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选择在螺旋卷式反渗透膜元件组件设计中,对影响膜元件使用寿命的抗污染性能及影响膜元件系统运行能耗的工艺参数进行理论模拟实验,并与实际生产运行相结合,得出最优化的设计组合.主要工艺参数为给水流道布宽度、深度、入水角度、及膜元件卷制页数的优化选择,筛选出提高抗污染性能及低能耗、高经济性的膜元件,并对螺旋卷式膜元件的设计起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反渗透膜的污染机理及危害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反渗透分离过程中,膜的污染是一个十分辣手的问题,它的出现造成了反渗透装置去除率和产水量的大幅度下降,严重影响着膜的使用寿命。为了防止污垢对膜性能的危害,使其保持稳定的淡化能力,本文从膜污染产生的原因入手,通过几种不同状况下污染形成的机理进行分析,提出了减径污染的可行方法,同时也针对不同的污垢提出了清洗配方。反渗透技术已在逐渐被人们认识,在许多领域中日益广泛地得到应用。在应用过程中膜的污染是一个必然出现的问题。对待“污染”采用正确的方法解决,将会大大延长装置的使用寿命,使反渗透技术大大发挥其效力。反之,则会使装置出现故障,造成不应有的损失。根据反渗透的基本原理:“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的理论,膜的性能会因溶质的化学性质(或溶剂的化学性质)和膜表面材料化学性的改变而改变,因而膜的污染是一种正常现象。只要很好地了解了污染机理,就能减轻这种污染。  相似文献   

3.
建立新型膜清洗装置,将压缩空气和化学清洗液形成气液两相混合流体对2.5英寸(1英寸=25.4 mm)卷式反渗透膜进行清洗研究.系统地探讨了气液两相流清洗过程中清洗液流量、气体流速、气液比、清洗时间对膜截留率和通量恢复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清洗液在0.12 L/rain时,即可获得较好的膜通量恢复率.不同过滤面积的反渗透膜,清洗液的临界流量不同,超过该流量对膜通量恢复率无明显影响.膜通量恢复率随气体流速的增加而增加,聚酰胺材质反渗透膜气速上限是18 m/s,更高的气速将降低膜截留率.气液比在2000∶ 1~3000∶1范围内能有效提高膜通量恢复率.两相流清洗时间一般不超过15 min就能获得理想清洗效果.  相似文献   

4.
抗污染性能是最近几年水处理工业对反渗透膜提出的新要求,相对于传统的反渗透膜,抗污染反渗透膜的使用可以显著减少反渗透系统的化学药剂使用量和反冲洗频率,延长反渗透膜的使用寿命,节省系统的运行成本.主要介绍了目前市场上的商品化抗污染反渗透膜、相关制膜技术以及抗污染膜的研发趋势.  相似文献   

5.
回顾了十年来国产复合反渗透膜的产业化历程,报道了国产复合反渗透膜产业化业已取得的成就,阐述了国产反渗透膜在给定条件下所达到的技术指标,同时探讨了目前尚存在的难点、对策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6.
对醋酸纤维素、聚酰胺、聚乙烯醇和壳聚糖等海水淡化反渗透膜进行了综述,探讨了它们各自的特点、改性和相关应用,并对未来反渗透膜的研发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以THEIC 为改性剂研制了一种新型的苦成水脱盐PFT 复合反渗透膜。本文讨论了PS 基膜,浸涂液组成和制膜条件与复合膜性能的关系。观测了操作压力,供料液浓度和pH 值,不同盐类型对膜性能的影响。同时对该膜的抗氧化性、抗氯性和寿命也进行了试验。所研制的膜在操作压力3.0MPa 下,供料液浓度为5000ppmNaCl 水溶液时,脱盐率为97%,水通量为2.0ml/cm~2·h。  相似文献   

8.
在一自制的高压反渗透评价池内,对反渗透法处理微生物多糖发酵废水的过程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描述这一过程的数字模型,该模型的模拟结果能与实验结果较好的吻合。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分析了操作压力,发酵废水的初浓度对处理过程的影响,这些结果可供反渗透膜法处理微生物多糖发酵废水的工业开发参考。  相似文献   

9.
反渗透膜用阻垢剂的研制与应用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溶液聚合的方法以丙烯酸、丙烯磺酸钠等单体为原料合成了含磺酸基的多元共聚物,并与有机膦酸、低分子量的聚丙烯酸等水处理药剂按一定比例进行复配研制成反渗透阻垢剂TM-1,通过动态实验室阻垢实验和在工业生产反渗透系统中的使用,证明TM-1对CaCO3垢、CaSO4垢,铁盐、硅垢等有很好的阻垢效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介绍了前湾燃机电厂化学水处理系统流程及运行状况,分析膜系统受污染的原因,通过采用在线化学清洗的措施,使系统恢复了良好的透水和除盐性能,保证了反渗透膜安全、稳定运行。  相似文献   

11.
对DRS系列反渗透膜/溶液体系在直流偏压下进行了介电测量,该体系显示了显著的介电弛豫行为,它是由于膜表面产生的浓度极化现象引起的,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该膜在弱导电性介质中具有弱荷电膜的性质,这个结果支持了已有的报道,利用建立在界极化理论基础上的介电模型对介电谱进行了解析,获得了特征浓度极化层构造的参数和体系缃参数。  相似文献   

12.
膜污染防控是反渗透(RO)、纳滤膜研究的重要方向,是影响其应用的关键环节。本文总结了常见的反渗透膜污染类型,并对影响反渗透膜污染的关键因素进行分析;并重点综述了目前提高反渗透膜耐污性的方法,包括设计新型关键单体、表面物理改性、表面化学改性及共混改性等方法;最后对耐污染反渗透膜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反渗透复合膜是将超薄的功能性皮层材料负载于多孔支撑体上而形成的,而膜材料和支撑体可以分别选择,因而有利于实现膜性能最优化.目前制约它进一步广泛应用的难点之一仍是膜污染、反渗透复合膜耐污染性能的表征方法主要有:膜材料平衡水吸收分析、膜表面Zeta电位分析、膜接触角、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原子力显微镜(AFM).膜污染的主要防治方法:研制开发耐污染膜与复合膜表面结构控制等.  相似文献   

14.
反渗透膜的发展推动了水处理技术的进步,自从聚酰胺膜诞生,反渗透膜的发展处于瓶颈阶段,而寻求新型膜材料的研究也在进行中.文章从无机膜、杂化膜及新型有机膜三个方向叙述了近年来反渗透膜的研究状况,归纳了各种类型反渗透膜的分离性能,应用前景及存在问题,为反渗透膜的发展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随着反渗透技术在海水淡化及废水处理等方面的应用推广,反渗透膜污染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尤其是不可逆的微生物污染,现已成为一个世界性难题.本文基于反渗透膜微生物污染的研究现状及进展,总结归纳微生物污染过程中三个关键阶段包括微生物粘附、生长和扩散的形成特点,发生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全面论述微生物污染膜的表面评价方法及膜性能评价方法如水利参数评价等的优缺点;针对微生物污染膜形成的不同生长阶段分别提出相应的防控策略如预处理、水利运行参数调控、反渗透膜的改性及清洗等;最后提出分离膜微生物污染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反渗透膜在海水淡化、超纯水制备、污水处理、制药及生物技术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目前,最成功的反渗透膜是通过界面聚合方法制备的以交联聚酰胺为分离皮层的复合膜.交联聚酰胺皮层的结构和性质对最终反渗透膜的分离性能起关键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界面聚合复合膜的形成过程和结构、新型界面聚合功能单体、界面聚合反应添加剂、纳米杂化反渗透复合膜、高耐氯氧化性反渗透膜,以及反渗透复合膜表征方法创新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海水淡化与反渗透技术的发展形势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王世昌  周清  王志 《膜科学与技术》2003,23(4):162-165,171
全世界海水淡化生产能力统计表明,2000年以前蒸馏法(主要是多级闪蒸)占优势,2000年以后则以反渗透法占优势;海水淡化厂已从中东布遍各大洲.当前除中东国家外,都以反渗透法为首选技术.美国已基本上不再发展蒸馏法,在膜法中除海水反渗透外,纳滤、超滤和微滤都已全面进入水脱盐和水处理领域,而且后二者(水处理膜)增长速度远高于脱盐膜技术.我国反渗透淡化技术已经步入成熟发展阶段,有必要在沿海城市发展以海水淡化为基础的补充水源,并开发自有系列技术,积极从事国际市场的开发.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制备了酚酞型聚醚砜(PES),利用浓硫酸对其磺化后得到了磺化聚醚砜(SPES),并通过核磁光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将SPES与一定量的PVA溶解混合后,以聚砜超滤膜为支撑层,采用刷涂法制备了复合反渗透膜(SPES-PVA).扫描电镜照片显示该方法制备的反渗透膜表面平整,而且无缺陷.PVA的加入提高了膜的截盐率以及耐氯性.采用该方法得到的复合反渗透膜具有良好的截盐率和水通量.其中,当PVA的加入量为0.1%时,SPES-PVA-0.1复合反渗透膜对氯化钠的截盐率达到了97.8%,水通量为12.3L/(m2·h).  相似文献   

19.
反渗透复合膜技术进展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要介绍反渗透复合膜的发展现状和趋势.自1978年全芳香族聚酰胺复合膜的成功及其产业化,大大地促进了膜科技和海水淡化的发展,膜的品种不断增多,膜的性能不断提高,低压、超低压、极低压、高脱盐率、高通量、耐污染和抗氧化等一系列的各种复合膜相继进入市场.文章简述了膜材料的选择、传递机理(如:溶解扩散模型、优先吸附-毛细孔流动模型、氢键传递和水与离子通道等)、新的功能单体合成、支撑膜的改进、界面聚合的参数调控和后处理、有机-纳米无机粒子杂化、水通道和离子通道的建立和仿生等的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