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5 毫秒
1.
为探究桉树种植对其林区水库底泥理化特性的影响及水库内部营养盐和有机质的运移转化机制,针对广西南宁市桉树人工林区那降水库,测定了底泥的含水率、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和有机质,分析探讨了底泥氮、磷和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氮、磷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评价了底泥的肥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那降水库底泥氮、磷和有机质的含量随其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8月底泥氮、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2 199 mg/kg和256 mg/kg,均略高于12月的平均质量比(1 994 mg/kg和230 mg/kg),主要在于夏季水库形成水温分层,延缓了底泥营养盐释放;桉树培育期施用的肥料是底泥氮、磷的重要来源,农药及砍伐后的残枝落叶是底泥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底泥有机指数远大于0. 05,属于Ⅲ级肥污染状态;桉树对林区水体的氮、磷及有机质的贡献较其他树种更为显著,是林区水库底泥肥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以天津于桥水库为例,建立了考虑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的二维水动力和营养物质输移模型,基于率定的参数模拟了不同水质背景条件下,水库库周清淤和全库清淤两种方案对水库中的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模型能够可靠地模拟水库底泥氮、磷营养盐的动态释放及其与外界污染输入共同作用下水库的氮、磷营养盐的含量;底泥是于桥水库水体营养盐的重要来源,底泥清除后水库氮、磷营养盐含量均有所下降,但是不同方案的清淤效果存在差异。库周清淤对沿岸带的浅水区水体氮、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但对库区的整体改善效果不佳(<2%);而全库清淤后,整个库区水体的氮、磷含量均大幅下降(26%~48%),治理效果相对明显。  相似文献   

3.
为提升高庄水库水质,同时提高水库防洪和调蓄能力,对高庄水库实施了水库生态清淤工程,并分析水库底泥及水库清淤前后水质监测数据。结果表明:高庄水库清淤前水质有下降趋势,断面等级的主要控制因素主要是总磷含量、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含量;底泥中的总氮含量主要来源于干物质,土壤综合污染程度不高,表现为尚清洁;底泥重金属具有同源性,表明其污染来源相同;清淤后水库水质断面等级提高明显,可降低水体中高锰酸盐指数和总磷含量,但作用不如降低氨氮含量明显;不同水期水质污染因子含量存在差异,主要表现为高锰酸盐指数汛期略高于非汛期,氨氮含量汛期低于非汛期,总磷含量汛期高于非汛期;为提高水库清淤效益,建议本次清淤10 年后开展新一轮的清淤疏浚。  相似文献   

4.
王圈水库水质和底泥监测结果表明,底泥中富含锰元素。夏季水库形成温跃层,上层富氧,水体处于氧化状态,锰含量低;下层缺氧,水体处于还原状态,底泥中锰向上覆水体释放,造成下层水体锰含量季节性升高。王圈水库在夏季以外其他季节水体同温,锰含量低。针对锰含量的分布规律,提出降低锰含量的切实可行对策。  相似文献   

5.
洋河水库底泥对富营养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通过对洋河水库底泥中总氮、总磷含量分布及颗粒粒径的分析 ,揭示出同一库内底泥中的总氮、总磷含量与粒度有较强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底泥中磷、氮总量的估算 ,认为目前尚处于中等水平 ,且具有西高东低、北低南高的地域特征。与国内其他水库相比 ,考虑到底泥营养物质含量、水深和水体营养状态的关系 ,认为其底泥已使水体达到富营养化水平 ,底泥的影响尤其在干旱年可起主导作用 ,同水质评价结果一致。最后提出 ,在外源污染控制后 ,应进行底泥的疏浚工作 ,且应首先从氮、磷含量高、释放速度快的库南区开始。  相似文献   

6.
通过分析水库底泥中重金属(Pb、As、Hg、Cd、Cr、Cu)、有机质含量以及pH值,判断水库底泥污染物的分布规律、来源,评价了底泥污染物对水质的影响,提出库区污染防治的对策建议,为维持红崖山水库生态健康,治理红崖山水库水质污染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天津滨海平原水库普遍存在的水质咸化问题,以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识别了北大港水库不同季节水质咸化垂直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水库水质咸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电导率、氯离子和总溶解性固体(TDS)等代表性咸化指标来看,相对于引黄水,水库水各站点均存在咸化现象,并且出库口水质咸化程度明显高于进水口;不同站点电导率、氯离子浓度和总溶解性固体(TDS)值分别为867.5μS/cm、0.41g/L和1.46g/L,水体呈弱碱性;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程度有季节性变化,为夏季略高于春季;水库各站点氯离子浓度和TDS值垂向上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明显;而电导率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变化明显。研究还发现,水库水质咸化受土壤含盐量、温度和混合作用的影响:从各站点水平分布来看,越靠近海岸线土壤含盐量越高,水质咸化现象越严重;温度的升高会影响底泥盐分的释放,温度越高,底泥中Cl-越容易释放;引黄水进入水库后,水库水体垂向发生了混合作用,导致氯离子和TDS垂向方向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8.
天津滨海平原水库普遍存在的水质咸化问题,以北大港水库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取样分析方法,识别了北大港水库不同季节水质咸化垂直分布规律,同时分析了水库水质咸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从电导率、氯离子和总溶解性固体(TDS)等代表性咸化指标来看,相对于引黄水,水库水各站点均存在咸化现象,并且出库口水质咸化程度明显高于进水口;不同站点电导率、氯离子浓度和总溶解性固体(TDS)值分别为867.5μS/cm、0.41g/L和1.46g/L,水体呈弱碱性;北大港水库水质咸化程度有季节性变化,为夏季略高于春季;水库各站点氯离子浓度和TDS值垂向上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但不明显;而电导率则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且变化明显。研究还发现,水库水质咸化受土壤含盐量、温度和混合作用的影响:从各站点水平分布来看,越靠近海岸线土壤含盐量越高,水质咸化现象越严重;温度的升高会影响底泥盐分的释放,温度越高,底泥中Cl-越容易释放;引黄水进入水库后,水库水体垂向发生了混合作用,导致氯离子和TDS垂向方向变化很小。  相似文献   

9.
针对上海世博园后滩湿地公园水体底泥中氮磷营养盐、有机质含量、pH值和含水率等理化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质为32.1~47.6 g/kg,全氮为648~916 mg/kg,总磷为545~720 mg/kg,底泥有机污染指数平均为0.245,超过评价标准5倍以上,为Ⅲ级肥污染,污染较严重.  相似文献   

10.
沙源区水库氮磷营养盐时空分布与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典型沙源区水库水体氮磷等营养盐时空分布特征和相关性,以大河口水库为研究区,布置5个监测断面,对水库水质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受风沙降尘、上游河流水质和库区底泥影响,在时间分布上,4月水体解冻至6月,各检测断面TN、TP等营养盐浓度总体呈明显持续升高趋势;在空间分布上,从入库口A-A断面和B-B断面至出库EE断面TN、TP浓度逐渐降低;在垂向分布上,水库表层水体和底层水体氮磷浓度高于中层水体;TN、TP在水库中的变化规律一致,呈一定比例存在于水库中;温度是影响TN、TP浓度变化的重要因子;藻类的生长对TN和TP起抑制作用;水库中TN、TP的变化与DO含量基本无关。  相似文献   

11.
根据新兴江河段河头、洞口、腰古、新兴江口4个水质监测断面2010—2016年水质结果,运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对新兴江水质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新兴江水质总体良好,氨氮浓度、铁浓度变化不大,部分水段总磷含量有上升趋势。新兴江整体溶解氧下降,下游河段受到有机物污染且有机物含量有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2.
调水调沙试验对小浪底水库水质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河调水调沙试验对疏通河道、减少小浪底水库泥沙淤积取得了显著效果,但研究结果表明,调水调沙试验期间,由于水库水量的减少对水库水质造成了不良影响.同时,通过试验有效清理了水库原有的淤泥,提高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对改善水库的水质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3.
黄河下游的引黄水库普遍存在原水中藻类过量繁殖、藻毒素的释放和胞内有机物释放等问题.鹊山引黄水库的水质连续检测表明,叶绿素α值随着气温升高持续增长,7-8月份叶绿素a值达到20μg/L,受藻污染比较严重.针对引黄水库高藻问题,分别对混凝沉淀法、化学法、物理法、生物法等除藻方法以及藻类监测方法进行综述,以期对高藻水库水体的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亚热带水源型水库——茜坑水库水质状况,基于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对水库pH值、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粪大肠菌群、氨氮、硝酸盐氮、总氮、总磷、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铁和锰等13个主要水质指标每月1次的监测数据,通过计算水质综合指数评价了水质状况,并通过多元线性回归优化水质综合指数模型。结果表明:水库水质整体较好,pH值和高锰酸盐指数受浮游植物繁殖影响,部分时段超标,总氮质量浓度偏高,总磷质量浓度和粪大肠菌群数部分时段较高,铁质量浓度的上升趋势应重点关注;表层监测难以全面体现分层对水质的影响,应增加垂向监测,全面掌握水库水质风险;利用由总磷、铁、高锰酸盐指数、氨氮和硝酸盐氮组成的主要污染指标水质综合指数模型可有效进行水质评价和管理。  相似文献   

15.
黄河水质COD监测与评价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研究原状水样COD值与含沙量的关系,推导出水样COD值与泥沙有机质含量间的转换关系式。经实验验证,原水样的COD值与其中悬浮泥沙的有机质含量定量相关,在一定条件下,泥沙COD值与有机质含量可以通过关系式互相换算。在此基础上对黄河原状水样评价结果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得出“水相未受污染时,评价结果不能合理反映水质客观情况;水相受污染时,评价结果难以区分污染影响”的结论。另外,还对黄河COD澄清水监测与评价方案的合理性进行了分析,认为黄河水质COD监测与评价采用原状水和澄清水同时进行的方案为最优,建议在水中含沙量不大于200mg/L时监测评价原状水,大于200mg/L时监测评价原状水和澄清水。  相似文献   

16.
黄河山东河段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7.
太湖底泥主要营养物质污染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进一步推进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给太湖水生态清淤提供决策参考,结合太湖流域管理局2018年组织开展的太湖污染底泥勘察项目调查结果,对太湖底泥中的有机质、氮磷等营养物质的含量及其平面分布、垂向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并与2003年底泥调查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总磷主要集中分布在竺山湖底泥0~30 cm深度内,高含量的总氮和有机质主要分布在竺山湖和东太湖;在外源污染有效控制后,生态清淤工程有利于降低湖区表层底泥的营养物质含量。  相似文献   

18.
库底清理是水库淹没处理的重要环节 ,其结果将会直接影响和决定水库蓄水后的水环境质量。因此提出在小浪底水库库底清理中 ,充分利用黄河多泥沙的特点 ,对硫磺窑窑衬采取低洼处就地填埋方式进行库底特殊处理是安全可行和科学经济的。  相似文献   

19.
刘扬扬  李斐  王孟 《人民长江》2020,51(5):34-40
基于2016年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监测数据、主要污染物入河量调查估算和相关规划成果,从水资源分区、水功能区类型角度,系统分析了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类别、达标情况与超标特征、沿程水质变化,以及主要污染物COD、氨氮入河量与纳污限排的分布特点,据此探讨了影响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2016年长江干流水功能区双指标达标率接近95%,而全指标达标率不足65%,超标水功能区主要分布于重庆、湖北、江苏和上海段,以保护区、保留区和饮用、工业用水区数量较多。长江干流以工业用水区、排污控制区单位长度污染物入河量最大、污染程度最高,纳污限排需综合考虑水体自然环境容量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进行控制。目前,COD、氨氮已不是影响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水质的关键因子,取而代之的是总磷,分析表明总磷沿江呈逐渐升高趋势。分步推进长江干流水功能区总磷评估考核工作,倒逼总磷污染物减排已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三门峡以下水资源供需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河三门峡以下河段高含沙水质,给下游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极大的不便,造成水资源供需紧张。通过水库模拟调配,研究黄河三门峡以下流域在不同状况下水资源的供需形势。研究结果表明:①三门峡和小浪底两水库的运行,极大地改善了三门峡以下水资源的供需状况,但在来水较枯的年份,水资源供给仍然紧张;②小浪底水库采用多年泥沙调节的运用方式既保证了下游输沙生态用水、减少了泥沙的淤积,又提高了水资源的利用效率;③由黄河下游向外流域调水,可引用的水量既少又不稳定,因此在枯水期过多地引水只能加重黄河下游自身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