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装饰》2010,(8):114-117
全球美容业的繁荣发展,体现了人们对美的不懈追求。本案为伊美国际公司中国总部办公室大厅的最新设计,设计师在着手设计的时候对美容行业进行全面调研,发现以前人们大多是把不好的东西修正,变成美的东西;如今则趋于个性化的追求。于是在空间规划中设计师把本来规整的空间做了根本的改变,对空间的路线也做了完美个性的调整,本质上就是为了体现现时段人们对美的个性化追求,也即是设计师所定义的“叛逆美”。  相似文献   

2.
失去了城市的整体美,也就谈不上城市的特色美,这是我们急待强化的职业意识。 一个城市的整体美,就是它在自身发展中逐步形成的富有生气的秩序。这里,秩序是至关重要的,正如阿尔海姆(Rudolf Arnheim)在《建筑形式的动态》中所强调的那样:“‘秩序’必须被理解为任何有组织的系统在发挥功能作用时所必不可少的东西,而不管其功能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  相似文献   

3.
树立正确的美学观和创作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阎凤祥 《建筑学报》2004,(12):79-80
建筑“美观”是个说不完的话题,也是个“老大难”的问题。每位建筑师对于美观和建筑艺术都有自己的理解,但我们在理论上却至今没有形成一个比较认同的说法。为寻求起码的共识,这里谈点粗略的看法。一、建筑美是在实用功能和经济技术的基础上派生的建筑美是建筑的基本要素和属性之一,是在实用功能和经济技术的基础上派生的,并贯穿于全部建筑史和当今的建筑营造活动。唯物主义美学认为,“美是生活”,功能产生美。人们是先功利而后审美,美的东西一定是有用的或者曾经是有用的,又认为,科学技术产生美,技术和工艺达到高超和精湛就是艺…  相似文献   

4.
追求建筑的科学美陈纲伦姐果选择建筑审美形态作为观点来考察建筑的发展、变化,一部复杂的建筑史可以被简化为几个大阶殷:“古曲前”建筑、“古典”、“前现代”建筑、“现代”建筑。它们分别属于人类建筑的“自然美”时期、“艺术美”时期、“技术美”时期。就象人类社...  相似文献   

5.
每一个好的建筑都有其令人称道的细部,在钢拉索结构中,其节点连接即是展现结构美的一个细部。根据建筑学的观点,钢拉索结构不单拥有索结构纤细美,还展现了钢结构力量美,一个优秀的索结构的节点可以让人们从技术中找到“美”,并感受到隐藏在“美”中的力量。  相似文献   

6.
作为造型艺术之一的盆景,以美学审美意识来研究盆景的“美与丑”,既有其它艺术的普遍性,也有它的特殊性。中国晋代的葛洪曾经说:“不睹琼琨之耀烁,则不觉瓦砾之可贱;不见觌虎豹之蔚,则不见犬羊之质漫”。“质漫”是不好、丑的意思,这说明美与丑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因此在艺术创作中经常运用美丑对比揭露丑,另一种是在美丑对比中着重显示美。  相似文献   

7.
朱小地 《建筑创作》2008,(12):I0045-I0046
建筑是一个活的东西.建筑与人的关系是“院”空间的关系。引用老舍的一段话来说就是“老北京的美在于建筑之间有“空儿”,在这些“空儿”里有树有鸟”,不要把建筑逼迫到成为“作品”的对立面了。  相似文献   

8.
北京奥林匹克公园作为对北京城市以中轴线为特色的建筑美学之自然延伸,是北京城市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时代与民族之美”、“功能与形式之美”、“统一与均衡之美”、“理性与情感之美”以及“抽象与象征”等多维视角展现了鲜明的“理性”与“浪漫”相交织的审美特色,这种特色既是对于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美学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的承续,也是对于西方现代建筑审美特色的积极借鉴,同时也表现了现代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建筑设计的美学意义在于其作为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世界建筑的重要文化事件而为世界各国在文化信仰、价值观念以及生活方式等方面进行平等对话,实现多元文化交流互补提供一个重要舞台。  相似文献   

9.
本期主题:防灾避险绿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绍增 《中国园林》2007,23(7):I0002-I0002
有一次我突发奇想:如果我们耗费大量资源造出一个又大又美但是毫无用处的东西,人类该怎样评价它?这个看来简单的问题,却让我想了很久,因为有多种答案。譬如说,以现在的观点看建造金字塔(包括长城)有什么用?但它们在旅游方面却有了大用;又譬如对庄子“吾有大树,人谓之樗”的寓言有各种阐释,以我看来,它的意义在于庄子洞穿了在“有用和无用”之辩背后是人的功利心,  相似文献   

10.
有人说.看美的东西多了.也会造成视觉疲劳。不知道最近是不是因为看到的精彩设计太多了,所以便产生了一种莫名其妙的压迫感。特别是当精彩被更多地诠释为“绚目”和“标志性”的时候,设计便似乎蒙上了一丝哗众取宠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东西”一词使用颇为频繁,是指代商品乃至各种事物的口头用语。这表达方位的“东”与“西”,何以能够组合起来指称事物呢?清人龚炜认为该词起源于东汉,他在《买东西考》中写道:“其时都市之盛,侈陈东西两京,俗语买东、买西,言卖买者非东即西,沿袭日久,遂以东西为货物替身。”也有人认为年代应为唐代,  相似文献   

12.
如果从一个人的家可以看出居者的性格与志趣来,那么从日本的庭园也可以看出这个民族对美的某种本质认识,反之亦然c日本镰仓时代至室叮时代的庭园设计师梦窗国师在《梦中问答》里曾说过:“山水无得失,得失在人心;堵法本无大小相,大小在人情……”。由此可见在日本造园中,人的主观意念起着多么大的作用。美是主观的,即是有情绪的。日本艺术美具有纠缠于感情细节上的强烈倾向,以求自我满足而终止。对简单朴素的东西,有特高评价的倾向,而对贫乏衰灭的东西倾注了太多的情感。所以,不论从什么角度来说,日本人的美的主观状态总是强烈…  相似文献   

13.
浅论建筑“美”和“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建筑当成“崇高的艺术”的观点,曾被学院派抬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现代建筑的发展,已经在大多数情况下否定了这个观点。 但建筑是不是具有艺术性呢?对建筑艺术的“艺术”二字应作何具体理解?美和艺术的关系是怎样的?以及如何去实现建筑的美或艺术呢?对于这些,还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先谈美观的问题。美观就是好看,建筑的美观,是必须加以注意的。实际上,建筑美观  相似文献   

14.
我所喜爱的设计风格万科地产的每一个项目都与众不同,这是市场公认的事实。从“优诗美地”的围合式设计.到“华尔兹”的音乐主题,再到“春申万科城”的新市镇规划,设计风格无一雷同,但其中的精神一脉相承,那就是不罗嗦,不装腔作势,所以万科绝对不会去做市场上流行的东西,也不会给建筑涂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5,(3)
康德对于美和道德之间的关系问题所给出的回答是:"美作为道德的象征",或者说"美的东西是道德的善的东西的象征"。在这里,"美"与"道德"分别作为"美的东西"和"道德的善的东西"二者的抽象名词经由"象征"一词实现了关系上的联结。这种关系的成立建构在康德对于二者的区分和类比之上:一方面,美和道德有着异质性的结构,即前者由感性图型上升至理念,而后者则由理念规范感性行动;但另一方面,两者又存在着可类比性,例如,对于美和道德的判断都能使人产生愉悦感,等等。因而,康德以"象征"来描述二者的关系至少在语义层面上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16.
“教授治校”就是以教授为主体和主导来治理大学。这个理念,来源于西方大学,普及于美欧等国大学,在我国历史上也曾得到切实的贯彻落实,实践证明是治理大学的一个重要思想。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对在中国现代大学中如何具体实践“西方式”的“教授治校”理念的问题还存在不少分歧,典型的有“可以照搬使用、不能拿来使用、可以改造使用”三种观点。对此有必要以生态的、现实的、历史的方法,冷静深入地分析之、理解之、借鉴之。  相似文献   

17.
阎高程 《国外建材科技》2002,23(3):122-123,126
通过对企业因“缺法症”而带来的不良影响的分析,阐述了作为市场经济主体的企业重视法律规范的调控、依法经营的意义,揭示了在企业经营中,法律也是效益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教育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家长对子女的素质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于是钢琴开始走进千家万户,学习钢琴的人越来越多。钢琴教学能够让我们经历“感知美”、“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欣赏美”几个审美心理过程,已经成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为此,艺术学院实行钢琴教学,希望通过钢琴教学能够让学生在繁忙的学习过后,能让自己置身于美妙的音乐中,体会旋律和节奏所带来的轻松和愉悦,使自己能够在音乐的海洋中自由翱翔。  相似文献   

19.
田甜 《四川建材》2010,36(6):49-49,52
视觉是精神的通道,人们所看到的东西应尽可能地做到是美的。居住小区必须有恰当的功能和合理的经济性,但也同时必须使人们感到愉快即环境优美和舒适。为此在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时在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解决功能问题的同时应将环境美融合在一起考虑。居住小区作为一种物质的表现,是一个可以看到的东西。任何一个居住小区建成投入使用后,便形成了一个"小社会"。它不仅仅是一个物质环境,同时还是一个社会环境。所以,在规划设计居住小区时必须考虑居住小区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蔡峰 《山西建筑》2008,34(6):39-40
通过对密斯和文丘里的两个住宅的分析,寻找两位建筑师在人们普遍认同的“主义”之外的东西,反对针对建筑师的笼统的“主义”式划分的观点,为建筑师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