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对于超深地下连续墙,传统接头形式地下连续墙施工存在诸多问题。文章提出了一种新型地下连续墙接头形式--连续闭合钢箱接头,更有利于控制施工风险、提高防渗止水效果及施工工效,并在南京河西地区超过50m的地下连续墙基坑工程中成功应用。实践证明,该施工技术极大的提高了地下连续墙的施工质量控制水平,为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推动了岩土工程的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2.
地下连续墙施工关键工艺控制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伟  刘道田  叶敏 《安徽建筑》2004,11(3):20-20
在淤泥质软土地层条件下,地下连续墙施工控制较为困难,施工方法不当易产生病害,影响地下连续墙质量,最终影响结构防水、基坑开挖及周边环境。本文列举了地下连续墙施工中的关键工艺,并提出相应对策,对类似工程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深州市某综合交通枢纽14号线基坑为密贴运营地铁7号线车站的异形深大基坑,施工风险大。首先建立三维有限元分析,明确了基坑和运营车站围护结构变形较大、存在安全风险的位置为运营7号线车站靠近14号线基坑侧的地下连续墙,以及14、24号线基坑交汇处阳角位置的14号线基坑地下连续墙,应作为现场监测重点区域;结合传统监测和视频识别等自动化监测手段,对风险位置的围护结构变形进行详细监测和评估,视频识别监测结果表明,地下二层开挖引起地下一层围护结构整体变形小于2 mm,基坑结构处于安全状态。通过建立现场监测和风险预案体系,保证了基坑施工过程风险可控。  相似文献   

4.
某紧邻地铁车站的超高层建筑基坑采用逆作法施工。考虑到基坑周围环境的复杂性以及基坑的不规则性,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施工过程进行动态模拟。重点分析研究了在各个施工步中基坑地下连续墙及共用地下连续墙的变形规律,最后分析了2种不同加固方案对地下连续墙的变形影响。结果表明:三维有限元计算的弯矩值接近弹性地基梁法的计算值,均小于经典法的计算值;逆作法施工能够有效限制地下连续墙的侧向变形;基坑阴阳角处地下连续墙变形小于中部地下连续墙变形;加固能够有效减小地下连续墙的水平位移,却增大了共用墙向坑内的水平位移,不利于地铁站的安全。  相似文献   

5.
汤见勇 《建筑施工》2012,34(11):1060-1061,1063
地下连续墙既可作为基础开挖阶段挡土止水的围护结构,也可用作地下室结构外墙,是深基础支护的有效手段之一。由于施工工艺和施工过程中存在诸多的不确定因素,若导致地下连续墙渗漏水,将会影响基坑正常施工,加大其风险。结合武汉绿地国际金融城A01地块基坑围护工程实例,对预防地下连续墙渗漏水作了详细探讨,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应如何做好质量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6.
孙继锋 《山西建筑》2015,(10):206-208
通过分析影响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总结了地下连续墙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对地下连续墙进行质量评估的方法和标准,以期达到保证基坑围护结构质量和基坑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上海苏州河段深层排水调蓄管道系统工程,其基坑围护结构采用103 m深地下连续墙。因工艺及工程原因,施工过程中存在槽段长时间空置的风险,若槽壁面失稳将直接影响地下连续墙施工质量并危及周边环境安全。施工过程中选取1幅超深地下连续墙进行空槽静置试验,结果证明,软土地区超深地下连续墙槽壁具备长时间保持稳定的能力。  相似文献   

8.
地下连续墙是基坑工程中常用的支护结构之一。工字形钢板接头在地连墙中是最常见的接头形式之一,但由于接头等施工过程中有许多变化因素,导致地下连续墙质量存在问题。在基坑开挖时产生渗漏水,甚至出现涌砂、涌水,基坑周边地面不均匀沉降等现象,加大了基坑开挖的风险。所以对地连墙施工接头的质量控制点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9.
在基坑围护工程中,Z形幅地下连续墙的加工复杂且施工困难,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特别容易渗水。基于某实际围护工程,分析了Z形幅地下连续墙在开挖过程中出现渗水问题的原因。通过分析,发现混凝土浇筑导管的放置位置和钢筋笼的接头形式是导致地下连续墙渗水的主要原因。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一种改进的钢筋笼接头形式,并取得了预期效果,对今后的地下连续墙Z形幅施工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于家堡交通枢纽深基坑工程均采用61 m超深地下连续墙作为基坑围护结构,穿越淤泥质粉质粘土、粉土、粉砂、细砂等不良地层,通过采取合理的对策解决了施工难度较大的问题,攻克复杂地层条件下超深超大地下连续墙施工技术难题,确保了工程质量。  相似文献   

11.
在对深基坑墙体位移时序规律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MATLAB 5.3平台的神经网络多步预测模型,可以一次预测多步施工的变形,达到及早调整基坑施工参数,完成变形控制的目的。对润扬大桥北锚碇深大基坑工程的施工实例分析显示,预测值和实测值基本吻合,表明该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相似文献   

12.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主桥为主跨1280m悬索桥,北锚碇采用放坡大开挖深埋扩大基础实腹式锚体重力式锚;南锚碇采用支护开挖深埋圆形扩大基础框架式锚体重力式锚,其基坑工程采用外径73m、壁厚1.5m、深61.5m、最大挖深45m的圆形地下连续墙加内衬的支护结构型式;在国内首次采用“无粘结可更换”预应力锚固系统。本文概述了锚碇的总体构造、基坑(基础)工程、锚体及锚固系统的结构设计及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3.
武汉阳逻长江大桥主桥为主跨1280m悬索桥。北锚碇采用放坡大开挖深埋扩大基础实腹式锚体重力式锚;南锚碇采用支护开挖深埋圆形扩大基础框架式锚体重力式锚,其基坑工程采用外径73m、壁厚1.5m、深61.5m、最大挖深45m的圆形地下连续墙加内衬的支护结构型式;在国内首次研究应用了可换式预应力锚固系统。本文概述了锚碇设计总体构造、可换式预应力锚固系统研究及其设计技术特点。  相似文献   

14.
虽然地下连续墙在我国的发展已有将近50年的历史,但随着基坑规模和深度的不断扩大,出现了很多新的问题,旧的施工技术无法处理。为解决这些新困难、新问题,必须创新。本文通过地下连续墙在润扬长江大桥北锚碇基础工程中的应用,就其在此工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5.
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常导致周边建筑物变形过大。基于现场监测数据,研究深厚软弱土层地铁车站深基坑施工对既有建筑物的影响,分析地下连续墙水平变形、土体水平位移和建筑物变形规律。结果表明,地下连续墙水平位移和土体深层水平位移变形曲线呈“鱼腹状”;端头井处墙体和土体水平位移大于标准段;地表变形曲线呈“漏斗状”;地下连续墙施工对建筑物竖向位移影响较小;距离基坑较近处,建筑物变形表现为沉降,距离基坑较远处,建筑物变形表现为隆起,既有建筑物主要表现为向基坑内侧倾斜。  相似文献   

16.
多层地基深基坑的渗流稳定问题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对深基坑设计中的渗流分析与防渗体设计问题进行探讨,指出深基坑渗流计算的重要性,给出现有基坑支护规范的局限性、设计上可能存在的问题、施工上的不足以及相应的对策。对基坑支护提出了抗渗透要求及基坑渗流控制措施。采用3种计算方法,分析了基坑的渗流特性。提出应由基坑抗渗要求确定地下连续墙的最小入土(岩)深度。研究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措施较为合理,可为相应的基坑工程提供良好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紧邻铁路偏压基坑围护结构变形与内力测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深圳地铁5号线民治站基坑工程为依托,通过对基坑连续墙水平位移及内力的实测分析,系统研究偏压基坑围护结构位移和内力特征,对围护结构稳定性进行评价。测试结果表明:基坑开挖较浅时,两侧墙体上部发生向基坑内的变形,但受列车及路基偏压影响,紧邻铁路侧墙体位移比远离铁路侧墙体位移大,基坑挖至一定深度后,远离铁路侧墙体上部向基坑外移动,且基坑开挖越深,向基坑外变形越大;相同工序、相同深度条件下,紧邻铁路侧墙体弯矩较远离铁路侧大,紧邻铁路侧墙体弯矩最大值位置比远离铁路侧墙体深;根据偏压基坑位移及受力模式,设计上应对基坑两侧支护参数区别考虑。测试结论可为偏压基坑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圆型基坑的变形特点及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圆形基坑多为应用于特殊场合的超深基坑,上海某圆形基坑的施工监测资料显示,圆形基坑的变形规律与条形基坑差异很大,对圆形基坑的水平位移、土压力监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并通过应用中厚壳理论对基坑变形和内力作的有限元模拟,认为圆形基坑以承受环向轴压为主,与主要承受经向弯矩的条形基坑有本质区别。同时,对混凝土轴向受压、槽段间泥浆受压、环向不均匀荷载等主要变形因素也进行了探讨,指出在设计和施工阶段应对不均匀荷载予以密切关注。  相似文献   

19.
嵌岩地下连续墙冲孔槽段施工新工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浙江国华宁海电厂二期雨水泵房深基坑设计采用嵌岩地下连续墙挡水支护结构,其成孔灌注成为施工难题,采试用冲孔槽段施工新工艺,成功完成该嵌岩地下连续墙施工。  相似文献   

20.
刘峰 《建筑科学》2001,17(2):26-29,35
珠海电厂循环水泵房深基坑开挖中采用高压喷射注浆形成防渗帷幕,利用地下连续墙作围护结构,在海边块石区域进行明挖施工获得成功。本文结合工程实践,介绍了该支护结构的特点、工艺过程、施工关键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