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泌阳凹陷井地联合3D—VSP采集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面三雏地震勘探和井中VSP测井技术都是相对成熟的勘探技术,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的井地联合3D—VSP勘探技术,是一项新型的地震勘探方法,它实现了地面三雏地震采集与井中VSP采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井地联合3D—VSP采集设计、论证思路、方法以及井地联合3D—VSP采集资料频谱、信噪比与波场等效果的分析,认为该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地震剖面的解释精度,为落实构造、扩大和发现新的圈闭、确定油藏类型、油气开发评价等提供依据,在泌阳凹陷深凹区应用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相似文献   

2.
采用地面地震勘探技术可以分辨15~30m的地层,但低分辨率和缺乏详细的速度信息会降低地面地震勘探的效果,在研究更薄细的油气储层和已研究过的老区时,要采用一些更先进的勘探技术,对储层进行更精确的预测和描绘。为此,分析了VSP、测井和地面地震勘探各自的优势、不足和局限,采用VSP方法只能得到井周围一定空间内的丰富速度信息,而详细的速度模型可以极大地提高地面地震勘探的效果。据此分析,组合VSP和地面地震方法优势的井—地观测系统——3D VSP,可有效地增加信息量,并可通过引入VSP数据处理时所用的基于模型的处理技术,来使井—地观测系统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在此基础上,如果与精细测井相结合,可以更好地寻找和开发剩余油气,这将是今后重要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地震物理模型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介绍了超声地震物理模型的基本原理与实验方法,及其在地震勘探中的应用与发展。超声地震物理模型可以模拟典型地质构造、模拟复杂地质现象、验证数学计算方法、验证相关理论、设计地震采集施工方案、发展3D地震勘探、VSP井间层析成像及多波地震勘探等技术,同时介绍了地震物理模型技术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26,自引:7,他引:19  
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可以看成是VSP波场分离的一种延伸。与VSP不同,井间地震波场较为复杂,分离的难度较大。借鉴VSP波场分离技术与常规地面地震处理技术,系统论述了实际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的过程:①建立井间地震反射波场分离的工作流程;②进行井间地震初至波(直达P波)的切除;③运用多域多道滤波技术分离出上、下行一次反射波;①运用VSP-CDP成像技术与初步叠加技术获得类似于地面地震资料的井间地震反射波初叠剖面。实际资料处理表明.运用多域多道滤波技术可以较好地实现井间地震波场的分离。  相似文献   

5.
本文研究的低孔隙度裂缝型碳酸盐岩储层具有复杂的裂缝网络,是由多期大地构造活动产生的。由于成像测井特征很复杂而地面地震数据的质量又很不稳定,所以成像测井和地震解释的综合存在问题。早先的经验显示,VSP可以提供断层或裂缝作用的信息,而依靠其他来源的数据则很难确定这种作用。因此,可以使用专家的VSP处理技术在三维空间中确认和标绘反射面。为了解释特征和确定它们的形态,重新处理了在两口井中获取的数据。对于解释得出的VSP反射面通过成像测井分析和地面地震数据的解释进行了验证,并与其加以综合。由此提拱的约束性构造模型可以进行控制井以外范围的地震数据解释,而在地面地震资料对构造形态了解很差的地区也可以成为地震解释的起始点。研究显示,包括垂直入射在内的VSP数据能帮助我们了解油气储层并将井下信息外推到控制井以外位置。 垂直地震剖面(VSP)测量的实施和处理一般都针对很多目标,其中包括简单目标(应用测井和地面地震时-深对比的速度或效验炮的观测、声波测井标定以及合成地震记录)以及二维和三维成像、盐丘成像和AVO属性分析。这还不是VSP数据集的全部用途,读者要详细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可以参阅Toksoz&Stewart(1984)、Hinds et al.(1996)和Hardage(2000)有关这一课题的论文。尽管对VSP勘探来说三分量记录有统一的标准,但水平分量通常是不用的。这个研究实例表明,采用先进的处理技术和使用所有三种分量,就可以从二维VSP数据集中获得新的构造信息并在三维空间中确定断层/裂隙的位置。 这项研究是一个较大的解释和综合研究计划的一部分,研究对象是一套低孔隙度的裂隙型碳酸盐岩储层。这套储层含有由多期构造活动产生的复杂裂隙网络。油田的优化开发要求了解这些复杂裂缝的形态和多个数量级的渗透性。一般说来,描述裂缝网络需要综合以下两方面的工作,其一是根据成像测井解释得出井下的裂缝图像,其二是解释分辨率虽低但分布广泛的地表地震资料。在本项研究的地区,测井资料和地表地震解释的综合存在问题,其原因是: (1)成像测井的特征很复杂——成像测井显示的大量断层和裂缝具有变化很大的倾角和倾向,而且不清楚井下所见的小尺度裂缝作用与地震尺度构造的关系。 (2)地震数据的质量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使地震尺度断层的解释很困难。 这导致了几乎没有断层或裂缝带能用地表地震资料的证据来解释。从这一初步讨论可以看出,成像测井资料所提供的是毫米级的裂缝信息,而地震解释所提供的则是米级和十米级的构造信息。为了填补井下成像测井资料和地表地震资料之间的这种尺度空白,采用了先进的VSP处理技术来获取裂缝的图像。虽然可以认为地表地震数据和VSP数据具有相似的频率组成,但VSP信号(通常)单程通过地层时衰减较小,因而VSP数据普遍有较宽的频带。因此VSP数据的重新处理能使介于成像测井和地震解释之间的中间尺度的构造得到解释。另外,三分量数据的完全处理可以计算反射构造的走向和倾角信息,由此能使反射层置于三维空间中。这样就能在综合研究之后对储层、储层建模以及模拟有更可靠的了解,但这些内容已超出了本项研究的范围。 有一项早期研究(Emsley等,2002)显示,经充分处理后,VSP数据的专家再处理结果可以成为储层描述的强有力工具。这种再处理要采用先进的VSP数据处理技术,其中必要的内容是三分量图像点转换(IPT)、极化分析和倾角确定。二维VSP数据集的再处理显示,构造特征可以在三维空间中成像和定位。  相似文献   

6.
三维三分量(3D3C)VSP是集井中地震、多波勘探为一体的地震勘探方法,因3D3C VSP资料既含有精确的深度信息又含有丰富的地层岩性信息,较地面地震有不可比拟的优势。但是由于3D3C VSP特殊的观测方式,需要有特定的处理和解释方法。针对实测的斜井三维VSP多波资料,分析斜井三维VSP多波资料的特点,研究了一系列处理和解释方法,其中包括:选排、速度分析、动校正、层位标定、层位对比及叠前反演等,实现了斜井三维VSP多波资料的处理及解释。  相似文献   

7.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资料处理方法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彦 《石油物探》2003,42(3):410-413,421
在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南部部署的库1井得到了较好的油气显示。初步探讨了地面地震资料、VSP资料、测井资料的处理方法。利用合理的处理流程可以得到波组特征清晰,信噪比高的偏移叠加剖面,能够满足该区的勘探要求。合理的VSP施工方法,可以获得高品质的VSP原始三分量资料,原始VSP资料波场信息丰富,反射波清晰,VSP处理结果可以对地面地震资料进行精确标定。根据VSP资料提取地球物理参数,结合测井解释、岩屑录井和地质录井显示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应用4种技术对测井资料进行处理,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可以对储层的含油气性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8.
垂直地震剖面法(VSP)勘探技术,是地震剖面与地质层位之间的桥梁,能为利用地面地震反射信息进行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横向预测和油藏描述提供可靠的资料依据。阐述了VSP技术的基本原理、采集方法和在油敢勘探中的作用。介绍了VSP技术在河南油田油气勘探中提供时深参数、层位标定和研究井旁构造方面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下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垂直地震剖面法(VSP)勘探技术,是地震剖面与地质层位之间的桥梁,能为利用地面地震反射信息进行构造精细解释、储层横向预测和油藏描述提供可靠的资料依据。阐述了VSP技术的基本原理、采集方法和在油气勘探中的作用。介绍了VSP技术在河南油田油气勘探中提供时深参数、层位标定和研究井旁构造方面的应用情况。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步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油田进入储层描述和开发、二次开发阶段,地面地震已不能满足储层精细描述、储层参数求取及高分辨率地震勘探的要求。为此,结合3D VSP的技术特点,确定了综合解释工作流程。首先利用准确的零井源距VSP时—深关系标定各种资料(测井、钻井、三维地面地震、3D VSP等)、确定储层参数,利用零井源距VSP资料筛选对储层敏感的属性。其次,利用3D VSP资料进行储层精细解释,识别研究区低幅度构造及小断层;通过波阻抗反演和属性分析等技术预测砂体展布及剩余油气分布。最后,结合前期分析结果综合评价储层,指出有利油气分布区,为开发评价部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在经过一次开发后剩余油整体呈零散分布的状态,在构造高部位含油气性较差,剩余油主要分布在北东部斜坡的高部位。  相似文献   

11.
关于开发地震技术发展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许卫平 《石油物探》2002,41(1):11-14,20
开发地震技术是因油气田开发的需要而兴起。随着油气田开发过程的提高,开发地震的重要性将更多地显现出来。我国在地震开发技术总体上仍处于发展阶段,现有的一些方法,或因成像处理及解释手段不够完善,或因信噪比、分辨率及精确度不够高,只能应用于油气田早期开发。为此,提出以下看法。首先,地球物理工程师和油藏工程师要转变观念,进行相互间的知识和技能的优势互补,掌握从地球物理到油藏开发各环节多种技术的综合应用技能,形成新的油藏建模技术体系。其次,要开发基础研究和实验室模拟研究,再进行实际工区的试验工作,以促使开发地震技术尽快走向成熟;加强方法技术研究,例如井间地震资料成像方法,井间多波及井中时间延迟地震的资料处理解释技术,以及利用井中资料提升到三维资料品质等技术难点应尽快突破;同时提倡多种技术联合应用,使资料有更高的精度和分辨率,这样就有利于开发地震技术投入实用。  相似文献   

12.
随钻VSP技术研究及初步应用效果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随钻VSP技术与常规VSP技术相比,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独特的优越性,它利用钻井过程中钻头振动产生的噪声作为震源进行逆VSP测量,不干扰钻井,不占用钻井时间,对井孔无任何风险,特别是可以通过现场地震成像处理,实时预测钻头前方地层的构造细节,达到减少钻探风险为主要目的。其技术关键是如何在井场强干扰噪声背景下准确地采集和恢复弱钻头反射信号,并使之变成等效的地层脉冲响应。本文介绍了随钻VSP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使用的关键技术,通过对轮古47井牙轮钻钻头随钻VSP资料处理成果的分析和与过井地面地震剖面的对比,表明文中所使用的采集、处理技术,可以获得与三维地面地震相当的地震成像剖面,具备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系统地总结了国内外现有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及其研究与应用现状,其中包括岩石物理性质分析和散射波场特征分析等基础研究、区域普查地震技术、二维和三维地震成像技术及井下地震勘探技术。指出反射波地震方法是目前金属矿地震勘探的主要方法:国外使用的主流方法是在利用反射波成像处理技术得到的实测成果数据体中,采用强散射特征分析等属性分析方法圈定矿体;国内主要是利用常规反射波方法进行资料处理,在反射剖面上利用散射波概念进行地质解释。同时指出,金属矿勘探所涉及的特殊地震地质条件使得金属矿地震勘探问题落入地震波散射领域,而现有技术中缺少从散射观点出发进行地震资料采集、处理和解释的理论与配套技术。进而强调研究基于地震波散射理论的散射波地震技术是金属矿地震勘探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东濮凹陷开发地震的应用及前景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东濮凹陷码维地震覆汪面积约3600km^2,已实现了全凹陷含油气区的三维连片,三维地震、VSP技术和井间地震技术应用较为广泛。根据东濮凹陷目的层地质特点,开展了井约束地震反演、深层开发地震、构造复杂区地震,井地联合勘探试验,井间地震技术试验等开发地震技术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效果。随着地震勘探技术及硬件的发展,在东濮凹陷油气田开发后期急需解决的小断块构造精细解释、储集层精细预测、油藏开发过程中油、气、水分布的监测,储集层裂缝识别、油气层识别等问题的应用前景方面,开发地震技术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图3参6  相似文献   

15.
地震资料处理解释一体化是地质和地球物理相结合,是地震勘探走向深入发展的必经之路。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1)处理人员和解释人员一体化;(2)处理过程和解释过程一体化;(3)处理方法和解释方法一体化。结合具体实践,提出了一整套处理解释一体化实际应用的思路和方案,在吐哈盆地地震勘探的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黄桥-如皋地区地震采集方法效果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20世纪70年代末期,在黄桥一如皋地区进行了大量的地震勘探和综合研究工作,因受以下因素的制约:①乡镇企业发达,民居密布,不利于地震施工,造成大段丢炮;②激发岩性为流沙,易塌井,能量衰减快,频率低;③低、降速带横向变化大,等等,从而影响了剖面的质量。为此,在黄桥一如皋地区开展了地震宽线、小点距超多道、可变线元方法技术及成井方式、炸药类型对比、表层结构调查等野外数据采集方法试验,进行了野外采集、资料处理和综合解释一体化的系统分析和研究,总结出了一套适合于黄桥一如皋地区特点的勘探方法技术,解决了由于上述因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获得了品质较好的地震资料。  相似文献   

17.
从20世纪70年代初在"150工程"上开发了中国第-套地震数据处理系统以来,东方地球物理公司国产地震处理解释软件已经历了40年的发展历程。其中包括: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技术引进、80年代的"银河工程"、90年代的GRISYS和GRIStation系统的研发,以及近年推出的GeoEast地震数据处理解释-体化系统。中国的地震勘探已进入了-个全新的阶段。如今GeoEast系统快速发展,正在成为BGP地震数据处理解释特色技术的有效载体,并将发展成为CNPC油气勘探的主流软件。本文还讨论了地震数据处理解释软件的发展趋向,包括:进入叠前时代,发展E&P(勘探与生产)应用集成,实现高性能计算和采用先进的"人机互动"技术。  相似文献   

18.
地震勘探中的各向异性影响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各向同性介质的常规地震成像技术和叠前时间/深度偏移地震成像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构造解释和岩性识别,并获得了一定的应用效果,但其地震分辨率显然还难以满足薄储层识别和解决油田开发问题的需要。为此,本文基于零井源距VSP、8方向的Walkaway VSP、3D VSP和全方位三维地面地震的联合地震采集数据,针对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探讨了VTI、HTI介质和剩余静校正对地震勘探的影响。研究结果认为,对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VTI介质是影响地震成像分辨率的主要因素,在3000m炮检距时会引起约100ms的时差;而HTI介质(含非均匀速度和构造倾角)的方位影响通常小于±20ms,但也会影响地震成像的分辨率。同时,HTI介质的相对空间变化信息的求解有助于裂缝性储层的预测。此外,VTI和HTI介质会直接影响基于地表一致性理论的剩余静校正的求解能力。因此,对于沉积环境相对稳定的薄储层和裂缝性储层勘探而言,充分考虑VTI和HTI介质的影响,将能有效提高地震勘探的分辨率和储层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9.
油气勘探的探井是否有失利井,是一个颇受争议的话题。从油气勘探不同环节和不同角度出发,初步厘定和诠释了成功井和失利井的定义。目前,油气田勘探开发的井位部署主要依据是地震勘探成果,地震勘探是一门预测性科学,部署探井有成功和失利是正常现象。山地地震勘探主要对象为背斜圈闭。地震勘探过程包括采集、处理、解释3个环节,其中一个环节出现偏差,都会导致失利井发生。采集资料品质差导致处理解释存在多解性,地震成果精度降低;处理流程参数不当,产生构造假象,误导解释人员做出错误的判断;由于山地复杂构造解释的复杂性,导致解释中的层位标定、构造建模及速度建场会出现偏差,造成井—震不符。失利井分析,就是解释人员及时获得正钻井地质及测井信息,利用地震分析技术,对原有地震成果进行确认或修正,进而采取相应的地震勘探技术和措施,获得新的地震成果,及时地指导下一步钻探工作,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勘探效益。  相似文献   

20.
 本文提出一种激发井与接收井互换的井中地震观测方法,即将非零源距VSP观测系统置于井中,据此得到靠近接收井一侧的半空间反射波成像,再将激发井与接收井互换进行观测,得到另一半空间的反射波成像,最后将两者合在一起得到井间目的层的一个完整成像。这种方法通过优化观测系统设计,合理论证入射角度、覆盖次数等特征参数并控制激发点数,完全避开了近地表的影响,大大节省了测量时间,其数据质量是常规VSP数据无法比拟的。此种观测方式适用于采集反射波资料,其成果更易于与VSP和地面地震资料联合进行地质解释,而且可以避免常规井间地震获得的广角反射资料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