀子》、董生著《春秋繁露》性质正同,不过其一家之言乃借史的形式以发表耳。故仅以近代史的观念读《史记》,非能知《史记》者也。”(《要籍解题及其读法》)另外,在司马迁生活的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3.
《史记》是我国学和史学划时代里程碑式的作品,对我国化发展起过重大影响,可是对司马迁的创作思想却历来有所分岐,对《史记》所表现的司马迁强烈的“反暴抗虐”思想的形成与表现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和论证。  相似文献   

4.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也是古代传记文学的开创之作,在历史和文学两个方面都取得了杰出的成就。《史记》被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其文学价值是不言而喻的。正是因为它有着较高的文学研究价值,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才如汗牛充栋。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是一本有生命的历史,它浸透着作者的幽凼情思...  相似文献   

5.
《史记·河渠书》,汉代司马迁所著,是《史记》中"八书"之一,记述了上至大禹治水,下迄西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年)的重大水利事件。在司马迁之前"水利"一词已为使用,仅指水本身和水产之利。至汉代,司马迁在《河渠书》中首次赋予"水利"一词具有更广泛的社会经济内涵,包括了治水、防洪、灌溉、漕运、水利工程等,并明确指出水利与国家兴亡、社会经济发展有密切的关系。《河渠书》是我国古代水利史的开篇之作,为后代编纂水利史提供了典范。  相似文献   

6.
司马迁散见于《史记》诸篇的文学主张,可说是“成一家之言”。他的“发愤著书”说,他的“溯流别”思想,都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在学术思想上对先秦诸子都有批判和继承,但家学的渊源和自身的遭际使司马迁之文服膺于道家.道家思想是司马迁作<史记>的主导思想.<史记>在结构上以黄帝开篇,以吴太伯为“世家“之首,以伯夷为“列传“第一;在内容上对老子“无为“、“轻刑“、“寡欲“观的推崇,对道家唯物论、辩证法、变化因循等哲学观的继承和发扬都是司马迁崇道思想的反映.  相似文献   

8.
《史记》作为中国古代正史之首,美誉颇多。从司马迁的"发愤著书"入手,对这一论说进行更新一层的解读,认为它存在三个方面的内涵,一为情感,二为使命,三为精神。关键词:司马迁;发愤著书;《史记》  相似文献   

9.
司马迁,祖籍陕西韩城,生于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卒年不详,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史学家和文学家,后人尊为“史圣”。他的不朽的历史巨著《史记》,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韻之《离骚》”。司马迁的名字,是垂于青史,人所共知的,可是司马迁祠因在陕西韩城,地处偏远,  相似文献   

10.
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学者论述甚多,但大都偏执一方,或云出于义愤,或云实现父愿,或云出于史官之职责等等。作者从历史和自身两个角度论述了司马迁著述《史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史记》名篇《淮阴侯列传》,是司马迁在游历徐州,考察了楚汉相争的战场,收集了大量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写成的。文章较详尽地叙写了淮阴侯韩信一生的生活经历,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韩信历史功勋的赞誉,对其悲惨结局的惋惜和同情;而对刘邦、吕后、萧何等人则表现出极大的愤慨和厌恶。整篇文章读来感人肺腑,催人泪下。  相似文献   

12.
司马迁笔下之韩信“始为布衣”,学界多以此断定韩信乃平民出身,分析《史记》所言“始为布衣”者,其出身皆存疑。《淮阴侯列传》中所载“母冢”“执戟”故事与“王孙”一称似乎对韩信真实出身有所暗指,利用出土文献中“新黔首挟兵令”相关简文,考察韩信于淮阴“好带刀剑”,很可能与秦王朝对原六国贵族之后的特殊赐爵相关。“韩信虽为布衣时,其志与众异”不仅体现出司马迁对韩信的敬仰与惋惜,或许也蕴含了两人心理上的某种共鸣,进而影响了其笔下韩信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3.
班固著《汉书》,记述了西汉武帝以前的历史,部分内容沿用司马迁《史记》原文成书。后人对班固的这一做法颇有微辞,认为是《汉书》抄袭、剽窃了《史记》的成果。本文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从4个方面入手,以事实论证抄袭、剽窃的说法与史实不符,值得商榷,并对此作出了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4.
司马迁著《史记》的目的,学者论述甚多,但大都偏执一方,或云出于义愤,或云实现父愿,或云出于史官之职责等等。作者从历史和自身两个角度论述了马马迁著述《史记》的目的。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左传》和《史记·晋世家》同义语料中的介宾结构进行的共时描写、历时比较等考察,揭示介词“於”、“于”在汉代已合流,且以用“於”为常;介词更丰富,由多功能向单一功能转化,使表意更准确具体;表时间、处所的介宾结构由作补语向作状语转化,状语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16.
司马迁的《项羽本纪》和班固的《苏武传》分别为《史记》和《汉书》中的两篇名作。两篇作品多处运用对比手法。人物形象在对比中活灵活现。本文主要分析两篇文章如何运用对比艺术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比较他们对比艺术的异同。  相似文献   

17.
蜀姜考     
<正> 巴蜀自古产姜,蜀姜自古享盛名。蜀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夏末商初。《吕氏春秋·本味》就提到“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汉代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把姜列为巴蜀土特产之一,称战国时期。“若千亩巵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种一千亩的巵茜和千畦(25亩-50亩)的韭菜、生姜,即可同千户侯一般富裕,可见那时栽种生姜是很赚钱的。後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卷三《种美》称蜀姜最美。晋代潘尼《钓赋》谈到烹鱼需用的佐料时说:“西戎之蒜,南夷之姜,酸咸调适,齐和有芳。“南朝梁陶弘景撰《名医别录》载:”生姜、乾姜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之。”犍为,即犍为郡,治所在今宜宾市西南。  相似文献   

18.
成都市“81.7”洪水成因分析及防洪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伟大历史学家司马迁于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曾到灌县参观过都江堰,后来他写出一句千古名言:“甚战,水之为利害也!”(《史记·河渠书》)。这一句话包含着深湛的哲理,它说明:水对人类既可能为利,也可能  相似文献   

19.
<正> 烤鸭,是我国传统名菜,在安徽省境内的长江两岸也有制作,尤以合肥庐州烤鸭、芜湖挂炉烧鸭最为著名。 庐州,是合肥的古称,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为长江、淮河两大河流水运相接的最近点,向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之称。合肥的南乡,毗连巢湖,盛产麻鸭。秋收以后,放鸭于禾田中,鸭食谷物与水中生物后特  相似文献   

20.
从《史记》尤其是各传的“太史公曰”部分对人物的叙写与评价,可以感触到作者对人物的感情倾向以及对人物某种品质的褒赞与否。结合其生平,分析了司马迁心中的理想人物品质:积极进取、执着坚定、超越功利、奇才大智、人格独立、重情重谊、爱国为公、舍身取义、仁让谦逊、好乐爱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